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文学网 www.52wx.net,冰一朵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一
天将启,鸟未鸣。一声悠长的吆喝,从深巷里蓦然冲出,那是卖茶干的老翁来了。寂静的长空被撕开一个豁口,人们从朦胧中醒来,回味着“卧后清宵细细长”
早岁偏居城南一隅。这里,滨临长江,阡陌巷道曲曲折折,七拐八绕,像仙道布下的迷阵,外来者无不惊叹。
打我记事起,这一带就被唤作“大码头”后来我知道,不远处确有一个远近闻名的码头,来往船只络绎不绝,好不热闹。当然,那是尘封的往事了,于我是“天方夜谭”如今“大码头”像一锅烧不开的水,在日渐喧嚣的小城里不吭气儿地独自温吞着。这里的居民陆续地迁走了,我也一直闹着要搬迁,闹了很多年,未果。
二
街头一个简陋的戏园子闯进了我的童年,那是扬剧团在这里搭的场子。我很是好奇那五彩斑斓的扮相。同我一般大的幼童,许多都是那里的常客,一得空闲便端着小板凳,早早地守在台下,痴一般地观看着,聆听着似懂非懂的戏文。散场了,还不舍得离去,一伙人一溜烟窜到后台去,愣是将那些红红翠翠的霓裳瞧个仔细。隔壁的澡堂子门庭若市,上了年纪的男人喜欢在里面泡澡,这其中也包括我的爷爷。泡完澡,回到家,就着一碟花生米、一根“大前门”、几口浓茶,吃饱喝足,就算爷爷眼中的快乐赛神仙了。澡堂的对面是一家烧饼店,生意极好,店老板打烧饼的样子很是娴熟,常引起我的默默观察。在“大码头”人的眼里,我总是安静而敏感的。
三
读书以后,我从历史书本上找到“大码头”的一些影子。我猜想,由于水运的便利,大码头应该很早就有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不然,两条主干街道怎么会以“都会街”、“商会街”来命名?这同时也证实了长辈们一直念叨的家史:我家老祖宗在这里开过钱庄,富极一时,我爷爷的爷爷曾任这里商会的会长。每闻至此,总觉得太遥远,脑海中会蓦地闪现出一些蒙太奇似的电影画面。
我家老屋便是那时的老祖宗留下的,几经改造,至今仍安稳地蹲坐在一条狭长的巷子里,唯有斑驳的院墙印刻着它无以复加的沧桑。这几楹旧瓦房,据说在百年前算是豪宅,几度经风沐雨,它们成了爷爷一生都操不完的心。退休后的他节衣缩食,将老屋翻然一新。为了阻挡风雨,他在露天的地方蒙上透明的塑料顶棚。为了节省开支,他在院子里凿了一口井。他把祖传的十几盏煤油灯拿出来,左一遍右一遍地添油,擦拭。古旧的木格门用雪白的纸糊得严严实实,冬天装,夏天卸,年复一年。煤油灯、木格门,这些是同我一般大的都市人无缘见到的。每到夕阳西下,爷爷便兀自站在院子里,望着自己建设了一辈子的屋瓦啧啧赞叹。我能感觉到:这个被定义为“家”的房子,是爷爷一生最得意的成就。
四
然而,爷爷有生之年并不知道,不安雌伏的我们终将是要飞出那条窄窄的小巷的。那日,我站在廓落的院子里,仰望天空洞开的一方,微云像棉絮一样缥缈,遥不可及却又仿佛附耳低语。二十年光阴从我的生命里悄然滑过——当我在宽敞平房里奔跑酣嬉时,在清幽的院落里静坐遐思时,清晨聆听那不绝于耳的熟悉的叫卖声时,傍晚驱着单车在狭长的巷道里谙熟地应付着人来车往时闭上眼睛,我听见微云穿过参天的梧桐枝叶向我捎来天外之音。就要离开了,它也在向我道别吗?
想起奶奶说过的话。我出生时,奶奶将我的衣胞埋在后街的一棵大树底下。这是我们当地的风俗,证明大码头就是我的根!
又想起爷爷去世的那一年,我们去乡下的祖坟地葬他。当地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指着爷爷的遗像说:“这人我见过,年轻时到我们家收过租!”我知道,他说的是解放前的事。那时,我们家还没有败落干净,乡下还有些田地,还有几户佃农,像那位老人,便是当时佃农家的少年。老人看了看我和堂弟,笑谈说:“当年你们地主家来人,像这样的小小姐、小少爷,可不都是坐大轿来的嘛。”我笑了,忽而浮想联翩:倒退几十年,自己也可做回戏中人,金钗银带,锦衣绣袍,浓施浅抹,左侍右从,美我丑我,摆弄一番。噫!痴人!眼下不过一短发齐耳、牛仔t衫的黄毛丫头做着春秋大梦。
五
前些年,听说大码头一带要拆迁了,政府要在这里建一条沿江高速公路。老屋的前前后后又开始躁动了。又一朝日出东边,我陪同父亲踅回老屋。温煦的新秋,街道上疏落地走着执杖的老翁和端痰盂的老太。这早已不是我记忆中的大码头了。戏台子已然谢幕,烧饼店惨淡维持,挑担叫卖的老翁杳然无踪。小巷也愈发窄得可怜,甚至容不下两辆摩托车的同时穿行。而奔跑在巷子里的80后的小女孩,也在我的视线里渐跑渐远,带着笑声,带着天真无畏的梦想。
一
天将启,鸟未鸣。一声悠长的吆喝,从深巷里蓦然冲出,那是卖茶干的老翁来了。寂静的长空被撕开一个豁口,人们从朦胧中醒来,回味着“卧后清宵细细长”
早岁偏居城南一隅。这里,滨临长江,阡陌巷道曲曲折折,七拐八绕,像仙道布下的迷阵,外来者无不惊叹。
打我记事起,这一带就被唤作“大码头”后来我知道,不远处确有一个远近闻名的码头,来往船只络绎不绝,好不热闹。当然,那是尘封的往事了,于我是“天方夜谭”如今“大码头”像一锅烧不开的水,在日渐喧嚣的小城里不吭气儿地独自温吞着。这里的居民陆续地迁走了,我也一直闹着要搬迁,闹了很多年,未果。
二
街头一个简陋的戏园子闯进了我的童年,那是扬剧团在这里搭的场子。我很是好奇那五彩斑斓的扮相。同我一般大的幼童,许多都是那里的常客,一得空闲便端着小板凳,早早地守在台下,痴一般地观看着,聆听着似懂非懂的戏文。散场了,还不舍得离去,一伙人一溜烟窜到后台去,愣是将那些红红翠翠的霓裳瞧个仔细。隔壁的澡堂子门庭若市,上了年纪的男人喜欢在里面泡澡,这其中也包括我的爷爷。泡完澡,回到家,就着一碟花生米、一根“大前门”、几口浓茶,吃饱喝足,就算爷爷眼中的快乐赛神仙了。澡堂的对面是一家烧饼店,生意极好,店老板打烧饼的样子很是娴熟,常引起我的默默观察。在“大码头”人的眼里,我总是安静而敏感的。
三
读书以后,我从历史书本上找到“大码头”的一些影子。我猜想,由于水运的便利,大码头应该很早就有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不然,两条主干街道怎么会以“都会街”、“商会街”来命名?这同时也证实了长辈们一直念叨的家史:我家老祖宗在这里开过钱庄,富极一时,我爷爷的爷爷曾任这里商会的会长。每闻至此,总觉得太遥远,脑海中会蓦地闪现出一些蒙太奇似的电影画面。
我家老屋便是那时的老祖宗留下的,几经改造,至今仍安稳地蹲坐在一条狭长的巷子里,唯有斑驳的院墙印刻着它无以复加的沧桑。这几楹旧瓦房,据说在百年前算是豪宅,几度经风沐雨,它们成了爷爷一生都操不完的心。退休后的他节衣缩食,将老屋翻然一新。为了阻挡风雨,他在露天的地方蒙上透明的塑料顶棚。为了节省开支,他在院子里凿了一口井。他把祖传的十几盏煤油灯拿出来,左一遍右一遍地添油,擦拭。古旧的木格门用雪白的纸糊得严严实实,冬天装,夏天卸,年复一年。煤油灯、木格门,这些是同我一般大的都市人无缘见到的。每到夕阳西下,爷爷便兀自站在院子里,望着自己建设了一辈子的屋瓦啧啧赞叹。我能感觉到:这个被定义为“家”的房子,是爷爷一生最得意的成就。
四
然而,爷爷有生之年并不知道,不安雌伏的我们终将是要飞出那条窄窄的小巷的。那日,我站在廓落的院子里,仰望天空洞开的一方,微云像棉絮一样缥缈,遥不可及却又仿佛附耳低语。二十年光阴从我的生命里悄然滑过——当我在宽敞平房里奔跑酣嬉时,在清幽的院落里静坐遐思时,清晨聆听那不绝于耳的熟悉的叫卖声时,傍晚驱着单车在狭长的巷道里谙熟地应付着人来车往时闭上眼睛,我听见微云穿过参天的梧桐枝叶向我捎来天外之音。就要离开了,它也在向我道别吗?
想起奶奶说过的话。我出生时,奶奶将我的衣胞埋在后街的一棵大树底下。这是我们当地的风俗,证明大码头就是我的根!
又想起爷爷去世的那一年,我们去乡下的祖坟地葬他。当地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指着爷爷的遗像说:“这人我见过,年轻时到我们家收过租!”我知道,他说的是解放前的事。那时,我们家还没有败落干净,乡下还有些田地,还有几户佃农,像那位老人,便是当时佃农家的少年。老人看了看我和堂弟,笑谈说:“当年你们地主家来人,像这样的小小姐、小少爷,可不都是坐大轿来的嘛。”我笑了,忽而浮想联翩:倒退几十年,自己也可做回戏中人,金钗银带,锦衣绣袍,浓施浅抹,左侍右从,美我丑我,摆弄一番。噫!痴人!眼下不过一短发齐耳、牛仔t衫的黄毛丫头做着春秋大梦。
五
前些年,听说大码头一带要拆迁了,政府要在这里建一条沿江高速公路。老屋的前前后后又开始躁动了。又一朝日出东边,我陪同父亲踅回老屋。温煦的新秋,街道上疏落地走着执杖的老翁和端痰盂的老太。这早已不是我记忆中的大码头了。戏台子已然谢幕,烧饼店惨淡维持,挑担叫卖的老翁杳然无踪。小巷也愈发窄得可怜,甚至容不下两辆摩托车的同时穿行。而奔跑在巷子里的80后的小女孩,也在我的视线里渐跑渐远,带着笑声,带着天真无畏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