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800小说网 52wx.net,东山有李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在中国要实行教育改革已是一个古老的新问题。

    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恢复高考以来,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教育这块后花园一直在保持一种神秘的姿态在坚守着。三十年来,中国这套以高考为核心的教育体系不能说对于社会的发展毫无价值。在最初的时间段里,它起到了十年人才断层后遗留下来的一个无可替代的弥补作用。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才供求现象出现了新的变化。一方面我们的市场企业很难招到合适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我们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危机。而身处学校的中小学生则倍感到重重的学习压力,家长对子女的前途与出路则在满怀希望之后常常只能无可奈何。中国的教育到底怎么了?

    于是,关于“素质教育”以及“为学生减负”的口号不断叫响,继各地小学和初中推行“新课程改革”后,高中阶段的“新课改”也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了,各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的领导在改革之前的决心表现得都是非常积极的,声势造得震天响。但是具体实践情况如何呢?带着这个问题,我意外的发现了中国教师杂志(2007第10期)上最新发表的两篇文章。这是分别来自当前“新课改”实验区山东省和广东省的两名普通高中教师写下的实际感受。一篇名为新课改的薄弱环节,一篇名为从壮志满怀到不知所措——一名普通高中教师眼中的新课改从标题就可以看出,当前“课改区”实践过程中存在的很多的实际问题。其中包括“教学资源短缺”“新课程培训走过场”“课程实施走样”“新课改操作性不强”等等,尤其是提到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课程评价机制严重滞后”总之,让人感觉当前的教育改革是怎一个“难”字了得!

    那么,中国的教育改革为什么会如此的艰难?阻碍改革的这颗钉子到底在哪里?不妨让我们从中国的教育到整个社会系统详细的盘查一回。

    大家都知道,课改前我国的教育完全是以高考、中考为核心的体制。评价教师和学生的关键性指标就是考试的成绩,尤其是中考、高考的成绩。教育的目的主要是选拔“精英”淘汰“渣滓”家长最关心的问题也是看子女有朝一日能否考一个好点的大学,将来好谋条出路,找个“饭碗”在这种背景下培养出来的人往往是缺乏个性的,学生的思维在经过小学到大学这十多年的系统化教育后反而被严重僵化,行为能力非常有限,除了会考试之外,似乎再没有别的特长。所以常常出现很多同龄人之间大学生还“混”得不如初中生的现象。因此,可以说高考这根“指挥棒”对中国教育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

    看来,要改革中国旧有的教育体制,关键就是要改革当前的高考制度。但是高考制度在中国能不能发生改变,会有多大的改变?这里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方面的考虑。

    首先是历史的因素——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问题。自隋唐以来,科举制度曾在中国延续一千多年。读书、考举、作官的思想绵延至今“学而优则仕”的观念不可磨灭。同时,中国的家长,深受着祖传至今“望子成龙”思想的影响。一门心思就盼着孩子能够通过读书这条路将来好“光宗耀祖”尤其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父母往往认为读书是孩子们唯一的出路。尽管现在没有“秀才”“举人”“进士”的名称了,但是“大学生”“重点本科”“普通本科”等等归类毕竟可以成为他们精神的替代品。可以说,传统的人才思想和教育观念仍然在很大程度上操纵着现在中国人的所作所为。

    现实方面,基于社会百姓对高考的由衷关注,政府明确表态高考制度是只能“完善”不可动摇的。而各地学校也绝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一是上级领导部门始终以高考成绩作为衡量教育教学的主要依据,二是(这也是最主要的原因)社会上群众认同学校的主要标准也是它的考试成绩,今年考了多少“清华北大”有多少上了“重点本科”又有多少上了“一般本科”?这些问题,如果不能给他们一个明确而响亮的答复,那么学校的生源也将成为一个莫大的问题,而学校的生源好坏多少又是关系到学校生死存亡的一个关键性问题。试问,有那一个学校愿意冒着如此大的风险真正去为“素质教育”赴汤蹈火呢?而只要学校的总目标不变,要求教师实施的“新课改”也就难免会打折扣和出偏差了。

    当然影响整个教育改革的除了高考制度之外,也还有其他的因素。比如资源稀缺的问题,包括师资和大学门票的有限,使得中国教育在一定时期内仍然处于一种高度的竞争状态,再一次强调了高考的必要性。比如改革需要的物质基础各地区各学校分布不平衡的现象,决定了很多学校“心有余而力不足”只得走走形式罢了。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任何改革都是曲折艰难的,甚至要为此付出血的代价,包括今天的教育改革。可以说,随着宣传的推广和实践的推进,人们对改革的必要性认识是越来越清晰明确了,但是到底怎么改,敢不敢改则是另外一个更为深刻而关键性的问题。在这次改革中,教育部门的责任当然是首当其冲的,但是如果把一切的工作仅仅推脱给老师去最终完成,那么得到的结果肯定是不会很理想的。因为,改革的关键并不是老师的素质问题,而在于指导教师行为的某种机制以及影响教师思想的整体社会环境。

    而我们老师能做的,仅仅是有限的改变属于自己的课堂。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