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小说网 52wx.net,一品仵作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太监手捧圣旨而出,颤若筛糠,口齿不清地诵罢诏书,噗通一声跪在殿上,口呼陛下,嚎啕大哭。
太监宣诵的是退位降书!
新帝昭告天下,罪己无能,上不能守祖宗基业,下不能保黎民百姓;罪公主姬瑶刺杀先帝,图谋大位,杀俘屠城,暴虐无道;罪昌平郡王利欲熏心,造谣惑民,冤屈神女,欺世盗名;罪地方豪强强征百姓,囤粮居奇,致饿殍遍野,民不聊生。而后道国玺已碎,大图已亡,五州内乱,生灵涂炭,幸得南兴帝后以德报怨,赈济流民,而英睿皇后乃大图镇国郡主、鄂族神女,有助先帝复国之伟功,故而愿降南兴,奉让疆土,退位称臣,唯盼内乱平定,国泰民安。
百官大惊,皆疑新帝神志不清,纷纷叩拜哭嚎,称亡国之君必背万世骂名,万万不能降!
景相率先表态愿献相府全数存粮,百官附议,然而,群臣此举并未换来新帝的回心转意,反而只换得一声冷笑。
新帝道:“传国玉玺不是朕摔碎的,是先帝为之,大图早亡了,朕苦苦撑了一年,列祖列宗不会怪罪于朕,即便朕要担后世骂名,这骂名也有尔等一份。朕在诏书上未罪地方官吏囤积赈济仓粮,驱赶流民,致五州饿殍遍野,百姓流离失所,亦未罪尔等贪生怕死,先置钦州之难于不顾,后置京畿之危于不理,但大图百姓、钦州军民怕是会世世代代都记着!朕私心给大图朝廷留的最后一点儿脸面,最终留不留得住,很难说。”
“别以为朕不知你们的盘算,大图亡了,你们心知肚明,不过是亡国之臣有辱名节,高官厚禄弃之可惜,所以才想方设法求援。你们献策求援,为的是救国吗?为的是保这朝廷,这由你们当官儿做主的朝廷,这能为你们带来名利权势的朝廷!朕动京畿兵马是动你们的身家性命,问你们要粮是动你们的财帛私库,你们自不甘愿,那就留着吧!朕的皇位都不要了,还要你们的钱粮吗?朕只想看着,看改朝换代,南兴帝的朝堂上可否能容你们一席之地!”
新帝大笑而起,心头悲凉,说不清是恨意还是快意,幽幽地道:“你们别以为把朕囚禁起来,藏匿诏书,便能更改此事,待援军到了,假称朕忧思而亡,再请镇国郡主另择新帝,便可继续为官。朕告诉你们,这退位降书昨夜就出宫了!卿等今日下朝便可归家,从今往后……大图无君了。”
说罢,新帝走出宣政大殿,仰头望了望天,只觉得日光如镜,天地倒悬,脚下如踏云雾,身子虚晃一下,便仰面而倒,滚下了殿阶。
*
因雨季行船不便,运尸要走官道,而官道泥泞,侍卫们担心长途颠簸会损坏尸骨,影响检验,于是一进岭南就将尸体裹上布帛入棺,小心赶路,终于在十月中旬抵达了汴都。
自从皇后归来,刑部依照旧制,下了早朝后会到立政殿点卯,但这日,立政殿内却空无一人,侍卫们守在殿外,暮青从承乾殿内出来,身披白袍,素颜简簪,神情肃穆,犹如戴丧。
她独自走进殿内,关上了殿门。
这天,立政殿的殿门一关就是一日,傍晚时分,晚霞照在大殿的门脚上时,殿门从里面打开了。
步惜欢坐在亭中,正望着暮青。
暮青走出大殿,步子略显虚浮,到了亭外宽下外袍,方才进亭入座。桌上摆满了茶果点心,宫人端了盆子进来,暮青用皂角香露净了手,饮了茶,对着满桌点心却毫无胃口。
步惜欢也没催问,慢悠悠地添了盏茶,挑了几只好看的葡萄搁到了暮青面前。
暮青沉默良久,方道:“那男尸烧得很严重,身量做不得准,但年纪对得上。女尸的年纪身量也都对得上,唯有……耻骨上未见分娩伤疤,即是说,她不曾生育过。”
这说明了什么,不言而喻。
步惜欢并无惊讶之色,他瞥了眼弃在亭外的丧袍,这身袍子是她早就备下的,今早披上此袍开棺验尸,方才宽了下来,他就已猜知结果了。
“死的是替子。”暮青下此断言,却欢喜不起来。正如阿欢那日之言,姨母疯疯癫癫的,很难说她把人带入密道时,人是否还活着。不能排除一个可能,就是当时人已死在延福宫中,而姨母受了刺激,不肯相信爱子已亡,于是杀了替子,神志不清之下将人带入了密道。当然,也有可能人当时还活着,但重伤出宫,待在宫外要比留在宫中凶险得多。
“大图眼下这么乱……”暮青不敢想象巫瑾若尚在人世,眼下的处境该有多艰险。
“发兵吧!”步惜欢道,今早随灵柩一同送来的还有大图朝廷罗列的军械粮草的账目,上头盖了皇帝信玺,今儿朝中已议定此事了,旨意都已备好了。
暮青默不作声地点了点头,自得知密道之事,探子们就已经在大图查探消息了,但正如同验尸都难以断定大哥是否尚在人世,又岂能知道何日能再相见呢?
或许,你若安好,不过是心中祈盼。
或许,终此一生,相见只是余生之念罢了。
眼下能做的,唯有发兵了。
*
十月底,发兵的圣旨传到岭南,乌雅阿吉立刻点兵,久候多时的大图使臣们大喜,也随大军一齐动身。
这天傍晚,贸易市镇外的稻田正收割,最后一垛稻子运入城中时,一个浑身是血的人倒在了城门口。
巡城兵马将人带入官署,急传郎中,发现此人身中数刀,背上插着一支羽箭,箭身已经折去,箭头深嵌在骨肉当中,伤口皮肉红肿,蓄着黄白的脓水,显然已中箭有段日子了。而此人身上的刀伤有新有旧,可见是一路受人追杀至此。
巡城兵马未在此人身上发现行囊,但知道此人非寻常流民,于是遍查其身,果然在伤者衣衫内的夹层当中发现了一封文书。
小将打开文书一看,啊了一声,如遭雷击!
官署文吏诧异地接手过目,神情如出一辙。
“快!快禀军中!”官吏匆忙合上文书,刚要交给小将,又谨慎地收了回来,而后以将伤者抬去救治为由屏退了左右,只把小将留在堂中,耳语道,“此人既然逃入城中,追杀之人必会尾随而至。兹事体大,小将军回军中报信,今夜路上恐会遇伏,文书不能有失,故而留下为好。今夜城门会严加防范,官署亦会由重兵把守,盼小将军能将消息传入军中,带大军来取!”
小将道:“城中皆是流民,鱼龙混杂,难说没有奸细,重兵把守官署,会不会此地无银三百两?”
官吏道:“外出信兵,内设重防,何处为虚,何处为实,由他们猜去!不来则好,来也不惧。”
能在贸易市镇上担当赈济差事的官吏都是调集有度、处事周全之人,小将略一思量,点头应允。官吏在堂内假意递交了文书,小将避在暗处作势将手揣入怀中,而后朝官吏抱了抱拳,出了大堂,立刻点出一支精骑,奔出官署,上马而去。
这天傍晚,贸易市镇的城门关了又开,一支精骑军踏着仅余的一线夕阳往国境线上驰去!
辰时,晦月无光,漫天星子笼罩着遥遥可见的云州州关。沃野上,一支精骑翻过山坡驰向山坳,再过两个坡,便是国境线。
山坳里野草繁茂,足有半人高,小将举着火把勒着缰绳放慢了马蹄,说道:“夜黑风高,都小心点儿,仔细被山坳下的碎石绊了马蹄。”
“得令!”精骑们齐声应和,话音刚落,忽听嗖的一声!
山坳里,茂密的野草掩映着伏兵,无数袖箭破风而来,扎入坡土中、马蹄下,战马扬蹄长嘶,精骑们顺势下马,人避在马后,顺手扯下马腹上挂着的罐子就朝山坳掷了下去!
碎声传来,山坳里有人大喊:“不好!是火油!”
精骑们森然一笑,纷纷掷出手中火把,无数袖箭从山坳里疾射而来,几支火把被射落,几支坠入山坳,大火吞油而起,霎时化作一道火龙,火里的惨叫声煞是瘆人。
小将道:“掩护我!”
精骑们得令,纷纷避在马后,开弓搭箭,借着火光射向奔逃而出的伏兵。小将趁机率领几名精骑翻身上马,驰下山坡。这时的山坳里已是一片火海,几人见火不停,反一夹马腹,战马扬蹄长嘶,奋力跃过山坳,停在了对面的山坡上。
小将翻身下马,几名精骑与伏兵杀成一团,小将四脚并用上了坡顶。
离国境线仅余一道山坡,矗立在国界上的望楼已隐约可见,按说伏兵应该没本事潜入这道坡下,但小将仍然解下箭筒推下了坡。
坡下静悄悄的,似乎无险。
身后杀声迫近,小将一咬牙,滑下山坡之时,抬手向望楼方向射去,一支响哨窜出,光如疾电,啸声如雷!
坡下无人,但身后有箭声追至,小将头也不回,只管向前,兔子似的这儿蹿一下,那儿蹿一下,流箭追着他的脚后跟儿,扎进他的腹旁颈侧,他眼望着前方,一步不停。
就在望见坡顶之时,觉出身后箭风追至,小将抓住一把草翻身急避,整个人肚皮朝天仰在坡上,还没来得及翻回来,就听一道箭声呼啸而来!
小将暗叫不好,心道命要交待在这儿,不料此念刚生,箭声就从他头顶上呼啸而去,对面一个伏兵被一箭穿心,死死地钉在了山坡上!
国境线后,铁蹄声踏得地动山摇,一军精骑黑水般从小将身旁驰下了山坡,一只手从山坡顶上握住了小将的手腕。
小将仰头一看,心中大定,“节度使大人!”
“何故放哨?”乌雅阿吉一把将小将提了上来。
小将正疑惑自己放了个哨,怎么把节度使大人都给惊动了,一被提上山坡,顿时大惊!只见国境线那边的大军已整装拔营,放眼望去,铁甲森冷,如无边黑水,兵马接天连地,多如星辰。
朝廷下令发兵了?!
小将霎时清醒了,立刻跪禀道:“禀大人,大图朝廷的人到了镇上,带着一封……一封退位降书!”
“……什么书?!”乌雅阿吉掏了掏耳朵眼儿。
小将道:“那人身受重伤,现在官署内医治,末将正是赶来报信的!”
“国书在官署?”乌雅阿吉嘶了一声,回头望了眼军中大图使节团所在的方向。
小将道:“正是!官署今夜由重兵把守,望大人早去!”
话音落下,前去交战的兵马来禀报,称伏兵也就二三百人,现已伏诛!本想留个活口,不料这些人皆是死士,一被俘获便嚼毒自尽,一个活口都没能留下。
乌雅阿吉冷笑一声,跃上马背喝道:“走!去镇上!”
……
这夜三更时分,原本要往云州关隘去的岭南大军忽然到了贸易市镇,重兵围城,铁蹄声惊醒了睡梦中的百姓。
乌雅阿吉率麾下将领和大图使臣驰进城门,很快到了官署,一进官衙就问:“国书何在?人何在?”
官署内外由重兵把守着,官吏本以为后半夜会有刺客,不料还未到后半夜,大军就来了!他顾不上见礼,立即引路!
一路上,乌雅阿吉瞥见三四处重兵把守之地,分别是前衙大堂、后衙主舍、东书房与西厢房。
伤者在西厢房内,郎中正守在榻前,而国书就藏在为伤者裹扎伤口的绷布内。
乌雅阿吉激赏地拍了拍官吏的肩膀——这封国书干系重大,既已被查出,要么会被立马送入军中,要么会暂藏于官署内。如若藏在官署内,按寻常想法,人自然会将重要之物收存在自己的地盘儿,而不会放心把东西搁在一个身份不明且被追杀的人身上。很显然,那几处被重兵把守着的地方乃是故布疑阵,用来迷惑和拖住今夜有可能出现的刺客的。
官吏取出国书,郑重地交给乌雅阿吉,大图使臣们尚在屋外焦急等候,乌雅阿吉打开国书,一看果真是封退位降书,血迹斑斑的字迹上盖有皇帝六玺,不似有假,他这才将大图使臣们请了进来。
大图使臣见到国书如见天塌,景子春认出诏书是皇帝亲笔,眼前一阵晕眩,奔至榻前,见到伤者之貌,惊道:“此人是皇上在郡王府时的侍卫长!”
岭南将领们面面相觑,如此看来,诏书是真的了!
“王侍卫!醒醒!朝中出了何事?!”景子春明知人伤重昏迷,却顾不得了。
三月奉旨出使,历经艰难波折,终于请到援军回国,眼看着就望见关城了,怎么忽然就亡国了?
他要知道发生了何事!
郎中急忙劝阻,但忽逢剧变,景子春已失去理智,郎中根本拦不住,景子春一把推在侍卫身上,绷带下登时渗出血色,侍卫咳了一声,零星血沫溅了景子春一脸,他的眼却比血色赤红。
“让开!”乌雅阿吉命人把景子春拎了出去,而后便关上了房门。
西厢房的门关到了破晓时分,乌雅阿吉走出房门时,景子春坐在地上,冠发散乱,目光涣散,其余使臣陪在一旁,六神无主。
人醒了,侍卫衣衫汗湿,面色苍白,一见到景子春就哑声悲哭道:“景大人……大图亡了……”
景子春跪到榻前,含泪问道:“朝中出了何事,何以走到这步田地?”
侍卫道:“叛军攻打钦州,百官为保京畿而拒援,致钦州失陷,州军百姓惨遭屠杀,后来……叛军合攻京畿,百官又为保身家不肯借粮……皇上撑不住了,方才下此诏书……末将传诏的路上遭人追杀,护卫军全数战死,只剩……末将一人了……”
说罢,侍卫闭上眼,失声悲哭。
景子春追问道:“何人追杀你们?可是叛军?”
侍卫闭着眼,烛光帐影里,泣泪如血,“是地方官府……是朝廷的人!”
此话如刀,直戳进景子春的心窝,痛得他眼前一黑,生生晕厥了过去。
使臣们震惊悲戚,纷纷叩拜洛都,嚎啕大哭。
将领们面色不忿,男儿从军,保家卫国,不惧战死沙场,只怕朝廷昏庸!将士们死于昏官之手,岂能不恨?
“末将传信途中,见有百姓不堪强征之苦,杀了乡绅,攻入县衙,开仓放粮……各地揭竿,因钦州失陷一事,地方官府已不信任朝廷,为求自保,勾结豪强,打压起义……一路所见,民不聊生,望诸位将军发兵相救,再迟……只怕京畿难保,吾皇难保……”侍卫挣扎欲起。
“你放心,我们领的是援救洛都的圣旨,旨意不改,大军不返!”乌雅阿吉说罢便转身离去,到了官署大堂,将此间诸事写成折子,连同退位降书一并交给亲兵,“点兵五千,急奏朝中,恭请圣夺!”
亲兵领命而去,将领们已来到堂前听候差遣。
乌雅阿吉出了大堂,迎着曙光迈出了官署,“走!发兵!”
……
十一月初一清晨,国境线上残火未熄,二十万大军集结在贸易市镇外,目送着五千精骑原路驰返,而后朝着云州关隘进发。
十一月初六,降书尚未传回朝中,一大早,汴都临江道上的钟楼酒肆、茶馆书铺、戏园杂社里又坐满了人,只见江波万里,风吹浪白,两国水师交接于江心之上,战船久峙,军威壮大,鼓声雷动,气氛紧张。
自二帝划江而治,汴水封江,江上从未出现过如此景象。
而今日景象,听说是为了接一个女子过江。
这女子是何人物无人知晓,汴都百姓只见江堤上旌旗猎猎,仪仗浩大,万千兵卫之中,凤舆翠辂面江而停。凤驾亲临江边,自清晨候到正午,怕是使臣进京朝贺都不会有此礼遇。
正午时分,水师战船抵达江边,礼乐声中,凤驾下辇,女子下船,二人再会于青天堤柳下,相视良久,相互一拜!
这一拜,其中藏了怎样的故事,了却了多少年的恩义牵挂,汴都百姓们无从知晓,更听不见英睿皇后与女子之言。
“经年不见,都督别来无恙?”姚蕙青摘下风帽,一双眼眸净若明溪,一声旧时称呼,仿佛将人拽回了盛京岁月。
暮青道:“经年心事,如愿以偿,从今往后,当无心疾了。”
心疾之喻令姚蕙青眉心轻轻一拢,复又一笑,取出两样物件来呈给了暮青,“此乃故人交还之物。”
暮青愣了愣,只见那两样东西是一件袖甲和一只锦袋。
袖甲里藏着机关,收放的是神兵寒蚕冰丝。
锦袋里收放的是一套解剖刀。
暮青从没想到还能再见到这两样东西,当时她被元修所俘,贴身之物皆被收走,后来登岸前,许是元修知道镇上必有大战,故而将神甲还给了她,但袖甲和解剖刀仍被他收着,后来跟着他兵败而去,没想到会有再回到她手中的一日。
她顿时明白了姚蕙青为何迟至今日才渡江了,原本估摸着她六月就会回来,不料她刚到下陵就病了一场,病养好了却碰上了雨季封江,江上能行船后却又突然被北燕扣下了。当时,她以为元修变卦了,如今看来,是为了托她带这些东西过江。
暮青收下时难说心中滋味,她望向江上,也不知看的是滔滔江水,还是远在江水那头儿的北燕。
这时,水师战船皆已靠岸,老熊带着久别重逢的妻儿老小从船上下来,三跪九叩到了暮青面前,谢恩时嗓音几乎哑得失声,“末将……谢皇后殿下大恩!”
“应是我谢你们当年之恩。”暮青将老熊扶起,这事儿她一直瞒着他,因为西北到汴都,关山路远,时日漫长,途中难说不会有何变数,与其空欢喜一场,倒不如先瞒着。
姚蕙青在江边耽搁了不少时日,倒是等到了从西北而来的老熊家眷,于是作伴一同过江来了。
老熊今日奉命去与北燕水师交接,见到妻儿老小时是何等的狂喜,暮青能想象得到。她转头望向仪仗中,香儿未得传召,不敢上前,早已在宫卫仪仗中哭成了泪人。
一别多年,终有今日,至亲也好,主仆也罢,皆有思念之情要诉,暮青不忍久占这相逢的时刻,便邀众人各入车马仪仗,浩浩荡荡地上了临江大道。
车驾内,姚蕙青挑起帘子眺望了一眼汴江,江风吹起裙袖,袖口绣着的一枝雪兰花仿佛随着江风而去,落入江波里,乘着滔滔白浪向遥远的北岸涌去……
当初圣驾南渡后,众将领论功封赏,老熊等人在都城皆有田宅。半年前,为迎姚蕙青归来,步惜欢将都城里一座曾住过前朝宰相、诗圣大贤的古宅赐为郡主府。
十一月初八,圣旨下到府中,封姚蕙青为大兴郡主,封号建安。依祖制,大兴历代宗室贵女多以郡县名为号,少有赐“建”字为号的,姚蕙青非宗室之女,如此封号算是开了先例。
同日,圣旨也下到了军侯府中,加赐了金银良田,老熊一家老小在都城安家落户,日后过日子也算有了保障。
建安郡主府赐匾之日,都城百姓引以为奇,市井中不乏议论之声,无不好奇这位郡主什么来头,但姚蕙青深居简出,自从入了府,就没出去过。她被软禁在都督府多年,初到汴都,风土人情、身份心境皆需调适,暮青便未前去打扰,本想给姚蕙青一些私人空间和时间,先由香儿陪着,让她们主仆先诉诉这些年来的事,待过些日子再去看她,不料没过几日,前线忽然传来了军情急奏!
一封由岭南精骑专程护送的退位降书呈入了朝中,当时早朝未下,见此国书,百官哗然,无不唏嘘,亦无一不喜!
原本,朝廷出兵助大图平叛止乱只要军械粮饷,朝中就有反对之声,如今帝后对大图仁至义尽,新帝下诏退位乃洛都朝廷自绝国运。
天赐疆土,岂有不受之理?
百官纷纷奏请受降,但天子却未龙颜大悦,亦未置可否,只道再议,便退了朝事,摆驾立政殿。
立政殿内,暮青看罢国书和奏折便陷入了长久的沉默中。
步惜欢倚在窗边赏着秋色,耐着性子等。
晨辉从殿角的九雀铜灯上收到窗沿儿上时,暮青问:“你想收吗?”
步惜欢拨弄了下飞落在窗台上的一片秋叶,说道:“大图的江山要不是巫瑾的,自是没有不收之理,但那江山是他的,收与不收,得问你。”
步惜欢转头看向暮青,见她皱起眉来,似乎并不希望他把这难事推给她。
步惜欢叹了口气,有些不忍,“我也不想把这难题抛给你,但此题是巫瑾留给你的,需你来答,我不可代之。”
暮青怔住,这神情令步惜欢心头的不忍又增了几分,但事到如今,他只能点醒她,“巫瑾遇刺,重伤之际毁了传国玉玺,你可有想过他此举何意?玺碎国亡,传国玉玺一碎,大图无论谁即帝位都是名不正言不顺。在他砸碎传国玉玺的时候,今日之乱就注定了。他为何要亲手亡了大图,他希望这天下谁主?”
暮青眸中惊涛乍涌,她鲜少有这般震惊之态。
步惜欢道:“他一死,我蛊毒必发。你是鄂族神女,手握大图半壁江山之权,有复国之伟功,又是南兴皇后,功名在外,我若能在余下的时日里助你打下内乱的五州,大图和南兴的江山就都会是你的。”
巫瑾当时重伤,没时间下诏,做下如此绝然之举,多年盟友,他岂能不知他意图何在?
大图朝臣一直忌惮神女之权,两国之君若都驾崩,新帝即位,很可能会与北燕联手吞并南兴,夺回鄂族之权。而青青刚烈,为保南兴,只怕会不惜性命。与其将来三国战乱,不如先亡大图,舍五州而保天下,而后只需借南兴强兵平五州内乱,则天下安。
但青青之志不在江山,故而当初在海上,他曾动了送她远渡西洋的念头。
后来平安归来时,大图内乱已生,新帝也已即位,他知她绝不会图人江山,唯一挂念的不过是兄长。于是,他便将巫瑾碎玺之意深埋于心,她想查兄长的生死之谜便助她查,想守约解洛都之围便下旨发兵。只不过,他料到了等援的日子里洛都朝廷会不好过,倒没料到新帝会愤而退位,将破碎山河拱手让出。
世间之事兴许真有天意,局势兜兜转转,绕了一圈,还是回来了。
此乃巫瑾布下局,收与不收,需由她定。
暮青没定,只是一声不吭地走出了立政殿,往寝宫承乾殿去了。
步惜欢知她需要静一静,于是摆驾太极殿理政去了。一整日,他都留在太极殿,直到晚膳时分才回到寝宫。
殿内掌了灯,暮青坐在桌前灯下看书。步惜欢走近瞥了眼那书,还是昨夜睡前那页,今日一天压根儿就没翻动过。
步惜欢叹了声,将医书合上搁去一边,又将灯烛挪远了些。
烛光远去,暮青眉眼间的苍白之色生了几分青幽,“我曾以为,大哥为质多年,忍辱负重,自有万人之上的心,可回想那三年,自复国之后,我似乎从未见他开怀过……他仍记得儿时与爹娘在一起的日子,他一门心思想治好姨母,我提醒他提防姬瑶,他却未放在心上……在他心里,渴望的从来不是江山君权,而是至亲之情,可我……我一心治理鄂族,盼着如期回来与你团聚,那三年竟从未问过他的喜怒哀愁。他遇刺,是我的疏忽……”
冒险救母是巫瑾自己的决定,实不能怪旁人,但这话步惜欢忍下了,只听暮青说——说出来,她会好受些。
“如果大哥还在人世,我想他会代父陪母游历四海,了却爹娘之愿,余生……也许不会再见了。”暮青低下头,忍下眼里的刺痛,说不上是悲是喜。若说悲,大抵比那日见到灵柩时还悲。若说喜,大抵比验出那具女尸非姨母时还喜。
暮青深吸一口气,“我想起一句词。”
“嗯?”步惜欢这才应了声。
“一心要江山图治垂青史,也难说身后骂名滚滚来。”暮青抬眼看向步惜欢,“我希望你不再背负骂名,可这一受降,是功是过,只能留给后人评说了。”
……
十一月十五,大图新帝的退位降书呈至南兴。
十一月十八,南兴朝廷下旨受降。
月底,前线传来捷报,乌雅阿吉率岭南二十万大军和大图皇帝的求援国书抵达云州关,明令如不开城相迎,便以叛军论处,大军入关之日,便是叛将人亡之时。此时云州四地揭竿,内有钦州兵马虎视,外有南兴大军压境,总兵赵东深知云州无割据自治之力,于是解甲出城,迎南兴大军入关,盼两军联手镇压叛乱。
不料,南兴大军一入关就下令开仓,还粮于民,查抄豪强,放归壮丁,广察民怨民言,任命临时官吏。而各地叛乱的百姓听闻是在贸易市镇上赈济流民的岭南大军到了,竟弃械相迎,欢呼而降!南兴大军过云州诸县,一路与民无犯,起义民兵非但与南兴兵马一兵未交,反助南兴将领明辨清官豪强,助临时官府赈济灾民,恢复治安。
与此同时,神甲军在鄂族四州收网,清剿神殿旧势,四州奉神官谕旨发十万联军出关,襄助南兴大军。
半个月后,鄂族兵马与南兴大军抵达钦州关时,云州之乱基本得治。
此时,京畿战事牵制了叛军的兵力,钦州关的留守兵马难抵三十万大军,仅仅两日便告失守。大军破关之日,笼罩在酷政阴影下的钦州百姓走出家门,见到南兴大军和鄂族兵马,无不喜极而泣,遥叩汴都。
两军长驱直入,十一月底,破钦州全境。
此时,两军三州的兵马围困京畿已达两个月,姬瑶、藤泽与昌平郡王皆知联军中有不少壮丁充数,难与京畿兵马硬战,于是只命大军封堵粮饷必经的官道,一边消耗京畿存粮,一边休养联军兵马。
叛军得知南兴大军破关的急报时,正是京畿兵马减灶节粮兵马虚乏之时,决一死战之机已到,姬瑶决意攻城。
昌平郡王问:“攻下都城,我们就是瓮中之鳖,到时强兵围城,只怕减灶待擒的就是我们了。”
姬瑶蔑笑着答:“郡王忘了,当初南兴平定岭南时用的是何计策了?暮青能用岭南王之尸逼人弃战,我们为何不能以成帝之尸逼南兴退兵?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岂不快哉?”
昌平郡王笑称好计,心中却暗忖:岭南王与英睿皇后无亲无故,但成帝可是姬瑶同母之兄,她刺驾乱国在先,开陵起尸在后,那帝陵中可还有她母亲的亡魂啊!这女子真是疯了。
十一月三十日,叛军孤注一掷,分兵三路,昌平郡王率军强攻都城,藤泽率一营弓弩手绕路进山埋伏,欲烧南兴大军粮草于半路。姬瑶则率一路精骑绕洛都而过,往帝陵所在的周山而去。
十二月初二,三十万援军驰经京畿道,藤泽率伏兵放大军而过,待见到粮草辎重后下令动手,不料乌雅阿吉早有防备,粮草车上所装皆是草杆儿,藤泽事败暴露,被围山中。
十二月初三,京畿兵马虽已陷入饥困之境,但人多势众,军械尚足,洛都城久攻不下,昌平郡王不见藤泽的兵马前来报信,心知一旦南兴大军赶来,与京畿兵马形成合围之势,他便是瓮中之鳖,而姬瑶提议他领兵攻城看似是将第一个入城的好事让给了他,实则是拿他的兵马当挡箭牌,为她开陵争取时间。
子夜时分,预感局势不妙的昌平郡王抛下大军,仅带着几名亲信幕僚和侍卫乔装进山,想要逃回英州,乘船出海。
破晓时分,南兴和鄂族联军兵至洛都,寻不见主帅的英州兵马大乱,望着仍未攻破的都城和兵锋已至的强援,叛军不战而降。
这天,周山南麓,挖开帝陵,闯过机关,却看到一副空棺的姬瑶震惊不已,她接着挖开生母的陵寝,但看到的仍是一副空棺。姬瑶猜不透母亲与兄长是诈死还是此事另有缘由,连派两支斥候军前去探听战事消息,斥候兵马皆一去不回。
十二月初六,南兴大军兵围帝陵,乌雅阿吉下令搜山,两日后,大军围叛军于周山北麓,两军激战一夜,姬瑶不敌,欲施蛊术逃脱,奈何乌雅一族出于鄂族,招法失败反被乌雅阿吉生擒。乌雅阿吉也不问朝中如何处置,亲手斩其首级于帝陵,血祭成帝与乌雅族人,乌雅一族与神殿之仇了于此役。
同日,藤泽被困山中多日后,率兵突围事败,于山顶自戕而亡。
十二月十八日,昌平郡王及其幕僚被南兴兵马擒于英州关外。
十二月二十八日,昌平郡王被押解进洛都城时,见城门外悬着姬瑶、藤泽及甘州总兵等叛军将领的首级。
午时后,新帝服丧袍,徒步出宫,行至城门,向南兴大军奉上六玺,乌雅阿吉代朝廷受降——大图,亡。
次年二月十四日,大图皇帝六玺及降书奉至汴都,南兴帝步惜欢下诏,并云、钦、甘、芳、英五州入南兴,建国为齐,年号定安。
——史称,大齐!
太监手捧圣旨而出,颤若筛糠,口齿不清地诵罢诏书,噗通一声跪在殿上,口呼陛下,嚎啕大哭。
太监宣诵的是退位降书!
新帝昭告天下,罪己无能,上不能守祖宗基业,下不能保黎民百姓;罪公主姬瑶刺杀先帝,图谋大位,杀俘屠城,暴虐无道;罪昌平郡王利欲熏心,造谣惑民,冤屈神女,欺世盗名;罪地方豪强强征百姓,囤粮居奇,致饿殍遍野,民不聊生。而后道国玺已碎,大图已亡,五州内乱,生灵涂炭,幸得南兴帝后以德报怨,赈济流民,而英睿皇后乃大图镇国郡主、鄂族神女,有助先帝复国之伟功,故而愿降南兴,奉让疆土,退位称臣,唯盼内乱平定,国泰民安。
百官大惊,皆疑新帝神志不清,纷纷叩拜哭嚎,称亡国之君必背万世骂名,万万不能降!
景相率先表态愿献相府全数存粮,百官附议,然而,群臣此举并未换来新帝的回心转意,反而只换得一声冷笑。
新帝道:“传国玉玺不是朕摔碎的,是先帝为之,大图早亡了,朕苦苦撑了一年,列祖列宗不会怪罪于朕,即便朕要担后世骂名,这骂名也有尔等一份。朕在诏书上未罪地方官吏囤积赈济仓粮,驱赶流民,致五州饿殍遍野,百姓流离失所,亦未罪尔等贪生怕死,先置钦州之难于不顾,后置京畿之危于不理,但大图百姓、钦州军民怕是会世世代代都记着!朕私心给大图朝廷留的最后一点儿脸面,最终留不留得住,很难说。”
“别以为朕不知你们的盘算,大图亡了,你们心知肚明,不过是亡国之臣有辱名节,高官厚禄弃之可惜,所以才想方设法求援。你们献策求援,为的是救国吗?为的是保这朝廷,这由你们当官儿做主的朝廷,这能为你们带来名利权势的朝廷!朕动京畿兵马是动你们的身家性命,问你们要粮是动你们的财帛私库,你们自不甘愿,那就留着吧!朕的皇位都不要了,还要你们的钱粮吗?朕只想看着,看改朝换代,南兴帝的朝堂上可否能容你们一席之地!”
新帝大笑而起,心头悲凉,说不清是恨意还是快意,幽幽地道:“你们别以为把朕囚禁起来,藏匿诏书,便能更改此事,待援军到了,假称朕忧思而亡,再请镇国郡主另择新帝,便可继续为官。朕告诉你们,这退位降书昨夜就出宫了!卿等今日下朝便可归家,从今往后……大图无君了。”
说罢,新帝走出宣政大殿,仰头望了望天,只觉得日光如镜,天地倒悬,脚下如踏云雾,身子虚晃一下,便仰面而倒,滚下了殿阶。
*
因雨季行船不便,运尸要走官道,而官道泥泞,侍卫们担心长途颠簸会损坏尸骨,影响检验,于是一进岭南就将尸体裹上布帛入棺,小心赶路,终于在十月中旬抵达了汴都。
自从皇后归来,刑部依照旧制,下了早朝后会到立政殿点卯,但这日,立政殿内却空无一人,侍卫们守在殿外,暮青从承乾殿内出来,身披白袍,素颜简簪,神情肃穆,犹如戴丧。
她独自走进殿内,关上了殿门。
这天,立政殿的殿门一关就是一日,傍晚时分,晚霞照在大殿的门脚上时,殿门从里面打开了。
步惜欢坐在亭中,正望着暮青。
暮青走出大殿,步子略显虚浮,到了亭外宽下外袍,方才进亭入座。桌上摆满了茶果点心,宫人端了盆子进来,暮青用皂角香露净了手,饮了茶,对着满桌点心却毫无胃口。
步惜欢也没催问,慢悠悠地添了盏茶,挑了几只好看的葡萄搁到了暮青面前。
暮青沉默良久,方道:“那男尸烧得很严重,身量做不得准,但年纪对得上。女尸的年纪身量也都对得上,唯有……耻骨上未见分娩伤疤,即是说,她不曾生育过。”
这说明了什么,不言而喻。
步惜欢并无惊讶之色,他瞥了眼弃在亭外的丧袍,这身袍子是她早就备下的,今早披上此袍开棺验尸,方才宽了下来,他就已猜知结果了。
“死的是替子。”暮青下此断言,却欢喜不起来。正如阿欢那日之言,姨母疯疯癫癫的,很难说她把人带入密道时,人是否还活着。不能排除一个可能,就是当时人已死在延福宫中,而姨母受了刺激,不肯相信爱子已亡,于是杀了替子,神志不清之下将人带入了密道。当然,也有可能人当时还活着,但重伤出宫,待在宫外要比留在宫中凶险得多。
“大图眼下这么乱……”暮青不敢想象巫瑾若尚在人世,眼下的处境该有多艰险。
“发兵吧!”步惜欢道,今早随灵柩一同送来的还有大图朝廷罗列的军械粮草的账目,上头盖了皇帝信玺,今儿朝中已议定此事了,旨意都已备好了。
暮青默不作声地点了点头,自得知密道之事,探子们就已经在大图查探消息了,但正如同验尸都难以断定大哥是否尚在人世,又岂能知道何日能再相见呢?
或许,你若安好,不过是心中祈盼。
或许,终此一生,相见只是余生之念罢了。
眼下能做的,唯有发兵了。
*
十月底,发兵的圣旨传到岭南,乌雅阿吉立刻点兵,久候多时的大图使臣们大喜,也随大军一齐动身。
这天傍晚,贸易市镇外的稻田正收割,最后一垛稻子运入城中时,一个浑身是血的人倒在了城门口。
巡城兵马将人带入官署,急传郎中,发现此人身中数刀,背上插着一支羽箭,箭身已经折去,箭头深嵌在骨肉当中,伤口皮肉红肿,蓄着黄白的脓水,显然已中箭有段日子了。而此人身上的刀伤有新有旧,可见是一路受人追杀至此。
巡城兵马未在此人身上发现行囊,但知道此人非寻常流民,于是遍查其身,果然在伤者衣衫内的夹层当中发现了一封文书。
小将打开文书一看,啊了一声,如遭雷击!
官署文吏诧异地接手过目,神情如出一辙。
“快!快禀军中!”官吏匆忙合上文书,刚要交给小将,又谨慎地收了回来,而后以将伤者抬去救治为由屏退了左右,只把小将留在堂中,耳语道,“此人既然逃入城中,追杀之人必会尾随而至。兹事体大,小将军回军中报信,今夜路上恐会遇伏,文书不能有失,故而留下为好。今夜城门会严加防范,官署亦会由重兵把守,盼小将军能将消息传入军中,带大军来取!”
小将道:“城中皆是流民,鱼龙混杂,难说没有奸细,重兵把守官署,会不会此地无银三百两?”
官吏道:“外出信兵,内设重防,何处为虚,何处为实,由他们猜去!不来则好,来也不惧。”
能在贸易市镇上担当赈济差事的官吏都是调集有度、处事周全之人,小将略一思量,点头应允。官吏在堂内假意递交了文书,小将避在暗处作势将手揣入怀中,而后朝官吏抱了抱拳,出了大堂,立刻点出一支精骑,奔出官署,上马而去。
这天傍晚,贸易市镇的城门关了又开,一支精骑军踏着仅余的一线夕阳往国境线上驰去!
辰时,晦月无光,漫天星子笼罩着遥遥可见的云州州关。沃野上,一支精骑翻过山坡驰向山坳,再过两个坡,便是国境线。
山坳里野草繁茂,足有半人高,小将举着火把勒着缰绳放慢了马蹄,说道:“夜黑风高,都小心点儿,仔细被山坳下的碎石绊了马蹄。”
“得令!”精骑们齐声应和,话音刚落,忽听嗖的一声!
山坳里,茂密的野草掩映着伏兵,无数袖箭破风而来,扎入坡土中、马蹄下,战马扬蹄长嘶,精骑们顺势下马,人避在马后,顺手扯下马腹上挂着的罐子就朝山坳掷了下去!
碎声传来,山坳里有人大喊:“不好!是火油!”
精骑们森然一笑,纷纷掷出手中火把,无数袖箭从山坳里疾射而来,几支火把被射落,几支坠入山坳,大火吞油而起,霎时化作一道火龙,火里的惨叫声煞是瘆人。
小将道:“掩护我!”
精骑们得令,纷纷避在马后,开弓搭箭,借着火光射向奔逃而出的伏兵。小将趁机率领几名精骑翻身上马,驰下山坡。这时的山坳里已是一片火海,几人见火不停,反一夹马腹,战马扬蹄长嘶,奋力跃过山坳,停在了对面的山坡上。
小将翻身下马,几名精骑与伏兵杀成一团,小将四脚并用上了坡顶。
离国境线仅余一道山坡,矗立在国界上的望楼已隐约可见,按说伏兵应该没本事潜入这道坡下,但小将仍然解下箭筒推下了坡。
坡下静悄悄的,似乎无险。
身后杀声迫近,小将一咬牙,滑下山坡之时,抬手向望楼方向射去,一支响哨窜出,光如疾电,啸声如雷!
坡下无人,但身后有箭声追至,小将头也不回,只管向前,兔子似的这儿蹿一下,那儿蹿一下,流箭追着他的脚后跟儿,扎进他的腹旁颈侧,他眼望着前方,一步不停。
就在望见坡顶之时,觉出身后箭风追至,小将抓住一把草翻身急避,整个人肚皮朝天仰在坡上,还没来得及翻回来,就听一道箭声呼啸而来!
小将暗叫不好,心道命要交待在这儿,不料此念刚生,箭声就从他头顶上呼啸而去,对面一个伏兵被一箭穿心,死死地钉在了山坡上!
国境线后,铁蹄声踏得地动山摇,一军精骑黑水般从小将身旁驰下了山坡,一只手从山坡顶上握住了小将的手腕。
小将仰头一看,心中大定,“节度使大人!”
“何故放哨?”乌雅阿吉一把将小将提了上来。
小将正疑惑自己放了个哨,怎么把节度使大人都给惊动了,一被提上山坡,顿时大惊!只见国境线那边的大军已整装拔营,放眼望去,铁甲森冷,如无边黑水,兵马接天连地,多如星辰。
朝廷下令发兵了?!
小将霎时清醒了,立刻跪禀道:“禀大人,大图朝廷的人到了镇上,带着一封……一封退位降书!”
“……什么书?!”乌雅阿吉掏了掏耳朵眼儿。
小将道:“那人身受重伤,现在官署内医治,末将正是赶来报信的!”
“国书在官署?”乌雅阿吉嘶了一声,回头望了眼军中大图使节团所在的方向。
小将道:“正是!官署今夜由重兵把守,望大人早去!”
话音落下,前去交战的兵马来禀报,称伏兵也就二三百人,现已伏诛!本想留个活口,不料这些人皆是死士,一被俘获便嚼毒自尽,一个活口都没能留下。
乌雅阿吉冷笑一声,跃上马背喝道:“走!去镇上!”
……
这夜三更时分,原本要往云州关隘去的岭南大军忽然到了贸易市镇,重兵围城,铁蹄声惊醒了睡梦中的百姓。
乌雅阿吉率麾下将领和大图使臣驰进城门,很快到了官署,一进官衙就问:“国书何在?人何在?”
官署内外由重兵把守着,官吏本以为后半夜会有刺客,不料还未到后半夜,大军就来了!他顾不上见礼,立即引路!
一路上,乌雅阿吉瞥见三四处重兵把守之地,分别是前衙大堂、后衙主舍、东书房与西厢房。
伤者在西厢房内,郎中正守在榻前,而国书就藏在为伤者裹扎伤口的绷布内。
乌雅阿吉激赏地拍了拍官吏的肩膀——这封国书干系重大,既已被查出,要么会被立马送入军中,要么会暂藏于官署内。如若藏在官署内,按寻常想法,人自然会将重要之物收存在自己的地盘儿,而不会放心把东西搁在一个身份不明且被追杀的人身上。很显然,那几处被重兵把守着的地方乃是故布疑阵,用来迷惑和拖住今夜有可能出现的刺客的。
官吏取出国书,郑重地交给乌雅阿吉,大图使臣们尚在屋外焦急等候,乌雅阿吉打开国书,一看果真是封退位降书,血迹斑斑的字迹上盖有皇帝六玺,不似有假,他这才将大图使臣们请了进来。
大图使臣见到国书如见天塌,景子春认出诏书是皇帝亲笔,眼前一阵晕眩,奔至榻前,见到伤者之貌,惊道:“此人是皇上在郡王府时的侍卫长!”
岭南将领们面面相觑,如此看来,诏书是真的了!
“王侍卫!醒醒!朝中出了何事?!”景子春明知人伤重昏迷,却顾不得了。
三月奉旨出使,历经艰难波折,终于请到援军回国,眼看着就望见关城了,怎么忽然就亡国了?
他要知道发生了何事!
郎中急忙劝阻,但忽逢剧变,景子春已失去理智,郎中根本拦不住,景子春一把推在侍卫身上,绷带下登时渗出血色,侍卫咳了一声,零星血沫溅了景子春一脸,他的眼却比血色赤红。
“让开!”乌雅阿吉命人把景子春拎了出去,而后便关上了房门。
西厢房的门关到了破晓时分,乌雅阿吉走出房门时,景子春坐在地上,冠发散乱,目光涣散,其余使臣陪在一旁,六神无主。
人醒了,侍卫衣衫汗湿,面色苍白,一见到景子春就哑声悲哭道:“景大人……大图亡了……”
景子春跪到榻前,含泪问道:“朝中出了何事,何以走到这步田地?”
侍卫道:“叛军攻打钦州,百官为保京畿而拒援,致钦州失陷,州军百姓惨遭屠杀,后来……叛军合攻京畿,百官又为保身家不肯借粮……皇上撑不住了,方才下此诏书……末将传诏的路上遭人追杀,护卫军全数战死,只剩……末将一人了……”
说罢,侍卫闭上眼,失声悲哭。
景子春追问道:“何人追杀你们?可是叛军?”
侍卫闭着眼,烛光帐影里,泣泪如血,“是地方官府……是朝廷的人!”
此话如刀,直戳进景子春的心窝,痛得他眼前一黑,生生晕厥了过去。
使臣们震惊悲戚,纷纷叩拜洛都,嚎啕大哭。
将领们面色不忿,男儿从军,保家卫国,不惧战死沙场,只怕朝廷昏庸!将士们死于昏官之手,岂能不恨?
“末将传信途中,见有百姓不堪强征之苦,杀了乡绅,攻入县衙,开仓放粮……各地揭竿,因钦州失陷一事,地方官府已不信任朝廷,为求自保,勾结豪强,打压起义……一路所见,民不聊生,望诸位将军发兵相救,再迟……只怕京畿难保,吾皇难保……”侍卫挣扎欲起。
“你放心,我们领的是援救洛都的圣旨,旨意不改,大军不返!”乌雅阿吉说罢便转身离去,到了官署大堂,将此间诸事写成折子,连同退位降书一并交给亲兵,“点兵五千,急奏朝中,恭请圣夺!”
亲兵领命而去,将领们已来到堂前听候差遣。
乌雅阿吉出了大堂,迎着曙光迈出了官署,“走!发兵!”
……
十一月初一清晨,国境线上残火未熄,二十万大军集结在贸易市镇外,目送着五千精骑原路驰返,而后朝着云州关隘进发。
十一月初六,降书尚未传回朝中,一大早,汴都临江道上的钟楼酒肆、茶馆书铺、戏园杂社里又坐满了人,只见江波万里,风吹浪白,两国水师交接于江心之上,战船久峙,军威壮大,鼓声雷动,气氛紧张。
自二帝划江而治,汴水封江,江上从未出现过如此景象。
而今日景象,听说是为了接一个女子过江。
这女子是何人物无人知晓,汴都百姓只见江堤上旌旗猎猎,仪仗浩大,万千兵卫之中,凤舆翠辂面江而停。凤驾亲临江边,自清晨候到正午,怕是使臣进京朝贺都不会有此礼遇。
正午时分,水师战船抵达江边,礼乐声中,凤驾下辇,女子下船,二人再会于青天堤柳下,相视良久,相互一拜!
这一拜,其中藏了怎样的故事,了却了多少年的恩义牵挂,汴都百姓们无从知晓,更听不见英睿皇后与女子之言。
“经年不见,都督别来无恙?”姚蕙青摘下风帽,一双眼眸净若明溪,一声旧时称呼,仿佛将人拽回了盛京岁月。
暮青道:“经年心事,如愿以偿,从今往后,当无心疾了。”
心疾之喻令姚蕙青眉心轻轻一拢,复又一笑,取出两样物件来呈给了暮青,“此乃故人交还之物。”
暮青愣了愣,只见那两样东西是一件袖甲和一只锦袋。
袖甲里藏着机关,收放的是神兵寒蚕冰丝。
锦袋里收放的是一套解剖刀。
暮青从没想到还能再见到这两样东西,当时她被元修所俘,贴身之物皆被收走,后来登岸前,许是元修知道镇上必有大战,故而将神甲还给了她,但袖甲和解剖刀仍被他收着,后来跟着他兵败而去,没想到会有再回到她手中的一日。
她顿时明白了姚蕙青为何迟至今日才渡江了,原本估摸着她六月就会回来,不料她刚到下陵就病了一场,病养好了却碰上了雨季封江,江上能行船后却又突然被北燕扣下了。当时,她以为元修变卦了,如今看来,是为了托她带这些东西过江。
暮青收下时难说心中滋味,她望向江上,也不知看的是滔滔江水,还是远在江水那头儿的北燕。
这时,水师战船皆已靠岸,老熊带着久别重逢的妻儿老小从船上下来,三跪九叩到了暮青面前,谢恩时嗓音几乎哑得失声,“末将……谢皇后殿下大恩!”
“应是我谢你们当年之恩。”暮青将老熊扶起,这事儿她一直瞒着他,因为西北到汴都,关山路远,时日漫长,途中难说不会有何变数,与其空欢喜一场,倒不如先瞒着。
姚蕙青在江边耽搁了不少时日,倒是等到了从西北而来的老熊家眷,于是作伴一同过江来了。
老熊今日奉命去与北燕水师交接,见到妻儿老小时是何等的狂喜,暮青能想象得到。她转头望向仪仗中,香儿未得传召,不敢上前,早已在宫卫仪仗中哭成了泪人。
一别多年,终有今日,至亲也好,主仆也罢,皆有思念之情要诉,暮青不忍久占这相逢的时刻,便邀众人各入车马仪仗,浩浩荡荡地上了临江大道。
车驾内,姚蕙青挑起帘子眺望了一眼汴江,江风吹起裙袖,袖口绣着的一枝雪兰花仿佛随着江风而去,落入江波里,乘着滔滔白浪向遥远的北岸涌去……
当初圣驾南渡后,众将领论功封赏,老熊等人在都城皆有田宅。半年前,为迎姚蕙青归来,步惜欢将都城里一座曾住过前朝宰相、诗圣大贤的古宅赐为郡主府。
十一月初八,圣旨下到府中,封姚蕙青为大兴郡主,封号建安。依祖制,大兴历代宗室贵女多以郡县名为号,少有赐“建”字为号的,姚蕙青非宗室之女,如此封号算是开了先例。
同日,圣旨也下到了军侯府中,加赐了金银良田,老熊一家老小在都城安家落户,日后过日子也算有了保障。
建安郡主府赐匾之日,都城百姓引以为奇,市井中不乏议论之声,无不好奇这位郡主什么来头,但姚蕙青深居简出,自从入了府,就没出去过。她被软禁在都督府多年,初到汴都,风土人情、身份心境皆需调适,暮青便未前去打扰,本想给姚蕙青一些私人空间和时间,先由香儿陪着,让她们主仆先诉诉这些年来的事,待过些日子再去看她,不料没过几日,前线忽然传来了军情急奏!
一封由岭南精骑专程护送的退位降书呈入了朝中,当时早朝未下,见此国书,百官哗然,无不唏嘘,亦无一不喜!
原本,朝廷出兵助大图平叛止乱只要军械粮饷,朝中就有反对之声,如今帝后对大图仁至义尽,新帝下诏退位乃洛都朝廷自绝国运。
天赐疆土,岂有不受之理?
百官纷纷奏请受降,但天子却未龙颜大悦,亦未置可否,只道再议,便退了朝事,摆驾立政殿。
立政殿内,暮青看罢国书和奏折便陷入了长久的沉默中。
步惜欢倚在窗边赏着秋色,耐着性子等。
晨辉从殿角的九雀铜灯上收到窗沿儿上时,暮青问:“你想收吗?”
步惜欢拨弄了下飞落在窗台上的一片秋叶,说道:“大图的江山要不是巫瑾的,自是没有不收之理,但那江山是他的,收与不收,得问你。”
步惜欢转头看向暮青,见她皱起眉来,似乎并不希望他把这难事推给她。
步惜欢叹了口气,有些不忍,“我也不想把这难题抛给你,但此题是巫瑾留给你的,需你来答,我不可代之。”
暮青怔住,这神情令步惜欢心头的不忍又增了几分,但事到如今,他只能点醒她,“巫瑾遇刺,重伤之际毁了传国玉玺,你可有想过他此举何意?玺碎国亡,传国玉玺一碎,大图无论谁即帝位都是名不正言不顺。在他砸碎传国玉玺的时候,今日之乱就注定了。他为何要亲手亡了大图,他希望这天下谁主?”
暮青眸中惊涛乍涌,她鲜少有这般震惊之态。
步惜欢道:“他一死,我蛊毒必发。你是鄂族神女,手握大图半壁江山之权,有复国之伟功,又是南兴皇后,功名在外,我若能在余下的时日里助你打下内乱的五州,大图和南兴的江山就都会是你的。”
巫瑾当时重伤,没时间下诏,做下如此绝然之举,多年盟友,他岂能不知他意图何在?
大图朝臣一直忌惮神女之权,两国之君若都驾崩,新帝即位,很可能会与北燕联手吞并南兴,夺回鄂族之权。而青青刚烈,为保南兴,只怕会不惜性命。与其将来三国战乱,不如先亡大图,舍五州而保天下,而后只需借南兴强兵平五州内乱,则天下安。
但青青之志不在江山,故而当初在海上,他曾动了送她远渡西洋的念头。
后来平安归来时,大图内乱已生,新帝也已即位,他知她绝不会图人江山,唯一挂念的不过是兄长。于是,他便将巫瑾碎玺之意深埋于心,她想查兄长的生死之谜便助她查,想守约解洛都之围便下旨发兵。只不过,他料到了等援的日子里洛都朝廷会不好过,倒没料到新帝会愤而退位,将破碎山河拱手让出。
世间之事兴许真有天意,局势兜兜转转,绕了一圈,还是回来了。
此乃巫瑾布下局,收与不收,需由她定。
暮青没定,只是一声不吭地走出了立政殿,往寝宫承乾殿去了。
步惜欢知她需要静一静,于是摆驾太极殿理政去了。一整日,他都留在太极殿,直到晚膳时分才回到寝宫。
殿内掌了灯,暮青坐在桌前灯下看书。步惜欢走近瞥了眼那书,还是昨夜睡前那页,今日一天压根儿就没翻动过。
步惜欢叹了声,将医书合上搁去一边,又将灯烛挪远了些。
烛光远去,暮青眉眼间的苍白之色生了几分青幽,“我曾以为,大哥为质多年,忍辱负重,自有万人之上的心,可回想那三年,自复国之后,我似乎从未见他开怀过……他仍记得儿时与爹娘在一起的日子,他一门心思想治好姨母,我提醒他提防姬瑶,他却未放在心上……在他心里,渴望的从来不是江山君权,而是至亲之情,可我……我一心治理鄂族,盼着如期回来与你团聚,那三年竟从未问过他的喜怒哀愁。他遇刺,是我的疏忽……”
冒险救母是巫瑾自己的决定,实不能怪旁人,但这话步惜欢忍下了,只听暮青说——说出来,她会好受些。
“如果大哥还在人世,我想他会代父陪母游历四海,了却爹娘之愿,余生……也许不会再见了。”暮青低下头,忍下眼里的刺痛,说不上是悲是喜。若说悲,大抵比那日见到灵柩时还悲。若说喜,大抵比验出那具女尸非姨母时还喜。
暮青深吸一口气,“我想起一句词。”
“嗯?”步惜欢这才应了声。
“一心要江山图治垂青史,也难说身后骂名滚滚来。”暮青抬眼看向步惜欢,“我希望你不再背负骂名,可这一受降,是功是过,只能留给后人评说了。”
……
十一月十五,大图新帝的退位降书呈至南兴。
十一月十八,南兴朝廷下旨受降。
月底,前线传来捷报,乌雅阿吉率岭南二十万大军和大图皇帝的求援国书抵达云州关,明令如不开城相迎,便以叛军论处,大军入关之日,便是叛将人亡之时。此时云州四地揭竿,内有钦州兵马虎视,外有南兴大军压境,总兵赵东深知云州无割据自治之力,于是解甲出城,迎南兴大军入关,盼两军联手镇压叛乱。
不料,南兴大军一入关就下令开仓,还粮于民,查抄豪强,放归壮丁,广察民怨民言,任命临时官吏。而各地叛乱的百姓听闻是在贸易市镇上赈济流民的岭南大军到了,竟弃械相迎,欢呼而降!南兴大军过云州诸县,一路与民无犯,起义民兵非但与南兴兵马一兵未交,反助南兴将领明辨清官豪强,助临时官府赈济灾民,恢复治安。
与此同时,神甲军在鄂族四州收网,清剿神殿旧势,四州奉神官谕旨发十万联军出关,襄助南兴大军。
半个月后,鄂族兵马与南兴大军抵达钦州关时,云州之乱基本得治。
此时,京畿战事牵制了叛军的兵力,钦州关的留守兵马难抵三十万大军,仅仅两日便告失守。大军破关之日,笼罩在酷政阴影下的钦州百姓走出家门,见到南兴大军和鄂族兵马,无不喜极而泣,遥叩汴都。
两军长驱直入,十一月底,破钦州全境。
此时,两军三州的兵马围困京畿已达两个月,姬瑶、藤泽与昌平郡王皆知联军中有不少壮丁充数,难与京畿兵马硬战,于是只命大军封堵粮饷必经的官道,一边消耗京畿存粮,一边休养联军兵马。
叛军得知南兴大军破关的急报时,正是京畿兵马减灶节粮兵马虚乏之时,决一死战之机已到,姬瑶决意攻城。
昌平郡王问:“攻下都城,我们就是瓮中之鳖,到时强兵围城,只怕减灶待擒的就是我们了。”
姬瑶蔑笑着答:“郡王忘了,当初南兴平定岭南时用的是何计策了?暮青能用岭南王之尸逼人弃战,我们为何不能以成帝之尸逼南兴退兵?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岂不快哉?”
昌平郡王笑称好计,心中却暗忖:岭南王与英睿皇后无亲无故,但成帝可是姬瑶同母之兄,她刺驾乱国在先,开陵起尸在后,那帝陵中可还有她母亲的亡魂啊!这女子真是疯了。
十一月三十日,叛军孤注一掷,分兵三路,昌平郡王率军强攻都城,藤泽率一营弓弩手绕路进山埋伏,欲烧南兴大军粮草于半路。姬瑶则率一路精骑绕洛都而过,往帝陵所在的周山而去。
十二月初二,三十万援军驰经京畿道,藤泽率伏兵放大军而过,待见到粮草辎重后下令动手,不料乌雅阿吉早有防备,粮草车上所装皆是草杆儿,藤泽事败暴露,被围山中。
十二月初三,京畿兵马虽已陷入饥困之境,但人多势众,军械尚足,洛都城久攻不下,昌平郡王不见藤泽的兵马前来报信,心知一旦南兴大军赶来,与京畿兵马形成合围之势,他便是瓮中之鳖,而姬瑶提议他领兵攻城看似是将第一个入城的好事让给了他,实则是拿他的兵马当挡箭牌,为她开陵争取时间。
子夜时分,预感局势不妙的昌平郡王抛下大军,仅带着几名亲信幕僚和侍卫乔装进山,想要逃回英州,乘船出海。
破晓时分,南兴和鄂族联军兵至洛都,寻不见主帅的英州兵马大乱,望着仍未攻破的都城和兵锋已至的强援,叛军不战而降。
这天,周山南麓,挖开帝陵,闯过机关,却看到一副空棺的姬瑶震惊不已,她接着挖开生母的陵寝,但看到的仍是一副空棺。姬瑶猜不透母亲与兄长是诈死还是此事另有缘由,连派两支斥候军前去探听战事消息,斥候兵马皆一去不回。
十二月初六,南兴大军兵围帝陵,乌雅阿吉下令搜山,两日后,大军围叛军于周山北麓,两军激战一夜,姬瑶不敌,欲施蛊术逃脱,奈何乌雅一族出于鄂族,招法失败反被乌雅阿吉生擒。乌雅阿吉也不问朝中如何处置,亲手斩其首级于帝陵,血祭成帝与乌雅族人,乌雅一族与神殿之仇了于此役。
同日,藤泽被困山中多日后,率兵突围事败,于山顶自戕而亡。
十二月十八日,昌平郡王及其幕僚被南兴兵马擒于英州关外。
十二月二十八日,昌平郡王被押解进洛都城时,见城门外悬着姬瑶、藤泽及甘州总兵等叛军将领的首级。
午时后,新帝服丧袍,徒步出宫,行至城门,向南兴大军奉上六玺,乌雅阿吉代朝廷受降——大图,亡。
次年二月十四日,大图皇帝六玺及降书奉至汴都,南兴帝步惜欢下诏,并云、钦、甘、芳、英五州入南兴,建国为齐,年号定安。
——史称,大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