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山臊子面 (1/2)
52文学网 www.52wx.net,cfwriting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民谚道,一九二九不出手。现代文明催生的环境污染、臭氧层破坏,致使气候异常、天气多变无规律。和许多城市一样,古都西安也是四季不再分明,春秋两季眨眼即逝,冬夏季节漫长难熬。虽然节气尚停留在“一九二九”但是“三九四九冰上走”的严寒已然提前到来。西安因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本来就寒冷的冬季显得越发阴冷刺骨。冬至才过,早晚温度已降到零下七八度,哈气成霜、风如刀割,穿上厚重的棉衣依然难以抵挡刺骨寒气的侵扰。所幸,这座天然气丰沛的城市有暖气的呵护与关照,冬天才有一丝融融的暖意。
二九第二天,乘着元旦小长假我回了趟妻家。妻家在岐山农村,当然无福享受城里人独自霸占的暖气,只能靠传统的土炕和现代化的电气设备取暖御寒。陡然间离开了暖气的怀抱,俨然坠入冰窖,从窗缝门帘里钻进来的飕飕冷风直灌衣领,我和妻一时尚不能适应寒气逼人的侵肤之痛。就在我哈气顿足、揉脸搓手、被寒冷追赶得手足无措之际,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递到我面前。
岳母笑着对我说:“吃一碗臊子面,就不冷了!”
这就是我魂牵梦绕的岐山臊子面。
这是一碗色香味俱全的面条。一股酸辣之味随着热气首先扑鼻而入,陈年老醋,油泼辣子,还有臊子鲜香,直抵心扉,销魂蚀骨。再看碗中的佳肴,深红的辣子油一口吹不透,几根细长、均匀的面条被“五色”拌料环绕簇拥,红色油花、萝卜,绿色豇豆、韭菜,黄色鸡蛋,黑色木耳,白色豆腐、葱花,热闹地点缀面间,惹人眼球。仅闻其香、观其色,就让人垂涎三尺。诱惑之下,再尝一下味道,面条筋韧爽口,面汤油光红润热得烫嘴,酸辣香味萦绕舌间,酸得起劲,辣得过瘾,香得清爽。血液一下子流畅起来,我顿时食欲大振,来不及继续仔细品味咂摸,就如同猪八戒吃人参果,三下五除二将面条和拌菜吃得精光。一碗面下肚,我心里热乎乎的,空虚、乏力的感觉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充实和舒畅。
才吃完,岳母早已将另一碗面条端过来,将我吃完的面碗拿走。我知道,按当地习俗,面汤不能喝完,要回锅的。岳母说,回锅的面汤更香!
就这样,我在岳母爱怜的注视下,风扫残云般一气吃了八碗臊子面。这八碗面内容却不一样,开始是细面,接着窄面,然后是白色宽面,最后还有绿色宽面。臊子面汤多面少,虽然每碗面条分量并不重,但是八碗下来也吃了不少。岳母还在不停地下面条,催促我再吃两碗,我抹了抹油腻的嘴唇,擦了擦额头的汗水,摸了摸滚圆的肚子,打着饱嗝摇手说道:“妈,吃不下了,真的吃不下了!”
岳母总怕我没吃饱:“你一个大小子,怎么也得吃上10碗。”
“妈,不要再下了,你看他肚子圆溜溜的,再吃就吐出来了!”妻在旁看着我确实吃撑了,帮我制止岳母的热情。
“好吃吗?”岳母和蔼地问我。
“好吃,真的好吃!”我肯定地答道。
岳母满意地笑了,这才下面条自己吃。
“看你吃得有滋有味的,你不是不喜欢吃面条吗?”妻问我。
我答道“我是不喜欢吃面,但我却喜欢吃臊子面,岐山臊子面。”
其实,我是个原本不喜欢吃面条的南方人。
我出生在湖北东北部的山区。在我的家乡,盛产水稻,一年两季,一日三餐吃的米饭,偶尔吃一两顿挂面,偶尔的偶尔吃点馒头、包子等面食,权当调味,吃面食频次很低。二十多年的米饭孕育,我的肠胃已经对大米产生强烈依赖,味蕾对大米也是情有独钟,除了米饭容不下其它面食。就如同西北人一天不吃面条憋得慌一样,很长一段时间,我也是一顿不吃米饭就浑身无力。所以,刚到陕西生活,除了水土不服外,我最不习惯的是饮食,看到五花八门的面条心里就犯怵。
我记得第一次真正吃面条是在2009年年底。当时刚分到陇东一线实习,第一次跟队测井,已临近收工,井队的食物储备不够,加上大雪封山,井队已经没有多少粮食了。那是一个滴水成冰、风沙肆虐的傍晚,忍饥挨饿、吹风受冻的我们挨到吃晚饭的时间,一窝蜂涌进井队厨房。厨房黑暗、狭小而且给人脏乱之感,一位身穿油腻腻工服的中年厨师在狠劲地用压面,利用杆杠原理将面团压成筷子粗的条条,压面机架在一口大锅之上,里面是滚烫冒着白花的开水,压好的面条一根根地滑进开水锅里,被开水瞬间催化,大火煮上十几分钟就软了。厨房是简陋的铁皮房,四处漏风,面团已经冻住了,厨师显然压得很费力,鼻涕顺着嘴角滴到锅里。看到这一幕,我一阵反胃。十几分钟后,厨师开始给我们盛饭,一双又长又粗又黑的筷子在锅里捞出几根面条,舀上一勺滚汤,就是我们的晚饭了。
我迟疑着,不知道该如何消灭这顿特别的晚餐。看到其它人吸吸溜溜、呼呼噜噜地吃得喷香,我用冰冷的双手很费劲地用筷子夹住一根长面条,咬一口,寡淡无味,半生不熟,而且居然没有油也没有放盐。我傻眼了,这也能吃?我赶紧将嘴里的面条悄悄吐掉。
司机郑师见我对着面条发呆,知道我吃不惯面食,就对我讲:“咱西北人爱吃面,无论是陕西人还是甘肃人,三天吃不上面就觉得不舒坦,十天半月吃不上面就像丢了魂似的,六神无主,干啥啥没劲。再说呢,这面条好着呢,易消化,对肠胃好,而且吃了有劲,经饿。到西北来了,就要学会吃这儿的面食。”
郑师还教我如何吃面。他在工衣袋里掏出几个脆嫩的大蒜,掰开,去皮,递给我说“大蒜是个好东西,杀菌、消毒、开胃、防感冒,每顿吃几个对身体好。”在我很小的时候,家里的菜园会种上大蒜,蒜叶是炒菜时一种很好的作料,蒜瓣腌制后炒上腌制的辣椒丝,咸辣酸味俱全,是我记忆中的一道下饭菜。但是,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家里很少再在做这道菜了。我嫌吃蒜口气臭,是故一直没有下口。但最终抵挡不住饥饿的袭击,只能将吃蒜后的口臭暂且放到一边。吃生蒜于我尚是第一次,犹豫很久才轻咬一口,一股酸辣之味由味蕾迅速传遍全身感觉器官,我浑身直起鸡皮疙瘩,连忙吐出舌头,眼泪都流了下来。
郑... -->>
民谚道,一九二九不出手。现代文明催生的环境污染、臭氧层破坏,致使气候异常、天气多变无规律。和许多城市一样,古都西安也是四季不再分明,春秋两季眨眼即逝,冬夏季节漫长难熬。虽然节气尚停留在“一九二九”但是“三九四九冰上走”的严寒已然提前到来。西安因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本来就寒冷的冬季显得越发阴冷刺骨。冬至才过,早晚温度已降到零下七八度,哈气成霜、风如刀割,穿上厚重的棉衣依然难以抵挡刺骨寒气的侵扰。所幸,这座天然气丰沛的城市有暖气的呵护与关照,冬天才有一丝融融的暖意。
二九第二天,乘着元旦小长假我回了趟妻家。妻家在岐山农村,当然无福享受城里人独自霸占的暖气,只能靠传统的土炕和现代化的电气设备取暖御寒。陡然间离开了暖气的怀抱,俨然坠入冰窖,从窗缝门帘里钻进来的飕飕冷风直灌衣领,我和妻一时尚不能适应寒气逼人的侵肤之痛。就在我哈气顿足、揉脸搓手、被寒冷追赶得手足无措之际,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递到我面前。
岳母笑着对我说:“吃一碗臊子面,就不冷了!”
这就是我魂牵梦绕的岐山臊子面。
这是一碗色香味俱全的面条。一股酸辣之味随着热气首先扑鼻而入,陈年老醋,油泼辣子,还有臊子鲜香,直抵心扉,销魂蚀骨。再看碗中的佳肴,深红的辣子油一口吹不透,几根细长、均匀的面条被“五色”拌料环绕簇拥,红色油花、萝卜,绿色豇豆、韭菜,黄色鸡蛋,黑色木耳,白色豆腐、葱花,热闹地点缀面间,惹人眼球。仅闻其香、观其色,就让人垂涎三尺。诱惑之下,再尝一下味道,面条筋韧爽口,面汤油光红润热得烫嘴,酸辣香味萦绕舌间,酸得起劲,辣得过瘾,香得清爽。血液一下子流畅起来,我顿时食欲大振,来不及继续仔细品味咂摸,就如同猪八戒吃人参果,三下五除二将面条和拌菜吃得精光。一碗面下肚,我心里热乎乎的,空虚、乏力的感觉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充实和舒畅。
才吃完,岳母早已将另一碗面条端过来,将我吃完的面碗拿走。我知道,按当地习俗,面汤不能喝完,要回锅的。岳母说,回锅的面汤更香!
就这样,我在岳母爱怜的注视下,风扫残云般一气吃了八碗臊子面。这八碗面内容却不一样,开始是细面,接着窄面,然后是白色宽面,最后还有绿色宽面。臊子面汤多面少,虽然每碗面条分量并不重,但是八碗下来也吃了不少。岳母还在不停地下面条,催促我再吃两碗,我抹了抹油腻的嘴唇,擦了擦额头的汗水,摸了摸滚圆的肚子,打着饱嗝摇手说道:“妈,吃不下了,真的吃不下了!”
岳母总怕我没吃饱:“你一个大小子,怎么也得吃上10碗。”
“妈,不要再下了,你看他肚子圆溜溜的,再吃就吐出来了!”妻在旁看着我确实吃撑了,帮我制止岳母的热情。
“好吃吗?”岳母和蔼地问我。
“好吃,真的好吃!”我肯定地答道。
岳母满意地笑了,这才下面条自己吃。
“看你吃得有滋有味的,你不是不喜欢吃面条吗?”妻问我。
我答道“我是不喜欢吃面,但我却喜欢吃臊子面,岐山臊子面。”
其实,我是个原本不喜欢吃面条的南方人。
我出生在湖北东北部的山区。在我的家乡,盛产水稻,一年两季,一日三餐吃的米饭,偶尔吃一两顿挂面,偶尔的偶尔吃点馒头、包子等面食,权当调味,吃面食频次很低。二十多年的米饭孕育,我的肠胃已经对大米产生强烈依赖,味蕾对大米也是情有独钟,除了米饭容不下其它面食。就如同西北人一天不吃面条憋得慌一样,很长一段时间,我也是一顿不吃米饭就浑身无力。所以,刚到陕西生活,除了水土不服外,我最不习惯的是饮食,看到五花八门的面条心里就犯怵。
我记得第一次真正吃面条是在2009年年底。当时刚分到陇东一线实习,第一次跟队测井,已临近收工,井队的食物储备不够,加上大雪封山,井队已经没有多少粮食了。那是一个滴水成冰、风沙肆虐的傍晚,忍饥挨饿、吹风受冻的我们挨到吃晚饭的时间,一窝蜂涌进井队厨房。厨房黑暗、狭小而且给人脏乱之感,一位身穿油腻腻工服的中年厨师在狠劲地用压面,利用杆杠原理将面团压成筷子粗的条条,压面机架在一口大锅之上,里面是滚烫冒着白花的开水,压好的面条一根根地滑进开水锅里,被开水瞬间催化,大火煮上十几分钟就软了。厨房是简陋的铁皮房,四处漏风,面团已经冻住了,厨师显然压得很费力,鼻涕顺着嘴角滴到锅里。看到这一幕,我一阵反胃。十几分钟后,厨师开始给我们盛饭,一双又长又粗又黑的筷子在锅里捞出几根面条,舀上一勺滚汤,就是我们的晚饭了。
我迟疑着,不知道该如何消灭这顿特别的晚餐。看到其它人吸吸溜溜、呼呼噜噜地吃得喷香,我用冰冷的双手很费劲地用筷子夹住一根长面条,咬一口,寡淡无味,半生不熟,而且居然没有油也没有放盐。我傻眼了,这也能吃?我赶紧将嘴里的面条悄悄吐掉。
司机郑师见我对着面条发呆,知道我吃不惯面食,就对我讲:“咱西北人爱吃面,无论是陕西人还是甘肃人,三天吃不上面就觉得不舒坦,十天半月吃不上面就像丢了魂似的,六神无主,干啥啥没劲。再说呢,这面条好着呢,易消化,对肠胃好,而且吃了有劲,经饿。到西北来了,就要学会吃这儿的面食。”
郑师还教我如何吃面。他在工衣袋里掏出几个脆嫩的大蒜,掰开,去皮,递给我说“大蒜是个好东西,杀菌、消毒、开胃、防感冒,每顿吃几个对身体好。”在我很小的时候,家里的菜园会种上大蒜,蒜叶是炒菜时一种很好的作料,蒜瓣腌制后炒上腌制的辣椒丝,咸辣酸味俱全,是我记忆中的一道下饭菜。但是,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家里很少再在做这道菜了。我嫌吃蒜口气臭,是故一直没有下口。但最终抵挡不住饥饿的袭击,只能将吃蒜后的口臭暂且放到一边。吃生蒜于我尚是第一次,犹豫很久才轻咬一口,一股酸辣之味由味蕾迅速传遍全身感觉器官,我浑身直起鸡皮疙瘩,连忙吐出舌头,眼泪都流了下来。
郑...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