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文学网 www.52wx.net,如果毁灭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没多久,周队长就赶来了。
他把手往石球与地表的间隙里使劲插了一下,没插进去。泥沙层不同于上面的沙层,已经很结实。“下面还有,可能是个石柱或石塔。”周队长一边说,一边叫战士从翻斗里取出工具。“先看看下面什么情况。”
我点点头,从他带来的工具箱中取出探铲和连接杆,熟练地组装起来。以石球为中心,周队长确定了几个点,我俩就分头打起探洞。
我的第一个探洞,下去一米多一点就有了感觉。这一刻,我确信到了掀开谜底的时候了。
最深的探洞也只有五米多一点就有了感觉。为了不破坏地下的东西,我们没有多打探洞,而是带着这队工程兵离开了这个探坑。
刘班长带着战士们回营地待命,周队长去指挥部汇报情况,我就去宿营地准备更多的工具。这么大面积的探方,可不是一两个人能够对付的,虽然周队长没有说,我也能估计到,会调派其他的考古队员共同发掘这个探坑。而接下来的工作,必然会异常辛苦,不会再如监工一般看战士们刮土,以后这些活就要由我们来完成。
收拾完工具,我忙中偷闲的睡了一会儿。下午,我被叫起来,到指挥部开会。考古队的三个队长全到了,根据那个探方的情况,考古队决定再调出三名考古队员共同发掘,会议的重点就是讨论放弃哪一个探方。这是因为参加这个项目的所有考古队员,都有探方在主持工作,把他们抽调出来,他们主持的探方就只能停工。
这个讨论难度不大,放弃的只会是进度最慢,收获最少的,所以很快就决定了下来。但是即便如此,也很难在年底前,把这个探方彻底发掘出来。对此七号首长表示不能接受,他提出了一个加快进度的方案,让工程兵继续协助挖掘。
对这个提议,我们的反应很一致,就是不可接受。这个工作是需要专业技能的,虽然都是刨土的活,种玉米的就是干不了这个活,否则只能搞砸了。
很明显,我们对这个项目的最终目的分歧很大。对于我们保护古迹、文物的观点,一号首长嗤之以鼻。不过在这个问题上,考古队的三个队长非常坚持,经过一番争执,达成了一个妥协方案:非重点位置的开挖,交给工程兵负责。
这样一来,就必须多下探铲,以免有所遗漏,造成文物损毁。会后,被抽调到我这个探方的考古队员,集中下了探坑,开始密集的打探洞。这样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据此画出比较详细的地下结构图。
第二天,周队长、萧队长,还有另外两个考古队员一起进了探坑。同行的还有十名工程兵。根据逃生舱座位,这个探坑最多只能下来十六个人工作。占用最后一个名额的,是指挥部的一名联络员,他的主要工作是随时跟指挥部联系,汇报工作进展,再就是协调考古队跟工程兵的工作关系。经过昨天的争执,指挥部对考古队的态度发生了变化,虽然他们不会认为考古队会有意拖工程的进度,但是无意间影响进度是极有可能的。
现场有些混乱,我们给工程兵划出了几个作业区域,每个作业面允许他们挖掘的深度也有标注。我们五个考古队的,就针对文物或遗迹距离地表最近的几个点,展开工作。我跟周队长负责已露出地面的石球。
石球当天就完整的露出来,如预料的一样,下面还有。这是一个巨大的石雕器物。
十一月底,石雕器物露出了一大截,虽然还没有看到它的全貌,也能判断出这是一根石柱。从已出土的部分看,石柱呈圆形,直径六十公分,石柱顶部的圆球应该代表太阳,石柱表面分层雕刻着人类、怪兽、似乎是分等级或分类雕刻的。无论人畜都仰着头,面对石柱顶上的圆球,表情、姿态各异,有的面露惊恐,有的表情肃穆,有的虔诚凝视。
可是最上面一层雕刻的形象令人费解。这一层是四个人面雕刻,表现出人类的四种情绪,喜怒哀乐。而且这四个人面不是向上看,而是微微低头的姿态。还有就是这四个面部浮雕,虽然表情各异,却可以明显看出来雕刻的是同一个人,似乎在预示一个人的四种状态。这个石柱的造型本来就令人费解,在石柱没有完全显露出来前,我们也没有把精力放在研究石柱的雕刻上,更没有奢望马上搞清楚它的实际作用和意义。
这个石柱雕刻工艺很高,埋在地下侵蚀了数千年,表面蚀痕斑斑,可是这些人畜雕塑依旧栩栩如生,表情生动。我跟周队长对它的判断很统一,都觉得这是一根图腾柱。代表着这个遗迹崇拜的对象:太阳。当然,判断对否并不重要,因为这只是最初的印象,不会影响到以后的鉴定。
在同一时间,其他人也有了不同发现。在离我们不远的地方,萧国林队长挖出了一段砖墙。青砖墙,有一小段还覆着青瓦。这个发现也引起了一个小轰动,如果这个遗迹跟前面出土的文物是一个考古断代,那这个发现就可以把砖瓦的出现年代,提前一大截。
由于这个探坑进展的太快,已经把别的探方远远甩在后面。指挥部开了一次扩大会议,终于下定决心集中精力开挖这个探坑,暂时放弃其余的探方。这样就有可能在风季到来前,把这个探方彻底清理出来,可以出一个阶段性结论。
会议结束后,所有考古队员都放下手头的工作,集中到我这个探方里来了。周队长则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他成了所有考古队员中,唯一一个不在探坑里工作的人。其实他的年龄和身体条件,也确实不适合从事这种繁重的体力劳动。还有就是,现阶段遗迹渐渐出土,实在不适合工程兵的粗放式工作方式,工程兵的主要工作,就由挖掘转变为搬运清理。
这时候,探坑内的十六个人员组成是这样的。十名考古队员,五名工程兵,一名指挥部的协调员。
没多久,周队长就赶来了。
他把手往石球与地表的间隙里使劲插了一下,没插进去。泥沙层不同于上面的沙层,已经很结实。“下面还有,可能是个石柱或石塔。”周队长一边说,一边叫战士从翻斗里取出工具。“先看看下面什么情况。”
我点点头,从他带来的工具箱中取出探铲和连接杆,熟练地组装起来。以石球为中心,周队长确定了几个点,我俩就分头打起探洞。
我的第一个探洞,下去一米多一点就有了感觉。这一刻,我确信到了掀开谜底的时候了。
最深的探洞也只有五米多一点就有了感觉。为了不破坏地下的东西,我们没有多打探洞,而是带着这队工程兵离开了这个探坑。
刘班长带着战士们回营地待命,周队长去指挥部汇报情况,我就去宿营地准备更多的工具。这么大面积的探方,可不是一两个人能够对付的,虽然周队长没有说,我也能估计到,会调派其他的考古队员共同发掘这个探坑。而接下来的工作,必然会异常辛苦,不会再如监工一般看战士们刮土,以后这些活就要由我们来完成。
收拾完工具,我忙中偷闲的睡了一会儿。下午,我被叫起来,到指挥部开会。考古队的三个队长全到了,根据那个探方的情况,考古队决定再调出三名考古队员共同发掘,会议的重点就是讨论放弃哪一个探方。这是因为参加这个项目的所有考古队员,都有探方在主持工作,把他们抽调出来,他们主持的探方就只能停工。
这个讨论难度不大,放弃的只会是进度最慢,收获最少的,所以很快就决定了下来。但是即便如此,也很难在年底前,把这个探方彻底发掘出来。对此七号首长表示不能接受,他提出了一个加快进度的方案,让工程兵继续协助挖掘。
对这个提议,我们的反应很一致,就是不可接受。这个工作是需要专业技能的,虽然都是刨土的活,种玉米的就是干不了这个活,否则只能搞砸了。
很明显,我们对这个项目的最终目的分歧很大。对于我们保护古迹、文物的观点,一号首长嗤之以鼻。不过在这个问题上,考古队的三个队长非常坚持,经过一番争执,达成了一个妥协方案:非重点位置的开挖,交给工程兵负责。
这样一来,就必须多下探铲,以免有所遗漏,造成文物损毁。会后,被抽调到我这个探方的考古队员,集中下了探坑,开始密集的打探洞。这样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据此画出比较详细的地下结构图。
第二天,周队长、萧队长,还有另外两个考古队员一起进了探坑。同行的还有十名工程兵。根据逃生舱座位,这个探坑最多只能下来十六个人工作。占用最后一个名额的,是指挥部的一名联络员,他的主要工作是随时跟指挥部联系,汇报工作进展,再就是协调考古队跟工程兵的工作关系。经过昨天的争执,指挥部对考古队的态度发生了变化,虽然他们不会认为考古队会有意拖工程的进度,但是无意间影响进度是极有可能的。
现场有些混乱,我们给工程兵划出了几个作业区域,每个作业面允许他们挖掘的深度也有标注。我们五个考古队的,就针对文物或遗迹距离地表最近的几个点,展开工作。我跟周队长负责已露出地面的石球。
石球当天就完整的露出来,如预料的一样,下面还有。这是一个巨大的石雕器物。
十一月底,石雕器物露出了一大截,虽然还没有看到它的全貌,也能判断出这是一根石柱。从已出土的部分看,石柱呈圆形,直径六十公分,石柱顶部的圆球应该代表太阳,石柱表面分层雕刻着人类、怪兽、似乎是分等级或分类雕刻的。无论人畜都仰着头,面对石柱顶上的圆球,表情、姿态各异,有的面露惊恐,有的表情肃穆,有的虔诚凝视。
可是最上面一层雕刻的形象令人费解。这一层是四个人面雕刻,表现出人类的四种情绪,喜怒哀乐。而且这四个人面不是向上看,而是微微低头的姿态。还有就是这四个面部浮雕,虽然表情各异,却可以明显看出来雕刻的是同一个人,似乎在预示一个人的四种状态。这个石柱的造型本来就令人费解,在石柱没有完全显露出来前,我们也没有把精力放在研究石柱的雕刻上,更没有奢望马上搞清楚它的实际作用和意义。
这个石柱雕刻工艺很高,埋在地下侵蚀了数千年,表面蚀痕斑斑,可是这些人畜雕塑依旧栩栩如生,表情生动。我跟周队长对它的判断很统一,都觉得这是一根图腾柱。代表着这个遗迹崇拜的对象:太阳。当然,判断对否并不重要,因为这只是最初的印象,不会影响到以后的鉴定。
在同一时间,其他人也有了不同发现。在离我们不远的地方,萧国林队长挖出了一段砖墙。青砖墙,有一小段还覆着青瓦。这个发现也引起了一个小轰动,如果这个遗迹跟前面出土的文物是一个考古断代,那这个发现就可以把砖瓦的出现年代,提前一大截。
由于这个探坑进展的太快,已经把别的探方远远甩在后面。指挥部开了一次扩大会议,终于下定决心集中精力开挖这个探坑,暂时放弃其余的探方。这样就有可能在风季到来前,把这个探方彻底清理出来,可以出一个阶段性结论。
会议结束后,所有考古队员都放下手头的工作,集中到我这个探方里来了。周队长则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他成了所有考古队员中,唯一一个不在探坑里工作的人。其实他的年龄和身体条件,也确实不适合从事这种繁重的体力劳动。还有就是,现阶段遗迹渐渐出土,实在不适合工程兵的粗放式工作方式,工程兵的主要工作,就由挖掘转变为搬运清理。
这时候,探坑内的十六个人员组成是这样的。十名考古队员,五名工程兵,一名指挥部的协调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