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文学网 www.52wx.net,沧江霞衣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友人从丽江回来,一脸幸福地说,每天,她最爱打着一把小伞,静静地走在古城的石板路上,细品小桥流水人家的韵味。她上班的地方在古城深处,家在古城头,每天要走几趟穿过古城。
“丽江不是用来游的,而是用来品的!”我曾对北方的朋友感叹说,而今友人的一个品字,让我的心生了许多宽慰。
冬末的丽江,明亮、清新。雪与蓝天白云映衬,玉龙雪山犹如亭亭玉立的少女。黑龙潭的水,清澈得可见潭底,各色的鱼儿在水底悠然嬉戏。有古乐声传来,我们不由而同地寻声追去,静坐一亭中的角落,听被人称之为音乐“活化石”纳西古乐演奏。演奏人有老有少,有男有女,一丝不苟。曲终,意犹未尽的我们横穿潭面,再一次被那明净得没一粒灰尘的水所吸引。游人中有人忍不住伸出手,想去触摸那透明得令人心醉的水。手刚伸入水里,就有一位小姑娘过来严正干涉,使伸手入水的人闹了个大红脸。我初次见识了丽江人是如何爱家园的。
坐小索道的电缆车到了玉龙雪山顶,杉树下的雪让我们惊喜。女儿和她的二姐姐玩起了打雪仗,我的四弟见了也忍不住加入她们中,一时间,雪花飞舞,笑声朗朗,我和老爸老妈在一边也被逗笑了。不留意间,有雪团向我身上飞来,弟弟带着两位姪女包围了我,我惊叫了一声,突出重围往前跑,有雪花飞溅入衣领里,最怕冷的我赶忙举起双手连叫投降,他们这才放过了我。
一条木板搭的路,在雪上延伸。路边有穿着当地民族服装的人在兜售生意,希望游人租他们的民族服装照相。路两边的景有栅栏围着。山上的雪景对我这个在碧罗雪山下长大,又在高黎贡山下工作的人并不陌生,但玉龙雪山的雪景给我的感觉却是别样的清秀,单看那一片冷杉树和树下白雪,有一种玲珑剔透的美。有人想越过栅栏,亲近白雪和冷杉,脚还未跨过栅栏,就有出租民族服装的人来严正制止,虽笑着,但不容商量,即使你为此而不租他的民族服装也无所谓。看那认真劲儿,就是皇帝老子来也行不通。我第二次见识了丽江人是如何爱家园的。
正值那几天大索道停开,游人很多,上山下山要排很长时间的队。下山时排队坐电缆车,一位穿着纳西族民族服装的年轻导游为了给大家解闷,唱起了歌。他的歌就像雄鹰从雪山上飞过,嘹亮明朗。有一位女游客忍不住与他对起了山歌。俩人一问一答,一唱一合,引得大家不时叫好鼓掌。我有幸和唱歌的年轻导游同坐在一个电缆车上,俩人攀谈起来,这才知小伙子的家是一个民族大团结的家,他的血统里流着纳西族、藏族、白族的血。他是云南大学的毕业生,会英语、日语、法语、德语,会讲纳西族、藏族、白族、傈僳族话,仅因响应政府的号召,为了对外塑造丽江形象,打响丽江旅游品牌,他放弃了在春城舒适的工作回到老家,为丽江的明天出一点绵薄之力。我不由得肃然起敬,第三次见识了丽江人是如何爱家园的。
风车将我们的脚步转进了小桥流水人家的大研古镇。走在凹凸不平的青石板路上,看流水将巷与巷相连,轻点水面的垂柳,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后院、一进多院等多种形式的古朴民居。紧挨着的铺面,斑驳的涂了暗红漆的木门,门前高挂的大红灯笼,以及坐在门口闲聊的老人,给人一种返濮归真的感觉。
立在茶马古道口,我的思绪浮想连翩。长长的马帮“叮咚叮咚”地响着铃铛从长长的巷道走过,马锅头脸上的疲惫却在古城,留下了一个灿烂的笑容。那300多年前奉命送茶进京,使云南的普洱茶享誉京华的马蹄声声,不曾走远。
在小石桥的石栏上小憩,看着纳西女人匆匆走过,不由对她们那个被称作“披星戴月”的羊皮披肩出神。羊皮披肩两边有两个圆布圈,代表着日月,披肩上面的黑色代表黑夜,下面的白色代表白天,中间还绣着精美的七星“披星戴月”象征着纳西族妇女的勤劳。不来丽江玩之前,曾听有人说甚至在网上看到有人著文,纳西人是“女人当家,男人赋闲”于是就有了众多的丽江文人,有了纳西古乐和东巴文化,是纳西女人养育了纳西文化。在被称为天人合一的民居中投宿,看到当家的女主人风风火火的利落劲,不由想起了纳西文化一说,便莞尔一笑。
坐在木头桥上,在流水上悠闲地荡着两脚,数一串又一串高挂的大红灯笼,听流水潺潺,心头暖暖地,没有感到夜风中的冷。痴想当年来丽江会女友的表弟,半夜到了古镇遭遇大地震,眼睁睁地看着古城的房屋倒塌,那坐在地上喝酒压惊的男孩,如果今夜坐在木桥上,看流光溢彩的古城,该是怎样的心情!
斜依酒吧临水的栏杆上,心头泛起无限柔情。无论是独自浅酌的,或是情侣低语、朋友家人聚会,安宁中流动浪漫的精致,小桥、流水、人家,抒写风流。
走在红灯笼照亮的青石板上,女儿和她的二姐姐,手中捧了宝莲灯,来到放灯的流水边,静静地,静静地,闭了眼祈祷,然后将宝莲灯放在流水上。我们注视着水面上飘荡的无数盏灯无语,一种情愫自心中生。我想这也许是丽江的一种情结所在吧。
四方街上的木府,是古丽江州的知府衙门,是从明到清长达300多年世袭土司(知府)政治生活的明证“不到木府,就等于不到丽江。”站在木府的万卷楼前,我想到了丽江的东巴古经文,不禁咂磨重教尚礼,热爱“天雨流芳”(纳西话“读书去吧”的音译)的古丽水。丽江传统文化的精神,在木府细细品味,才知博大精深。
说不完的丽江,道不完的丽江。品味,是丽江魅力所在。
2006-8-28
友人从丽江回来,一脸幸福地说,每天,她最爱打着一把小伞,静静地走在古城的石板路上,细品小桥流水人家的韵味。她上班的地方在古城深处,家在古城头,每天要走几趟穿过古城。
“丽江不是用来游的,而是用来品的!”我曾对北方的朋友感叹说,而今友人的一个品字,让我的心生了许多宽慰。
冬末的丽江,明亮、清新。雪与蓝天白云映衬,玉龙雪山犹如亭亭玉立的少女。黑龙潭的水,清澈得可见潭底,各色的鱼儿在水底悠然嬉戏。有古乐声传来,我们不由而同地寻声追去,静坐一亭中的角落,听被人称之为音乐“活化石”纳西古乐演奏。演奏人有老有少,有男有女,一丝不苟。曲终,意犹未尽的我们横穿潭面,再一次被那明净得没一粒灰尘的水所吸引。游人中有人忍不住伸出手,想去触摸那透明得令人心醉的水。手刚伸入水里,就有一位小姑娘过来严正干涉,使伸手入水的人闹了个大红脸。我初次见识了丽江人是如何爱家园的。
坐小索道的电缆车到了玉龙雪山顶,杉树下的雪让我们惊喜。女儿和她的二姐姐玩起了打雪仗,我的四弟见了也忍不住加入她们中,一时间,雪花飞舞,笑声朗朗,我和老爸老妈在一边也被逗笑了。不留意间,有雪团向我身上飞来,弟弟带着两位姪女包围了我,我惊叫了一声,突出重围往前跑,有雪花飞溅入衣领里,最怕冷的我赶忙举起双手连叫投降,他们这才放过了我。
一条木板搭的路,在雪上延伸。路边有穿着当地民族服装的人在兜售生意,希望游人租他们的民族服装照相。路两边的景有栅栏围着。山上的雪景对我这个在碧罗雪山下长大,又在高黎贡山下工作的人并不陌生,但玉龙雪山的雪景给我的感觉却是别样的清秀,单看那一片冷杉树和树下白雪,有一种玲珑剔透的美。有人想越过栅栏,亲近白雪和冷杉,脚还未跨过栅栏,就有出租民族服装的人来严正制止,虽笑着,但不容商量,即使你为此而不租他的民族服装也无所谓。看那认真劲儿,就是皇帝老子来也行不通。我第二次见识了丽江人是如何爱家园的。
正值那几天大索道停开,游人很多,上山下山要排很长时间的队。下山时排队坐电缆车,一位穿着纳西族民族服装的年轻导游为了给大家解闷,唱起了歌。他的歌就像雄鹰从雪山上飞过,嘹亮明朗。有一位女游客忍不住与他对起了山歌。俩人一问一答,一唱一合,引得大家不时叫好鼓掌。我有幸和唱歌的年轻导游同坐在一个电缆车上,俩人攀谈起来,这才知小伙子的家是一个民族大团结的家,他的血统里流着纳西族、藏族、白族的血。他是云南大学的毕业生,会英语、日语、法语、德语,会讲纳西族、藏族、白族、傈僳族话,仅因响应政府的号召,为了对外塑造丽江形象,打响丽江旅游品牌,他放弃了在春城舒适的工作回到老家,为丽江的明天出一点绵薄之力。我不由得肃然起敬,第三次见识了丽江人是如何爱家园的。
风车将我们的脚步转进了小桥流水人家的大研古镇。走在凹凸不平的青石板路上,看流水将巷与巷相连,轻点水面的垂柳,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后院、一进多院等多种形式的古朴民居。紧挨着的铺面,斑驳的涂了暗红漆的木门,门前高挂的大红灯笼,以及坐在门口闲聊的老人,给人一种返濮归真的感觉。
立在茶马古道口,我的思绪浮想连翩。长长的马帮“叮咚叮咚”地响着铃铛从长长的巷道走过,马锅头脸上的疲惫却在古城,留下了一个灿烂的笑容。那300多年前奉命送茶进京,使云南的普洱茶享誉京华的马蹄声声,不曾走远。
在小石桥的石栏上小憩,看着纳西女人匆匆走过,不由对她们那个被称作“披星戴月”的羊皮披肩出神。羊皮披肩两边有两个圆布圈,代表着日月,披肩上面的黑色代表黑夜,下面的白色代表白天,中间还绣着精美的七星“披星戴月”象征着纳西族妇女的勤劳。不来丽江玩之前,曾听有人说甚至在网上看到有人著文,纳西人是“女人当家,男人赋闲”于是就有了众多的丽江文人,有了纳西古乐和东巴文化,是纳西女人养育了纳西文化。在被称为天人合一的民居中投宿,看到当家的女主人风风火火的利落劲,不由想起了纳西文化一说,便莞尔一笑。
坐在木头桥上,在流水上悠闲地荡着两脚,数一串又一串高挂的大红灯笼,听流水潺潺,心头暖暖地,没有感到夜风中的冷。痴想当年来丽江会女友的表弟,半夜到了古镇遭遇大地震,眼睁睁地看着古城的房屋倒塌,那坐在地上喝酒压惊的男孩,如果今夜坐在木桥上,看流光溢彩的古城,该是怎样的心情!
斜依酒吧临水的栏杆上,心头泛起无限柔情。无论是独自浅酌的,或是情侣低语、朋友家人聚会,安宁中流动浪漫的精致,小桥、流水、人家,抒写风流。
走在红灯笼照亮的青石板上,女儿和她的二姐姐,手中捧了宝莲灯,来到放灯的流水边,静静地,静静地,闭了眼祈祷,然后将宝莲灯放在流水上。我们注视着水面上飘荡的无数盏灯无语,一种情愫自心中生。我想这也许是丽江的一种情结所在吧。
四方街上的木府,是古丽江州的知府衙门,是从明到清长达300多年世袭土司(知府)政治生活的明证“不到木府,就等于不到丽江。”站在木府的万卷楼前,我想到了丽江的东巴古经文,不禁咂磨重教尚礼,热爱“天雨流芳”(纳西话“读书去吧”的音译)的古丽水。丽江传统文化的精神,在木府细细品味,才知博大精深。
说不完的丽江,道不完的丽江。品味,是丽江魅力所在。
2006-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