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巍巍贺兰㈢ (1/2)
52文学网 www.52wx.net,普天之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察合台率领着主力十七万大军急攻克夷门(今三关口)。
巍巍贺兰山,在此处变得平缓起来,在克夷门以外就是平坦的沙漠与戈壁,右边紧邻着滔滔黄河,自古此处就是北方势力南下的必经之道。西夏王朝曾在此地设立右厢朝顺军司,借地势修建了城防,依照山体走势修建了三道防线,中间仅有极狭窄的一条通道,铁木真当年也在此与西夏军队大战。
禁军北衙统领王好古率领克夷门原有的五千将士加上临时召来的精壮,依托险要的地形节节抵抗,承受了察合台十七万大军的轮番猛攻达十天之久,终于无奈地被迫放弃,率领不足千人的残兵乘夜退回中兴府。但是察合台的军队却在此地损失一万五千有余。
过了克夷门,展现在察合台的面前就是一望无垠的平原。十多万军队,加上近四十万头驼马和大批供食用的牛羊,浩浩荡荡,不可一世。秦国放在贺兰山下的游骑,望风而逃。
察合台看着自己的庞大军队,心中极是得意,这一刻他想到了自己的父亲铁木真:“纵是英明的父汗还活着,最强盛的时候也不过如此吧?”
当年铁木真西征时,拥有二十万军队,西征是可以说战无不胜。但察合台忘了自己的军队已经不是昔日的那支强大的蒙古军,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是被迫听从他号召的西域人。庞大的军队让察合台的信心膨胀,这一刻他将自己的武功和自己的父亲相提并论。
“勇士们,奋勇向前吧,所有你们看中的东西尽管取来享用吧!”察合台向他地军队发出了命令。
全军争先恐后地在平原上奔驰,践踏着平原上肥沃的田地“势如破竹”根本就没有遇到任何抵抗,因为所有地百姓都早已经躲进了中兴府。蒙古军六年前给此地留下的创伤虽用了六年时间恢复。但留在百姓心中的伤痕仍然记忆犹新。
中兴府及京畿定远、怀远、保静等地已经成了汪洋一片,张士达派人掘了黄河。将黄河之水引入中兴府周围,将无数良田淹没。这是一个不得以的办法,中书省大臣们对此不敢做主,诸事从权,王后梁诗若点头,王敬诚等人才下令张士达派人掘断河堤。中兴府的城池不再是昔日的那个在战火中残破不堪的城池,几乎是推倒重建的。
为防止河水倒灌城中,致使城中饮水困难及发生瘟疫,官府命令家家提前自备好清水。并且必须烧开才准饮用。中书省为防百姓不满,派人鼓动舆论,百姓看着自己的家园被毁,只能将所有责任算到蒙古人地头上。
左丞相耶律楚材正站在北门之上,他戎衣在身,腰中也挎着长刀,他那即使在北人中也比较高大的身躯,令他远远看上去像是一员大将。中书令王敬诚就站在他的旁边,也是戎衣在身,右丞相高智耀及众大臣们皆是如此。他们当中大多数人并无杀敌的本领。只是做出一番姿态而已,尽管有些人心中在发抖。
“都已经派出了十七位信使,不知国主现在是否已经回师。”耶律楚材担心地问道。
“哎。不知道神策军及黑水城如何了。蒙古军分兵合击,如今河西与黑水城均消息不通,堂堂中书省失去耳目。”王敬诚看着城外远处在泽洋之中艰难活动的敌军,怅然叹道“不过,骑军讲究由远及近、以迂为直、先弱后强、先易后难、先除羽翼、后攻腹心、分割包围、各个击破之法。今察合台亦分兵合击,分兵攻我河西右臂,出我不意,然而大军未至,我等即已得知。最近的消息称。河西仍在我手。当年嵬名氏疏于防范,城池又小,不同与今日相提并论,虽号称六十万,然无良将,大军疲于奔命。萧不离、卫慕等均是勇敢善战之辈,我等不可气馁。察合台锐气已失。待其疲惫,国主即率大军赶到。察合台必败也!”
王敬诚这话大半是安慰耶律楚材。因为耶律楚材现在有些尴尬,蒙古军南下的消息刚传出来时,中兴府内一度人心惶惶,当大难临头之时,百姓的恐惧难眠,小道消息满天飞。有说秦王赵诚在大漠被蒙古击败,甚至战死,也有说河西都被蒙古军攻占,下一个就轮到中兴府。**甚至还有小道消息称宰相们计划着投降据说左丞相耶律楚材这个昔日蒙古大臣极为可疑。
城内的这个混乱局面必须控制。王后梁诗若强压住内心之中惶恐,强颜欢笑地带着重臣出现在百姓的面前,以表示种种谣言根本不足信。
耶律楚材感受到了压力,为了自证清白,脱下自己地官服,穿上戎服亲自站在城头上巡视,并把自己的家丁送到军中参见即将到来的阵仗,以表明自己地忠贞不渝。
禁军张士达与王好古等人宣誓誓死保卫中兴府,激励将士保家卫国。
贺兰书院的学生们,许多人脱下长衫,放下书本,纷纷从军,并号召全城百姓踊跃从军抗敌。
太白居的掌柜带来全部窖藏美酒与大量钱、粮前来劳军,当地商人也纷纷效仿。覆巢之下,岂有完卵?王后梁诗若亲自接见劳军的商人们,温言嘉奖。
秦国中兴府上下一心的努力,终于在察合台率大军到来之前安定了下来。但当察合台的大军在城外摆出十里连营的气势来,中兴府百姓当中又一次感受到了惶恐。
“国主应该已经在南下的路上了吧。”一旁的高智耀却接口道“神策军当初向中书报信,也另派急使奔赴大漠。”
“但愿如此吧,只是大漠离中兴府相距遥远,鞭长莫及!”耶律楚材道“我等只要能守住中兴府七日,则胜利在望也。”
&nbs... -->>
察合台率领着主力十七万大军急攻克夷门(今三关口)。
巍巍贺兰山,在此处变得平缓起来,在克夷门以外就是平坦的沙漠与戈壁,右边紧邻着滔滔黄河,自古此处就是北方势力南下的必经之道。西夏王朝曾在此地设立右厢朝顺军司,借地势修建了城防,依照山体走势修建了三道防线,中间仅有极狭窄的一条通道,铁木真当年也在此与西夏军队大战。
禁军北衙统领王好古率领克夷门原有的五千将士加上临时召来的精壮,依托险要的地形节节抵抗,承受了察合台十七万大军的轮番猛攻达十天之久,终于无奈地被迫放弃,率领不足千人的残兵乘夜退回中兴府。但是察合台的军队却在此地损失一万五千有余。
过了克夷门,展现在察合台的面前就是一望无垠的平原。十多万军队,加上近四十万头驼马和大批供食用的牛羊,浩浩荡荡,不可一世。秦国放在贺兰山下的游骑,望风而逃。
察合台看着自己的庞大军队,心中极是得意,这一刻他想到了自己的父亲铁木真:“纵是英明的父汗还活着,最强盛的时候也不过如此吧?”
当年铁木真西征时,拥有二十万军队,西征是可以说战无不胜。但察合台忘了自己的军队已经不是昔日的那支强大的蒙古军,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是被迫听从他号召的西域人。庞大的军队让察合台的信心膨胀,这一刻他将自己的武功和自己的父亲相提并论。
“勇士们,奋勇向前吧,所有你们看中的东西尽管取来享用吧!”察合台向他地军队发出了命令。
全军争先恐后地在平原上奔驰,践踏着平原上肥沃的田地“势如破竹”根本就没有遇到任何抵抗,因为所有地百姓都早已经躲进了中兴府。蒙古军六年前给此地留下的创伤虽用了六年时间恢复。但留在百姓心中的伤痕仍然记忆犹新。
中兴府及京畿定远、怀远、保静等地已经成了汪洋一片,张士达派人掘了黄河。将黄河之水引入中兴府周围,将无数良田淹没。这是一个不得以的办法,中书省大臣们对此不敢做主,诸事从权,王后梁诗若点头,王敬诚等人才下令张士达派人掘断河堤。中兴府的城池不再是昔日的那个在战火中残破不堪的城池,几乎是推倒重建的。
为防止河水倒灌城中,致使城中饮水困难及发生瘟疫,官府命令家家提前自备好清水。并且必须烧开才准饮用。中书省为防百姓不满,派人鼓动舆论,百姓看着自己的家园被毁,只能将所有责任算到蒙古人地头上。
左丞相耶律楚材正站在北门之上,他戎衣在身,腰中也挎着长刀,他那即使在北人中也比较高大的身躯,令他远远看上去像是一员大将。中书令王敬诚就站在他的旁边,也是戎衣在身,右丞相高智耀及众大臣们皆是如此。他们当中大多数人并无杀敌的本领。只是做出一番姿态而已,尽管有些人心中在发抖。
“都已经派出了十七位信使,不知国主现在是否已经回师。”耶律楚材担心地问道。
“哎。不知道神策军及黑水城如何了。蒙古军分兵合击,如今河西与黑水城均消息不通,堂堂中书省失去耳目。”王敬诚看着城外远处在泽洋之中艰难活动的敌军,怅然叹道“不过,骑军讲究由远及近、以迂为直、先弱后强、先易后难、先除羽翼、后攻腹心、分割包围、各个击破之法。今察合台亦分兵合击,分兵攻我河西右臂,出我不意,然而大军未至,我等即已得知。最近的消息称。河西仍在我手。当年嵬名氏疏于防范,城池又小,不同与今日相提并论,虽号称六十万,然无良将,大军疲于奔命。萧不离、卫慕等均是勇敢善战之辈,我等不可气馁。察合台锐气已失。待其疲惫,国主即率大军赶到。察合台必败也!”
王敬诚这话大半是安慰耶律楚材。因为耶律楚材现在有些尴尬,蒙古军南下的消息刚传出来时,中兴府内一度人心惶惶,当大难临头之时,百姓的恐惧难眠,小道消息满天飞。有说秦王赵诚在大漠被蒙古击败,甚至战死,也有说河西都被蒙古军攻占,下一个就轮到中兴府。**甚至还有小道消息称宰相们计划着投降据说左丞相耶律楚材这个昔日蒙古大臣极为可疑。
城内的这个混乱局面必须控制。王后梁诗若强压住内心之中惶恐,强颜欢笑地带着重臣出现在百姓的面前,以表示种种谣言根本不足信。
耶律楚材感受到了压力,为了自证清白,脱下自己地官服,穿上戎服亲自站在城头上巡视,并把自己的家丁送到军中参见即将到来的阵仗,以表明自己地忠贞不渝。
禁军张士达与王好古等人宣誓誓死保卫中兴府,激励将士保家卫国。
贺兰书院的学生们,许多人脱下长衫,放下书本,纷纷从军,并号召全城百姓踊跃从军抗敌。
太白居的掌柜带来全部窖藏美酒与大量钱、粮前来劳军,当地商人也纷纷效仿。覆巢之下,岂有完卵?王后梁诗若亲自接见劳军的商人们,温言嘉奖。
秦国中兴府上下一心的努力,终于在察合台率大军到来之前安定了下来。但当察合台的大军在城外摆出十里连营的气势来,中兴府百姓当中又一次感受到了惶恐。
“国主应该已经在南下的路上了吧。”一旁的高智耀却接口道“神策军当初向中书报信,也另派急使奔赴大漠。”
“但愿如此吧,只是大漠离中兴府相距遥远,鞭长莫及!”耶律楚材道“我等只要能守住中兴府七日,则胜利在望也。”
&nbs...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