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文学网 www.52wx.net,董永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做教师之前,我已经对教师这个职业有着诸多疑惑了,所以也看了许多专家的书。我当时就想,自己的“惑”都没有解,怎么能去“解惑”了?但就我看过一些专家的“教育学”书籍来说,它们并没有为我解惑,反而增添了我更多更大的“惑”如魏书生讲的“班主任工作艺术”无非以规训为主的霸道方法,他根本就没看到高贵的内心世界。他的那一套是在讲如何让学生听话的整人术而已,对教师自己的灵魂生活也毫无涉及,怎么会被吹捧为“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呢?不过,这也让我开始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书籍,触动最大的当然是这本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了。
它标明只是“建议”作者没有夸大成自以为是的“艺术”没有吹嘘自己的高明,可是它亲切,它深刻,正好回答了我对教师工作的部分疑惑。比如教师究竟是干什么的?——别笼统说它是灵魂工程师,因为做灵魂工程不过是虚幻设置,教师没有这个能力,实际上不可能完成,况且这很轻易地给老师一个道德高标,并抹掉了家庭、社会的义务。又比如如何在教育中让学生有现代公民意识、爱的观念和自由的理念,这是否是教育的目的之一等。
且看作者如何回答第一个问题。他将发展智力置于教学过程的首位,让学生学会并能运用知识,并在此过程中形成思考的能力。(参考译者的话,建议8、11、12、13等)这比我们老是讲德育放在首位的大而不当要合理得多。老师不是道德楷模,做道德指引不应该成为工作之重,也不能成为评价学生的理由——中小学生往往心智未熟不要强迫他们道德强悍(实际上也不可能)。有人说学校的德育很薄弱,太危险了,实在是低估了我们的整个生态环境。某教师用“娶美女,挣大钱“激励学生读书而被开除,据说他的言辞侮辱了教师这个职业的神圣,伤害了孩子们纯洁的心灵。我承认教师这个职业特殊,但决不神圣;至于孩子们的心灵受到伤害,更多来自我们的社会——我们怎么不追究其责任呢?当然,苏霍姆林斯基也不排除老师的道德义务,但他从不是声色俱厉的“不准”“必须”也从不过分夸大教师在道德引导方面的必要性。即使在“要赢得学生的思想和心灵”(建议26)一节里,作者并没有像某些专家那样从教师的自我人格出发,大谈老师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作者却从方法论上讲如何唤醒孩子的学习兴趣。
作者没有大谈特谈教师这个职业对教师的道德限制与要求,却非常重视教师心灵的和谐。作者说,教师这个职业“有一个特征,没有它,依我看就不可能有教育才能。我想把这个特征称为心灵与理智的和谐”(建议1)。其实,全书主要表达的就是“和谐”教育观,不仅有学生的身心的和谐发展,也有教师自己身心的和谐发展。现在许多的教育学理论往往忽视后者,殊不知,前者依赖的恰恰是后者。对教师的和谐和精神生活,作者说了很多。重要的方法就是阅读——这也是似乎不爱读书的中国专家所忽略的。“关于教师的健康和充实的精神生活问题”(建议2)“向初在学校工作的教师提一些建议”(建议37)里,都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他说:“你的知识、你的求知渴望和阅读爱好,就是你个性教育力量的强大源泉。”个人阅读和精神上的充实就是“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应当具备的品质。(建议62)
作者似乎不认同现今非常响亮的学校教育“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荒谬呼号,因为在这本书里,有多条建议说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如“怎样和家长一道培养未来的母亲和父亲”(建议60)等(还有建议51、52、54、58等)作者认为“许多人和生活现象影响着”学生,包括“街头伙伴”——所以教师要密切关注街头结交对学生的影响(建议1);“有许多力量参与人的教育过程”包括家庭,教师,学生的集体,受教育者个人、学生的精神生活——特指书籍,其他雕塑家如亲戚等,并明确说明“在教育方面什么取决于教师?什么取决于其他教育者?”(建议51)可见学生的灵魂工程岂是教师双肩就能肩负的,学校教育又怎么能万能呢?
再看第二个问题。在“怎样使思想和公民尊严感融成一体”(建议27)里,明确提出,要“使学生知识和智力生活是他的一种道德尊严”虽然,作者是从发展学生智力的角度阐述让学生“为自己的成绩和知识而感到公民的尊严”和我想的培养学生公民意识有一定出入,但是,他让我看到了曙光——并不是所有的教育学者都没有这个基本的立场。关于爱的教育,”如“要关怀人”(建议4)里讲到的学生的自尊心问题“怎样培养对妇女的尊重”(建议61)“要教育学生对孤独者不要漠不关心”(建议80),都是向学生传达爱的信号。
此书还有许多今天看来毫不过时的观点,如学生的自我教育——学生也是某种程度的教育者(建议84,85));劳动教育(建议59);无惩罚教育(建议53);不要滥用教师的权威(建议94)。
这本书,没有侈谈什么素质教育,可是,却有着素质培养最好的理念。当然,作者将教师看成“雕塑者”我以为是非常危险的。“雕刻”、“塑造”是刻意按自己的或某种理念的模子,将学生“制造”成符合某一要求的加工行为,很容易抹杀学生的主体性,破坏学生的纯朴品格。教师决不是一个加工者。
参考书: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
2008-7-5
做教师之前,我已经对教师这个职业有着诸多疑惑了,所以也看了许多专家的书。我当时就想,自己的“惑”都没有解,怎么能去“解惑”了?但就我看过一些专家的“教育学”书籍来说,它们并没有为我解惑,反而增添了我更多更大的“惑”如魏书生讲的“班主任工作艺术”无非以规训为主的霸道方法,他根本就没看到高贵的内心世界。他的那一套是在讲如何让学生听话的整人术而已,对教师自己的灵魂生活也毫无涉及,怎么会被吹捧为“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呢?不过,这也让我开始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书籍,触动最大的当然是这本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了。
它标明只是“建议”作者没有夸大成自以为是的“艺术”没有吹嘘自己的高明,可是它亲切,它深刻,正好回答了我对教师工作的部分疑惑。比如教师究竟是干什么的?——别笼统说它是灵魂工程师,因为做灵魂工程不过是虚幻设置,教师没有这个能力,实际上不可能完成,况且这很轻易地给老师一个道德高标,并抹掉了家庭、社会的义务。又比如如何在教育中让学生有现代公民意识、爱的观念和自由的理念,这是否是教育的目的之一等。
且看作者如何回答第一个问题。他将发展智力置于教学过程的首位,让学生学会并能运用知识,并在此过程中形成思考的能力。(参考译者的话,建议8、11、12、13等)这比我们老是讲德育放在首位的大而不当要合理得多。老师不是道德楷模,做道德指引不应该成为工作之重,也不能成为评价学生的理由——中小学生往往心智未熟不要强迫他们道德强悍(实际上也不可能)。有人说学校的德育很薄弱,太危险了,实在是低估了我们的整个生态环境。某教师用“娶美女,挣大钱“激励学生读书而被开除,据说他的言辞侮辱了教师这个职业的神圣,伤害了孩子们纯洁的心灵。我承认教师这个职业特殊,但决不神圣;至于孩子们的心灵受到伤害,更多来自我们的社会——我们怎么不追究其责任呢?当然,苏霍姆林斯基也不排除老师的道德义务,但他从不是声色俱厉的“不准”“必须”也从不过分夸大教师在道德引导方面的必要性。即使在“要赢得学生的思想和心灵”(建议26)一节里,作者并没有像某些专家那样从教师的自我人格出发,大谈老师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作者却从方法论上讲如何唤醒孩子的学习兴趣。
作者没有大谈特谈教师这个职业对教师的道德限制与要求,却非常重视教师心灵的和谐。作者说,教师这个职业“有一个特征,没有它,依我看就不可能有教育才能。我想把这个特征称为心灵与理智的和谐”(建议1)。其实,全书主要表达的就是“和谐”教育观,不仅有学生的身心的和谐发展,也有教师自己身心的和谐发展。现在许多的教育学理论往往忽视后者,殊不知,前者依赖的恰恰是后者。对教师的和谐和精神生活,作者说了很多。重要的方法就是阅读——这也是似乎不爱读书的中国专家所忽略的。“关于教师的健康和充实的精神生活问题”(建议2)“向初在学校工作的教师提一些建议”(建议37)里,都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他说:“你的知识、你的求知渴望和阅读爱好,就是你个性教育力量的强大源泉。”个人阅读和精神上的充实就是“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应当具备的品质。(建议62)
作者似乎不认同现今非常响亮的学校教育“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荒谬呼号,因为在这本书里,有多条建议说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如“怎样和家长一道培养未来的母亲和父亲”(建议60)等(还有建议51、52、54、58等)作者认为“许多人和生活现象影响着”学生,包括“街头伙伴”——所以教师要密切关注街头结交对学生的影响(建议1);“有许多力量参与人的教育过程”包括家庭,教师,学生的集体,受教育者个人、学生的精神生活——特指书籍,其他雕塑家如亲戚等,并明确说明“在教育方面什么取决于教师?什么取决于其他教育者?”(建议51)可见学生的灵魂工程岂是教师双肩就能肩负的,学校教育又怎么能万能呢?
再看第二个问题。在“怎样使思想和公民尊严感融成一体”(建议27)里,明确提出,要“使学生知识和智力生活是他的一种道德尊严”虽然,作者是从发展学生智力的角度阐述让学生“为自己的成绩和知识而感到公民的尊严”和我想的培养学生公民意识有一定出入,但是,他让我看到了曙光——并不是所有的教育学者都没有这个基本的立场。关于爱的教育,”如“要关怀人”(建议4)里讲到的学生的自尊心问题“怎样培养对妇女的尊重”(建议61)“要教育学生对孤独者不要漠不关心”(建议80),都是向学生传达爱的信号。
此书还有许多今天看来毫不过时的观点,如学生的自我教育——学生也是某种程度的教育者(建议84,85));劳动教育(建议59);无惩罚教育(建议53);不要滥用教师的权威(建议94)。
这本书,没有侈谈什么素质教育,可是,却有着素质培养最好的理念。当然,作者将教师看成“雕塑者”我以为是非常危险的。“雕刻”、“塑造”是刻意按自己的或某种理念的模子,将学生“制造”成符合某一要求的加工行为,很容易抹杀学生的主体性,破坏学生的纯朴品格。教师决不是一个加工者。
参考书: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
200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