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和惑 (1/2)
800小说网 52wx.net,笔名百代过客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一、生命的迷茫和理性的清醒
在托尔斯泰的笔下,我最喜爱两个人物,安德烈和列文。安德烈似乎什么都看透了,但这并不妨碍他对世俗的进入,他并不拒绝世俗。也许,他在看透世俗的同时,也看透了世俗的不可拒绝性。世俗总是强力的侵入人的精神,到处显示它的存在,左右着人的行动和选择。有着极清醒理性的安德烈在看透了婚姻后,却娶了一个妻子;在战场上受伤,看透荣誉功名的无稽,却再次返回战场;看透自己所爱的人可能经受不住分离的考验,却一意要把这种考验进行到底。也许,他只是想验证一下自己的看透只是一次错误的异想,但令他失望的是,他的洞察总是正确无误,毫厘不爽。他在自己清醒理智的暴力之下,失去了生活的激情,变得悲观,消极,只有和好友彼埃尔在一起,才能享受一点生活的温情。我怀疑他重返战场是去故意寻死,在炮弹不断飞来,不断在身边爆炸的危险的境地中,他竟好不躲避。也许在他看来,躲避的行为是有失尊严的,而死与尊严相比,变得轻飘。不仅如此,死还能强化人的尊严,尤其是平静坦然的去死。这种对尊严的近乎极致的强化,在安德烈从战场上受伤醒来,突然看到神圣庄严,高远无比的天空时,便已在他的生命中扎根。而在更早,在他冷傲的出入社交场合,以睥睨一切的目光,扫过那些时髦时尚的太太先生小姐们时,便已尽显无遗。尊严,安德烈王爵唯一和最后的执着,籍他以生,息他以死。最后,他连死都看透了,他说:我死了,但我又醒来了,死就是一种觉醒。
一切看透皆以牺牲意义为前提,但在意义丧失的同时,人也自会获得一份内在的悲壮和庄严。正是这种悲壮和庄严,让安德烈王爵寻找到了意义和价值的重新确定,做一个有尊严的人,不!做一个有尊严的生命。做为一个人,他时时受到来自生存、世俗和社会的威胁和侵害,而作为一个生命,他的尊严完全为自身所拥有。尽管世界没有意义,人生没有价值,但至少我还持有我生命的尊严,保有我做为一个生命的全部高贵和神圣,世俗抑或死亡都不能使它损害分毫。由此,我触到了安德烈王爵那令人望而生畏的内心世界。这个世界峻厉,冷傲,宣示着禁止进入和距离。但另一方面,安德烈王爵又不是一个冷漠寡情的人,在亲人和所爱的人面前,他总是表现出内心最真纯的善良。甚至在最后,他都原谅了那个引诱他未婚妻子的人。他的生命完满落幕于与少女娜塔莎的意外相遇,在短短的弥留时日里,他与娜塔莎上演了一曲最温婉动人的超乎人间的凄美爱情。安德烈王爵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人中途退场,生活在继续,托尔斯泰笔下的人物还要继续各自的人生故事。这个故事没完没了,永远保持着动态的鲜活,在纸页之外展开无穷的可能。
与安德烈一样,列文在托尔斯泰笔下也是一个思想者,但安德烈倾向于对生活的冷眼旁观,虽然进入,但绝不投入。而列文不同,他对世俗非常投入,目光始终关注着现实的生存。他爱上了一个女子,但遭到拒绝,孤独地回到乡下,以为永远不能结婚了,把全部的心思投入到农业经营上。和农民争吵,和管家争执,和雇工们一起劳作,甚至产生了娶一个乡下姑娘的念头。但在独自一个人时,他又产生了难以排遣的孤独。为自己不能融入那些淳朴的农民之中而苦恼。直到有一天,他在乡路上偶然遭遇了从莫斯科回到乡下的吉提的马车。那个偶然一现的美丽面影让他认识到了自己生活的全部意义。在那个美妙的月夜里,列文看到了天空中变幻的珍珠贝般美丽的云朵,看到它们在不经意间完全改变了形状,思想着他的思想也像这变换的云朵一样,在不知不觉中变了。他为自己曾有过和一个村姑结婚的念头感到脸红。
结婚后,列文度过了一段平静甜蜜的家庭生活,但这种生活很快就被哥哥尼古拉的死打断了。列文第一次感到死亡离他如此之近。死亡中断人的生命,中断人的生活,中断人的种种设想和打算,也中断人生的所有意义。在这里,做为人生执着者的列文开始反省自己的生活,自己全部的人生态度,并开始关于“意义”的紧张探索。安德烈绝不会这样做,因为他已看透了所有意义的无意义,而不再做无谓的寻找。而列文不同,他必须要为人生寻找一个意义,不然,他就无法活下去。“在无限的时间里,在无限的空间里,在无限的物质里,有一个气泡般的有机体形成了,持续了一会儿就破灭了,这个气泡就是我。”列文由此探知到人生真正的虚无,他变得沉默,孤独,生活在他的眼中变得不那么充满诱惑了。
在田地里,列文看到一对年轻的新婚夫妇在劳作,美丽的妻子用优美有力的动作挑着饲草,丈夫在车上麻利的把挑上来的饲草码好。有时,两个人的目光偶遇在一起,就会在脸上漾出甜蜜幸福的微笑。“多么美好啊!”列文在心里赞叹道。“可是就连他们也会变老,变丑,最后还要不可避免的死去,在地下变朽,腐烂,成为一堆枯骨。而枯骨最后也会消去,什么也不会留下。”安德烈王爵一眼看透的东西,列文却要通过现实的经验和思考。安德烈王爵不会为看透的东西而苦恼,而列文却要深陷其中,因为列文执着于现世,他必要为自己的生命寻找一个意义,为自己的灵魂寻找一块可以倚靠的的坚实的土地。“我不知道自己是什么,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而不知道我是什么,我为什么在这里,是无法活下去的。但这个我又不能知道,因此我是不能活下去的。”他还爱着自己的妻子,自己的家庭,自己热爱的农业,但心境再也不能回到从前了。他最后是在宗教和朴实的农民简单的生存哲学中找到了寄托,但生活远没有结束,列文的灵魂只是暂时得到了平复,在他生命的最深处,伤痛恒久隐藏。
安德烈和列文分别代表着理性和心灵,这就决定了安德烈可以平静坦然的面对生或死,而列文却注定要经历迷茫和寻找,不安和躁动,绝望和挣扎。
二、心灵的宁静和病态的激情
名著安娜?卡列尼娜中,唯有关于列文的哥哥尼古拉之死一节标注了标题,死。这与其说是对这一节的重视,不如说是对这一节所表达的主题的重视。列文有两个哥哥,科兹内雪夫和尼古拉。他这两个哥哥命运遭际以及性格如此不同,以至于让我觉得作者是故意把他们放在一起,做鲜明的比照。作者的倾向如此显明,他把自己全部同情都放在了这个不幸、多病,而又乖戾敏感的人身上。尼古拉是如此不幸,像他这种性格的人必然都是不幸的。他们受巨大激情所驱使,完全漠视现实世界的成规和世俗世界的法则,以一种自虐式的理想主义和自弃式的的放浪形骸,来与冷漠无情坚不可摧的现实世界相对抗。他们的毁灭不可避免,他们的表演只是绝望。
尼古拉在早年怀着宗教般的虔诚,忍韧,克制,过着清教徒般的生活,以期追求和达到一种内在的纯洁。他这样做并不是基于坚定的信仰,而是源自天性中一种执着的激情。他急于想做一个圣徒,急于想升至某种境界,急于想在这个自私自利,过于世俗的世界里,坚守自己的独立和不融入性。他自以为自己的形象可以改变世界,或者至少可以得到几许赞许和敬佩的目光。他以为世界会列队欢迎他的到来,因为圣者正是这个世界所缺少的。但他得到的只是冷漠漠视和无动于衷,也许还有讥讽和嘲笑。而更主要的是,他没有改变世界,世界仍然故我。尼古拉发现自己被世界欺骗了,抑或被他自己欺骗了。他开始放纵自己,自甘堕落,仿佛以此就能报复他所憎恶的社会,而实际上,他所伤害的只是他自己。他的健康不断恶化,而脾气更加暴躁,包括对自己的哥哥柯兹内雪夫也不能容忍。做为一个不幸的人,尼古拉并不能完全了解自己的不幸,而旁观者却洞若观火。他善良的女伴一语道出他不幸的真正原因:他不是这个世界的人。他活在这个世间,什么都看不惯,什么都让他不满,什么都让他生气。别人也对他厌烦,只有在弟弟列文和弟媳吉提那里,才能得到暂时的安息。我一直疑惑他不满哥哥柯兹内雪夫的真正原因。或许。列文的一句话可以让我们看出大致的端倪。列文对尼古拉说:你错的是表面,而柯兹内雪夫哥哥错的是内心。表面上看,尼古拉对柯兹内雪夫极不友好,而实际上,这是柯兹内雪夫那种看似恭敬,实则冷漠的态度伤害了他。但这并不是说柯兹内雪夫就是一个冷漠的人,远远不是。柯兹内雪夫有修养,有学问,关心公益,偏重于理性和内心生活。特别是在感情上,有着很纯洁的志趣。自从初恋女友玛丽去世后,就不再爱别的女人,直到四十岁时,喜欢上天使样纯洁的姑娘瓦伦加。可当他真正想求婚时,又放弃了。唯一的原因是他还不能忘记死去的玛丽。就是这样一个人,怎么会是冷漠的人哪。他对弟弟尼古拉的态度还不能称得上是冷漠,只能算是偏重理性的人所表现出的迟钝。的确,柯兹内雪夫是一个偏重理性的人,他有内心生活,与具体的生存总是保持一定的距离和静观。他从不忘我的做一件事,从不完全投入进去,总是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即使是在做游戏时,也是知道自己在做游戏,并且为自己也能对这... -->>
一、生命的迷茫和理性的清醒
在托尔斯泰的笔下,我最喜爱两个人物,安德烈和列文。安德烈似乎什么都看透了,但这并不妨碍他对世俗的进入,他并不拒绝世俗。也许,他在看透世俗的同时,也看透了世俗的不可拒绝性。世俗总是强力的侵入人的精神,到处显示它的存在,左右着人的行动和选择。有着极清醒理性的安德烈在看透了婚姻后,却娶了一个妻子;在战场上受伤,看透荣誉功名的无稽,却再次返回战场;看透自己所爱的人可能经受不住分离的考验,却一意要把这种考验进行到底。也许,他只是想验证一下自己的看透只是一次错误的异想,但令他失望的是,他的洞察总是正确无误,毫厘不爽。他在自己清醒理智的暴力之下,失去了生活的激情,变得悲观,消极,只有和好友彼埃尔在一起,才能享受一点生活的温情。我怀疑他重返战场是去故意寻死,在炮弹不断飞来,不断在身边爆炸的危险的境地中,他竟好不躲避。也许在他看来,躲避的行为是有失尊严的,而死与尊严相比,变得轻飘。不仅如此,死还能强化人的尊严,尤其是平静坦然的去死。这种对尊严的近乎极致的强化,在安德烈从战场上受伤醒来,突然看到神圣庄严,高远无比的天空时,便已在他的生命中扎根。而在更早,在他冷傲的出入社交场合,以睥睨一切的目光,扫过那些时髦时尚的太太先生小姐们时,便已尽显无遗。尊严,安德烈王爵唯一和最后的执着,籍他以生,息他以死。最后,他连死都看透了,他说:我死了,但我又醒来了,死就是一种觉醒。
一切看透皆以牺牲意义为前提,但在意义丧失的同时,人也自会获得一份内在的悲壮和庄严。正是这种悲壮和庄严,让安德烈王爵寻找到了意义和价值的重新确定,做一个有尊严的人,不!做一个有尊严的生命。做为一个人,他时时受到来自生存、世俗和社会的威胁和侵害,而作为一个生命,他的尊严完全为自身所拥有。尽管世界没有意义,人生没有价值,但至少我还持有我生命的尊严,保有我做为一个生命的全部高贵和神圣,世俗抑或死亡都不能使它损害分毫。由此,我触到了安德烈王爵那令人望而生畏的内心世界。这个世界峻厉,冷傲,宣示着禁止进入和距离。但另一方面,安德烈王爵又不是一个冷漠寡情的人,在亲人和所爱的人面前,他总是表现出内心最真纯的善良。甚至在最后,他都原谅了那个引诱他未婚妻子的人。他的生命完满落幕于与少女娜塔莎的意外相遇,在短短的弥留时日里,他与娜塔莎上演了一曲最温婉动人的超乎人间的凄美爱情。安德烈王爵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人中途退场,生活在继续,托尔斯泰笔下的人物还要继续各自的人生故事。这个故事没完没了,永远保持着动态的鲜活,在纸页之外展开无穷的可能。
与安德烈一样,列文在托尔斯泰笔下也是一个思想者,但安德烈倾向于对生活的冷眼旁观,虽然进入,但绝不投入。而列文不同,他对世俗非常投入,目光始终关注着现实的生存。他爱上了一个女子,但遭到拒绝,孤独地回到乡下,以为永远不能结婚了,把全部的心思投入到农业经营上。和农民争吵,和管家争执,和雇工们一起劳作,甚至产生了娶一个乡下姑娘的念头。但在独自一个人时,他又产生了难以排遣的孤独。为自己不能融入那些淳朴的农民之中而苦恼。直到有一天,他在乡路上偶然遭遇了从莫斯科回到乡下的吉提的马车。那个偶然一现的美丽面影让他认识到了自己生活的全部意义。在那个美妙的月夜里,列文看到了天空中变幻的珍珠贝般美丽的云朵,看到它们在不经意间完全改变了形状,思想着他的思想也像这变换的云朵一样,在不知不觉中变了。他为自己曾有过和一个村姑结婚的念头感到脸红。
结婚后,列文度过了一段平静甜蜜的家庭生活,但这种生活很快就被哥哥尼古拉的死打断了。列文第一次感到死亡离他如此之近。死亡中断人的生命,中断人的生活,中断人的种种设想和打算,也中断人生的所有意义。在这里,做为人生执着者的列文开始反省自己的生活,自己全部的人生态度,并开始关于“意义”的紧张探索。安德烈绝不会这样做,因为他已看透了所有意义的无意义,而不再做无谓的寻找。而列文不同,他必须要为人生寻找一个意义,不然,他就无法活下去。“在无限的时间里,在无限的空间里,在无限的物质里,有一个气泡般的有机体形成了,持续了一会儿就破灭了,这个气泡就是我。”列文由此探知到人生真正的虚无,他变得沉默,孤独,生活在他的眼中变得不那么充满诱惑了。
在田地里,列文看到一对年轻的新婚夫妇在劳作,美丽的妻子用优美有力的动作挑着饲草,丈夫在车上麻利的把挑上来的饲草码好。有时,两个人的目光偶遇在一起,就会在脸上漾出甜蜜幸福的微笑。“多么美好啊!”列文在心里赞叹道。“可是就连他们也会变老,变丑,最后还要不可避免的死去,在地下变朽,腐烂,成为一堆枯骨。而枯骨最后也会消去,什么也不会留下。”安德烈王爵一眼看透的东西,列文却要通过现实的经验和思考。安德烈王爵不会为看透的东西而苦恼,而列文却要深陷其中,因为列文执着于现世,他必要为自己的生命寻找一个意义,为自己的灵魂寻找一块可以倚靠的的坚实的土地。“我不知道自己是什么,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而不知道我是什么,我为什么在这里,是无法活下去的。但这个我又不能知道,因此我是不能活下去的。”他还爱着自己的妻子,自己的家庭,自己热爱的农业,但心境再也不能回到从前了。他最后是在宗教和朴实的农民简单的生存哲学中找到了寄托,但生活远没有结束,列文的灵魂只是暂时得到了平复,在他生命的最深处,伤痛恒久隐藏。
安德烈和列文分别代表着理性和心灵,这就决定了安德烈可以平静坦然的面对生或死,而列文却注定要经历迷茫和寻找,不安和躁动,绝望和挣扎。
二、心灵的宁静和病态的激情
名著安娜?卡列尼娜中,唯有关于列文的哥哥尼古拉之死一节标注了标题,死。这与其说是对这一节的重视,不如说是对这一节所表达的主题的重视。列文有两个哥哥,科兹内雪夫和尼古拉。他这两个哥哥命运遭际以及性格如此不同,以至于让我觉得作者是故意把他们放在一起,做鲜明的比照。作者的倾向如此显明,他把自己全部同情都放在了这个不幸、多病,而又乖戾敏感的人身上。尼古拉是如此不幸,像他这种性格的人必然都是不幸的。他们受巨大激情所驱使,完全漠视现实世界的成规和世俗世界的法则,以一种自虐式的理想主义和自弃式的的放浪形骸,来与冷漠无情坚不可摧的现实世界相对抗。他们的毁灭不可避免,他们的表演只是绝望。
尼古拉在早年怀着宗教般的虔诚,忍韧,克制,过着清教徒般的生活,以期追求和达到一种内在的纯洁。他这样做并不是基于坚定的信仰,而是源自天性中一种执着的激情。他急于想做一个圣徒,急于想升至某种境界,急于想在这个自私自利,过于世俗的世界里,坚守自己的独立和不融入性。他自以为自己的形象可以改变世界,或者至少可以得到几许赞许和敬佩的目光。他以为世界会列队欢迎他的到来,因为圣者正是这个世界所缺少的。但他得到的只是冷漠漠视和无动于衷,也许还有讥讽和嘲笑。而更主要的是,他没有改变世界,世界仍然故我。尼古拉发现自己被世界欺骗了,抑或被他自己欺骗了。他开始放纵自己,自甘堕落,仿佛以此就能报复他所憎恶的社会,而实际上,他所伤害的只是他自己。他的健康不断恶化,而脾气更加暴躁,包括对自己的哥哥柯兹内雪夫也不能容忍。做为一个不幸的人,尼古拉并不能完全了解自己的不幸,而旁观者却洞若观火。他善良的女伴一语道出他不幸的真正原因:他不是这个世界的人。他活在这个世间,什么都看不惯,什么都让他不满,什么都让他生气。别人也对他厌烦,只有在弟弟列文和弟媳吉提那里,才能得到暂时的安息。我一直疑惑他不满哥哥柯兹内雪夫的真正原因。或许。列文的一句话可以让我们看出大致的端倪。列文对尼古拉说:你错的是表面,而柯兹内雪夫哥哥错的是内心。表面上看,尼古拉对柯兹内雪夫极不友好,而实际上,这是柯兹内雪夫那种看似恭敬,实则冷漠的态度伤害了他。但这并不是说柯兹内雪夫就是一个冷漠的人,远远不是。柯兹内雪夫有修养,有学问,关心公益,偏重于理性和内心生活。特别是在感情上,有着很纯洁的志趣。自从初恋女友玛丽去世后,就不再爱别的女人,直到四十岁时,喜欢上天使样纯洁的姑娘瓦伦加。可当他真正想求婚时,又放弃了。唯一的原因是他还不能忘记死去的玛丽。就是这样一个人,怎么会是冷漠的人哪。他对弟弟尼古拉的态度还不能称得上是冷漠,只能算是偏重理性的人所表现出的迟钝。的确,柯兹内雪夫是一个偏重理性的人,他有内心生活,与具体的生存总是保持一定的距离和静观。他从不忘我的做一件事,从不完全投入进去,总是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即使是在做游戏时,也是知道自己在做游戏,并且为自己也能对这...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