52文学网 www.52wx.net,一名隐士的前半生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完全覆盖住,就是家庭主妇也可以试验,一个圆形的锅盖是无法真正盖严一个方形的菜板的。但是,他的驳斥没起到效果,是为什么呢?是人们害怕古人吗?是因为人们宁愿相信古人一切都对做思想的懒汉吗?是因为自己没有这方面的体验或疑问吗?”
她的连续发问,我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我说到:“体验应该是有的,只是没有问出来。因为这很直观嘛。”
“如果老百姓有体验不反问是他们没有这个职责或者能力,那么,知识分子有体验为什么不反问呢?为什么没有思考出地也是圆的的结论呢?是他们忽视了吗?还是现实中没有纠错的必要?”
“我不知道是不敢还是没有必要,这个需要证据。”我有点理屈词穷了。
“应该是没这个必要,所以缺乏动机。他们的聪明和大胆是有名的,但不置疑,是不重视这个结论。”
“你的证据呢?凭什么这么说?”我得在反问她中寻找些许自信。
“我给你念几句诗你听听看:其一: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你知道不?”
“知道,王维写的长江。”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知道,李白写的长江。”
“他们聪明不聪明?大胆不大胆?”她句句紧逼,我只能点头。
“杜甫是个实在人吧?他写的长江也有这样的句子: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我问到:“你在说他们对长江的描写,这些都说明了什么呢?”
她解释到:“当江水流过地平线之时,仿佛与天相接,他如果仔细思考一个问题:江水流到哪里去了呢?如果地是平的,我为什么就看不见了呢?”
“也许是他们认为自己站得不够高,看不远的原因可以解释这个疑问?”我的回答明显缺乏自信。
“杜甫在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当然是登高望远的意思,你难道就天真的以为,没有聪明人登高望过大海?他们目力所及,也只能看到海天相接的画面,他们为什么没有猜测,地是圆的呢?况且,海目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如果月从海平面升起,那么只有两个解释:要么月亮没起之前是藏在海水下面的,要么地是圆的。请问,古代人们普遍认为月亮是藏在海水之下的吗?”
“没有,即使有,也不是古人的共识。”这个我得承认。
“那么,他们为什么就推不出地是圆的,这个结论呢?他们知道星是圆的、月是圆的、太阳是圆的,为什么得不出地是圆的的结论呢?比如浑天仪,就已经把地球设想成圆的了,要不然无法准确预测日食月食,但在大众知识界,为什么人们还相信天圆地方的所谓古人之言呢?”
“古人也许没有疑问这方面的动机吧,随便一个词简单解决这个疑问了事,比如李白说的:江入大荒流,用一个大荒,来解释没有看到的天地外的范围,其实,古人早就知道百川归大海的事实,却更愿意相信近乎神话观念的大荒这个概念。”我猜测到。
她也点了点头,说到:“一是动机问题,现实中没有争论地圆地方的必要,与当官发财有关吗?与心灵快乐有关吗?。二是认识问题,文字和图画是二维的,最容易展示地方的概念,如果地是圆的,那是三维的世界,用人们熟悉的文字或图画方式,展示起来有些困难,所以他们就避重就轻了?当然,还有一种可能,他们是故意的。”
“故意的?你是说他们故意相信不可靠的理论?”我对这个观点一时反应不过来。
“有可能。你想李白喜欢大荒这个神话概念,谢灵运喜欢描述并不存在的潜虬,这是为什么?我估计,他们是想给平淡的生活增加某种神圣的色彩,以安慰自己过得不那么平凡。”她这个理论纯属猜测,但似乎有那么些道理。她继续发挥到:“想象力是他们的专长,依附于一个现实并不可考的神话或传说,更可以自由地塑造艺术形象,并且给生活增加神秘色彩,用以在思想上抵抗现实的困境和人生的窘迫。”
我问到:“你是说,相信并不存在的大而无当的理论,反而是他们内心动机所喜欢的?他们是故意装睡的人?”
“也许吧。我问你一个问题,抛开事实的论证,从动机上讲你是更愿意相信人有来生呢?还是没有来生?”
她这个问题比较大,我暂时没考虑好。
她自问自答:“恐怕大多数人更愿意相信人生还有来生吧?如果有来生,此生就变得充满希望,如果没有来生,此生的结局就容易令人绝望了。同理,我们是否相信鬼神的存在?我们是否相信超凡入圣的说法?且不论这些说法是否真实,但它们对人生带来了新的希望和可能,确实会让普通人激动万分。从这个意义上讲,宗教是人们的基本需求,因为他要让人生变得有终极意义。即使对非常理性的人,如爱因斯坦,也需要心灵的慰藉,也需要为灵魂寻找家园。这就是所谓天圆地方这个错误说法流传中国几千年的原因,人们不是没有疑问,而是不愿意疑问。可能就是这样。”她自己点了点头,仿佛在自我肯定,我知道,这其实是她对自己的结论不自信,自己给自己强打精神的表现。
她说完,长舒一口气,坐下喝茶,望着我,仿佛要准备欣赏我的表演。
但我带给她的只有问题:“按你的说法,不能迷信古人,哪怕是有些看起来非常流行的经典看法。那么,如何判定呢?如果不能判定,如何学习古人正确的经验呢?选择,这是个问题。不能选择,难道什么都不学了?”
“寻章不摘句,我觉得稍微可行点。”她解释到:“多看先秦经典,但要整体去理解把握,不要死揪字眼。比如,我们看孔子,我不看后人的解释,我主要看论语,不必然相信他的结论,但要揣摩当时的语境,学习他的思维方式和思维逻辑,如果这样看,孔子的结论虽然有很多错误,但他的态度却足可以称得上万世师表。比如,学习庄子,庄子哪有那么多朋友,不要争论惠子是谁,也不要考证他有多少弟子,那不过是他说话的方式,主要看他的思想,看他的主要内容。关于你对周易的学习,我不知道你到了哪个层次,但我只知道,如果死抱卦辞,那是要出问题的。”
她果然聪明,周易的部分说得真不错。
“我对周易,谈不上多深的理解。”我承认自己的水平不高:“但是,通过学习孔子对周易的解释和阐发,我觉得,对周易的理解有两个途径,一是观象,直观整体的思维方式,能够给我更多理解事物的维度。二是预测实践,在实践中发现正确的分析路径,不断修正自己的断卦模式。”
她想了想,说到:“你这是直观的感觉与实践的摸索相结合。”
“对,但是,你刚才所说的对天圆地方的批评,导致我产生了一个崭新的思考方式。”
“什么?我还给你带来灵感了?”她欣喜中有些好奇。
“地球是圆的,在八卦中,本来方位图就是圆形的,方位的方也是为了认识的方便。既然方位图表现出圆,那么,我大胆地设想一下,它是不是也表现了一个球体呢?”
“你是说,古人企图用文字和图像的二维表达方式,表达出三维的意义来?”她表示不可思议。
“我是这样认为的”我解释到:“我们这个世界是三维的,如果周易只能在二维概念中解释世界,那么,它就缺乏解释宇宙模式的基本能力,如果,周易在解释宇宙模式上有真理的性质,那么,它的原始思想就有可能是三维的。只不过文字和图像只能表达二维理解,也很少有人理解三维的意义,所以,很多人在学习易经时,表示难以理解,难以读懂。如果用三维世界的思路来理解,是不是更容易勾勒出周易的真实模式呢?”
她问到:“你有思路了吗?”
“目前没有。但我从先天八卦方位图中猜想,如果它要表现一个球体的话,那就意味着有N多个圆围绕着一个圆心,组合成一个球体。这是空间方位的理解。我从预测学方面的理解,人生的方位是二维的,加上时间的长度,就成了三维了,这也是一条可以理解的思路,也许,这方面我想通了,就算是懂得易经了吧。”
我停止了思考,望着她,说了句:“当然,所有思路,都必须得到不断的在实践中的验证,我的思维是不是很大胆?”
她望着我,似笑非笑:“我有一个更大胆的想法,不想听听?”
完全覆盖住,就是家庭主妇也可以试验,一个圆形的锅盖是无法真正盖严一个方形的菜板的。但是,他的驳斥没起到效果,是为什么呢?是人们害怕古人吗?是因为人们宁愿相信古人一切都对做思想的懒汉吗?是因为自己没有这方面的体验或疑问吗?”
她的连续发问,我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我说到:“体验应该是有的,只是没有问出来。因为这很直观嘛。”
“如果老百姓有体验不反问是他们没有这个职责或者能力,那么,知识分子有体验为什么不反问呢?为什么没有思考出地也是圆的的结论呢?是他们忽视了吗?还是现实中没有纠错的必要?”
“我不知道是不敢还是没有必要,这个需要证据。”我有点理屈词穷了。
“应该是没这个必要,所以缺乏动机。他们的聪明和大胆是有名的,但不置疑,是不重视这个结论。”
“你的证据呢?凭什么这么说?”我得在反问她中寻找些许自信。
“我给你念几句诗你听听看:其一: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你知道不?”
“知道,王维写的长江。”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知道,李白写的长江。”
“他们聪明不聪明?大胆不大胆?”她句句紧逼,我只能点头。
“杜甫是个实在人吧?他写的长江也有这样的句子: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我问到:“你在说他们对长江的描写,这些都说明了什么呢?”
她解释到:“当江水流过地平线之时,仿佛与天相接,他如果仔细思考一个问题:江水流到哪里去了呢?如果地是平的,我为什么就看不见了呢?”
“也许是他们认为自己站得不够高,看不远的原因可以解释这个疑问?”我的回答明显缺乏自信。
“杜甫在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当然是登高望远的意思,你难道就天真的以为,没有聪明人登高望过大海?他们目力所及,也只能看到海天相接的画面,他们为什么没有猜测,地是圆的呢?况且,海目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如果月从海平面升起,那么只有两个解释:要么月亮没起之前是藏在海水下面的,要么地是圆的。请问,古代人们普遍认为月亮是藏在海水之下的吗?”
“没有,即使有,也不是古人的共识。”这个我得承认。
“那么,他们为什么就推不出地是圆的,这个结论呢?他们知道星是圆的、月是圆的、太阳是圆的,为什么得不出地是圆的的结论呢?比如浑天仪,就已经把地球设想成圆的了,要不然无法准确预测日食月食,但在大众知识界,为什么人们还相信天圆地方的所谓古人之言呢?”
“古人也许没有疑问这方面的动机吧,随便一个词简单解决这个疑问了事,比如李白说的:江入大荒流,用一个大荒,来解释没有看到的天地外的范围,其实,古人早就知道百川归大海的事实,却更愿意相信近乎神话观念的大荒这个概念。”我猜测到。
她也点了点头,说到:“一是动机问题,现实中没有争论地圆地方的必要,与当官发财有关吗?与心灵快乐有关吗?。二是认识问题,文字和图画是二维的,最容易展示地方的概念,如果地是圆的,那是三维的世界,用人们熟悉的文字或图画方式,展示起来有些困难,所以他们就避重就轻了?当然,还有一种可能,他们是故意的。”
“故意的?你是说他们故意相信不可靠的理论?”我对这个观点一时反应不过来。
“有可能。你想李白喜欢大荒这个神话概念,谢灵运喜欢描述并不存在的潜虬,这是为什么?我估计,他们是想给平淡的生活增加某种神圣的色彩,以安慰自己过得不那么平凡。”她这个理论纯属猜测,但似乎有那么些道理。她继续发挥到:“想象力是他们的专长,依附于一个现实并不可考的神话或传说,更可以自由地塑造艺术形象,并且给生活增加神秘色彩,用以在思想上抵抗现实的困境和人生的窘迫。”
我问到:“你是说,相信并不存在的大而无当的理论,反而是他们内心动机所喜欢的?他们是故意装睡的人?”
“也许吧。我问你一个问题,抛开事实的论证,从动机上讲你是更愿意相信人有来生呢?还是没有来生?”
她这个问题比较大,我暂时没考虑好。
她自问自答:“恐怕大多数人更愿意相信人生还有来生吧?如果有来生,此生就变得充满希望,如果没有来生,此生的结局就容易令人绝望了。同理,我们是否相信鬼神的存在?我们是否相信超凡入圣的说法?且不论这些说法是否真实,但它们对人生带来了新的希望和可能,确实会让普通人激动万分。从这个意义上讲,宗教是人们的基本需求,因为他要让人生变得有终极意义。即使对非常理性的人,如爱因斯坦,也需要心灵的慰藉,也需要为灵魂寻找家园。这就是所谓天圆地方这个错误说法流传中国几千年的原因,人们不是没有疑问,而是不愿意疑问。可能就是这样。”她自己点了点头,仿佛在自我肯定,我知道,这其实是她对自己的结论不自信,自己给自己强打精神的表现。
她说完,长舒一口气,坐下喝茶,望着我,仿佛要准备欣赏我的表演。
但我带给她的只有问题:“按你的说法,不能迷信古人,哪怕是有些看起来非常流行的经典看法。那么,如何判定呢?如果不能判定,如何学习古人正确的经验呢?选择,这是个问题。不能选择,难道什么都不学了?”
“寻章不摘句,我觉得稍微可行点。”她解释到:“多看先秦经典,但要整体去理解把握,不要死揪字眼。比如,我们看孔子,我不看后人的解释,我主要看论语,不必然相信他的结论,但要揣摩当时的语境,学习他的思维方式和思维逻辑,如果这样看,孔子的结论虽然有很多错误,但他的态度却足可以称得上万世师表。比如,学习庄子,庄子哪有那么多朋友,不要争论惠子是谁,也不要考证他有多少弟子,那不过是他说话的方式,主要看他的思想,看他的主要内容。关于你对周易的学习,我不知道你到了哪个层次,但我只知道,如果死抱卦辞,那是要出问题的。”
她果然聪明,周易的部分说得真不错。
“我对周易,谈不上多深的理解。”我承认自己的水平不高:“但是,通过学习孔子对周易的解释和阐发,我觉得,对周易的理解有两个途径,一是观象,直观整体的思维方式,能够给我更多理解事物的维度。二是预测实践,在实践中发现正确的分析路径,不断修正自己的断卦模式。”
她想了想,说到:“你这是直观的感觉与实践的摸索相结合。”
“对,但是,你刚才所说的对天圆地方的批评,导致我产生了一个崭新的思考方式。”
“什么?我还给你带来灵感了?”她欣喜中有些好奇。
“地球是圆的,在八卦中,本来方位图就是圆形的,方位的方也是为了认识的方便。既然方位图表现出圆,那么,我大胆地设想一下,它是不是也表现了一个球体呢?”
“你是说,古人企图用文字和图像的二维表达方式,表达出三维的意义来?”她表示不可思议。
“我是这样认为的”我解释到:“我们这个世界是三维的,如果周易只能在二维概念中解释世界,那么,它就缺乏解释宇宙模式的基本能力,如果,周易在解释宇宙模式上有真理的性质,那么,它的原始思想就有可能是三维的。只不过文字和图像只能表达二维理解,也很少有人理解三维的意义,所以,很多人在学习易经时,表示难以理解,难以读懂。如果用三维世界的思路来理解,是不是更容易勾勒出周易的真实模式呢?”
她问到:“你有思路了吗?”
“目前没有。但我从先天八卦方位图中猜想,如果它要表现一个球体的话,那就意味着有N多个圆围绕着一个圆心,组合成一个球体。这是空间方位的理解。我从预测学方面的理解,人生的方位是二维的,加上时间的长度,就成了三维了,这也是一条可以理解的思路,也许,这方面我想通了,就算是懂得易经了吧。”
我停止了思考,望着她,说了句:“当然,所有思路,都必须得到不断的在实践中的验证,我的思维是不是很大胆?”
她望着我,似笑非笑:“我有一个更大胆的想法,不想听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