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小说网 52wx.net,东山有李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人的有些事情是无法请人代劳的,比如吃饭、拉屎、睡觉以及繁育后代。
今天我不想谈饭桌上的事情,也不谈床第间的勾当,倒挺想倒一倒诸位的胃口,也好挨上个“遗臭万年”的骂名。
小时候住在农村的时候,家里鸡鸭猪狗之类的是样样齐全,我就生活在那个鸡犬相闻的世界里。由于没有专门的养殖房间,家里的鸡鸭狗什么的,是常在人的院落里浪迹的。我对动物本来是没有恶感的,但也说不上好感。主要是它们太不讲卫生的缘故,逢人也不避拉撒,甚至还故意给人一泡似的,不怕丢人面子,也不怕把人折腾死。每当这时,我总会感觉到人毕竟比动物要文明,因为我们有厕所。
但我不知道厕所这个东西大概是在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在我的印象里,我所见过的厕所最初是家里的茅房:两块厚木板搭在一个见方大的坑道上,头顶上是一块仅供遮阳避鱼的大瓦盖,工作之前自己必须备用手纸工具。由于大粪是要用来积肥的,所以日积月累,里面的气氛实在不敢恭维,每每拉屎的时候,是必须用手纸唔着鼻子的,否则可能会被熏死。如果说我们家的茅房是当时农村的一个通例,还算过得去的话,我还见过更加危险的:坑道大得可以放副棺材,上边搭着的是几根简单拼凑的小原木,站在如木桥一般的坑道上再蹲下去,颤巍巍的,真有点过大渡河的感觉。在那种厕所里,没有点老红军精神,是绝不能够“视屎如归”的。相比之下,读书时候,学校的厕所便要显得更加规模化、安全化一点。尽管人来人往,甚至还要排队,但一切设施都是用水泥打造,就连小便池也是方方正正,规规矩矩的。走进去工作的时候,绝不要害怕会有落水失足的危险。后来到了城里,厕所更显得人性化,清洁化了。还出现了抽水马桶,这大概是我至今使用过的最高档的如厕工具,人坐在上面就跟坐在凳子上一样,除了下半部分照常工作之外,上半部分什么都可以想,也什么都可以不想。后来我干脆喜欢上了这个玩意儿,尤其是在刘德华唱了一曲红遍世界的马桶之后。
有些人倒是不习惯厕所变得太快。听说毛泽东一生对湖南的那种“土茅厕”情有独钟,住进了中南海后,有了坐式的抽水马桶,但他仍然喜欢用那种传统的蹲式办法解决问题,实在是一个笑话。看来有些东西对于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来说也是难以“与时俱进”的。
厕所对于人的意义或许并不仅仅在于解决“三急”的问题,关键时候它可能还是人的一个避难之所。小时候,常和伙计们玩藏猫猫的游戏,我往往是因为躲进厕所而最终获胜的。受此启发后来家里如果让我干自己不想干的事情,也会常常想到这一着,而且屡试不爽。史记项羽本纪记载过“鸿门宴”当中的一个细节:势弱的刘邦最终就是在“如厕”的过程中,溜之大吉的。当年王安石为了回避宋仁宗请他入京的圣旨,也是在茅房中躲过这一遭的。太多的电影当中,都有类似的镜头:每当危机存亡关头,往往会有人借口上厕,然后转机就出现了。“文革”期间,有人为了躲避批斗和体罚,也常常是在厕所里躲过去的。没想到这种小孩子玩的把戏在历史中还真演绎过。
我不知道有没有人会把上厕所当成享受,但我是觉得的。当人捧腹而入之前,那种焦急和烦躁空前膨胀,整个人浑身不舒服,一旦裤子一脱,稀里哗拉后,满腹愁肠一扫而空,一种清松自然的快感油然而生。此时此刻,如悬在心间的千斤之石终于放下,亦有大战之后,凯旋而归的得胜之感。一切结束后,重新提紧裤带,走出那“鲍鱼之肆”对着太阳和远方的绿色,深吸一口气。你会觉得那原本无色无味的东西有些淡淡的清香,突然觉得人生无比痛快。当然如果便秘的时候,干脆带上一本余秋雨的山居笔记,点上香烟一支,好一副“上吐下泻”的风景。却让自己的意志跑到了山野之外,和余先生一起品味自然与文化带来的乐趣。不知不觉中,工作已经完成,却仍有恋恋不舍离去之感。真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
关于入厕读书一事,并非我的创举。郝懿行著晒书堂笔录卷四有入厕读书一条云:“相传有妇人笃奉佛经,虽入厕时亦讽诵不辍,后得善过而竟卒于厕,传以为戒,虽出释氏教人之言,未必可信,然亦足见污秽之区,非讽诵所宜也。归田录载钱思公言平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词,谢希深亦言宋公垂每走厕必携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余读而笑之,入厕脱裤,手又携卷,非惟太亵,亦苦甚忙,人即笃学,何至乃尔耶。至欧公谓希深言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万可以属思尔,此语却妙,妙在亲切不浮也。”
人生一世是难得洒脱的。庙堂之上,自然神圣庄严;茅厕之中,也不免遮遮藏藏。但不管何时何地,人都少不了这个关键的环节。有一句话说:珍惜生命,享受人生。我觉得很有道理的,所以我打算先从厕所开始做起。
人的有些事情是无法请人代劳的,比如吃饭、拉屎、睡觉以及繁育后代。
今天我不想谈饭桌上的事情,也不谈床第间的勾当,倒挺想倒一倒诸位的胃口,也好挨上个“遗臭万年”的骂名。
小时候住在农村的时候,家里鸡鸭猪狗之类的是样样齐全,我就生活在那个鸡犬相闻的世界里。由于没有专门的养殖房间,家里的鸡鸭狗什么的,是常在人的院落里浪迹的。我对动物本来是没有恶感的,但也说不上好感。主要是它们太不讲卫生的缘故,逢人也不避拉撒,甚至还故意给人一泡似的,不怕丢人面子,也不怕把人折腾死。每当这时,我总会感觉到人毕竟比动物要文明,因为我们有厕所。
但我不知道厕所这个东西大概是在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在我的印象里,我所见过的厕所最初是家里的茅房:两块厚木板搭在一个见方大的坑道上,头顶上是一块仅供遮阳避鱼的大瓦盖,工作之前自己必须备用手纸工具。由于大粪是要用来积肥的,所以日积月累,里面的气氛实在不敢恭维,每每拉屎的时候,是必须用手纸唔着鼻子的,否则可能会被熏死。如果说我们家的茅房是当时农村的一个通例,还算过得去的话,我还见过更加危险的:坑道大得可以放副棺材,上边搭着的是几根简单拼凑的小原木,站在如木桥一般的坑道上再蹲下去,颤巍巍的,真有点过大渡河的感觉。在那种厕所里,没有点老红军精神,是绝不能够“视屎如归”的。相比之下,读书时候,学校的厕所便要显得更加规模化、安全化一点。尽管人来人往,甚至还要排队,但一切设施都是用水泥打造,就连小便池也是方方正正,规规矩矩的。走进去工作的时候,绝不要害怕会有落水失足的危险。后来到了城里,厕所更显得人性化,清洁化了。还出现了抽水马桶,这大概是我至今使用过的最高档的如厕工具,人坐在上面就跟坐在凳子上一样,除了下半部分照常工作之外,上半部分什么都可以想,也什么都可以不想。后来我干脆喜欢上了这个玩意儿,尤其是在刘德华唱了一曲红遍世界的马桶之后。
有些人倒是不习惯厕所变得太快。听说毛泽东一生对湖南的那种“土茅厕”情有独钟,住进了中南海后,有了坐式的抽水马桶,但他仍然喜欢用那种传统的蹲式办法解决问题,实在是一个笑话。看来有些东西对于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来说也是难以“与时俱进”的。
厕所对于人的意义或许并不仅仅在于解决“三急”的问题,关键时候它可能还是人的一个避难之所。小时候,常和伙计们玩藏猫猫的游戏,我往往是因为躲进厕所而最终获胜的。受此启发后来家里如果让我干自己不想干的事情,也会常常想到这一着,而且屡试不爽。史记项羽本纪记载过“鸿门宴”当中的一个细节:势弱的刘邦最终就是在“如厕”的过程中,溜之大吉的。当年王安石为了回避宋仁宗请他入京的圣旨,也是在茅房中躲过这一遭的。太多的电影当中,都有类似的镜头:每当危机存亡关头,往往会有人借口上厕,然后转机就出现了。“文革”期间,有人为了躲避批斗和体罚,也常常是在厕所里躲过去的。没想到这种小孩子玩的把戏在历史中还真演绎过。
我不知道有没有人会把上厕所当成享受,但我是觉得的。当人捧腹而入之前,那种焦急和烦躁空前膨胀,整个人浑身不舒服,一旦裤子一脱,稀里哗拉后,满腹愁肠一扫而空,一种清松自然的快感油然而生。此时此刻,如悬在心间的千斤之石终于放下,亦有大战之后,凯旋而归的得胜之感。一切结束后,重新提紧裤带,走出那“鲍鱼之肆”对着太阳和远方的绿色,深吸一口气。你会觉得那原本无色无味的东西有些淡淡的清香,突然觉得人生无比痛快。当然如果便秘的时候,干脆带上一本余秋雨的山居笔记,点上香烟一支,好一副“上吐下泻”的风景。却让自己的意志跑到了山野之外,和余先生一起品味自然与文化带来的乐趣。不知不觉中,工作已经完成,却仍有恋恋不舍离去之感。真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
关于入厕读书一事,并非我的创举。郝懿行著晒书堂笔录卷四有入厕读书一条云:“相传有妇人笃奉佛经,虽入厕时亦讽诵不辍,后得善过而竟卒于厕,传以为戒,虽出释氏教人之言,未必可信,然亦足见污秽之区,非讽诵所宜也。归田录载钱思公言平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词,谢希深亦言宋公垂每走厕必携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余读而笑之,入厕脱裤,手又携卷,非惟太亵,亦苦甚忙,人即笃学,何至乃尔耶。至欧公谓希深言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万可以属思尔,此语却妙,妙在亲切不浮也。”
人生一世是难得洒脱的。庙堂之上,自然神圣庄严;茅厕之中,也不免遮遮藏藏。但不管何时何地,人都少不了这个关键的环节。有一句话说:珍惜生命,享受人生。我觉得很有道理的,所以我打算先从厕所开始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