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使宋㈥这一章可以跳过不 (1/2)
52文学网 www.52wx.net,普天之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当大宋皇帝和朝中重臣们在谈论贺兰国王及他所采购的书籍时,赵诚也在和刘翼谈论同样的事情。
刘翼随赵诚逛礼部贡院外的各家书铺时,见到朱熹的四书集注卖得最火,并买了一套,一读之下即食之如髓,不忍释卷。因为地域相隔以及政治与军事对恃的局面,朱熹的学说目前只能在江南才可以看到,中原士人根本闻所未闻,中原读书人只知道周、张、二程而不知朱某人为何方神圣,更未接触到他的学说。
“我刘翼少时博览全书,自以为学贯古今,今天才知如井底之蛙,一叶障目也!”刘翼放下手中的书叹道。
屋舍内,明烛高照,赵诚也和刘翼两人一起凭窗共读,在身后的墙体上投射出两道长长的身影。
“明远兄几年前不也写就一本刘氏十三经集注吗?比这朱熹还多出九经,岂能妄自菲薄?”赵诚笑着道。
“相较之下,在下所著不过是皮肉,与朱氏这大作相比,缺少筋骨。”刘翼道。
刘翼说的是世界观的问题。
“依我看来,朱氏也不过如此。明远兄,可知朱夫子为何生前不招上一个皇帝赵扩喜欢,死后却享有赫赫盛名?”赵诚问道“同样,明远兄可曾想过孔夫子为何生前也不招人喜欢,为何孔圣人带着七十二弟子周游列国却处处碰壁?”
“春秋时,列国相攻。为人君者。自顾不暇,哪里能有明君采纳孔圣人的主张呢?”刘翼道“我听说朱熹生前也是遭小人陷害。故而郁郁不得志,所作巨著,如明珠暗投也。”
“当年孔子曾被齐景公奉为国宾时,礼遇不可不谓隆。孔子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如今士人看来恐怕是人之大伦天经地义吧?”赵诚道“齐景公也大为悦服,给孔子以鲁国上卿季氏与下卿孟氏之间地待遇,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
论语-微子)。齐景公还打算把尼溪这个地方封给孔子,进一步加以重用。可是有人跳出来表示反对,何也?”
“那是晏婴为首的齐国大臣的反对使然,因为他们以为孔子之道并非是治理国家地善法。”刘翼道。
赵诚忽然大笑:“我若是晏婴,我也会反对。”
刘翼摸不着头脑。
赵诚又道:“若是王从之在此,他定不会如明远兄这么看,这就是你与他的不同之处。你是真正的读书人。讲究的是学问本身。而明远兄学的却是谋略与实用之学。你只会从做学问本身为学。而不会去想在学问和所谓治国之道背后所隐藏的东西。”
“请国主赐教。”刘翼道。
“但凡学问,一为吟诗作赋、寻章摘句,这当然也是学问。还有一种学问,却是在故纸堆里寻求真义,诸如孔孟、董夫子,宋初之周敦颐、二程洛学,又有荆公学派、温公学派学派等,近才有朱熹集大成者,他们的学问其实就是自己的治国主张。无论是仁恕之道,还是存天理灭人欲,其实就是为政之道。但我更愿意称之为哲理,但凡有一套自己地哲理主张者,即成一家。若是为一些人所赞成。即是一大家。孔子之不得志,朱熹之落魄。能否得志还要看他们的主张是否为有真正权力者所能容。”赵诚道“孔子年代,列国政出大夫,陪臣执国命也,若果真按照孔子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话,必然会损害一些大臣的身家利益。士大夫们如何能答应?朱熹也是一样,他不仅得罪了当朝大臣,还得罪了皇帝,下场可想而知了。可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新皇帝即位,金口玉言,朱熹就成了万人瞩目之硕儒。”
“秦有商鞅,故秦法苛刻;汉有董仲舒,故独尊儒术。国主的意思是说,但凡一种主张施行与否,并非是其法高下如何,而是掌权者之选择?”刘翼有些泄气道“我所集桩三经,虽不同于汉至五代之治经那样,从章句训诂处着手,但终究是学问本身,于国无益,只能供做学问者参考一二。”
赵诚见刘翼有些泄气,鼓励道:“明远兄不必颓唐,诚如你所说,这朱熹所著述不过多了一副筋骨,因而其血肉丰满,为江南士人所景仰。若是你刘明远若也能给自己找到一副筋骨,那岂不是也成一大家?”
“做学问岂能如此?”刘翼诧异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先人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一代又一代的君主都这么说,文人们也这么说,所以天下百姓都认为皇帝就是天,是不可违抗地。倘若先人说,普天之下百姓最大,皇帝若是不堪,应当被赶下皇位,后人会怎么看?这不过是一妄言,既使说了,没人会放在心上。孟子也曾说民为贵,然而真正为皇帝者在意吗?”赵诚道“我赵诚也是一国王,所以我若是说你刘明远所说地就是普天之下最正确的主张,凡是与你所言相背的,都是伪禁之学,将来若是在我治下兴科举,那么我贺兰的读书人谁会不将你刘明远的著述当一回事?再进一步说,我赵诚若是得了天下,那又会是什么样的情景?上有所好,下有所趋也!”
赵诚正大光明地说出来自己的意见,无非是要确立自己的治国主张。刘翼是赵诚的心腹,虽然并没有沽名钓誉之意,但自己地著述若是有利于赵诚的统治,他当然不会拒绝。
“蜀学如苏氏,洛学如程氏。临川如王氏,皆有所长,不可偏废也。然学者好恶。入乎彼则出乎此,入者附之,出者污之,此好恶所以萌其心者。苏学长于经济,洛学长于性理,... -->>
当大宋皇帝和朝中重臣们在谈论贺兰国王及他所采购的书籍时,赵诚也在和刘翼谈论同样的事情。
刘翼随赵诚逛礼部贡院外的各家书铺时,见到朱熹的四书集注卖得最火,并买了一套,一读之下即食之如髓,不忍释卷。因为地域相隔以及政治与军事对恃的局面,朱熹的学说目前只能在江南才可以看到,中原士人根本闻所未闻,中原读书人只知道周、张、二程而不知朱某人为何方神圣,更未接触到他的学说。
“我刘翼少时博览全书,自以为学贯古今,今天才知如井底之蛙,一叶障目也!”刘翼放下手中的书叹道。
屋舍内,明烛高照,赵诚也和刘翼两人一起凭窗共读,在身后的墙体上投射出两道长长的身影。
“明远兄几年前不也写就一本刘氏十三经集注吗?比这朱熹还多出九经,岂能妄自菲薄?”赵诚笑着道。
“相较之下,在下所著不过是皮肉,与朱氏这大作相比,缺少筋骨。”刘翼道。
刘翼说的是世界观的问题。
“依我看来,朱氏也不过如此。明远兄,可知朱夫子为何生前不招上一个皇帝赵扩喜欢,死后却享有赫赫盛名?”赵诚问道“同样,明远兄可曾想过孔夫子为何生前也不招人喜欢,为何孔圣人带着七十二弟子周游列国却处处碰壁?”
“春秋时,列国相攻。为人君者。自顾不暇,哪里能有明君采纳孔圣人的主张呢?”刘翼道“我听说朱熹生前也是遭小人陷害。故而郁郁不得志,所作巨著,如明珠暗投也。”
“当年孔子曾被齐景公奉为国宾时,礼遇不可不谓隆。孔子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如今士人看来恐怕是人之大伦天经地义吧?”赵诚道“齐景公也大为悦服,给孔子以鲁国上卿季氏与下卿孟氏之间地待遇,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
论语-微子)。齐景公还打算把尼溪这个地方封给孔子,进一步加以重用。可是有人跳出来表示反对,何也?”
“那是晏婴为首的齐国大臣的反对使然,因为他们以为孔子之道并非是治理国家地善法。”刘翼道。
赵诚忽然大笑:“我若是晏婴,我也会反对。”
刘翼摸不着头脑。
赵诚又道:“若是王从之在此,他定不会如明远兄这么看,这就是你与他的不同之处。你是真正的读书人。讲究的是学问本身。而明远兄学的却是谋略与实用之学。你只会从做学问本身为学。而不会去想在学问和所谓治国之道背后所隐藏的东西。”
“请国主赐教。”刘翼道。
“但凡学问,一为吟诗作赋、寻章摘句,这当然也是学问。还有一种学问,却是在故纸堆里寻求真义,诸如孔孟、董夫子,宋初之周敦颐、二程洛学,又有荆公学派、温公学派学派等,近才有朱熹集大成者,他们的学问其实就是自己的治国主张。无论是仁恕之道,还是存天理灭人欲,其实就是为政之道。但我更愿意称之为哲理,但凡有一套自己地哲理主张者,即成一家。若是为一些人所赞成。即是一大家。孔子之不得志,朱熹之落魄。能否得志还要看他们的主张是否为有真正权力者所能容。”赵诚道“孔子年代,列国政出大夫,陪臣执国命也,若果真按照孔子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话,必然会损害一些大臣的身家利益。士大夫们如何能答应?朱熹也是一样,他不仅得罪了当朝大臣,还得罪了皇帝,下场可想而知了。可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新皇帝即位,金口玉言,朱熹就成了万人瞩目之硕儒。”
“秦有商鞅,故秦法苛刻;汉有董仲舒,故独尊儒术。国主的意思是说,但凡一种主张施行与否,并非是其法高下如何,而是掌权者之选择?”刘翼有些泄气道“我所集桩三经,虽不同于汉至五代之治经那样,从章句训诂处着手,但终究是学问本身,于国无益,只能供做学问者参考一二。”
赵诚见刘翼有些泄气,鼓励道:“明远兄不必颓唐,诚如你所说,这朱熹所著述不过多了一副筋骨,因而其血肉丰满,为江南士人所景仰。若是你刘明远若也能给自己找到一副筋骨,那岂不是也成一大家?”
“做学问岂能如此?”刘翼诧异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先人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一代又一代的君主都这么说,文人们也这么说,所以天下百姓都认为皇帝就是天,是不可违抗地。倘若先人说,普天之下百姓最大,皇帝若是不堪,应当被赶下皇位,后人会怎么看?这不过是一妄言,既使说了,没人会放在心上。孟子也曾说民为贵,然而真正为皇帝者在意吗?”赵诚道“我赵诚也是一国王,所以我若是说你刘明远所说地就是普天之下最正确的主张,凡是与你所言相背的,都是伪禁之学,将来若是在我治下兴科举,那么我贺兰的读书人谁会不将你刘明远的著述当一回事?再进一步说,我赵诚若是得了天下,那又会是什么样的情景?上有所好,下有所趋也!”
赵诚正大光明地说出来自己的意见,无非是要确立自己的治国主张。刘翼是赵诚的心腹,虽然并没有沽名钓誉之意,但自己地著述若是有利于赵诚的统治,他当然不会拒绝。
“蜀学如苏氏,洛学如程氏。临川如王氏,皆有所长,不可偏废也。然学者好恶。入乎彼则出乎此,入者附之,出者污之,此好恶所以萌其心者。苏学长于经济,洛学长于性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