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东返之路 (1/2)
52文学网 www.52wx.net,普天之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过了玉门关,就是沙州。
玉门关的南边也有一个关口,因地处玉门关南边,南为阳,所以叫阳关。这两个关隘一南一北扼守在丝绸之路上,经沙州无论是内地通往西域,还是西域进入关内,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中原王朝控制这里的最近的一次,还要追溯到唐末。因为“安史之乱”一度辉煌的大唐帝国内外交疲,吐蕃人乘机进攻河西,占领了凉州、甘州、肃州等地,唯有沙州将士誓死抵抗1年之久。唐朝末年本地人张议潮乘吐蕃王朝发生内乱,聚众起义,赶走吐蕃贵族,一举光复沙州。又经过10多年的战争,全部收复河西、河湟等地,大中五年(851年),张议潮率沙、瓜、伊、西等十一州归入唐朝。这样,唐朝的西部疆域,河西走廊和陇东、关中又连成一片。
但由于唐朝国力衰退,对边疆已鞭长莫及。当地汉人实力有限,因而陇右、河西的土地又陆续被吐蕃和回鹘夺去,只有瓜、沙二州始终为张氏所据,孤悬于中原之外。以后曹氏政权取代张氏政权,将汉人政权维持了130多年,直到北宋时才灭于崛起的党项西夏。
唯有不变的是,沙州城外东南五十里的鸣沙山下的莫高窟中,精美的佛教艺术仍然绚丽多彩,佛教是各族各政权的共同信仰。虽然看上去,它也因为年久失修,有些破败了。
唐朝诗人王维曾写诗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赵诚可没有参观佛教艺术的心思,没有一观鸣沙山与月牙泉的兴致,更没有大诗人王维的离愁别绪。因为他正忙着“收复”自己的第一座城池。沙州这座城市已经掌握在蒙古人的手中将近一年了,然而蒙古人并没有停留,掳掠了人口继续前进。一路烧杀。西夏人穿凿土石躲避锋镝,幸免者百不存一二。但又由于误了农时,从战争中残存下来地居民又不得不面临饥饿的威胁,他们可以躲避了刀剑的砍杀,却不得不为了填饱肚皮而流离失所。
党河水从祁连山脉西段流下,这是沙州地母亲河流,滋润着一大片不小地绿洲。但是由于无人伺弄,三三两两的溃兵、流寇及旱灾与疫病。让绿洲上一片荒芜。沙地之上,到处可以捡到来自遥远古代的破烂钱币物和陶片,折射着光线的金属碎片和砾石闪耀着古老文明的底蕴,那上面分明也闪烁着死亡与鲜血的历史。
赵诚将自己一路上收集的两千各族百姓安置在沙州城中,立即派人四处游动,尽可能将所有外面散居的百姓聚集起来,发放粮食,让这些人看到了希望。而他也不忘丢下一支百人队在此驻扎和安慰。接收地方民政,特别是所有有文字地东西---历史上因为蒙古人没有给西夏修史,导致许多材料没有保存下来,后世无数人付出努力,破解残存的番汉文字。然而仍对西夏了解仍然甚少,还比不上对更遥远的西域的了解。他并以维护地方治安的名义,让百人队巡防四处。而他本人不敢停留,掉头朝东,顺着这条狭窄的河西走廊。马不停蹄地朝下一个目标。
河西走廊。之所以被称为走廊,是因为它夹在南山(祁连山和阿尔金山)和北山(马鬃山、合黎山和龙首山)间。南北最窄处数十里,最宽处数百里,因位于黄河以西,故称河西走廊。赵诚带着载着大批粮食的驼队,从沙州出发,一路向东沿着无数士兵、僧侣、商人曾走过的古道,先后过瓜州、肃州、甘州直到凉州城下,这四州通常被称为“河西四郡”每一州都是因为发源于祁连山地珍贵的河水而存在。这对于一个十年九旱的西夏来说,河西却是个宝地,绿州上有水源可以浇灌庄稼,而靠近山区的草场却又是可以用来放牧。
然而如今已经荒废了,本来繁荣的绿洲到处都是战火地遗迹,尤其是赵诚路过的肃州,全城只活下出身于西夏的蒙古部将昔里钤的亲族一百零六户,其他全被屠杀,整座城市空荡荡的,如同一座死城。而在人祸之前地却是天灾,去年河西诸州也遭受罕见草木旱黄之灾,农牧民们损失惨重,牛羊都无处就食。
“大人,我们这样太慢了,得先把百姓安置了。”王敬诚指了指身后地饥民道。这些饥民像是发现了一个大救星一般,一路上拖家带口,跟着赵诚的队伍向东移动,如滚雪球一般,越来越多,他们害怕赵诚这些人离开之后,就没有粮食吃。
“幼时求学,听人谈起宋国熙宁年间王安石变法地典故,王荆公的新法本来是出于富国强兵的目的,然而却成了猛于虎的苛政,当年宋国又恰逢大旱,结果是民不聊生,纷纷逃荒。有一个名叫郑侠的人画了一张千里流民图密报给神宗皇帝,让深居大内的皇帝为此食不知其味,辗转反侧,所谓新法被勒令废止。如今,我等从玉门关一路行来千里有余,所见所闻比那千里流民图生动多了,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苦的却总是百姓。”刘翼若有所悟地叹道“书上说的不过是别人写的,只有亲眼见了,才知道这个天下远比我们想像的更加让人憎恨。”
老天爷的确是最“公正”的,他对人间所有的人都是一律同仁,不会因为是侵略者而惩罚侵略者,不会因为是国衰主弱而另眼相看,也不会因为百姓的困苦而降下同情之心。老天爷给该死的人与不该死的人同样多的灾祸与甘霖。结果是,那些土里刨食的人成了唯一的受害者,而老天爷总是在或大或小的神庙中免费享受着人... -->>
过了玉门关,就是沙州。
玉门关的南边也有一个关口,因地处玉门关南边,南为阳,所以叫阳关。这两个关隘一南一北扼守在丝绸之路上,经沙州无论是内地通往西域,还是西域进入关内,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中原王朝控制这里的最近的一次,还要追溯到唐末。因为“安史之乱”一度辉煌的大唐帝国内外交疲,吐蕃人乘机进攻河西,占领了凉州、甘州、肃州等地,唯有沙州将士誓死抵抗1年之久。唐朝末年本地人张议潮乘吐蕃王朝发生内乱,聚众起义,赶走吐蕃贵族,一举光复沙州。又经过10多年的战争,全部收复河西、河湟等地,大中五年(851年),张议潮率沙、瓜、伊、西等十一州归入唐朝。这样,唐朝的西部疆域,河西走廊和陇东、关中又连成一片。
但由于唐朝国力衰退,对边疆已鞭长莫及。当地汉人实力有限,因而陇右、河西的土地又陆续被吐蕃和回鹘夺去,只有瓜、沙二州始终为张氏所据,孤悬于中原之外。以后曹氏政权取代张氏政权,将汉人政权维持了130多年,直到北宋时才灭于崛起的党项西夏。
唯有不变的是,沙州城外东南五十里的鸣沙山下的莫高窟中,精美的佛教艺术仍然绚丽多彩,佛教是各族各政权的共同信仰。虽然看上去,它也因为年久失修,有些破败了。
唐朝诗人王维曾写诗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赵诚可没有参观佛教艺术的心思,没有一观鸣沙山与月牙泉的兴致,更没有大诗人王维的离愁别绪。因为他正忙着“收复”自己的第一座城池。沙州这座城市已经掌握在蒙古人的手中将近一年了,然而蒙古人并没有停留,掳掠了人口继续前进。一路烧杀。西夏人穿凿土石躲避锋镝,幸免者百不存一二。但又由于误了农时,从战争中残存下来地居民又不得不面临饥饿的威胁,他们可以躲避了刀剑的砍杀,却不得不为了填饱肚皮而流离失所。
党河水从祁连山脉西段流下,这是沙州地母亲河流,滋润着一大片不小地绿洲。但是由于无人伺弄,三三两两的溃兵、流寇及旱灾与疫病。让绿洲上一片荒芜。沙地之上,到处可以捡到来自遥远古代的破烂钱币物和陶片,折射着光线的金属碎片和砾石闪耀着古老文明的底蕴,那上面分明也闪烁着死亡与鲜血的历史。
赵诚将自己一路上收集的两千各族百姓安置在沙州城中,立即派人四处游动,尽可能将所有外面散居的百姓聚集起来,发放粮食,让这些人看到了希望。而他也不忘丢下一支百人队在此驻扎和安慰。接收地方民政,特别是所有有文字地东西---历史上因为蒙古人没有给西夏修史,导致许多材料没有保存下来,后世无数人付出努力,破解残存的番汉文字。然而仍对西夏了解仍然甚少,还比不上对更遥远的西域的了解。他并以维护地方治安的名义,让百人队巡防四处。而他本人不敢停留,掉头朝东,顺着这条狭窄的河西走廊。马不停蹄地朝下一个目标。
河西走廊。之所以被称为走廊,是因为它夹在南山(祁连山和阿尔金山)和北山(马鬃山、合黎山和龙首山)间。南北最窄处数十里,最宽处数百里,因位于黄河以西,故称河西走廊。赵诚带着载着大批粮食的驼队,从沙州出发,一路向东沿着无数士兵、僧侣、商人曾走过的古道,先后过瓜州、肃州、甘州直到凉州城下,这四州通常被称为“河西四郡”每一州都是因为发源于祁连山地珍贵的河水而存在。这对于一个十年九旱的西夏来说,河西却是个宝地,绿州上有水源可以浇灌庄稼,而靠近山区的草场却又是可以用来放牧。
然而如今已经荒废了,本来繁荣的绿洲到处都是战火地遗迹,尤其是赵诚路过的肃州,全城只活下出身于西夏的蒙古部将昔里钤的亲族一百零六户,其他全被屠杀,整座城市空荡荡的,如同一座死城。而在人祸之前地却是天灾,去年河西诸州也遭受罕见草木旱黄之灾,农牧民们损失惨重,牛羊都无处就食。
“大人,我们这样太慢了,得先把百姓安置了。”王敬诚指了指身后地饥民道。这些饥民像是发现了一个大救星一般,一路上拖家带口,跟着赵诚的队伍向东移动,如滚雪球一般,越来越多,他们害怕赵诚这些人离开之后,就没有粮食吃。
“幼时求学,听人谈起宋国熙宁年间王安石变法地典故,王荆公的新法本来是出于富国强兵的目的,然而却成了猛于虎的苛政,当年宋国又恰逢大旱,结果是民不聊生,纷纷逃荒。有一个名叫郑侠的人画了一张千里流民图密报给神宗皇帝,让深居大内的皇帝为此食不知其味,辗转反侧,所谓新法被勒令废止。如今,我等从玉门关一路行来千里有余,所见所闻比那千里流民图生动多了,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苦的却总是百姓。”刘翼若有所悟地叹道“书上说的不过是别人写的,只有亲眼见了,才知道这个天下远比我们想像的更加让人憎恨。”
老天爷的确是最“公正”的,他对人间所有的人都是一律同仁,不会因为是侵略者而惩罚侵略者,不会因为是国衰主弱而另眼相看,也不会因为百姓的困苦而降下同情之心。老天爷给该死的人与不该死的人同样多的灾祸与甘霖。结果是,那些土里刨食的人成了唯一的受害者,而老天爷总是在或大或小的神庙中免费享受着人...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