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春寒㈤ (2/2)
52文学网 www.52wx.net,普天之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法。”钱佑说道“若是如此私斗盛行,目无法纪,国何以成为国?”
他说完这话,就有些后悔。因为他发现护送使团的一营秦国骑军中,有相当数量的蕃人,正向他投来不善的眼色。钱佑咽了咽唾沫,低着头不敢再声张。这正说明秦国虽立,还需要治理才行,民间地陋俗并不能因为朝廷地严刑峻法和劝止而自动消退,蕃礼与汉礼之争也曾一度左右决定着西夏王朝的政局。
众人换上秦国驿站提供的马车顺河而下,官道修得极好,可容两辆马车并行,制作精良的马车乘坐也是极舒适。这让众人大感意外。越往东去,就越见繁华与人烟,映入使团成员眼帘却是另一番情景:在官道边的田地里辛勤耕耘地农夫,草场上放物的牧民,亦有骑着骏马持刀挽弓的儿郎,还有追在使团身后嬉笑的孩童。
田间地头,常有人载歌载舞,以高唱当地的风俗为乐。河西的音律。可以追溯到唐代。唐僖宗时曾赐给党项首领拓跋思恭全套鼓吹,经五代到现在。时隔数百年,其音顿挫悠扬,声色清厉,仍有唐朝遗风,而中原及江南已经不见。西风东渐,来自西域的胡商与歌姬,又带来了西方的歌舞与乐器,火不思乐器弹奏出的是活泼热烈的心情。
万里羌人尽汉歌。宋国沈括为边臣时,曾如此夸耀。因为有许多蕃人可以同时使用蕃汉两种语言,然而过了百余年,汉话才真正成为河西地主要语言。在秦国的治下,除了贺兰书院里研究夏国史的老学究们,已经无人还在使用蕃字,汉话才是官方唯一的语言,元昊时的一切努力不过是建立在沙子之上的楼阁,经不起风云激荡哪怕是稍微的摧残,白高夏国不过灭亡才短短的数年。
宋国使者一行经过万里奔波,终于在三月地时候抵达了目地地。中兴府外,一面玄黄王旗迎风招展,秦王赵诚甚至亲自出城迎接,给足了面子,他本不应该如此自降身份。
赵诚当然不是他印象中的那个贺兰国王,他已经成为一个雄立一方地霸主,一个用兵雄奇让天下人惊叹的国王。左右英挺的军士持刀挽弓,伺立两侧,目光如炬,如虎狼之师让人不敢直视。
“昔日,孤曾有言,苟大人若是来我中兴府,孤一定尽地主之谊,今日苟大人奉贵朝陛下钦命来我中兴府,孤纵是有万千军国重事,也要倒履相迎。”赵诚道。
倍梦玉连忙行礼,受宠若惊,心中却很得意,因为受到了如此高的礼遇,即使回到临安也好向任何人交待。
“国主厚爱,外臣感激涕零,但愿贵我两朝拨云见日,世代友好。”苟梦玉躬身说道。
“是吗?”赵诚反问道“孤以为苟大人是奉贵朝陛下前来问罪来的。”
“不敢、不敢!”苟梦玉连忙道。
“我河西有句俗语,不会拉弓就不要放箭,不会说话就不要开口。”赵诚道“孤也送给苟大人一名话,朋友来了有美酒佳肴,若是敌人来了,只有刀箭相迎。”
“国主言重了,外臣是奉我朝陛下而来,并不是为了树敌而来,况我朝向与国主未有交集,也不曾与贵朝有过争执之处。”苟梦玉道,又觉得这话有些示弱,遂补充道“可是贵军在关外驻扎,日夜练兵,怕是欲不利于我朝吧?难道这也是国主的迎客之道?”
“哪里、哪里!我军不过是在那里练兵而已,又不曾攻打过贵国。”赵诚将仙人关外的无数次小冲突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
倍梦玉也不想将这本很融洽的气氛给搅和了,连忙将那三位太学生引到赵诚的面前。
三位太学生再一次见到赵诚,再也没有高唱“踏破贺兰山缺”时的勇气,这里不是临安府,他们是站在一个杀伐果断的王者的面前,护卫在侧的亲卫军让他们三人真正意识到自己身在“虏营”不敢造次。
赵诚却拉着三位太学生,大谈着“友谊”仿佛不经意间又道:“金国使者恰好也来我中兴府,苟大人不如与金使比邻而居,那馆舍刚刚翻新,够宽敞。”
倍梦玉刚放下的心,又徒然提了起来。金国使者在这个时候来中兴府,为何事而来,苟梦玉飞快地盘算着,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赵诚像是自言自语地说道:“金人约我军攻大宋国,孤有些犯难,金宋两国有什么解不开的难题,不如你们自己解决的好。可是金主与孤有兄弟之约,互为守望,这个真难办呐!”
金使不是别人,正是乌古孙仲端。虽然秦、金两国达成盟约,但完颜守绪还是觉得赵诚提出的条件太苛刻,尤其是那一百万两银子,对于捉襟见肘四处缺钱的金国来说是一个天文数字,皇帝也缺钱。正是如此,金国旧事重提,想让宋国“归还”积年的岁币,宋国当然不愿意继续这种以往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在军力上也不怕金国,尤其是还有主战派想趁机收复中原呢。所以金国就有了与秦国联手南攻的打算。
正应验了那句话,欠钱的比要钱的理直气壮。
饱打宋国是一个糟糕的主意,完颜守绪并不是没有意识到这个主意的坏处,他知道自己对于秦国还是有用处的,所以他看上去想以此来拖延交付答应秦国的银钱,除非赵诚答应放弃。于是就有了乌古孙仲端的再一次出使中兴府,与秦国朝廷交涉的事情。
赵诚既想大捞一笔,壮大自己的实力,又不想让金国马上亡国,金国还有存在的必要,这正让完颜守绪有所依恃,但赵诚更不想让宋国成为自己的对手,至少眼前绝对不行。在几位正副宰相的建议下,赵诚审时度势,想到了一个还算不错的主意,就看宋国愿不愿意接受他的条件。
倍梦玉仔细计较赵诚的话,既了解到本国面临的局势,提醒自己要小心从事,又从赵诚话中听到事情还有向好的一面转变的意思。
他心中打定主意,决定走一步再看一步,心事重重地跟在赵诚王驾的后面往城内行去。
法。”钱佑说道“若是如此私斗盛行,目无法纪,国何以成为国?”
他说完这话,就有些后悔。因为他发现护送使团的一营秦国骑军中,有相当数量的蕃人,正向他投来不善的眼色。钱佑咽了咽唾沫,低着头不敢再声张。这正说明秦国虽立,还需要治理才行,民间地陋俗并不能因为朝廷地严刑峻法和劝止而自动消退,蕃礼与汉礼之争也曾一度左右决定着西夏王朝的政局。
众人换上秦国驿站提供的马车顺河而下,官道修得极好,可容两辆马车并行,制作精良的马车乘坐也是极舒适。这让众人大感意外。越往东去,就越见繁华与人烟,映入使团成员眼帘却是另一番情景:在官道边的田地里辛勤耕耘地农夫,草场上放物的牧民,亦有骑着骏马持刀挽弓的儿郎,还有追在使团身后嬉笑的孩童。
田间地头,常有人载歌载舞,以高唱当地的风俗为乐。河西的音律。可以追溯到唐代。唐僖宗时曾赐给党项首领拓跋思恭全套鼓吹,经五代到现在。时隔数百年,其音顿挫悠扬,声色清厉,仍有唐朝遗风,而中原及江南已经不见。西风东渐,来自西域的胡商与歌姬,又带来了西方的歌舞与乐器,火不思乐器弹奏出的是活泼热烈的心情。
万里羌人尽汉歌。宋国沈括为边臣时,曾如此夸耀。因为有许多蕃人可以同时使用蕃汉两种语言,然而过了百余年,汉话才真正成为河西地主要语言。在秦国的治下,除了贺兰书院里研究夏国史的老学究们,已经无人还在使用蕃字,汉话才是官方唯一的语言,元昊时的一切努力不过是建立在沙子之上的楼阁,经不起风云激荡哪怕是稍微的摧残,白高夏国不过灭亡才短短的数年。
宋国使者一行经过万里奔波,终于在三月地时候抵达了目地地。中兴府外,一面玄黄王旗迎风招展,秦王赵诚甚至亲自出城迎接,给足了面子,他本不应该如此自降身份。
赵诚当然不是他印象中的那个贺兰国王,他已经成为一个雄立一方地霸主,一个用兵雄奇让天下人惊叹的国王。左右英挺的军士持刀挽弓,伺立两侧,目光如炬,如虎狼之师让人不敢直视。
“昔日,孤曾有言,苟大人若是来我中兴府,孤一定尽地主之谊,今日苟大人奉贵朝陛下钦命来我中兴府,孤纵是有万千军国重事,也要倒履相迎。”赵诚道。
倍梦玉连忙行礼,受宠若惊,心中却很得意,因为受到了如此高的礼遇,即使回到临安也好向任何人交待。
“国主厚爱,外臣感激涕零,但愿贵我两朝拨云见日,世代友好。”苟梦玉躬身说道。
“是吗?”赵诚反问道“孤以为苟大人是奉贵朝陛下前来问罪来的。”
“不敢、不敢!”苟梦玉连忙道。
“我河西有句俗语,不会拉弓就不要放箭,不会说话就不要开口。”赵诚道“孤也送给苟大人一名话,朋友来了有美酒佳肴,若是敌人来了,只有刀箭相迎。”
“国主言重了,外臣是奉我朝陛下而来,并不是为了树敌而来,况我朝向与国主未有交集,也不曾与贵朝有过争执之处。”苟梦玉道,又觉得这话有些示弱,遂补充道“可是贵军在关外驻扎,日夜练兵,怕是欲不利于我朝吧?难道这也是国主的迎客之道?”
“哪里、哪里!我军不过是在那里练兵而已,又不曾攻打过贵国。”赵诚将仙人关外的无数次小冲突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
倍梦玉也不想将这本很融洽的气氛给搅和了,连忙将那三位太学生引到赵诚的面前。
三位太学生再一次见到赵诚,再也没有高唱“踏破贺兰山缺”时的勇气,这里不是临安府,他们是站在一个杀伐果断的王者的面前,护卫在侧的亲卫军让他们三人真正意识到自己身在“虏营”不敢造次。
赵诚却拉着三位太学生,大谈着“友谊”仿佛不经意间又道:“金国使者恰好也来我中兴府,苟大人不如与金使比邻而居,那馆舍刚刚翻新,够宽敞。”
倍梦玉刚放下的心,又徒然提了起来。金国使者在这个时候来中兴府,为何事而来,苟梦玉飞快地盘算着,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赵诚像是自言自语地说道:“金人约我军攻大宋国,孤有些犯难,金宋两国有什么解不开的难题,不如你们自己解决的好。可是金主与孤有兄弟之约,互为守望,这个真难办呐!”
金使不是别人,正是乌古孙仲端。虽然秦、金两国达成盟约,但完颜守绪还是觉得赵诚提出的条件太苛刻,尤其是那一百万两银子,对于捉襟见肘四处缺钱的金国来说是一个天文数字,皇帝也缺钱。正是如此,金国旧事重提,想让宋国“归还”积年的岁币,宋国当然不愿意继续这种以往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在军力上也不怕金国,尤其是还有主战派想趁机收复中原呢。所以金国就有了与秦国联手南攻的打算。
正应验了那句话,欠钱的比要钱的理直气壮。
饱打宋国是一个糟糕的主意,完颜守绪并不是没有意识到这个主意的坏处,他知道自己对于秦国还是有用处的,所以他看上去想以此来拖延交付答应秦国的银钱,除非赵诚答应放弃。于是就有了乌古孙仲端的再一次出使中兴府,与秦国朝廷交涉的事情。
赵诚既想大捞一笔,壮大自己的实力,又不想让金国马上亡国,金国还有存在的必要,这正让完颜守绪有所依恃,但赵诚更不想让宋国成为自己的对手,至少眼前绝对不行。在几位正副宰相的建议下,赵诚审时度势,想到了一个还算不错的主意,就看宋国愿不愿意接受他的条件。
倍梦玉仔细计较赵诚的话,既了解到本国面临的局势,提醒自己要小心从事,又从赵诚话中听到事情还有向好的一面转变的意思。
他心中打定主意,决定走一步再看一步,心事重重地跟在赵诚王驾的后面往城内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