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文学网 www.52wx.net,一名隐士的前半生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不伟大?答案是肯定的。他影响了中国两千年,从学术上来说,他是极其成功的。但他完美吗?不一定。
第一,他的硬件条件不完美。
他的出生值得讨论,不是儒生们提倡的道德来源。他的父亲和母亲野合时,有了他。既不是神鸟丢食,也不是仙脚感应。甚至,他的产生还有不太道德的影子。野合,比我与小池的车震,好不了多少。但是孔子本人却很泰然,这是他父母感情到位的产物,他们忠实于爱情,没什么好害羞的。
孔子在编辑《诗经》时,就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以爱情诗打头,就说明孔子要告诉大家,要爱就大胆爱,有可能会生出一个圣人。这也符合现代生育学原理,双方和谐的激情,是下一代健康聪明的重要因素。当然,当时孔子估计也没研究过这么多生理学知识,他是出于朴素的感情出发的,也是对自己的出生自信。
他的长相值得讨论,不是一表人才、一本正经。到过孔庙的人都知道,孔子长得很怪。当然,古代的人,喜欢把大人物的长相写得很奇怪,制造出神奇的气氛,目的是要突出他们不是人,是神。比如刘备的长手,与王班长估计有一拼,但我看,王班长这辈子,成为帝王的可能性等于零。
还有更怪的描写,比如项羽目生重瞳,是眼睛有毛病吗?看人是不是有重影?他上阵杀敌,是砍左砍右还是砍中间?射箭时,他怎么瞄准?比如朱元璋的地包天、大长脸,估计也不是太夸张,要不然,马皇后当年是怎么看上他的?孔子的长相,头上一个大包,估计是后来寿星南极仙翁的原型。是说他智慧多头就大?还是有别的什么讲究?反正,他长得不像正经人。
第二,他的感情表达不严谨。他强调礼乐治国,他的一个学生当县长,业余时间给老百姓上音乐公开课,就受到了孔子的讥笑“杀鸡焉用牛刀”,直到学生用孔子自己的理论反驳,孔子才承认错误。他最喜欢的学生颜回死了,他很伤心,箕坐于地大哭,从形象上来说就很不成体统。颜回的同学在安葬颜回时,想借孔子的专车一用,孔子用国家制度来搪塞,不知道他是真伤心还是假伤心。他自己的夫人去世了,他儿子连续三天痛苦母亲,孔子估计觉得吵到自己了,制止了儿子哀伤的行为,父母去世要哀伤三年,是谁说的?
第三,他的理解能力不够高深。老子,他是见过的,但他没读懂老子的学问,于是以“神龙见首不见尾”来形容别人。两小儿辩日的文章我们也看过,说明孔子看问题有时也流于表面。他的智力水平虽然较高,但没有到达高不可攀的完人程度。他的知识,主要是靠苦读。韦编三绝这个典故,写的是他在苦读易经,“五十而知易”,五十岁了,他才明白易经,这不是少年天才。
第四,他的政治理想没有实现。他拼命推动周公时代的政治复兴,但效果不好,遑遑如丧家之犬。周游列国推销政治主张,结果还发生受困于陈蔡的事情。当时,秦国即将诞生的郡县制,才是社会制度的发展方向,他企图倒转历史,不是不可能,就是笨。
大家也不要被我对孔子的批评所误导,认为他是一个没有价值的人。我所说的,只不过证明他不是完人而已。我还要以此证明,连孔子都不是完人,那么,书生们挂在嘴边的“法古今完人”,究竟是学的哪一个?
孔子虽然不是完美的,但他是伟大的。
他在知识传播和教育推广上极其伟大。他整理了中华文化中的精华,除了诗经、春秋、周易,他还教育出一群伟大的学生。有英雄的子路,有外交家及天下首富子贡,有道德先驱颜回。有谓七十二贤士,哪个不是世上豪杰、人中丈夫?
他在对待真理上的态度伟大。哪怕是只能教他一个字的人,哪怕这个人是儿童或者农夫,他都要给人行礼,这是了不起的。“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孔子就是大夫。只要他错了,他马上承认,并即时改正。
他是一个真诚表达爱好的人。他一生不仅仅是教书或著书,他还是一个美食家,一个音乐发烧友,他还能够很高质量地抚琴。他公开哭公开笑,不掩饰自己的表情。我总有个体会,只有性情中人,才是值得相信的。完全的生活严谨,要么是笨,要么是想骗人。
他在人格上是极其伟大的。他一生说过错话,但从不说假话,在学生面前、百姓面前、帝王面前,他都是实话实说。我现在想,能做到这种程度的人,要么是有顽强的性格,要么是有强大的自信。
孔子的伟大,并不因为他是完人。他是一个努力追求真理的人,不骗自己也不骗别人的人。而后来的儒生,总喜欢用大话自欺欺人。
我们再说说儒生的第二个误解,他们误解了皇帝。
儒生们天天说“为往圣继绝,为苍生立性命,为万事开太平”,自己的问题都解决不了,还要为别人造福,天天把“经世济民”挂在嘴上,滑稽不滑稽。
其实,儒生们干的事大多是这个目的:“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就是卖知识卖能力的一件事。不要把自己捧得太高,搞一些虚假繁荣。
帝王呢,并不是所谓道德模范,也不是所谓转轮圣王。他们是拥有权势和财富的人,他们是甲方,作为儒生的乙方必须准确把握甲方的需求,才能保证买卖的成交。
有些书生不懂,整天给皇帝提意见,仿佛真理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死得快。你想,让一个杀人如麻的皇帝讲仁慈,给一个妻妾成群的人讲爱情,那不是找死。你是来求俸禄的,我是来找打工仔,想不到你认真了,认真,你就输了。
科举是皇帝寻找优秀打工仔的入职考试,目的并不是来找老师的,只找能够干活的人。道德标兵有一两个就行了,树立起来可能忽悠百姓,多了,唐太宗也会生气的。
许多书生不会干活,就标榜自己的道德水平,要知道,道德是用动机来评价的,动机是你的内心。人事经理没那么多时间来考察你的内心,他只需要能干人。我想起了陈平,这个人贪财好色,甚至跟自己的寡嫂也有一腿,但并不妨碍他在皇帝心中的地位,他用自己的能干救了刘邦的命。皇帝需要什么?就需要这样的人。试问,天下的儒生,有几个能赶得上陈平?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说得好听,刘邦是流氓、赵匡胤是叛军、朱元璋是和尚,哪个是按这个路子出来的?说明,这个公式有问题。
我还想起了八股文,这种科举考试,有点搞笑。什么起股、束股的,我想起了屁股。起承转合,不仅要按规定的内容,还有规定的字数,这有点专门难为人。我翻遍《古文观止》,没有一篇八股文。因为如此复杂规定下的文章,肯定没有什么思想性和艺术性。但是,皇帝为什么要这样考呢?
吴敬梓就看得透,他在《儒林外史》中描写了一大堆儒生,都是在实际生活中没有用的家伙,包括最终竞争的胜利者:范进。实际生活能力还不及一个杀猪的胡屠户。这种文章没有价值,仅剩下混酒席吃的地步。梯子诗为证:“呆,秀才,吃长斋,胡须满腮,纸笔已安排,明年不请自来”。
我们可以试着从八股文的试题类型及后来成功者的情况,大概可以猜测出皇帝的用意。
复杂规则嵌套的文体,只能用圣人的观点说话,极大的限制性,就造成了文章的难度。在意义上,自由发挥的究竟极小;在字数上,随意增减的余地没有。如果有人把今天的高考题比作科举试题的话,那是他没有见识过八股文的规定。这样考,是皇帝招收打工仔的方式,肯定是有目的的。
第一,这是考察智力的一种方式。这有点象数独游戏,在规定字数中要说明一个问题,这个中心思想既不能脱离四书五经这个教学大纲,还要捉摸出一点新意,非常烧脑子。在规定数量的文字上,还要求对仗,韵脚之类,这对文字的驾驭和掌握能力,也是一个偏执得疯狂的方式。每一股有多少句,每一句有多少字,表达出什么起、承、转、合的技巧,传递出什么圣人当年的思想,等等,通过这些,考察打工仔的智商。从概率上讲,智商高的人,比较能干,皇帝需要能干人,并不一定要你书读得多。
第二,有利于束缚聪明人的思想。以圣人之言为标榜,以高官厚禄为引诱,让聪明人都去读书,都去读范围狭窄的圣人之书,他就不会乱想。真正的聪明人,皇帝通过科举鉴别,给他出路,防止他闲着没事,考虑造反的事情。当然,这种鉴别聪明的方法也不是没用,张居正等许多名臣,就是科举胜利者,他们都是能干人。
不伟大?答案是肯定的。他影响了中国两千年,从学术上来说,他是极其成功的。但他完美吗?不一定。
第一,他的硬件条件不完美。
他的出生值得讨论,不是儒生们提倡的道德来源。他的父亲和母亲野合时,有了他。既不是神鸟丢食,也不是仙脚感应。甚至,他的产生还有不太道德的影子。野合,比我与小池的车震,好不了多少。但是孔子本人却很泰然,这是他父母感情到位的产物,他们忠实于爱情,没什么好害羞的。
孔子在编辑《诗经》时,就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以爱情诗打头,就说明孔子要告诉大家,要爱就大胆爱,有可能会生出一个圣人。这也符合现代生育学原理,双方和谐的激情,是下一代健康聪明的重要因素。当然,当时孔子估计也没研究过这么多生理学知识,他是出于朴素的感情出发的,也是对自己的出生自信。
他的长相值得讨论,不是一表人才、一本正经。到过孔庙的人都知道,孔子长得很怪。当然,古代的人,喜欢把大人物的长相写得很奇怪,制造出神奇的气氛,目的是要突出他们不是人,是神。比如刘备的长手,与王班长估计有一拼,但我看,王班长这辈子,成为帝王的可能性等于零。
还有更怪的描写,比如项羽目生重瞳,是眼睛有毛病吗?看人是不是有重影?他上阵杀敌,是砍左砍右还是砍中间?射箭时,他怎么瞄准?比如朱元璋的地包天、大长脸,估计也不是太夸张,要不然,马皇后当年是怎么看上他的?孔子的长相,头上一个大包,估计是后来寿星南极仙翁的原型。是说他智慧多头就大?还是有别的什么讲究?反正,他长得不像正经人。
第二,他的感情表达不严谨。他强调礼乐治国,他的一个学生当县长,业余时间给老百姓上音乐公开课,就受到了孔子的讥笑“杀鸡焉用牛刀”,直到学生用孔子自己的理论反驳,孔子才承认错误。他最喜欢的学生颜回死了,他很伤心,箕坐于地大哭,从形象上来说就很不成体统。颜回的同学在安葬颜回时,想借孔子的专车一用,孔子用国家制度来搪塞,不知道他是真伤心还是假伤心。他自己的夫人去世了,他儿子连续三天痛苦母亲,孔子估计觉得吵到自己了,制止了儿子哀伤的行为,父母去世要哀伤三年,是谁说的?
第三,他的理解能力不够高深。老子,他是见过的,但他没读懂老子的学问,于是以“神龙见首不见尾”来形容别人。两小儿辩日的文章我们也看过,说明孔子看问题有时也流于表面。他的智力水平虽然较高,但没有到达高不可攀的完人程度。他的知识,主要是靠苦读。韦编三绝这个典故,写的是他在苦读易经,“五十而知易”,五十岁了,他才明白易经,这不是少年天才。
第四,他的政治理想没有实现。他拼命推动周公时代的政治复兴,但效果不好,遑遑如丧家之犬。周游列国推销政治主张,结果还发生受困于陈蔡的事情。当时,秦国即将诞生的郡县制,才是社会制度的发展方向,他企图倒转历史,不是不可能,就是笨。
大家也不要被我对孔子的批评所误导,认为他是一个没有价值的人。我所说的,只不过证明他不是完人而已。我还要以此证明,连孔子都不是完人,那么,书生们挂在嘴边的“法古今完人”,究竟是学的哪一个?
孔子虽然不是完美的,但他是伟大的。
他在知识传播和教育推广上极其伟大。他整理了中华文化中的精华,除了诗经、春秋、周易,他还教育出一群伟大的学生。有英雄的子路,有外交家及天下首富子贡,有道德先驱颜回。有谓七十二贤士,哪个不是世上豪杰、人中丈夫?
他在对待真理上的态度伟大。哪怕是只能教他一个字的人,哪怕这个人是儿童或者农夫,他都要给人行礼,这是了不起的。“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孔子就是大夫。只要他错了,他马上承认,并即时改正。
他是一个真诚表达爱好的人。他一生不仅仅是教书或著书,他还是一个美食家,一个音乐发烧友,他还能够很高质量地抚琴。他公开哭公开笑,不掩饰自己的表情。我总有个体会,只有性情中人,才是值得相信的。完全的生活严谨,要么是笨,要么是想骗人。
他在人格上是极其伟大的。他一生说过错话,但从不说假话,在学生面前、百姓面前、帝王面前,他都是实话实说。我现在想,能做到这种程度的人,要么是有顽强的性格,要么是有强大的自信。
孔子的伟大,并不因为他是完人。他是一个努力追求真理的人,不骗自己也不骗别人的人。而后来的儒生,总喜欢用大话自欺欺人。
我们再说说儒生的第二个误解,他们误解了皇帝。
儒生们天天说“为往圣继绝,为苍生立性命,为万事开太平”,自己的问题都解决不了,还要为别人造福,天天把“经世济民”挂在嘴上,滑稽不滑稽。
其实,儒生们干的事大多是这个目的:“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就是卖知识卖能力的一件事。不要把自己捧得太高,搞一些虚假繁荣。
帝王呢,并不是所谓道德模范,也不是所谓转轮圣王。他们是拥有权势和财富的人,他们是甲方,作为儒生的乙方必须准确把握甲方的需求,才能保证买卖的成交。
有些书生不懂,整天给皇帝提意见,仿佛真理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死得快。你想,让一个杀人如麻的皇帝讲仁慈,给一个妻妾成群的人讲爱情,那不是找死。你是来求俸禄的,我是来找打工仔,想不到你认真了,认真,你就输了。
科举是皇帝寻找优秀打工仔的入职考试,目的并不是来找老师的,只找能够干活的人。道德标兵有一两个就行了,树立起来可能忽悠百姓,多了,唐太宗也会生气的。
许多书生不会干活,就标榜自己的道德水平,要知道,道德是用动机来评价的,动机是你的内心。人事经理没那么多时间来考察你的内心,他只需要能干人。我想起了陈平,这个人贪财好色,甚至跟自己的寡嫂也有一腿,但并不妨碍他在皇帝心中的地位,他用自己的能干救了刘邦的命。皇帝需要什么?就需要这样的人。试问,天下的儒生,有几个能赶得上陈平?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说得好听,刘邦是流氓、赵匡胤是叛军、朱元璋是和尚,哪个是按这个路子出来的?说明,这个公式有问题。
我还想起了八股文,这种科举考试,有点搞笑。什么起股、束股的,我想起了屁股。起承转合,不仅要按规定的内容,还有规定的字数,这有点专门难为人。我翻遍《古文观止》,没有一篇八股文。因为如此复杂规定下的文章,肯定没有什么思想性和艺术性。但是,皇帝为什么要这样考呢?
吴敬梓就看得透,他在《儒林外史》中描写了一大堆儒生,都是在实际生活中没有用的家伙,包括最终竞争的胜利者:范进。实际生活能力还不及一个杀猪的胡屠户。这种文章没有价值,仅剩下混酒席吃的地步。梯子诗为证:“呆,秀才,吃长斋,胡须满腮,纸笔已安排,明年不请自来”。
我们可以试着从八股文的试题类型及后来成功者的情况,大概可以猜测出皇帝的用意。
复杂规则嵌套的文体,只能用圣人的观点说话,极大的限制性,就造成了文章的难度。在意义上,自由发挥的究竟极小;在字数上,随意增减的余地没有。如果有人把今天的高考题比作科举试题的话,那是他没有见识过八股文的规定。这样考,是皇帝招收打工仔的方式,肯定是有目的的。
第一,这是考察智力的一种方式。这有点象数独游戏,在规定字数中要说明一个问题,这个中心思想既不能脱离四书五经这个教学大纲,还要捉摸出一点新意,非常烧脑子。在规定数量的文字上,还要求对仗,韵脚之类,这对文字的驾驭和掌握能力,也是一个偏执得疯狂的方式。每一股有多少句,每一句有多少字,表达出什么起、承、转、合的技巧,传递出什么圣人当年的思想,等等,通过这些,考察打工仔的智商。从概率上讲,智商高的人,比较能干,皇帝需要能干人,并不一定要你书读得多。
第二,有利于束缚聪明人的思想。以圣人之言为标榜,以高官厚禄为引诱,让聪明人都去读书,都去读范围狭窄的圣人之书,他就不会乱想。真正的聪明人,皇帝通过科举鉴别,给他出路,防止他闲着没事,考虑造反的事情。当然,这种鉴别聪明的方法也不是没用,张居正等许多名臣,就是科举胜利者,他们都是能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