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文学网 www.52wx.net,走进无人区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金涛150年前,英国海军少将詹姆士。克拉克。罗斯率领的探险船“埃里伯斯”号和“恐怖”号从新西兰以南,穿过浮冰重重的洋面,驶入南极沿岸一个深深凹进内陆的海湾,这个海湾后来以他的名字命名,称为“罗斯湾”。当他深入罗斯湾南部,到达南纬78度,第一眼看见渴望已久的南极大陆时,这位见多识广的探险家禁不住感到一阵目眩,他的心被南极的白色世界深深地震撼了。
眼前的景象瑰丽壮观,令人胆寒。陡立的冰崖如同一道水晶似的长城横在面前,挡住了他们的去路。抬头望去,这座冰的长城像是刀劈斧削,壁立万们,乳白色的冰崖东西长900公里,平均高度50米,光滑的冰面熠熠闪光,有的地方悬挂着千姿百态的冰柱,迸散出逼人的寒气。冰崖深深地插入海中,海潮冲刷之处,不时发生崩塌的冰山坠入海中,发出令人心悸的声音。难怪英国探险家惊叹不已,称它是我们星球上最为壮丽的景象。
罗斯发现的这道壮观的冰的长城,后来命名为“罗斯冰障”,是覆盖在南极大陆的巨大冰盖伸向罗斯海所形成的,这片平坦的冰原浮在海上,面积有45-50万平方公里,比两个英国的面积还要大。
的确,不论是早期的探险,还是今天的科学考察,南极留给人们最难忘的印象,便是那无处不在、千姿百态的冰雪。
几年前,笔者随中国首次南极洲考察队来到南极。一天,我们的科学考察船行进在格洛克海峡,向南极半岛挺进。格洛克海峡是南极半岛和帕尔默群岛之间一条狭窄的通道,海水平静,波浪不兴,但举目四望,到处是白茫茫一片,白雪皑皑的冰峰,起伏的绵绵雪岭,静卧在海峡两岸。一切都凝固了,一切都在寒冷中安息了,听不见鸟儿的啁啾,看不见生命的绿色。向南驶去,冰山渐渐多了起来,巨大的冰山宛如水晶雕琢的琼楼玉宇,或者酷似白色的航船,有的如同银色的小岛,而在我们登陆的雷克鲁斯角,迎面屹立着陡峭的冰盖,顶部浑圆,壁立的断面可以看见一层层扭曲的纹理,发出蓝幽幽的光泽,十分壮观。
南极洲是一个神奇的白色世界,一个和我们星球上其他大陆的绿色世界截然不同的白色世界。
这是南极洲最典型的特征。
地球的冰库宇航员从太空发现,我们的地球在茫茫宇宙中是一颗蔚蓝色的行星,这是因为神奇的生命之水赋予地球最美丽的容貌。
可是,水在地球的两极却不堪忍受极地的奇寒,凝成了一片白色的冰层。但是,地球的北极只不过是被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包围的一片海洋——北冰洋,北极的冰层都是飘浮在海洋上的浮冰,它们任由太阳热力雕塑,任凭寒风驱赶,从而形成特殊的形状。
南极洲和北冰洋的情况不同,它是地球上6个大陆之一,这6个大陆是欧亚大陆、非洲大陆、北美大陆、南美大陆、澳洲大陆和南极大陆。南极大陆幅员辽阔,总面积约1400万平方公里,占地球陆地面积的110。这些数字意味着什么呢?
南极大陆比澳洲大陆要大得多,大于中国与印度面积之和,等于一个半美国的面积。也就是说,它在地球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是,这样辽阔广大的大陆,它的自然景色却相当单调,它有广袤的高原,却没有高原上常有的绿色的田野和郁郁葱葱的山林;它有山谷,却见不到奔腾在山谷中的湍急的大江大河,只有蜿蜒的冰川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如同僵死的银蛇;它也有漫长的海岸线,但是看不到赏心悦目的金色沙滩,唯有陡峭的冰崖如阴森森的古堡。在南极大陆周围的海洋中,散布着星罗棋布的岛屿,但是这些岛屿上没有蕉风椰雨的美丽景致,却是冰封雪裹,一片荒凉。总之,南极洲是一个由冰雪主宰的寒冷王国,一个名符其实的冰雪的世界,这里到处都是冰、冰、冰,最流行的颜色是白色,一年四季都是白色。
如果我们有机会坐飞机越过南极上空,将会发现,南极大陆是一个中部隆起的、向四周缓缓倾斜的高原,巨大而深厚的冰层如同一个银铸的大锅盖,倒扣在南极大地上面,所以又称南极冰盖。
这个巨大的冰盖不是薄薄的一层冰,像我们在冬天的湖面上见到的薄冰,随时都会破裂那样。南极冰盖的厚度相当惊人,平均厚度2000米,最厚的地方有4800米,尤其是在南极冬季降临时,大陆冰盖与周围海洋中的固定海冰连为一体,形成3300万平方公里的白色冰原,面积超过整个非洲大陆。
南极冰盖,论面积之广、体积之大、气势之雄伟,在地球上都是举世无双的。
北半球的格陵兰岛也是为冰盖所覆盖,但冰盖的面积只有172万平方公里,南极大陆除了不到2%的地方有裸露的山岩而外,其余98%的地方都是冰雪王国统治的疆土。
科学家做过精确的计算,地球上无数的江河湖泊,再加上地下水资源,仅占全球陆地淡水总量的30%左右,而南极冰盖的总冰量约为3000万立方公里,也就是说,全球70%的淡水资源是贮存在南极的,以冰的形态贮存起来。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说南极是地球的冰库一点也不过分。
这个大冰库一旦融化,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呢?肯定地说,南极冰盖如果全部消融,地球上许多沿海国家的大城市都将葬身鱼腹,人类将面临一场可怕的灾难。
因为南极冰盖融化的大量淡水将使海平面升高50-60米,这样一来,美国纽约的自由女神铜像也会沉入海底,北京的天安门广场也可以行船,而全球的陆地面积会缩小2000万平方公里。
由于南极冰盖如此之大,如此之厚,它的质量当然也相当可观。在广阔无垠的冰原上,除了少数高耸的山峰露出一点尖峰陡岭,大部分陆地都埋在深深的冰层下面。实际上,南极大陆的地壳不堪重压,竟然下沉了600-1000米。
也正是因为南极冰盖严严实实覆盖在南极大陆上,南极大陆的真实地形至今还难以知道它的庐山真面目。多年来,地质学家想尽了各种方法,钻透冰盖,或者用人工地震法和机载无线电回声测深法来勘测冰盖下面的地形。他们惊讶地发现:有的地方,冰盖下面并不是陆地,而是流动的水,水的下面才是岩石;有的地方,冰盖下面的陆地在海平面以下。尽管南极大陆目前已勘察的地方只占整个大陆的一小部分,但是科学家有充足的理由相信,如果去掉南极冰盖,南极大陆的真实面孔和现在的情况就会大不相同。
作为地球上最大的冰库,南极冰盖以其多姿多采的形态,构成了一个美丽非凡的白色世界。
南极冰盖的最高点大约在南纬51度、东经75度一带,在海拔高度4200米,由此向四周倾斜。由于极地猛烈的飓风,终年不息地侵蚀,冰原表面像是被锋利无比的雕刻刀塑造成参差不齐的形状,有的地方如波浪一样,有的地方高低起伏,形成高耸的山丘和深送的冰裂缝,也有的地方冰崖陡立,冰洞奇幻无比,如同童话中的水晶宫。在早期探险时代,南极大陆的冰层使探险家们吃尽了苦头,因为冰原上到处埋伏了死亡的陷阱。
1912年,澳大利亚著名的南极探险家道格拉斯。莫森和两个伙伴在南极海岸考察。当他们行进在崎呕不平的冰原时,同伴宁巴斯连人带雪撬突然掉进了巨大的冰裂缝,顿时埋葬在无底深渊。不幸接踵而至,由于装在雪橇上的食品也被冰裂缝吞掉,食物短缺,莫森和另一个同伴梅尔茨只好靠吃狗肉维持生命,谁料梅尔茨因吃了狗肝中毒而死,孤身一人的莫森在茫茫冰原上跋涉了一个多月。当死神的阴影不时掠过他的头顶时,莫森咬紧牙关,以惊人的毅力,在冰原上爬行了140公里,才侥幸拣回了一条命。
南极冰盖由于又厚又大,凭着巨大的压力,它始终在缓缓移动,尽管移动的速度很慢,肉眼难以觉察,但用仪器可以测出它的移动速度。当缓缓移动的冰盖遇到高大山脉的阻挡时,它就从山间谷地或两山之间的凹地推移过去,于是形成巨大的冰川。冰川在运动过程中挟带大批冰磁石——它由碎石岩块混杂组成,有时厚10几米,当冰川缓慢移动时,底部的冰碛物如同锉刀挖掘沿途的地面,可以形成盆地或深浅不一的沟槽。冰川表面并不平坦,而是犬牙交错的沟壑,并暗藏着大量冰裂缝,对探险家来说是相当可怕的危险地带。
南极冰盖在大陆边缘形成巨大的冰架,冰架是大陆冰盖伸向海洋的部分,它的后半部贴着海底,前半部漂在海上,它的前缘就是陡峭的冰障。不论是早期的木帆船探险,还是今天的科学考察船,南极边缘的冰障始终是难以逾越的航行障碍。
但是,对于科学家来说,南极冰盖不仅是大自然创造的美丽非凡的艺术品,而且还是一本厚厚的无字天书。它那一层层清晰的冰层,如同树木的年轮,记下了古往今来的气候变化,透露了漫长岁月的沧海桑田。
各国科学站都十分重视在南极进行冰芯探测,在取出的几千米的冰芯中,分析氧同位素、尘埃、二氧化碳以及微量元素含量,进一步推算几十万年甚至100万年以来地球气候变化的规律。法国、前苏联的科学家,利用东方站取出的2083米的冰芯,揭示了最近16万年的气候详细情况,人类由此可以预测今后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
地球的冰箱1961年,日本横穿南极大陆的一支考察队,雄心勃勃地从日本在南极的东翁吉岛的昭和站出发,打算一举征服地球最南端的南极点。
日本考察队配备了履带式雪车,考察队的科学家和各种物资都由雪车运输,在他们看来有了这样现代化的车辆,征服南极点是不成问题的。岂料,越往南走,气温越来越冷,当行进在茫茫冰原上时,履带式雪车突然熄火,再也不能开动了。驾驶人员冒着彻骨的寒风钻出驾驶室下车检查,不禁暗暗叫苦,雪车的弹簧因不堪南极的奇寒而断裂。钢铁的零件也经受不住寒冷的考验,这说明南极的天气何等寒冷。
日本横穿南极大陆的计划只好告吹。为了有朝一日重新登上征服南极点的旅途,日本有关部门集中了国内许多科学家,专门研制耐寒冷的钢材,试制适合南极恶劣气候行驶的新型雪车,并且在日本北部冬季最寒冷的北海道进行实地试验。经过8年艰苦不懈的努力,日本终于试制了新型的抗寒冷的kd60型雪车,于1968年9月至1969年2月,历时141天,行程5200公里,完成了到南极点的往返考察。在这次远征南极点的行程中,他们记录到的最低气温是零下周摄氏度!
“天寒色青苍,北风叫枯桑,原冰无裂文,短日有青光。”我国唐代诗人孟郊这首题为苦寒吟的诗,用来形容南极冰原的酷寒,似乎还不足表现这个寒冷世界的万一。
南极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地方,堪称“世界寒极”。与南极遥相对应的地球的北极,也是世界上有名的寒冷之地,但是北极的气温比南极要温和得多,这是因为北极的冰层下面是一个宁静的海洋,而且海拔高度也很低,海水对于调节温度起了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北极的夏天,气温可以升得很高,因此在北极地区短暂的夏季,可以看到数以百计的开花植物,许多苔藓、地衣和海藻更是生长得十分繁茂。
南极的年平均气温要比北极低20摄氏度,如北极点的1月份平均气温为零下40摄氏度,7月份的平均气温为零摄氏度,但南极点附近的平均气温为零下49摄氏度,寒季时可达零下80摄氏度。
南极没有春夏秋冬四季之分,只有暖季和寒季之别。即使是11月到次年3月的暖季,南极内陆的月平均温度也在零下34至零下20摄氏度之间。至于每年4月到10月的寒季,南极内陆的气温一般在零下40至零下70摄氏度之间。
南极究竟冷到什么程度呢?1968年7月19日,美国科学家在南极洲东部的高原站测量到一项低温记录,为零下85。5摄氏度,但是在此之前,前苏联东方站的气象学家于1960年8月24日记录了零下88。3摄氏度的最低地面温度。然而这还不是最低温度。1983年7月21日,东方站又记录了零下89。6摄氏度的数据;同年7月,新西兰的万达站又创下零下89。6摄氏度的记录。另外,据有关资料介绍,挪威人于1967年初,在南极点记录了零下94。5摄氏度的最低温度。如果这个数据是准确的话,那么这是迄今人类测量到的最低地面温度。
这样低的气温意味着什么呢?如果你在南极,这时候将会出现奇怪的现象:一块坚固无比的钢板掉在地上将会摔得粉碎;当你将一杯热水泼到空中时,落下来就变成了冰雹。可想而知,如此寒冷的天气对人类和一切生命都是可怕的威胁。在南极,因寒冷而冻伤致残的事例是经常发生的。
本世纪初的1911-1912年,在向南极点进军的悲壮历程中,英国探险家斯科特率领的一支探险队一共5人全军覆没。除了疲劳的折磨,难以忍受的寒冷是杀死他们的元凶。考察队员埃文斯海军军士先是手指冻伤起疤,接着手指甲脱落,鼻子因冻伤而化脓,最后严重的冻伤使他的脸部化脓,手指甲和脚趾甲全部掉光,终于痛苦地死去。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为南极考察队员专门编写的南极生存指南特别警告:“如今的南极作业,面部冻伤(组织冻伤)是最常见的,而手、脚和其他暴露皮肤的部位也会冻伤。”
对南极的奇寒,一丝一毫也不能麻痹大意。
南极为什么会这样寒冷呢?这是由于南极冰盖犹如一面巨型反射镜,把太阳辐射的热量的90%反射回宇宙空间的缘故。在南极的寒季,太阳几乎很少露面,南极的大地吸收的热量微乎其微,但是到了暖季,虽然太阳终日在地平线上徘徊,可是,雪白的冰盖表面又拒绝接受太阳的热量,结果南极终年是九天寒彻、大地封冻的荒凉景象。
我们知道,地球是一个整体,赤道附近的热空气上升,从高空流向地球的南北极,在这里释放出热量而变冷,下降以后从两极吹回到赤道。在全球规模的大气循环过程中,南极大陆实际上是地球的冰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控制全球的气候变化。
我国的气象学家发现,南极地区的积雪量与我国长江流域的梅雨季节和东北地区的夏季低温有密切关系。而且,南极海冰的规模又影响赤道低温,影响着西太平洋副热带的高压及台风的生成。另外,南极大陆的温度,又和北半球的大气环流,以及中国夏季的降水和温度状况息息相关。
因此,不能忽视南极这个地球冰箱的作用,它不仅支配了南极大陆本身恶劣的气候,而且它的深远影响早已超过了冰雪世界的范围。科学家认为,南极冰盖是地球最大的冷藏库,它的消退或增长哪怕发生细微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地球的热量和全球气候。
近几十年来,地球各地出现的气候异常成为举世瞩目的热点。非洲的持续大面积干旱,南亚次大陆的洪水灾害,南太平洋的“厄尔尼诺”现象(由于海水水温升高,造成大批鱼类等海洋生物死亡的现象),一些国家冬季异常温暖,等等。所有这些气候异常现象,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各国的气候学家。
现在,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认识到,南极大陆这个冰箱对影响全球气候的太阳辐射的变化非常敏感。通过大量观测记录计算估计,如果太阳辐射出来的能量减少1%,南极冰盖就会向外延伸1100公里,而南极冰盖范围的扩大,直接影响大气和海洋之间的热交换,此外,南大洋海冰面积的增加,导致了太阳辐射能量的大量散失,这样一来,地球表面的温度就将下降5摄氏度之多。
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南极的“冰箱”发生的一切变化都控制着绿色世界的风云变幻,它影响农民的收成,牲畜的兴旺,影响着家庭主妇的菜篮子是否丰盛,也主宰了国际粮食市场的价格和社会的稳定,而不管人们是否意识到它的存在。
风能杀人南极除了极度的严寒之外,威胁人类生存的另一个无情的敌人,就是那可怕的狂风了。
风能杀人,这话听起来似乎令人难以置信,有那么严重吗?你也许会提出这样的疑问。
这里,我先讲讲一个真实而可悲的故事:1960年10月10日,日本昭和基地遇到一次罕见的暴风雪。
昭和基地是日本于1957年在南极建成的第一个科学考察站。它位于南极大陆东部的吕佐夫—霍姆湾的一个露岩岛——东翁古岛上,与南极大陆隔着5公里宽的翁古尔海峡,地理坐标是南纬69度,东经39度35分。
当暴风雪摇撼着昭和站的房屋时,考察队的地质学家吉田荣夫突然想起房屋外面还有一群狗。当时日本第4次南极考察队正沿用极地考察的传统方法,用狗拉雪橇运送物资。吉田荣夫冒着风雪去给狗喂食。
这时另一个考察队员福岛绅走过来帮助,他是队上的厨师,和吉田荣夫同年,都是32岁。
狂风卷着飞雪迎面扑来,“你站在旁边,看一看就行”吉田荣夫临出问时关照福岛绅。
但是,当他们一走出基地的房屋,什么也看不见了。狂暴的风雪搅得天昏地暗,大风推搡着他们,使他们举步艰难,很快连方向都搞不清了。
吉田荣夫见势不妙,急忙返回基地,他喊着福岛绅的名字,呼唤他立即回来,但是两人已经分开。等他好不容易回到基地,福岛绅却不见踪影。
吉回荣夫和其他日本考察队员焦急万分,他们顶风冒雪四处寻找失踪的同伴,足足找了一天一夜,仍然不见福岛绅的影子。
这位日本考察队员是被狂风卷走夺去生命的。一直到1968年2月,过了差不多8年,他们才找到福岛绅的尸体,他在冰雪中长眠了。——为了纪念这个献身南极的日本人,昭和基地附近的一座山,被命名为福岛绅山。
从这个例子不难看出,南极的风确能杀人。在南极,那些领教过暴风厉害的人,无不谈风色变。
南极沙侵世界的“风极”,有人称南极是“暴风雪的故乡”。而寒冷的南极冰盖则是孕育暴风的产床,它像一台制造冷风的机器,每时每刻都用冰雪的躯体冷却空气,孕育风暴。一旦沉重的冷空气沿着南极高原光滑的表面向四周俯冲下来,顿时狂风大作,天昏地暗,一场可怕的极地风暴便大施淫威了。
南极的风究竟有多大呢?
我们通常所说的12级台风,风速就够大的了,32。6米秒。12级台风袭来时,大树连根拔起,房屋刮倒,掀翻在海中航行的船只,甚至造成海水倒灌,冲毁堤防,给人民生命财产和农作物造成重大损失。
但是,南极的狂风常常超过12级台风。在南极半岛、罗斯岛和南极大陆内部,风速常常达到55。6米秒以上,有时甚至达到83。3米秒!
由于南极大陆是中部隆起向四周倾斜的高原,南极内陆孕育的冷空气向沿海倾泻时,形成强大的风暴,因此,南极沿海地带是世界上大风频繁、风力最大的地区。
从思德比地沿海到阿德利海岸,长达三四千公里的沿海一带被称为风暴海岸,风力最强。其中阿德利海岸有世界的风极之称,一年365天中有310天刮大风。1951年2月22日,法国观测站在这里记录的最大风速达到92。6米秒!
从南极大陆吹向大陆边缘的极地风暴,由于自高处急转直下,风速加快,发展成为强大的下降风。它在横扫南极大陆之后,长驱直人,扫向南美洲南端的合恩角及澳大利亚以南的大洋,回而使这一带的海洋风浪更加汹涌,这就是南极航行最危险的海区——“60度咆哮带”。
古往今来,南极大陆周围的南大洋,无风三尺浪,有风浪如山,狂暴的风浪使多少探险家和考察船吃尽了苦头。笔者1984年12月26日,乘中国科学考察船“向阳红10”号航行到别林斯高晋海,突然遇到极地风暴的袭击,汹涌的浪涛如排山倒海,船只剧烈颠簸,前甲板出现裂缝,船舷的顶板及后甲板的5吨吊车被巨浪打得遍体鳞伤,当时最大浪高达15米,风力超过12级,船只随时有倾覆的危险。这样巨大的风浪,连船上许多水手也是第一次亲身经历。所幸的是,由于船长指挥镇定,全体船员同心协力,经过一天一夜的搏斗,最终逃出了死亡的陷阱。但南大洋的狂风恶浪,给我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
南极盛行的狂风,不仅在海上掀起巨浪,给航行带来巨大威胁,它对人类在南极的生存也构成了相当大的危险。尤其是风暴骤起,卷走大量积雪,形成暴风雪天气,其破坏力更大。它常常是突然袭击,说来就来,而且一刮就是几天几夜。它像残酷的暴君,刮断考察站的绳索、帐篷,将车辆掀翻,把几百公斤的油桶抛向天空。
1978年夏天,法国迪尔维尔站以东的康问威尔士湾有个澳大利亚临时观测站,突遭狂风袭击,风速估计在70米秒以上,一刹那间,这个临时观测站被狂风摧毁,一扫而光。1957年3月,当时前苏联一科学站也遭到狂风袭击,通讯铁塔刮倒不说,停机坪上的飞机也被吹毁,科学站用预制板装配的房屋也被摧毁。因此,南极各国的考察站,所有的建筑物都必须特别牢固,尤其是要求能够抗风。
中国南极长城站在建成后的第一个冬天,也经历了狂风的袭击。这是1985年5月8日,长城站记录到的暴风风速为32。5米秒。暴风袭来时,站上一间室外厕所立刻被卷走,消失得无影无踪,堆放杂物的木板房不住地摇晃,房顶随即掀开,也随风而去。当然,这并不是最大的风,在南极各国科学站,都经常遇到暴风袭击的情景。尤其是寒冷而黑暗的冬季,呼啸的狂风,将房屋摧毁,推倒通讯铁塔,卷走车辆,甚至将一座科学站变成一片废墟的事时有发生。
因此,为了考察人员的安全,南极各国科学站都有严格规定,大风时绝对禁止外出,一切室外活动都是不能允许的。
为了保障考察人员不致迷失方向,科学站的主要建筑物之间的道路上,必须埋设标桩,拉上粗粗的绳子。遇上暴风雪时,队员们可以扶着绳索行走,以防被暴风雪刮走。所以南极考察队员把这些绳索叫做“南极救命绳”。
白色的沙漠中国南极考察队员守则规定:防止火灾是每个队员的一项重要任务。每个考察队员在赴南极之前,必须接受消防知识和消防器材操作的训练。
实际上,不仅是中国南极考察队对防止火灾特别重视,各国科学站也同样严格要求考察队员注意防火。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编写的南极生存指南特别提醒:“火是与所有南极考察站密切相关的,并且是主要的危险所在。在冬季尤为危险,以至无法营救。减少危险的唯一途径是让每个... -->>
金涛150年前,英国海军少将詹姆士。克拉克。罗斯率领的探险船“埃里伯斯”号和“恐怖”号从新西兰以南,穿过浮冰重重的洋面,驶入南极沿岸一个深深凹进内陆的海湾,这个海湾后来以他的名字命名,称为“罗斯湾”。当他深入罗斯湾南部,到达南纬78度,第一眼看见渴望已久的南极大陆时,这位见多识广的探险家禁不住感到一阵目眩,他的心被南极的白色世界深深地震撼了。
眼前的景象瑰丽壮观,令人胆寒。陡立的冰崖如同一道水晶似的长城横在面前,挡住了他们的去路。抬头望去,这座冰的长城像是刀劈斧削,壁立万们,乳白色的冰崖东西长900公里,平均高度50米,光滑的冰面熠熠闪光,有的地方悬挂着千姿百态的冰柱,迸散出逼人的寒气。冰崖深深地插入海中,海潮冲刷之处,不时发生崩塌的冰山坠入海中,发出令人心悸的声音。难怪英国探险家惊叹不已,称它是我们星球上最为壮丽的景象。
罗斯发现的这道壮观的冰的长城,后来命名为“罗斯冰障”,是覆盖在南极大陆的巨大冰盖伸向罗斯海所形成的,这片平坦的冰原浮在海上,面积有45-50万平方公里,比两个英国的面积还要大。
的确,不论是早期的探险,还是今天的科学考察,南极留给人们最难忘的印象,便是那无处不在、千姿百态的冰雪。
几年前,笔者随中国首次南极洲考察队来到南极。一天,我们的科学考察船行进在格洛克海峡,向南极半岛挺进。格洛克海峡是南极半岛和帕尔默群岛之间一条狭窄的通道,海水平静,波浪不兴,但举目四望,到处是白茫茫一片,白雪皑皑的冰峰,起伏的绵绵雪岭,静卧在海峡两岸。一切都凝固了,一切都在寒冷中安息了,听不见鸟儿的啁啾,看不见生命的绿色。向南驶去,冰山渐渐多了起来,巨大的冰山宛如水晶雕琢的琼楼玉宇,或者酷似白色的航船,有的如同银色的小岛,而在我们登陆的雷克鲁斯角,迎面屹立着陡峭的冰盖,顶部浑圆,壁立的断面可以看见一层层扭曲的纹理,发出蓝幽幽的光泽,十分壮观。
南极洲是一个神奇的白色世界,一个和我们星球上其他大陆的绿色世界截然不同的白色世界。
这是南极洲最典型的特征。
地球的冰库宇航员从太空发现,我们的地球在茫茫宇宙中是一颗蔚蓝色的行星,这是因为神奇的生命之水赋予地球最美丽的容貌。
可是,水在地球的两极却不堪忍受极地的奇寒,凝成了一片白色的冰层。但是,地球的北极只不过是被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包围的一片海洋——北冰洋,北极的冰层都是飘浮在海洋上的浮冰,它们任由太阳热力雕塑,任凭寒风驱赶,从而形成特殊的形状。
南极洲和北冰洋的情况不同,它是地球上6个大陆之一,这6个大陆是欧亚大陆、非洲大陆、北美大陆、南美大陆、澳洲大陆和南极大陆。南极大陆幅员辽阔,总面积约1400万平方公里,占地球陆地面积的110。这些数字意味着什么呢?
南极大陆比澳洲大陆要大得多,大于中国与印度面积之和,等于一个半美国的面积。也就是说,它在地球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是,这样辽阔广大的大陆,它的自然景色却相当单调,它有广袤的高原,却没有高原上常有的绿色的田野和郁郁葱葱的山林;它有山谷,却见不到奔腾在山谷中的湍急的大江大河,只有蜿蜒的冰川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如同僵死的银蛇;它也有漫长的海岸线,但是看不到赏心悦目的金色沙滩,唯有陡峭的冰崖如阴森森的古堡。在南极大陆周围的海洋中,散布着星罗棋布的岛屿,但是这些岛屿上没有蕉风椰雨的美丽景致,却是冰封雪裹,一片荒凉。总之,南极洲是一个由冰雪主宰的寒冷王国,一个名符其实的冰雪的世界,这里到处都是冰、冰、冰,最流行的颜色是白色,一年四季都是白色。
如果我们有机会坐飞机越过南极上空,将会发现,南极大陆是一个中部隆起的、向四周缓缓倾斜的高原,巨大而深厚的冰层如同一个银铸的大锅盖,倒扣在南极大地上面,所以又称南极冰盖。
这个巨大的冰盖不是薄薄的一层冰,像我们在冬天的湖面上见到的薄冰,随时都会破裂那样。南极冰盖的厚度相当惊人,平均厚度2000米,最厚的地方有4800米,尤其是在南极冬季降临时,大陆冰盖与周围海洋中的固定海冰连为一体,形成3300万平方公里的白色冰原,面积超过整个非洲大陆。
南极冰盖,论面积之广、体积之大、气势之雄伟,在地球上都是举世无双的。
北半球的格陵兰岛也是为冰盖所覆盖,但冰盖的面积只有172万平方公里,南极大陆除了不到2%的地方有裸露的山岩而外,其余98%的地方都是冰雪王国统治的疆土。
科学家做过精确的计算,地球上无数的江河湖泊,再加上地下水资源,仅占全球陆地淡水总量的30%左右,而南极冰盖的总冰量约为3000万立方公里,也就是说,全球70%的淡水资源是贮存在南极的,以冰的形态贮存起来。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说南极是地球的冰库一点也不过分。
这个大冰库一旦融化,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呢?肯定地说,南极冰盖如果全部消融,地球上许多沿海国家的大城市都将葬身鱼腹,人类将面临一场可怕的灾难。
因为南极冰盖融化的大量淡水将使海平面升高50-60米,这样一来,美国纽约的自由女神铜像也会沉入海底,北京的天安门广场也可以行船,而全球的陆地面积会缩小2000万平方公里。
由于南极冰盖如此之大,如此之厚,它的质量当然也相当可观。在广阔无垠的冰原上,除了少数高耸的山峰露出一点尖峰陡岭,大部分陆地都埋在深深的冰层下面。实际上,南极大陆的地壳不堪重压,竟然下沉了600-1000米。
也正是因为南极冰盖严严实实覆盖在南极大陆上,南极大陆的真实地形至今还难以知道它的庐山真面目。多年来,地质学家想尽了各种方法,钻透冰盖,或者用人工地震法和机载无线电回声测深法来勘测冰盖下面的地形。他们惊讶地发现:有的地方,冰盖下面并不是陆地,而是流动的水,水的下面才是岩石;有的地方,冰盖下面的陆地在海平面以下。尽管南极大陆目前已勘察的地方只占整个大陆的一小部分,但是科学家有充足的理由相信,如果去掉南极冰盖,南极大陆的真实面孔和现在的情况就会大不相同。
作为地球上最大的冰库,南极冰盖以其多姿多采的形态,构成了一个美丽非凡的白色世界。
南极冰盖的最高点大约在南纬51度、东经75度一带,在海拔高度4200米,由此向四周倾斜。由于极地猛烈的飓风,终年不息地侵蚀,冰原表面像是被锋利无比的雕刻刀塑造成参差不齐的形状,有的地方如波浪一样,有的地方高低起伏,形成高耸的山丘和深送的冰裂缝,也有的地方冰崖陡立,冰洞奇幻无比,如同童话中的水晶宫。在早期探险时代,南极大陆的冰层使探险家们吃尽了苦头,因为冰原上到处埋伏了死亡的陷阱。
1912年,澳大利亚著名的南极探险家道格拉斯。莫森和两个伙伴在南极海岸考察。当他们行进在崎呕不平的冰原时,同伴宁巴斯连人带雪撬突然掉进了巨大的冰裂缝,顿时埋葬在无底深渊。不幸接踵而至,由于装在雪橇上的食品也被冰裂缝吞掉,食物短缺,莫森和另一个同伴梅尔茨只好靠吃狗肉维持生命,谁料梅尔茨因吃了狗肝中毒而死,孤身一人的莫森在茫茫冰原上跋涉了一个多月。当死神的阴影不时掠过他的头顶时,莫森咬紧牙关,以惊人的毅力,在冰原上爬行了140公里,才侥幸拣回了一条命。
南极冰盖由于又厚又大,凭着巨大的压力,它始终在缓缓移动,尽管移动的速度很慢,肉眼难以觉察,但用仪器可以测出它的移动速度。当缓缓移动的冰盖遇到高大山脉的阻挡时,它就从山间谷地或两山之间的凹地推移过去,于是形成巨大的冰川。冰川在运动过程中挟带大批冰磁石——它由碎石岩块混杂组成,有时厚10几米,当冰川缓慢移动时,底部的冰碛物如同锉刀挖掘沿途的地面,可以形成盆地或深浅不一的沟槽。冰川表面并不平坦,而是犬牙交错的沟壑,并暗藏着大量冰裂缝,对探险家来说是相当可怕的危险地带。
南极冰盖在大陆边缘形成巨大的冰架,冰架是大陆冰盖伸向海洋的部分,它的后半部贴着海底,前半部漂在海上,它的前缘就是陡峭的冰障。不论是早期的木帆船探险,还是今天的科学考察船,南极边缘的冰障始终是难以逾越的航行障碍。
但是,对于科学家来说,南极冰盖不仅是大自然创造的美丽非凡的艺术品,而且还是一本厚厚的无字天书。它那一层层清晰的冰层,如同树木的年轮,记下了古往今来的气候变化,透露了漫长岁月的沧海桑田。
各国科学站都十分重视在南极进行冰芯探测,在取出的几千米的冰芯中,分析氧同位素、尘埃、二氧化碳以及微量元素含量,进一步推算几十万年甚至100万年以来地球气候变化的规律。法国、前苏联的科学家,利用东方站取出的2083米的冰芯,揭示了最近16万年的气候详细情况,人类由此可以预测今后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
地球的冰箱1961年,日本横穿南极大陆的一支考察队,雄心勃勃地从日本在南极的东翁吉岛的昭和站出发,打算一举征服地球最南端的南极点。
日本考察队配备了履带式雪车,考察队的科学家和各种物资都由雪车运输,在他们看来有了这样现代化的车辆,征服南极点是不成问题的。岂料,越往南走,气温越来越冷,当行进在茫茫冰原上时,履带式雪车突然熄火,再也不能开动了。驾驶人员冒着彻骨的寒风钻出驾驶室下车检查,不禁暗暗叫苦,雪车的弹簧因不堪南极的奇寒而断裂。钢铁的零件也经受不住寒冷的考验,这说明南极的天气何等寒冷。
日本横穿南极大陆的计划只好告吹。为了有朝一日重新登上征服南极点的旅途,日本有关部门集中了国内许多科学家,专门研制耐寒冷的钢材,试制适合南极恶劣气候行驶的新型雪车,并且在日本北部冬季最寒冷的北海道进行实地试验。经过8年艰苦不懈的努力,日本终于试制了新型的抗寒冷的kd60型雪车,于1968年9月至1969年2月,历时141天,行程5200公里,完成了到南极点的往返考察。在这次远征南极点的行程中,他们记录到的最低气温是零下周摄氏度!
“天寒色青苍,北风叫枯桑,原冰无裂文,短日有青光。”我国唐代诗人孟郊这首题为苦寒吟的诗,用来形容南极冰原的酷寒,似乎还不足表现这个寒冷世界的万一。
南极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地方,堪称“世界寒极”。与南极遥相对应的地球的北极,也是世界上有名的寒冷之地,但是北极的气温比南极要温和得多,这是因为北极的冰层下面是一个宁静的海洋,而且海拔高度也很低,海水对于调节温度起了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北极的夏天,气温可以升得很高,因此在北极地区短暂的夏季,可以看到数以百计的开花植物,许多苔藓、地衣和海藻更是生长得十分繁茂。
南极的年平均气温要比北极低20摄氏度,如北极点的1月份平均气温为零下40摄氏度,7月份的平均气温为零摄氏度,但南极点附近的平均气温为零下49摄氏度,寒季时可达零下80摄氏度。
南极没有春夏秋冬四季之分,只有暖季和寒季之别。即使是11月到次年3月的暖季,南极内陆的月平均温度也在零下34至零下20摄氏度之间。至于每年4月到10月的寒季,南极内陆的气温一般在零下40至零下70摄氏度之间。
南极究竟冷到什么程度呢?1968年7月19日,美国科学家在南极洲东部的高原站测量到一项低温记录,为零下85。5摄氏度,但是在此之前,前苏联东方站的气象学家于1960年8月24日记录了零下88。3摄氏度的最低地面温度。然而这还不是最低温度。1983年7月21日,东方站又记录了零下89。6摄氏度的数据;同年7月,新西兰的万达站又创下零下89。6摄氏度的记录。另外,据有关资料介绍,挪威人于1967年初,在南极点记录了零下94。5摄氏度的最低温度。如果这个数据是准确的话,那么这是迄今人类测量到的最低地面温度。
这样低的气温意味着什么呢?如果你在南极,这时候将会出现奇怪的现象:一块坚固无比的钢板掉在地上将会摔得粉碎;当你将一杯热水泼到空中时,落下来就变成了冰雹。可想而知,如此寒冷的天气对人类和一切生命都是可怕的威胁。在南极,因寒冷而冻伤致残的事例是经常发生的。
本世纪初的1911-1912年,在向南极点进军的悲壮历程中,英国探险家斯科特率领的一支探险队一共5人全军覆没。除了疲劳的折磨,难以忍受的寒冷是杀死他们的元凶。考察队员埃文斯海军军士先是手指冻伤起疤,接着手指甲脱落,鼻子因冻伤而化脓,最后严重的冻伤使他的脸部化脓,手指甲和脚趾甲全部掉光,终于痛苦地死去。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为南极考察队员专门编写的南极生存指南特别警告:“如今的南极作业,面部冻伤(组织冻伤)是最常见的,而手、脚和其他暴露皮肤的部位也会冻伤。”
对南极的奇寒,一丝一毫也不能麻痹大意。
南极为什么会这样寒冷呢?这是由于南极冰盖犹如一面巨型反射镜,把太阳辐射的热量的90%反射回宇宙空间的缘故。在南极的寒季,太阳几乎很少露面,南极的大地吸收的热量微乎其微,但是到了暖季,虽然太阳终日在地平线上徘徊,可是,雪白的冰盖表面又拒绝接受太阳的热量,结果南极终年是九天寒彻、大地封冻的荒凉景象。
我们知道,地球是一个整体,赤道附近的热空气上升,从高空流向地球的南北极,在这里释放出热量而变冷,下降以后从两极吹回到赤道。在全球规模的大气循环过程中,南极大陆实际上是地球的冰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控制全球的气候变化。
我国的气象学家发现,南极地区的积雪量与我国长江流域的梅雨季节和东北地区的夏季低温有密切关系。而且,南极海冰的规模又影响赤道低温,影响着西太平洋副热带的高压及台风的生成。另外,南极大陆的温度,又和北半球的大气环流,以及中国夏季的降水和温度状况息息相关。
因此,不能忽视南极这个地球冰箱的作用,它不仅支配了南极大陆本身恶劣的气候,而且它的深远影响早已超过了冰雪世界的范围。科学家认为,南极冰盖是地球最大的冷藏库,它的消退或增长哪怕发生细微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地球的热量和全球气候。
近几十年来,地球各地出现的气候异常成为举世瞩目的热点。非洲的持续大面积干旱,南亚次大陆的洪水灾害,南太平洋的“厄尔尼诺”现象(由于海水水温升高,造成大批鱼类等海洋生物死亡的现象),一些国家冬季异常温暖,等等。所有这些气候异常现象,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各国的气候学家。
现在,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认识到,南极大陆这个冰箱对影响全球气候的太阳辐射的变化非常敏感。通过大量观测记录计算估计,如果太阳辐射出来的能量减少1%,南极冰盖就会向外延伸1100公里,而南极冰盖范围的扩大,直接影响大气和海洋之间的热交换,此外,南大洋海冰面积的增加,导致了太阳辐射能量的大量散失,这样一来,地球表面的温度就将下降5摄氏度之多。
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南极的“冰箱”发生的一切变化都控制着绿色世界的风云变幻,它影响农民的收成,牲畜的兴旺,影响着家庭主妇的菜篮子是否丰盛,也主宰了国际粮食市场的价格和社会的稳定,而不管人们是否意识到它的存在。
风能杀人南极除了极度的严寒之外,威胁人类生存的另一个无情的敌人,就是那可怕的狂风了。
风能杀人,这话听起来似乎令人难以置信,有那么严重吗?你也许会提出这样的疑问。
这里,我先讲讲一个真实而可悲的故事:1960年10月10日,日本昭和基地遇到一次罕见的暴风雪。
昭和基地是日本于1957年在南极建成的第一个科学考察站。它位于南极大陆东部的吕佐夫—霍姆湾的一个露岩岛——东翁古岛上,与南极大陆隔着5公里宽的翁古尔海峡,地理坐标是南纬69度,东经39度35分。
当暴风雪摇撼着昭和站的房屋时,考察队的地质学家吉田荣夫突然想起房屋外面还有一群狗。当时日本第4次南极考察队正沿用极地考察的传统方法,用狗拉雪橇运送物资。吉田荣夫冒着风雪去给狗喂食。
这时另一个考察队员福岛绅走过来帮助,他是队上的厨师,和吉田荣夫同年,都是32岁。
狂风卷着飞雪迎面扑来,“你站在旁边,看一看就行”吉田荣夫临出问时关照福岛绅。
但是,当他们一走出基地的房屋,什么也看不见了。狂暴的风雪搅得天昏地暗,大风推搡着他们,使他们举步艰难,很快连方向都搞不清了。
吉田荣夫见势不妙,急忙返回基地,他喊着福岛绅的名字,呼唤他立即回来,但是两人已经分开。等他好不容易回到基地,福岛绅却不见踪影。
吉回荣夫和其他日本考察队员焦急万分,他们顶风冒雪四处寻找失踪的同伴,足足找了一天一夜,仍然不见福岛绅的影子。
这位日本考察队员是被狂风卷走夺去生命的。一直到1968年2月,过了差不多8年,他们才找到福岛绅的尸体,他在冰雪中长眠了。——为了纪念这个献身南极的日本人,昭和基地附近的一座山,被命名为福岛绅山。
从这个例子不难看出,南极的风确能杀人。在南极,那些领教过暴风厉害的人,无不谈风色变。
南极沙侵世界的“风极”,有人称南极是“暴风雪的故乡”。而寒冷的南极冰盖则是孕育暴风的产床,它像一台制造冷风的机器,每时每刻都用冰雪的躯体冷却空气,孕育风暴。一旦沉重的冷空气沿着南极高原光滑的表面向四周俯冲下来,顿时狂风大作,天昏地暗,一场可怕的极地风暴便大施淫威了。
南极的风究竟有多大呢?
我们通常所说的12级台风,风速就够大的了,32。6米秒。12级台风袭来时,大树连根拔起,房屋刮倒,掀翻在海中航行的船只,甚至造成海水倒灌,冲毁堤防,给人民生命财产和农作物造成重大损失。
但是,南极的狂风常常超过12级台风。在南极半岛、罗斯岛和南极大陆内部,风速常常达到55。6米秒以上,有时甚至达到83。3米秒!
由于南极大陆是中部隆起向四周倾斜的高原,南极内陆孕育的冷空气向沿海倾泻时,形成强大的风暴,因此,南极沿海地带是世界上大风频繁、风力最大的地区。
从思德比地沿海到阿德利海岸,长达三四千公里的沿海一带被称为风暴海岸,风力最强。其中阿德利海岸有世界的风极之称,一年365天中有310天刮大风。1951年2月22日,法国观测站在这里记录的最大风速达到92。6米秒!
从南极大陆吹向大陆边缘的极地风暴,由于自高处急转直下,风速加快,发展成为强大的下降风。它在横扫南极大陆之后,长驱直人,扫向南美洲南端的合恩角及澳大利亚以南的大洋,回而使这一带的海洋风浪更加汹涌,这就是南极航行最危险的海区——“60度咆哮带”。
古往今来,南极大陆周围的南大洋,无风三尺浪,有风浪如山,狂暴的风浪使多少探险家和考察船吃尽了苦头。笔者1984年12月26日,乘中国科学考察船“向阳红10”号航行到别林斯高晋海,突然遇到极地风暴的袭击,汹涌的浪涛如排山倒海,船只剧烈颠簸,前甲板出现裂缝,船舷的顶板及后甲板的5吨吊车被巨浪打得遍体鳞伤,当时最大浪高达15米,风力超过12级,船只随时有倾覆的危险。这样巨大的风浪,连船上许多水手也是第一次亲身经历。所幸的是,由于船长指挥镇定,全体船员同心协力,经过一天一夜的搏斗,最终逃出了死亡的陷阱。但南大洋的狂风恶浪,给我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
南极盛行的狂风,不仅在海上掀起巨浪,给航行带来巨大威胁,它对人类在南极的生存也构成了相当大的危险。尤其是风暴骤起,卷走大量积雪,形成暴风雪天气,其破坏力更大。它常常是突然袭击,说来就来,而且一刮就是几天几夜。它像残酷的暴君,刮断考察站的绳索、帐篷,将车辆掀翻,把几百公斤的油桶抛向天空。
1978年夏天,法国迪尔维尔站以东的康问威尔士湾有个澳大利亚临时观测站,突遭狂风袭击,风速估计在70米秒以上,一刹那间,这个临时观测站被狂风摧毁,一扫而光。1957年3月,当时前苏联一科学站也遭到狂风袭击,通讯铁塔刮倒不说,停机坪上的飞机也被吹毁,科学站用预制板装配的房屋也被摧毁。因此,南极各国的考察站,所有的建筑物都必须特别牢固,尤其是要求能够抗风。
中国南极长城站在建成后的第一个冬天,也经历了狂风的袭击。这是1985年5月8日,长城站记录到的暴风风速为32。5米秒。暴风袭来时,站上一间室外厕所立刻被卷走,消失得无影无踪,堆放杂物的木板房不住地摇晃,房顶随即掀开,也随风而去。当然,这并不是最大的风,在南极各国科学站,都经常遇到暴风袭击的情景。尤其是寒冷而黑暗的冬季,呼啸的狂风,将房屋摧毁,推倒通讯铁塔,卷走车辆,甚至将一座科学站变成一片废墟的事时有发生。
因此,为了考察人员的安全,南极各国科学站都有严格规定,大风时绝对禁止外出,一切室外活动都是不能允许的。
为了保障考察人员不致迷失方向,科学站的主要建筑物之间的道路上,必须埋设标桩,拉上粗粗的绳子。遇上暴风雪时,队员们可以扶着绳索行走,以防被暴风雪刮走。所以南极考察队员把这些绳索叫做“南极救命绳”。
白色的沙漠中国南极考察队员守则规定:防止火灾是每个队员的一项重要任务。每个考察队员在赴南极之前,必须接受消防知识和消防器材操作的训练。
实际上,不仅是中国南极考察队对防止火灾特别重视,各国科学站也同样严格要求考察队员注意防火。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编写的南极生存指南特别提醒:“火是与所有南极考察站密切相关的,并且是主要的危险所在。在冬季尤为危险,以至无法营救。减少危险的唯一途径是让每个...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