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小说网 52wx.net,大唐遗少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唐人煎茶道
中国人的饮茶历史悠久。中国是茶的原产地,也是世界茶文化的中心。如果要回溯中国茶文化的滥觞之源,当是晋代杜育的荈赋——
“灵山惟岳,奇产所钟。瞻彼卷阿,实曰夕阳。厥生荈草,弥谷被岗。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露之霄降。月惟初秋,农功少休;结偶同旅,是采是求。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器择陶简,出自东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刘。惟兹初成,沫沈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若乃淳染真辰,色绩青霜,口口口口,白黄若虚。调神和内,倦解慵除。”
在现存的正史古籍中,荈赋是中国茶文化史上第一篇完整地记载了茶叶从种植到品饮的全过程文章,文中讲从环境、种植、生长以及到采摘时节,还有劳动场景到烹茶、选水及茶具的选择和饮茶的效用等。(荈,音chuǎn,指采摘时间较晚的茶。晋郭璞:“早采者为荼(即茶),晚取者为茗,一名荈。”)
荈赋是中国最早的茶诗赋作品,它是现在能看到的最早专门歌吟茶事、抒发茶情的诗赋类作品,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早期茶文化的文学基础,还是‘廉简育德’的中国茶道思想的先声。(中国古代的崇物思想中,最重‘金玉’,在先秦时代,金是指青铜、玉则玉石。无论是玉振金声的庙堂之器,卿大夫的席前方丈、列食五鼎,还是天下通商的货币,或报之以琼瑶的定情之物,都以金玉为贵,到了后世,黄金美玉在大多数人的心里依然是富贵的象征。因而说:杜育德‘器择陶简’是廉简育德的思想。)
“惟兹初成,沫成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从荈赋中晋代时人的所成茶汤的品相与后来唐人煎茶的景象相比较,来看两者,别无二致。
虽然,唐代盛行的煎茶之法是从先代茶人那里流传、演变而来是合乎逻辑的;煎茶之法起于何时,无法从历史文献中找到精确的记载。唐人陆羽著述茶经始有详细的‘煎茶之法’的记载。虽然,唐代盛行的煎茶之法是从先代茶人那里流传、演变而来是合乎逻辑的。
茶经初稿成于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后经修订,于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定稿。茶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国茶道‘方法论’的诞生,也成为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在茶经中,陆羽记述了茶叶种类和采制方法,指出采茶的重要性和采茶的要求,提出了适时采茶的理论;叙述了制造饼茶的6道工序:蒸熟、捣碎、入模拍压成形、焙干、穿成串、封装,并将饼茶按外形的匀整和色泽分为8个等级;描写了煮茶饮茶之器皿。详细说明了煮茶、饮茶的24种用具名称、形状、用材、规格、制作方法、用途,以及器具对茶汤品质的影响,还论述了各地茶具的好坏及使用规则;描述了煮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质的优劣,叙述饼茶茶汤的调制,着重讲述烤茶的方法,烤炙、煮茶的燃料,泡茶用水和煮茶火候,煮沸程度和方法对茶汤色香味的影响,提出茶汤显现雪白而浓厚的泡沫是其精英所在,还讲了饮茶风尚的起源、传播,并简要介绍了既往的其它饮茶方式。
陆羽茶经是唐人集古之大成并有所创新的‘茶叶制作、成汤、品饮’的方法论与茶学说,并因其同时代的文人为其注入茶情及哲学等精神内涵而成为古代茶人的‘圣经’。
撰于8世纪末的封氏闻见记卷六载:“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元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为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御史大夫李季聊宣慰江南,至临淮县馆,或言伯熊善茶饮者,李公请为之。伯熊著黄被衫乌纱帽,手执茶器,口通茶名,区分指点,左右刮目”‘常伯熊’,生平事迹不祥,约为陆羽同时人。他对茶经进行了润色,娴熟茶艺,是煎茶道的开拓者之一。
除陆羽、常伯熊之外,皎然、斐汶、张又新、刘禹锡、白居易、李约、卢仝、钱起、杜牧、温庭筠、皮日休、陆龟蒙等人对唐人茶道均有贡献。其中,斐汶撰茶述,张又新撰煎茶水记,温廷筠撰采茶录,皎然、卢仝作茶歌,更是推波助澜,使煎茶道日益成熟及传播。
诗僧皎然,生卒年不详。俗姓谢,字清昼,吴兴(浙江省湖州市)人。南朝谢灵运十世孙。活动于大历、贞元年间,有诗名。皎然多才多艺,他不但对佛学、道学、茶事、茶理、茶道都有深层研究。皎然年长陆羽,与陆羽结成忘年交。谢陆二人亦师亦友,堪称为中国茶道的双子星座:一个为茶道始祖,一个为茶道之神。皎然精于煎茶,作茶诗二十多首。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有:“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熟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诗僧皎然首标‘茶道’,在茶文化史上功并陆羽。他认为饮茶不仅能涤昏、清神、更是修道的门径,三饮便可得道全真。
斐汶茶述记:“茶,起于东晋,盛于今朝。其性精清,其味淡洁,其用涤烦,其功效和。参百品而不混,越众饮而独高。”——茶,性清味淡,涤烦致和,和而不同,品格独高。
玉川子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中写道:“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清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在此诗中“文字五千卷”是指老子五千言道德经。三碗茶,唯存道德,此与皎然“三饮便得道”义同。四碗茶,是非恩怨烟消云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羽化登仙。“七碗茶”流传千古,卢仝也因此与陆羽齐名。
钱起与赵莒茶宴诗写主客相对饮茶,言忘而道存,洗尽尘心,远胜炼丹服药。
中唐以后,人们已经认识到茶的清、淡的品性和涤烦、致和、全真的功用,认为饮茶能使人养生、怡情、修性、得道,甚至能羽化登仙。陆羽茶经,斐汶茶述,皎然“三饮”卢仝“七碗”高扬茶道精神,开始把饮茶从日常物质生活提升到精神文化层次。
八世纪下半叶,值中唐时期,煎茶茶艺完备,以茶修道的思想开始确立,人们开始注重饮茶的环境并形成了初步的饮茶礼仪,这标志着中国茶道的开始形成。陆羽不仅是煎茶道的创始人,也是中国茶道的奠基人。煎茶道是中国最先形成的茶道形式,鼎盛于中、晚唐、经五代、北宋,至南宋而衰落,历时约五百年。(以‘煎茶’为载体(承载茶情之体)的古代茶道虽然在汉族集聚区消失了,居住在在蒙古高原上的牧民那里缺依然继续着古老的煎茶方式。)
中编,东方茶道流变
目录
卷四:中国茶道流变
唐代煎茶道
宋代点茶法
明代泡茶法之兴起
明代泡茶法之分化
卷五:近现代饮茶方式的分类研究
饮茶方式的分类
浸出式饮茶方式的三大系统及特征
一次成汤滗饮法的各种饮茶方式
留卤续水掺茶法的各种泡饮方式
喝法的不同是分化茶艺流派的重要因素
各种泡饮方式的比较
盖碗茶的模糊泡饮法的解析
大礼茶中的数学泡茶法的解析
茶道中的泡饮方式与茶事引导
漫谈古代哲学对中国茶人的影响
唐人煎茶道的形成
中国人的饮茶历史悠久。中国是茶的原产地,也是世界茶文化的中心。如果要回溯中国茶文化的滥觞之源,当是晋代杜育的荈赋——
“灵山惟岳,奇产所钟。瞻彼卷阿,实曰夕阳。厥生荈草,弥谷被岗。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露之霄降。月惟初秋,农功少休;结偶同旅,是采是求。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器择陶简,出自东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刘。惟兹初成,沫沈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若乃淳染真辰,色绩青霜,口口口口,白黄若虚。调神和内,倦解慵除。”
在现存的正史古籍中,荈赋是中国茶文化史上第一篇完整地记载了茶叶从种植到品饮的全过程文章,文中讲从环境、种植、生长以及到采摘时节,还有劳动场景到烹茶、选水及茶具的选择和饮茶的效用等。(荈,音chuǎn,指采摘时间较晚的茶。晋郭璞:“早采者为荼(即茶),晚取者为茗,一名荈。”)
荈赋是中国最早的茶诗赋作品,它是现在能看到的最早专门歌吟茶事、抒发茶情的诗赋类作品,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早期茶文化的文学基础,还是‘廉简育德’的中国茶道思想的先声。(中国古代的崇物思想中,最重‘金玉’,在先秦时代,金是指青铜、玉则玉石。无论是玉振金声的庙堂... -->>
唐人煎茶道
中国人的饮茶历史悠久。中国是茶的原产地,也是世界茶文化的中心。如果要回溯中国茶文化的滥觞之源,当是晋代杜育的荈赋——
“灵山惟岳,奇产所钟。瞻彼卷阿,实曰夕阳。厥生荈草,弥谷被岗。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露之霄降。月惟初秋,农功少休;结偶同旅,是采是求。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器择陶简,出自东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刘。惟兹初成,沫沈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若乃淳染真辰,色绩青霜,口口口口,白黄若虚。调神和内,倦解慵除。”
在现存的正史古籍中,荈赋是中国茶文化史上第一篇完整地记载了茶叶从种植到品饮的全过程文章,文中讲从环境、种植、生长以及到采摘时节,还有劳动场景到烹茶、选水及茶具的选择和饮茶的效用等。(荈,音chuǎn,指采摘时间较晚的茶。晋郭璞:“早采者为荼(即茶),晚取者为茗,一名荈。”)
荈赋是中国最早的茶诗赋作品,它是现在能看到的最早专门歌吟茶事、抒发茶情的诗赋类作品,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早期茶文化的文学基础,还是‘廉简育德’的中国茶道思想的先声。(中国古代的崇物思想中,最重‘金玉’,在先秦时代,金是指青铜、玉则玉石。无论是玉振金声的庙堂之器,卿大夫的席前方丈、列食五鼎,还是天下通商的货币,或报之以琼瑶的定情之物,都以金玉为贵,到了后世,黄金美玉在大多数人的心里依然是富贵的象征。因而说:杜育德‘器择陶简’是廉简育德的思想。)
“惟兹初成,沫成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从荈赋中晋代时人的所成茶汤的品相与后来唐人煎茶的景象相比较,来看两者,别无二致。
虽然,唐代盛行的煎茶之法是从先代茶人那里流传、演变而来是合乎逻辑的;煎茶之法起于何时,无法从历史文献中找到精确的记载。唐人陆羽著述茶经始有详细的‘煎茶之法’的记载。虽然,唐代盛行的煎茶之法是从先代茶人那里流传、演变而来是合乎逻辑的。
茶经初稿成于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后经修订,于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定稿。茶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国茶道‘方法论’的诞生,也成为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在茶经中,陆羽记述了茶叶种类和采制方法,指出采茶的重要性和采茶的要求,提出了适时采茶的理论;叙述了制造饼茶的6道工序:蒸熟、捣碎、入模拍压成形、焙干、穿成串、封装,并将饼茶按外形的匀整和色泽分为8个等级;描写了煮茶饮茶之器皿。详细说明了煮茶、饮茶的24种用具名称、形状、用材、规格、制作方法、用途,以及器具对茶汤品质的影响,还论述了各地茶具的好坏及使用规则;描述了煮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质的优劣,叙述饼茶茶汤的调制,着重讲述烤茶的方法,烤炙、煮茶的燃料,泡茶用水和煮茶火候,煮沸程度和方法对茶汤色香味的影响,提出茶汤显现雪白而浓厚的泡沫是其精英所在,还讲了饮茶风尚的起源、传播,并简要介绍了既往的其它饮茶方式。
陆羽茶经是唐人集古之大成并有所创新的‘茶叶制作、成汤、品饮’的方法论与茶学说,并因其同时代的文人为其注入茶情及哲学等精神内涵而成为古代茶人的‘圣经’。
撰于8世纪末的封氏闻见记卷六载:“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元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为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御史大夫李季聊宣慰江南,至临淮县馆,或言伯熊善茶饮者,李公请为之。伯熊著黄被衫乌纱帽,手执茶器,口通茶名,区分指点,左右刮目”‘常伯熊’,生平事迹不祥,约为陆羽同时人。他对茶经进行了润色,娴熟茶艺,是煎茶道的开拓者之一。
除陆羽、常伯熊之外,皎然、斐汶、张又新、刘禹锡、白居易、李约、卢仝、钱起、杜牧、温庭筠、皮日休、陆龟蒙等人对唐人茶道均有贡献。其中,斐汶撰茶述,张又新撰煎茶水记,温廷筠撰采茶录,皎然、卢仝作茶歌,更是推波助澜,使煎茶道日益成熟及传播。
诗僧皎然,生卒年不详。俗姓谢,字清昼,吴兴(浙江省湖州市)人。南朝谢灵运十世孙。活动于大历、贞元年间,有诗名。皎然多才多艺,他不但对佛学、道学、茶事、茶理、茶道都有深层研究。皎然年长陆羽,与陆羽结成忘年交。谢陆二人亦师亦友,堪称为中国茶道的双子星座:一个为茶道始祖,一个为茶道之神。皎然精于煎茶,作茶诗二十多首。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有:“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熟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诗僧皎然首标‘茶道’,在茶文化史上功并陆羽。他认为饮茶不仅能涤昏、清神、更是修道的门径,三饮便可得道全真。
斐汶茶述记:“茶,起于东晋,盛于今朝。其性精清,其味淡洁,其用涤烦,其功效和。参百品而不混,越众饮而独高。”——茶,性清味淡,涤烦致和,和而不同,品格独高。
玉川子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中写道:“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清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在此诗中“文字五千卷”是指老子五千言道德经。三碗茶,唯存道德,此与皎然“三饮便得道”义同。四碗茶,是非恩怨烟消云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羽化登仙。“七碗茶”流传千古,卢仝也因此与陆羽齐名。
钱起与赵莒茶宴诗写主客相对饮茶,言忘而道存,洗尽尘心,远胜炼丹服药。
中唐以后,人们已经认识到茶的清、淡的品性和涤烦、致和、全真的功用,认为饮茶能使人养生、怡情、修性、得道,甚至能羽化登仙。陆羽茶经,斐汶茶述,皎然“三饮”卢仝“七碗”高扬茶道精神,开始把饮茶从日常物质生活提升到精神文化层次。
八世纪下半叶,值中唐时期,煎茶茶艺完备,以茶修道的思想开始确立,人们开始注重饮茶的环境并形成了初步的饮茶礼仪,这标志着中国茶道的开始形成。陆羽不仅是煎茶道的创始人,也是中国茶道的奠基人。煎茶道是中国最先形成的茶道形式,鼎盛于中、晚唐、经五代、北宋,至南宋而衰落,历时约五百年。(以‘煎茶’为载体(承载茶情之体)的古代茶道虽然在汉族集聚区消失了,居住在在蒙古高原上的牧民那里缺依然继续着古老的煎茶方式。)
中编,东方茶道流变
目录
卷四:中国茶道流变
唐代煎茶道
宋代点茶法
明代泡茶法之兴起
明代泡茶法之分化
卷五:近现代饮茶方式的分类研究
饮茶方式的分类
浸出式饮茶方式的三大系统及特征
一次成汤滗饮法的各种饮茶方式
留卤续水掺茶法的各种泡饮方式
喝法的不同是分化茶艺流派的重要因素
各种泡饮方式的比较
盖碗茶的模糊泡饮法的解析
大礼茶中的数学泡茶法的解析
茶道中的泡饮方式与茶事引导
漫谈古代哲学对中国茶人的影响
唐人煎茶道的形成
中国人的饮茶历史悠久。中国是茶的原产地,也是世界茶文化的中心。如果要回溯中国茶文化的滥觞之源,当是晋代杜育的荈赋——
“灵山惟岳,奇产所钟。瞻彼卷阿,实曰夕阳。厥生荈草,弥谷被岗。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露之霄降。月惟初秋,农功少休;结偶同旅,是采是求。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器择陶简,出自东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刘。惟兹初成,沫沈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若乃淳染真辰,色绩青霜,口口口口,白黄若虚。调神和内,倦解慵除。”
在现存的正史古籍中,荈赋是中国茶文化史上第一篇完整地记载了茶叶从种植到品饮的全过程文章,文中讲从环境、种植、生长以及到采摘时节,还有劳动场景到烹茶、选水及茶具的选择和饮茶的效用等。(荈,音chuǎn,指采摘时间较晚的茶。晋郭璞:“早采者为荼(即茶),晚取者为茗,一名荈。”)
荈赋是中国最早的茶诗赋作品,它是现在能看到的最早专门歌吟茶事、抒发茶情的诗赋类作品,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早期茶文化的文学基础,还是‘廉简育德’的中国茶道思想的先声。(中国古代的崇物思想中,最重‘金玉’,在先秦时代,金是指青铜、玉则玉石。无论是玉振金声的庙堂...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