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小说网 52wx.net,唯有牡丹真国色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太学宫虽属国子监,并由周唐出资修建学宫院落,意在为朝廷选拔人才。但因其授业先生多为世外高士与并无官职在身的诸子大家,学宫又地处与京城相邻的余姚,并不在京城之内。故时日一长,诸国学子也不忌讳,或真身或乔装地跟随收学先生来了。
后梁太学宫也有相同性质,并为使更多学子得以博采众长,汲取不同学识完善自身认知,特意与周唐太学宫岔开收学年日。去岁后梁天惠十四年春已收学子,并于秋闱应试结束。今岁到了周唐开学,亦为期半年。
丹薄媚经过十余日徒步跋涉,来到了余姚龙泉山下。
传闻此地有神迹降临:每当春夏烟雨晦暝,见神灯一二盏,忽然化为几千万盏,燃山熠谷,数时方灭。然灯灭之后,山中杂花古木却又并未烧毁。
周唐太学宫府址正在山上。
一众学子在山脚外院稍作休整,准备入学考试。因他们改了小道,行程有所耽误,故彼时其他几名收学先生与其学子都先到了。其中最先抵达的两位先生已对他们的学子考试完毕,领了通过的正式学生入太学宫。
先生将二百余名学子分为五队,分开出题。
丹薄媚因站在最前方,被分在第一队,与白月真等人一同进入四面封闭的考堂。
此时她作公子打扮,纶巾束发,面容普通,一身淤泥早已洗净,看来并无不妥。可是——
功力完全消散,没有回来的迹象。尤其,最近几日企图运气时,丹田与筋脉隐隐作痛,动辄口吐黑血,行动艰难。
那分明是根基全毁,不可练功的征兆。可是她什么也没有做,为何突然会这样?她并未练功时走火入魔,微尘宫主看过这套功法,也说并无异样。
她一路心烦意乱,思绪犹如灼热的烈火,无时无刻都在使烧焦的内心更加痛苦。她最怕的不是从头来过,而是……以她现在的身体状况,恐怕根本没有重来的机会。
如果不能替丹氏与母亲报仇,那么她的人生将一片黑暗,毫无用处。
她太害怕自己成为一个无用之人,那是她不能接受的,是她极其痛恨的。
没人愿意终其一生只是任人宰割的鱼肉。
所以,眼下暂时避开杀手追踪,绝不能继续在太学宫磨蹭,她必须尽快赶回青上仙宫,查清原委,挽回损失。
丹薄媚随意选了壁角的位子,左右都并不相识。
前方大儒屈膝跪坐于席上,抬手示意噤声。众学子立刻端正仪容,不再多语。方才微喧的考堂,转眼一片肃静寂然。
大儒喜愠不形于色,将双手交叠在袖中,置于蔽膝上,开口道:“前灵帝十六年,有道人张氏自立一派,号称天下之病,无不可治者。归其教,信其神,修其法,则凡人也可活五百余岁。一时九州震动,短短三年,信徒就发展成数十万之众。凡张道人经过之地,必有无数信徒变卖家产,诚心追随他去,并尊称他为‘太平神’。”
众学子闻言面色各异,有人似成竹在胸,也有人眉头微皱,似有隐忧。
丹薄媚想了想,恍惚记得在书中见过这件事,只是不知要考什么。
大儒将他们的神情尽收眼底,也无波动,还是语气平静道:“朝中有官员揣测张道人必有反心,但上奏灵帝,灵帝却置之不理。后不出半年,张道人果然揭竿而起,九州大乱,数日就已攻占幽、并二州,大军多达四十余万人。倘若你是灵帝谋臣,此时你如何建议平定乱局?”
虽已是大一统时代的变故,王朝与人物俱已作古。但以史鉴今,如此暧昧地直接谈论政务,顿时也令满堂年轻学子兴奋哗然。
学子依次纷纷各抒己见。
“上奏派大军围剿,强势镇压!”
“不如以怀柔政策诏安,许以高官厚爵,封疆列土。”
“派细作混入张军内部,使反间计令敌军内部猜忌,自相残杀!”
每一次学子语毕皆有人附和,亦有人摇头,听来大约都很有理。大儒神情不变,唯有监堂的两名先生立在左右,对学子点头微笑,予以肯定的鼓励。
有一人道:“灵帝执政时,幽、并二州背后乃是蛮人羌板族群居之地,此族向来善战并凶猛无比,但地处荒凉,食物匮乏。若朝廷许之大批粮食,又派大军压境,前后包抄张氏大军,再令羌板族先发制人,大幅度消耗敌军后,我军可坐收渔翁之利!”
“此计甚好,唯一的问题就在于蛮人不是二百五。”另一人一本正经地讥讽,惹得众人哄堂大笑。前面那人也面红耳赤,想看是哪个“二百五”这么不给面子,甫一回头,发现出声之人后却脸色讪讪,闭口不语。
大儒眼神落在这人身上,指名道姓问:“王唯安,你有何高见?”
丹薄媚讶然地盯着王唯安,他正是那日因流民微怒的学子,竟不想原来是王氏子弟。
他似乎是太阿山王诗境的胞弟?
“依我之见,张氏大军数众,有四十余万人,若朝廷强势镇压,必定伤筋动骨,百姓凄苦。一旦民不聊生,恐怕会激起更大规模的叛乱,此计不过为下下之策。”
“至于诏安封爵,也是个笑话。张氏既然闹出这么大的动静,气势汹汹,很可能就动摇国本,改朝换代。难道他会这么甘心屈居人下?且兵不厌诈,谁知朝廷是否准备趁他归顺之时,一举格杀。”
“再有离间之计,听起来是个上策,只是实行起来需要太多时间。尤其如此战乱之际,想要进入敌人内部,没有几场硬仗,不坑杀几万朝廷军队,细作根本无法受到重视。在能否离间敌军还是个未知的时候,以我军数万性命做炮灰,也真是想得出来。”
王唯安毫不留情,以极其毒辣的口吻否定一众学子的想当然计策,然后站起身来,以双手撑桌,身体微微前倾,目光锐利地直视大儒浑浊又洞悉一切的双眼。
他继续道:“为今之计,不如从源头根治。何以百姓要跟随张氏造反?倘若国泰民安,衣食丰足,官僚清廉,谁愿抛妻弃子,反倒追求虚幻的未来?军队四十余万人,即使将来张氏篡位成功,也不可能人人都衣锦荣华。所以他们想要的,不过就是安逸富足。但彼时官商勾结,贪赃舞弊,赋税严... -->>
太学宫虽属国子监,并由周唐出资修建学宫院落,意在为朝廷选拔人才。但因其授业先生多为世外高士与并无官职在身的诸子大家,学宫又地处与京城相邻的余姚,并不在京城之内。故时日一长,诸国学子也不忌讳,或真身或乔装地跟随收学先生来了。
后梁太学宫也有相同性质,并为使更多学子得以博采众长,汲取不同学识完善自身认知,特意与周唐太学宫岔开收学年日。去岁后梁天惠十四年春已收学子,并于秋闱应试结束。今岁到了周唐开学,亦为期半年。
丹薄媚经过十余日徒步跋涉,来到了余姚龙泉山下。
传闻此地有神迹降临:每当春夏烟雨晦暝,见神灯一二盏,忽然化为几千万盏,燃山熠谷,数时方灭。然灯灭之后,山中杂花古木却又并未烧毁。
周唐太学宫府址正在山上。
一众学子在山脚外院稍作休整,准备入学考试。因他们改了小道,行程有所耽误,故彼时其他几名收学先生与其学子都先到了。其中最先抵达的两位先生已对他们的学子考试完毕,领了通过的正式学生入太学宫。
先生将二百余名学子分为五队,分开出题。
丹薄媚因站在最前方,被分在第一队,与白月真等人一同进入四面封闭的考堂。
此时她作公子打扮,纶巾束发,面容普通,一身淤泥早已洗净,看来并无不妥。可是——
功力完全消散,没有回来的迹象。尤其,最近几日企图运气时,丹田与筋脉隐隐作痛,动辄口吐黑血,行动艰难。
那分明是根基全毁,不可练功的征兆。可是她什么也没有做,为何突然会这样?她并未练功时走火入魔,微尘宫主看过这套功法,也说并无异样。
她一路心烦意乱,思绪犹如灼热的烈火,无时无刻都在使烧焦的内心更加痛苦。她最怕的不是从头来过,而是……以她现在的身体状况,恐怕根本没有重来的机会。
如果不能替丹氏与母亲报仇,那么她的人生将一片黑暗,毫无用处。
她太害怕自己成为一个无用之人,那是她不能接受的,是她极其痛恨的。
没人愿意终其一生只是任人宰割的鱼肉。
所以,眼下暂时避开杀手追踪,绝不能继续在太学宫磨蹭,她必须尽快赶回青上仙宫,查清原委,挽回损失。
丹薄媚随意选了壁角的位子,左右都并不相识。
前方大儒屈膝跪坐于席上,抬手示意噤声。众学子立刻端正仪容,不再多语。方才微喧的考堂,转眼一片肃静寂然。
大儒喜愠不形于色,将双手交叠在袖中,置于蔽膝上,开口道:“前灵帝十六年,有道人张氏自立一派,号称天下之病,无不可治者。归其教,信其神,修其法,则凡人也可活五百余岁。一时九州震动,短短三年,信徒就发展成数十万之众。凡张道人经过之地,必有无数信徒变卖家产,诚心追随他去,并尊称他为‘太平神’。”
众学子闻言面色各异,有人似成竹在胸,也有人眉头微皱,似有隐忧。
丹薄媚想了想,恍惚记得在书中见过这件事,只是不知要考什么。
大儒将他们的神情尽收眼底,也无波动,还是语气平静道:“朝中有官员揣测张道人必有反心,但上奏灵帝,灵帝却置之不理。后不出半年,张道人果然揭竿而起,九州大乱,数日就已攻占幽、并二州,大军多达四十余万人。倘若你是灵帝谋臣,此时你如何建议平定乱局?”
虽已是大一统时代的变故,王朝与人物俱已作古。但以史鉴今,如此暧昧地直接谈论政务,顿时也令满堂年轻学子兴奋哗然。
学子依次纷纷各抒己见。
“上奏派大军围剿,强势镇压!”
“不如以怀柔政策诏安,许以高官厚爵,封疆列土。”
“派细作混入张军内部,使反间计令敌军内部猜忌,自相残杀!”
每一次学子语毕皆有人附和,亦有人摇头,听来大约都很有理。大儒神情不变,唯有监堂的两名先生立在左右,对学子点头微笑,予以肯定的鼓励。
有一人道:“灵帝执政时,幽、并二州背后乃是蛮人羌板族群居之地,此族向来善战并凶猛无比,但地处荒凉,食物匮乏。若朝廷许之大批粮食,又派大军压境,前后包抄张氏大军,再令羌板族先发制人,大幅度消耗敌军后,我军可坐收渔翁之利!”
“此计甚好,唯一的问题就在于蛮人不是二百五。”另一人一本正经地讥讽,惹得众人哄堂大笑。前面那人也面红耳赤,想看是哪个“二百五”这么不给面子,甫一回头,发现出声之人后却脸色讪讪,闭口不语。
大儒眼神落在这人身上,指名道姓问:“王唯安,你有何高见?”
丹薄媚讶然地盯着王唯安,他正是那日因流民微怒的学子,竟不想原来是王氏子弟。
他似乎是太阿山王诗境的胞弟?
“依我之见,张氏大军数众,有四十余万人,若朝廷强势镇压,必定伤筋动骨,百姓凄苦。一旦民不聊生,恐怕会激起更大规模的叛乱,此计不过为下下之策。”
“至于诏安封爵,也是个笑话。张氏既然闹出这么大的动静,气势汹汹,很可能就动摇国本,改朝换代。难道他会这么甘心屈居人下?且兵不厌诈,谁知朝廷是否准备趁他归顺之时,一举格杀。”
“再有离间之计,听起来是个上策,只是实行起来需要太多时间。尤其如此战乱之际,想要进入敌人内部,没有几场硬仗,不坑杀几万朝廷军队,细作根本无法受到重视。在能否离间敌军还是个未知的时候,以我军数万性命做炮灰,也真是想得出来。”
王唯安毫不留情,以极其毒辣的口吻否定一众学子的想当然计策,然后站起身来,以双手撑桌,身体微微前倾,目光锐利地直视大儒浑浊又洞悉一切的双眼。
他继续道:“为今之计,不如从源头根治。何以百姓要跟随张氏造反?倘若国泰民安,衣食丰足,官僚清廉,谁愿抛妻弃子,反倒追求虚幻的未来?军队四十余万人,即使将来张氏篡位成功,也不可能人人都衣锦荣华。所以他们想要的,不过就是安逸富足。但彼时官商勾结,贪赃舞弊,赋税严...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