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文学网 www.52wx.net,狼烟晚明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39章 绝响
谷白松是谷白桦的堂弟,这两个家伙的出身同样是亦官亦盗:曾经的官军,后来的马贼,再充军——与关盛云高藤豆等如出一辙。他们的人生经历,还要从万历年间说起。
万历三大征,大家耳熟能详,甚至很多人津津乐道,尤其是抗倭援朝之战,说起来眉飞色舞很是过瘾,一副阿Q“我祖上也阔过”的得意。不过,如果我们从大历史的视角客观审视一番,便会发现,“明亡于万历”之论确是言之有据。
表象之一是自毁长城——是的,自毁长城仅仅算是表象而已。因为,这个王朝已经烂到骨子里了!
从万历到崇祯,并没有多少年。无论是李自成闯营的席卷京师,还是满洲铁骑的摧枯拉朽,很多人不禁产生一个疑问:曾经威风八面的戚家军哪去了,怎么仿佛突然间凭空消失了?
其实,他们并没有凭空消失。战场上无坚不摧的戚家军的覆灭,便是这场战争的直接后果中最不引人注意的一个。抗日援朝,作为大明王牌部队的戚家军不仅参与了,而且续写了其辉煌的战绩。随后,他们悲惨的命运即告终结,这支军队的结局,从此大多湮没在浩如烟海、文过饰非的史料中。
戚家军被派往朝&鲜战场时,戚继光和张居正已经倒台,但作为一代军神亲手训练出来的部队,依旧威风八面,战场上仍是无人可当其锋!不过,这只失了靠山的部队只能算客军——大军的主帅,援朝的总指挥是李如松,嫡系部队是其辽东的李家军。
李如松的爹叫李成梁!
李成梁不仅是万历年间辽东总兵,更是当地最大的军头。
插播几句题外话。
李成梁自己生了一堆儿子,名字很有意思:如松、如柏、如桢、如樟、如梅、如梓、如梧、如桂、如楠——自己“成”了栋“梁”,别废话,娃们都得是木头!
除了一堆木头儿子,李成梁还有一个更了不得的“干儿子”(差不多意思,别太较真抠字眼儿):努尔哈赤!
“奴儿哈赤方幼,李成梁直雏视之。”
——《东夷考略》。
“时奴儿哈赤年十五六,抱成梁马足请死。成梁怜之,不杀,留帐下卵翼如养子,出入京师,每挟奴儿哈赤与俱。”
——《建夷授官始末》
(我个人一直存疑:努尔哈赤这个名字的汉字,是否是满清为了避讳“奴儿”这个蔑称而改的同音字?有待方家释疑解惑。)
战役总指挥是李家长子,弟弟如柏、如梅都各领一军参战,嫡系部队当然是“李家军”。其他部队自然都是外系——何况,没了靠山偏偏又很能打的戚家军!
呵呵,你行?你不做炮灰谁做啊!你先上吧。
咦?还真打下来了!
好吧,下一场攻坚,还是你!
哟呵,又打下来了?再来再来,你继续!
啊!竟然又赢了?!这特么可怎么得了!想想有些后怕啊……
朝廷最担心的就是这个:我特么超级不是个东西,这一点我自己很清楚用不着谁来告诉我。所以嘛……我耍起王八蛋来,换个窝囊的我一点都不怕、可你太厉害了,我??真有点睡不踏实啊!
啥?别耍王八蛋?
那是不可能的——不耍王八蛋,还能叫王八蛋么!
咋办?
嗯,得想办法灭了!
于是,这支部队的命运便被注定了:回国后,他们中的大多数,被以“闹饷哗变”的罪名被屠了!
第一阶段战事结束(总共打了两次)凯旋,战绩不俗的戚家军满心欢喜的等着朝廷兑现承诺论功领赏,等来的结果是:为国捐躯是荣幸啊!身为大明人,永远不要问大明要什么,要问自己,还能为大明奉献什么!你们怎么连这点觉悟都没有,还要工资?快滚!
面对群情激愤的戚家军维权士兵们,蓟镇总兵王保满脸堆笑:“应该的,应该的!来,兄弟们到校场排好队,发钱喽!”
被诱骗到校场的战士们,至死也想不到:等待他们的,竟是“自己人”的屠刀!
倒在血泊中的将士们死不瞑目。为了掩盖不堪的事实,官方的各种记录都语焉不详,各种资料有的说几百人、有的说几千人。考虑到戚家军大体保持在几千人规模,个人猜测,应该千人左右。
余者被遣回原籍。
史书上对此轻描淡写为:兵变。
我!
不!
信!
原因有二。
首先, 如果是兵变,无论对倭还是对虏,每每把对手打得全军覆没而自己“零伤亡”、完全职业化,火器普及率近50%的戚家军……请问:蓟镇那些“定变”的军队,够不够塞牙缝的?这是个傻瓜都不会信的谎言——我们知道,明朝军功的记功方式是,斩首数量为报兵数量的百分之一便是一级功。换言之,将领在兵部档案里记载带兵一万,那么打完仗,只要带回一百颗人头,就算一级功到手(当然,我们以前说过,首级要严格勘验)。之所以如此,其实是因为朝廷也明白:将领报兵一万,其实可能有四成是虚报,真实兵员只有六千,其中绝大部分还是用来凑数的叫花子,更有不知多少的私蓄农奴在给他种地,真正能打的可能就是这厮用贪下来的军饷养的三四百亲兵和家丁——这帮人吃得好装备好训练足。戚家军大部分时间规模维持在三千人左右,直到戚继光去世,斩首数量您猜有多少?
超过十万级(当然,客观地说,水分也不少)!
凭这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灭霸般的战力,真要“哗变”,谁能“剿灭”得了?戚家军的战绩甚至把朝廷首级功的赏格拉到历史最低点!我们常说首级功,那明朝的首级功到底啥价格呢?
答案是:不等。
最贵的是东虏(满族同胞女真人),最高时五十两一颗脑袋。明初天下未定,蒙古族同胞还没死心远遁漠北时脑袋也一样值钱:二十两一枚,外加晋升一级职务。如果你不要当官只要钱,也行,五十两,一口价。据顾诚先生考证,明朝的大部分时间,人头的大盘价平均在三至五两左右。比较不值钱的是内地乱党的人头,跟东虏北虏们比起来,不值一提:二十个脑袋才算一级!不过,这可不是最便宜的——这只能算“白菜价”,远不是青草价。青草价是倭寇的脑袋——别看一开盘就一路攀升,高得不要不要的,几十两……然后戚继光入场了!老戚根本就没听过什么跌停板、脚踝斩这等说法,出手就是一路狂砸,到最后,生生把价格砸到不见底的天坑里:三百多级算一颗(当然,真倭远没有那么多,绝大多数是“从倭”的,以后会详说)!
这种虎狼般的部队,要一下子打断他们的脊梁骨,只有一种解释。他们被拔了爪牙——没有武装。
谁见过赤手空拳“兵变”的?
那叫“讨薪”,对吧?
其次, 看判决。首犯诛,从者流。请问,如果是兵变大罪,诛杀首犯后,其余人等应该充军,为什么要发回原籍?
唯一的答案只能是:有人怕他们再次成军!>
第39章 绝响
谷白松是谷白桦的堂弟,这两个家伙的出身同样是亦官亦盗:曾经的官军,后来的马贼,再充军——与关盛云高藤豆等如出一辙。他们的人生经历,还要从万历年间说起。
万历三大征,大家耳熟能详,甚至很多人津津乐道,尤其是抗倭援朝之战,说起来眉飞色舞很是过瘾,一副阿Q“我祖上也阔过”的得意。不过,如果我们从大历史的视角客观审视一番,便会发现,“明亡于万历”之论确是言之有据。
表象之一是自毁长城——是的,自毁长城仅仅算是表象而已。因为,这个王朝已经烂到骨子里了!
从万历到崇祯,并没有多少年。无论是李自成闯营的席卷京师,还是满洲铁骑的摧枯拉朽,很多人不禁产生一个疑问:曾经威风八面的戚家军哪去了,怎么仿佛突然间凭空消失了?
其实,他们并没有凭空消失。战场上无坚不摧的戚家军的覆灭,便是这场战争的直接后果中最不引人注意的一个。抗日援朝,作为大明王牌部队的戚家军不仅参与了,而且续写了其辉煌的战绩。随后,他们悲惨的命运即告终结,这支军队的结局,从此大多湮没在浩如烟海、文过饰非的史料中。
戚家军被派往朝&鲜战场时,戚继光和张居正已经倒台,但作为一代军神亲手训练出来的部队,依旧威风八面,战场上仍是无人可当其锋!不过,这只失了靠山的部队只能算客军——大军的主帅,援朝的总指挥是李如松,嫡系部队是其辽东的李家军。
李如松的爹叫李成梁!
李成梁不仅是万历年间辽东总兵,更是当地最大的军头。
插播几句题外话。
李成梁自己生了一堆儿子,名字很有意思:如松、如柏、如桢、如樟、如梅、如梓、如梧、如桂、如楠——自己“成”了栋“梁”,别废话,娃们都得是木头!
除了一堆木头儿子,李成梁还有一个更了不得的“干儿子”(差不多意思,别太较真抠字眼儿):努尔哈赤!
“奴儿哈赤方幼,李成梁直雏视之。”
——《东夷考略》。
“时奴儿哈赤年十五六,抱成梁马足请死。成梁怜之,不杀,留帐下卵翼如养子,出入京师,每挟奴儿哈赤与俱。”
——《建夷授官始末》
(我个人一直存疑:努尔哈赤这个名字的汉字,是否是满清为了避讳“奴儿”这个蔑称而改的同音字?有待方家释疑解惑。)
战役总指挥是李家长子,弟弟如柏、如梅都各领一军参战,嫡系部队当然是“李家军”。其他部队自然都是外系——何况,没了靠山偏偏又很能打的戚家军!
呵呵,你行?你不做炮灰谁做啊!你先上吧。
咦?还真打下来了!
好吧,下一场攻坚,还是你!
哟呵,又打下来了?再来再来,你继续!
啊!竟然又赢了?!这特么可怎么得了!想想有些后怕啊……
朝廷最担心的就是这个:我特么超级不是个东西,这一点我自己很清楚用不着谁来告诉我。所以嘛……我耍起王八蛋来,换个窝囊的我一点都不怕、可你太厉害了,我??真有点睡不踏实啊!
啥?别耍王八蛋?
那是不可能的——不耍王八蛋,还能叫王八蛋么!
咋办?
嗯,得想办法灭了!
于是,这支部队的命运便被注定了:回国后,他们中的大多数,被以“闹饷哗变”的罪名被屠了!
第一阶段战事结束(总共打了两次)凯旋,战绩不俗的戚家军满心欢喜的等着朝廷兑现承诺论功领赏,等来的结果是:为国捐躯是荣幸啊!身为大明人,永远不要问大明要什么,要问自己,还能为大明奉献什么!你们怎么连这点觉悟都没有,还要工资?快滚!
面对群情激愤的戚家军维权士兵们,蓟镇总兵王保满脸堆笑:“应该的,应该的!来,兄弟们到校场排好队,发钱喽!”
被诱骗到校场的战士们,至死也想不到:等待他们的,竟是“自己人”的屠刀!
倒在血泊中的将士们死不瞑目。为了掩盖不堪的事实,官方的各种记录都语焉不详,各种资料有的说几百人、有的说几千人。考虑到戚家军大体保持在几千人规模,个人猜测,应该千人左右。
余者被遣回原籍。
史书上对此轻描淡写为:兵变。
我!
不!
信!
原因有二。
首先, 如果是兵变,无论对倭还是对虏,每每把对手打得全军覆没而自己“零伤亡”、完全职业化,火器普及率近50%的戚家军……请问:蓟镇那些“定变”的军队,够不够塞牙缝的?这是个傻瓜都不会信的谎言——我们知道,明朝军功的记功方式是,斩首数量为报兵数量的百分之一便是一级功。换言之,将领在兵部档案里记载带兵一万,那么打完仗,只要带回一百颗人头,就算一级功到手(当然,我们以前说过,首级要严格勘验)。之所以如此,其实是因为朝廷也明白:将领报兵一万,其实可能有四成是虚报,真实兵员只有六千,其中绝大部分还是用来凑数的叫花子,更有不知多少的私蓄农奴在给他种地,真正能打的可能就是这厮用贪下来的军饷养的三四百亲兵和家丁——这帮人吃得好装备好训练足。戚家军大部分时间规模维持在三千人左右,直到戚继光去世,斩首数量您猜有多少?
超过十万级(当然,客观地说,水分也不少)!
凭这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灭霸般的战力,真要“哗变”,谁能“剿灭”得了?戚家军的战绩甚至把朝廷首级功的赏格拉到历史最低点!我们常说首级功,那明朝的首级功到底啥价格呢?
答案是:不等。
最贵的是东虏(满族同胞女真人),最高时五十两一颗脑袋。明初天下未定,蒙古族同胞还没死心远遁漠北时脑袋也一样值钱:二十两一枚,外加晋升一级职务。如果你不要当官只要钱,也行,五十两,一口价。据顾诚先生考证,明朝的大部分时间,人头的大盘价平均在三至五两左右。比较不值钱的是内地乱党的人头,跟东虏北虏们比起来,不值一提:二十个脑袋才算一级!不过,这可不是最便宜的——这只能算“白菜价”,远不是青草价。青草价是倭寇的脑袋——别看一开盘就一路攀升,高得不要不要的,几十两……然后戚继光入场了!老戚根本就没听过什么跌停板、脚踝斩这等说法,出手就是一路狂砸,到最后,生生把价格砸到不见底的天坑里:三百多级算一颗(当然,真倭远没有那么多,绝大多数是“从倭”的,以后会详说)!
这种虎狼般的部队,要一下子打断他们的脊梁骨,只有一种解释。他们被拔了爪牙——没有武装。
谁见过赤手空拳“兵变”的?
那叫“讨薪”,对吧?
其次, 看判决。首犯诛,从者流。请问,如果是兵变大罪,诛杀首犯后,其余人等应该充军,为什么要发回原籍?
唯一的答案只能是:有人怕他们再次成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