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文学网 www.52wx.net,篡清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三十九章 变法大诏
光绪二十一乙末年正月二十。
这一天,光绪皇帝难得的在紫禁城叫起了正式的大朝会,六部九卿督察院以及各个津要衙门,堂官济济一堂。自从咸丰北狩承德以来,如此规模的大朝会,竟然是绝无仅有!
满堂官员按品级山次第而站,躬腰控背,等着这等大朝会的全套仪仗进行完毕。
太和殿中香烟缭绕,净鞭鸣响。敲典太监将八声典敲得是悠长铿然。正按着“为君难为臣不易”八个字。
这一切,恍惚中还让人觉得大清皇朝的荣光重现。
其实在这次大朝会之前,京城官场民间,早就有风声流传。按照原来的计划,下了国事求是诏之后,还要三两个月时间整理各方面送上来的意见,综合考虑旗族,王公,贵戚,汉官,清流,列强……以及朝中两党的不同意见。才会正式下大诏变法。变法期间,将设制度局总一切刷新变法之权,制度局将由王公大臣,军机重臣充之。京城各个衙门,对制度局的札子,只有奉行权,没有不接受的权力。
旗人甚至纷纷传言,这次宗人府的许多事宜,都要归到制度局里头去!旗人的养育,抚恤,恩典,出息……这次是一样样都要拿出来议,议得好那算没事儿,议得不好,说不定就得拔了旗人的铁杆庄稼!就因为这一桩子事儿,旗族见天儿找到慈禧那里探口风,说委屈。大家伙儿都知道徐一凡逼着,朝廷不得不变法,可是事关旗族养命之源,能拖一天是一天,至于将来如何,又不都是圣贤,谁管那么多?只要徐一凡一天不进北京城,就不能短了每月旗人这么多的旗饷!
除了他们,还有一帮大势力也是此前极力阻挠朝廷正式下变法诏。这些人多是熬资历上来的京官,胡子白了,血也冷了。除了每天中午到衙门画个到字儿,任嘛都不会。回家就是写白帖子,临灵飞经。这些熬资格上来的京官,可以说就是废物。日子也过得紧紧巴巴,京官那点俸禄,加上给同乡捐官过班担保分的印结,也不过就是勉强度日。大清那些完全是没作用的废衙门多,比如说詹事府之类的,就是塞满了此类京官,他们既不是帝党,也不是后党——哪个党也瞧不上他们,完全就是饭桶一群。
制度局变法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改官制,裁这些派不上用场的衙门。这些衙门裁了,他们到哪里讨生活去?有钱的人先跑了,丢下他们来当忠臣。现在还要砸他们饭碗,是可忍孰不可忍,跟***谭嗣同这帮幸进小人拼了。自从变法的风声出来,这帮子京官衙门画到也不去了,白帖子也不写了。整天拉同乡找老师求堂官,要具结给朝廷,说他们这些人对朝廷忠心耿耿,现在朝廷要给他们拿出一个善养之法,不能说丢就丢了。闹得之大,几次同乡聚会,数百京官在隆宗门外头跟大出殡似的,一帮老头子哭成一团,对着隆宗门里头大骂谭嗣同断子绝孙。
如此这般下来,让主持变法的谭嗣同他们不得不先下诏求是,然后冷一段时间再颁正式变法的大诏。慈禧还几次从园子里头捎话:“治大国如烹小鲜,何况变法这样的大事!宁可稳着点,不要太操切……”
如果说刘坤一还在,这位在各地督抚里头都有着极大威望,资格老能力够的老帅。苦心孤诣的还是在直隶撑起一个架子,初步稳住局面。大家伙儿因为刘坤一的存在还有点虚幻的安全感——反正糊弄自己是一件最容易的事情。大家还有精神在这里扯变法不变法的事情。但是随着刘坤一的死讯传来,才让朝廷上下都已经绝了指望,这下真的靠在这四九城里头的所有人自己了!
旗人进园子找慈禧诉说委屈,结果被老太太板着脸赶出来,还哭着训斥他们:“还闹!想把我闹进棺材才算罢休?现在你们就不能让我们娘儿俩省点心?徐一凡一进北京城,看你们到时候儿敢不敢找他闹去!非要闹得姓爱新觉罗的都回去钻老林子?以后再为这个事情来,一个个腿都打断!”
京官们起哄,步兵衙门的巡城兵也拉下了脸,一顿乱棍子,也不顾是不是有辱斯文了,打得这帮老爷子连滚带爬,哭声一片:“皇上啊,这就不要咱们了!”
这法,只有变了!要不然,整个大清,只有崩塌!
法既然要变,权既然要集中在制度局当中。这权力谁属,就是重点了。后党现在拿不出什么头挑的人物,世铎去后,一时凋零。而刘坤一又将他手头兵权留给了谭嗣同。大家几乎可以确定,今日大诏下后,谭嗣同板上钉钉的要领这制度局,主导这场末世变法。兵权,为政之权几乎集于他一人之手。他和徐一凡这两兄弟倒真是这末世的两个最耀眼的人物。有好事的人,已经给他在背后上了二皇上的尊号,也不是没有有心人挑弄其间。可是光绪对他的信任就不用说了,就连慈禧老佛爷都传出话来,什么关于谭嗣同的话都不要在她面前说,她什么都不听,你说了也是白费唾沫!
太和殿中,种种羡慕、嫉妒、敌视的目光,就集中在站在二品班次里的谭嗣同身上。而谭嗣同一身朝服,诚心正意,目光只是集中在自己的鼻尖上面。好像丝毫在意不到她已经成了满朝百官注视的焦点。
……眼见得就要走到自己人生的颠峰,为什么自己却殊没有半点喜悦,没有半点踌躇满志,只觉得有一种想放下一切负担的冲动?
路都是自己选的,没得抱怨……
净鞭又猛的响了三声,金磬也被敲响,嗡然有声。所有臣僚都低下了脑袋,就听见靴声曩曩,光绪已经从后绕出,走到须弥座前。皇帝的脚步声几乎轻得要被大殿里的呼吸声盖下去,有的人偷眼朝上看去,就看见二十四岁的皇帝,瘦削的身影静静的站在座前,眼神略微有点茫然的看着底下微微晃动的一片红顶子。
皇帝脸色近乎纸一般的苍白,腰也驼了下来。站在那里失神片刻之后,才缓缓归座。
空荡荡的太和殿里,慢慢响起了光绪的声音:“诸臣工……”
变法的大诏,随着光绪的金口玉言慢慢的吐出。一切都是如谭嗣同之前和皇帝的密商。
设制度局,正式筹备变法。
筹练新军,先练六十营。指拨津海关收入为练新军经费。不足之处,准新军募练大臣用任何手段便宜行事,尽量筹集。
谭嗣同,文廷式,徐桐,额勒和布为制度局总办大臣,载澜、康有为、孙毓汶为制度局帮办大臣。
谭嗣同、庆亲王奕劻为新军募练钦差总办大臣,康有为,载澜为帮办大臣。
谭嗣同赏礼部尚书衔。
康有为赏礼部侍郎衔。
……
这些人选,都是几番折冲,还要顾及慈禧那方面的权势平衡才拿出来的。制度局帝后两党各半,新军募练这重中之重,慈禧更是从夹袋里头翻出了庆亲王奕劻。这位亲王资格很好,主持过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也会同办理过海军衙门。不知道怎么被慈禧冷了几年,这个时候挑出来,正好可以在新军这重要事宜上面平衡一下谭嗣同的权力。
不管这人事怎么安排,有一点是无可争议,谭嗣同已经成为名正言顺的皇权之下大清第一人!对他的寄托之深,使用之重。光绪是将最后的赌本,都压在了他的身上!
人事安排里头还有一桩让人苦笑不得的,世铎擅自割地,两江总督徐一凡全藩国朝鲜有功,由一等伯赏加一等海东侯,这摆明了是不想和徐一凡扯破脸,为他的变法大计,练兵事业,争取一些能喘口气的时间!
“………国势浸弱,风雨飘摇,国朝圣圣相承二百余年,不能毁在朕的手上!咸同年间,洪杨乱起十四省,更有文宗皇帝北狩热河。那时更是山河破碎,但还不是靠着曾胡左李诸名臣良将奋起,打造了中兴之局?朕对尔等有此同样期许!中兴名臣,就在尔等之间!变法强国之举奏效,尔等必与大清天下同始终!朕又何吝高官厚禄以待功臣?”
上面的光绪言辞恳切,弯着腰说得眼泪都快下来了。谭嗣同站在班中,却觉得自己似乎一个字也听不进去。
光绪说到最后,站起身来:“谭嗣同!”
谭嗣同浑身一震,低头出班:“臣在!”
“大诏已颁,大清江山之重,朕就托付给谭大人了!谭大人,老成故去,新贤命世,万望谭大人,不要辜负朕之期许!”
说到这里,光绪竟然在龙座之前,深深一揖下去!
眼泪一下涌上了谭嗣同的眼眶,所有人的目光更是带着加倍的情绪投在他的身上!
谭嗣同腿一软,重重的跪在地上,说话的声音已经带着了呜咽:“臣……敢不尽心竭力,继之以死!”
刘公去前重托,圣君以国士待我谭某,也只有以国士报之。成败利钝,还有什么重要的?传清兄啊传清兄,此刻开始,我们就已经是真正的敌人了!
江宁城,后湖。
为前任江督刘坤一招魂的祠堂,已经设立于湖心小岛当中。后湖这些小岛,在明代的时候是藏着天下土地鱼鳞黄册的。几百年后,早就变成了文人诗酒往还的地方。刘坤一的祠堂正设在其中一个小岛上面,后湖烟波浩淼,岛上衰草掩映,钟山在望,石头不远。却也不知道这位孤心苦诣想支撑住大清江山的湘军老将,一灵不昧,在归乡之际,会不会到江宁这个他曾经建功立业,又曾宦游十余年的地方来看看?
数十名戈什哈,簇拥着徐一凡和张佩纶两人,正来到这小岛之上,为刘坤一上香。岛上零零落落,已经有些人来祭奠过刘坤一了。这等老臣重将,在这年月是死一个少一个。一生功业,就这样归于尘土,也足供人一嘘。
徐一凡也知道,他此来上香设祭,也不过是做给天下人看的。这样做了,别人背后还是怀疑是他干的,心里面免不了骂两句假惺惺。可自己还非得来不可,湘淮余脉遍布大清天下,他来这一趟,也就是表达了尊重之意。政治上面的事情就是这么奇怪,哪怕真是他下手干掉的刘坤一,来这么一趟,别人也会谅解许多。动刘坤一的手,那是为了篡夺大清天下不得不行的手段,干了这种事情还不会装样子,你凭什么玩政治?
刘坤一祠堂陈设很简单,不过就是半壁屋子,设了灵位,前面香炉香灰已经厚厚一层。旁边还挂着一副挽联“为社稷而生,旋乾转坤,帝方倚公独重。”;“ 骑箕尾以去,左提右絮,孰更与我同心?”墨迹淋漓,分明是新献上的。
张佩纶在徐一凡身边陪祀,看着这副挽联,眼角就是一跳。偷眼一看徐一凡,徐一凡却视若未见,只是上了香,诚心正意的鞠了三个躬。他直起身来,慨然叹道:“刘公刘公,你虽然不是一个聪明的对手,却是一个值得尊重的对手,……我这礼,您当得起。”
旁边张佩纶也叹道:“刘公,你这一去,朝廷总算是变法了。这个朝廷,每做一点事情,似乎就需要许多人的血来推动似的……可是他们就算做了,也准定做不好!这代价,咱们已经付不起了,就是不知道您在九泉之下,是笑还是叹?”
北京朝廷变法大诏的消息,上午大朝会颁发,下午就传到了两江。除了北京城的局中人,旁观的人倒也没那么震动。首先,这摆明了要不是徐一凡的存在,这变法朝廷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推动呢。天下已经有了徐一凡这个选择,再临来抱佛脚,谁还在意那么多?无非就是瞧着看他们会变出什么花样来罢了。
再则一点,北京城里头,种种势力盘根错节,还有旗族这么一个大包袱。想变法,谈何容易!还真不如徐一凡这样白手起家,进了北京推倒重建简单。
大家没有选择的时候儿,寄希望朝廷变法来应对这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现在有了选择……当初为什么早不变法去了?
这天下的事情,归根到底还是一句话,朝廷和徐一凡之间,决出一个胜负,就能决定这天下的走向!
朝廷拿出了变法的这最后一招,徐一凡又岂能干在那里瞧着?
两人上香已毕,就朝外面走。张佩纶犹自摇着脑袋:“真不知道是谁干的……这些天翻来覆去的想,就是明白不了。突然冒出这么一个变数,真是有点棘手……”
徐一凡看了他一眼,笑道:“没资料,我还不是判断不出来!刘公一去,现在各个方面都动作了起来,大幕算是拉开啦!毅军不就乖乖的来电表示北上了?都死了心了……袁世凯来电报,说要潜入直隶左近搜集情报,因应此变局……练兵带兵,他说不如云纵和万里,就不凑这个热闹了,这事情他还能出气力报效……我很赞许他。幼樵,我们在江宁的安闲日子,可没有多久了!明天我就要乘船而下,去上海。”
张佩纶先是赞叹了一声:“袁慰亭真是大帅手下一亡命干员!大帅不计前嫌,收容于他,看来真是对了……大帅明日动身去上海,是不是洋鬼子那里有消息了?”
徐一凡微微点头,张佩纶吸口气:“为大帅贺!”
徐一凡脸上倒是没有什么喜色:“贺个什么呀,无非就是去讨价还价的,国家弱,有的事情还得看他们脸色,想想就是憋屈!现在他们不和我谈价钱,难道还那只剩半口气的朝廷谈价钱?能稳住亚洲局势的也只有我了,小鬼子都被我揍了个半残废!……这些我都不是太上心,意中事耳。我总是觉得,北京城上头,酝酿着一场说不出是什么的狂风暴雨!再看看,再看看吧……时代变化,总会有一场残酷而华丽的落幕大戏,就怕血色太重了啊……我已经告诉袁世凯了,怎么也要把五哥接出来!”
没有王五,他徐一凡早就变成草原上的一堆狼粪了,如何能有今天?北京城现在局势莫测,他王五顶着徐一凡义兄的名头,还能有什么好果子吃!现在谭嗣同还能照拂于他,到了谭嗣同自身难保的时候呢?风潮一下将他捧到了浪尖上面,徐一凡对他的前景,不看好得很。
听徐一凡提起王五,张佩纶却没有接口,这牵涉着他们三兄弟的事情,外人如何好说?徐一凡和谭嗣同以金兰之份,现在却站在不同立场上角力。天下对于这个大好八卦话题,早就传得纷纷扬扬了,说什么的都有。公义上头,他们这些幕僚什么话尽说无妨,可是这兄弟... -->>
第三十九章 变法大诏
光绪二十一乙末年正月二十。
这一天,光绪皇帝难得的在紫禁城叫起了正式的大朝会,六部九卿督察院以及各个津要衙门,堂官济济一堂。自从咸丰北狩承德以来,如此规模的大朝会,竟然是绝无仅有!
满堂官员按品级山次第而站,躬腰控背,等着这等大朝会的全套仪仗进行完毕。
太和殿中香烟缭绕,净鞭鸣响。敲典太监将八声典敲得是悠长铿然。正按着“为君难为臣不易”八个字。
这一切,恍惚中还让人觉得大清皇朝的荣光重现。
其实在这次大朝会之前,京城官场民间,早就有风声流传。按照原来的计划,下了国事求是诏之后,还要三两个月时间整理各方面送上来的意见,综合考虑旗族,王公,贵戚,汉官,清流,列强……以及朝中两党的不同意见。才会正式下大诏变法。变法期间,将设制度局总一切刷新变法之权,制度局将由王公大臣,军机重臣充之。京城各个衙门,对制度局的札子,只有奉行权,没有不接受的权力。
旗人甚至纷纷传言,这次宗人府的许多事宜,都要归到制度局里头去!旗人的养育,抚恤,恩典,出息……这次是一样样都要拿出来议,议得好那算没事儿,议得不好,说不定就得拔了旗人的铁杆庄稼!就因为这一桩子事儿,旗族见天儿找到慈禧那里探口风,说委屈。大家伙儿都知道徐一凡逼着,朝廷不得不变法,可是事关旗族养命之源,能拖一天是一天,至于将来如何,又不都是圣贤,谁管那么多?只要徐一凡一天不进北京城,就不能短了每月旗人这么多的旗饷!
除了他们,还有一帮大势力也是此前极力阻挠朝廷正式下变法诏。这些人多是熬资历上来的京官,胡子白了,血也冷了。除了每天中午到衙门画个到字儿,任嘛都不会。回家就是写白帖子,临灵飞经。这些熬资格上来的京官,可以说就是废物。日子也过得紧紧巴巴,京官那点俸禄,加上给同乡捐官过班担保分的印结,也不过就是勉强度日。大清那些完全是没作用的废衙门多,比如说詹事府之类的,就是塞满了此类京官,他们既不是帝党,也不是后党——哪个党也瞧不上他们,完全就是饭桶一群。
制度局变法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改官制,裁这些派不上用场的衙门。这些衙门裁了,他们到哪里讨生活去?有钱的人先跑了,丢下他们来当忠臣。现在还要砸他们饭碗,是可忍孰不可忍,跟***谭嗣同这帮幸进小人拼了。自从变法的风声出来,这帮子京官衙门画到也不去了,白帖子也不写了。整天拉同乡找老师求堂官,要具结给朝廷,说他们这些人对朝廷忠心耿耿,现在朝廷要给他们拿出一个善养之法,不能说丢就丢了。闹得之大,几次同乡聚会,数百京官在隆宗门外头跟大出殡似的,一帮老头子哭成一团,对着隆宗门里头大骂谭嗣同断子绝孙。
如此这般下来,让主持变法的谭嗣同他们不得不先下诏求是,然后冷一段时间再颁正式变法的大诏。慈禧还几次从园子里头捎话:“治大国如烹小鲜,何况变法这样的大事!宁可稳着点,不要太操切……”
如果说刘坤一还在,这位在各地督抚里头都有着极大威望,资格老能力够的老帅。苦心孤诣的还是在直隶撑起一个架子,初步稳住局面。大家伙儿因为刘坤一的存在还有点虚幻的安全感——反正糊弄自己是一件最容易的事情。大家还有精神在这里扯变法不变法的事情。但是随着刘坤一的死讯传来,才让朝廷上下都已经绝了指望,这下真的靠在这四九城里头的所有人自己了!
旗人进园子找慈禧诉说委屈,结果被老太太板着脸赶出来,还哭着训斥他们:“还闹!想把我闹进棺材才算罢休?现在你们就不能让我们娘儿俩省点心?徐一凡一进北京城,看你们到时候儿敢不敢找他闹去!非要闹得姓爱新觉罗的都回去钻老林子?以后再为这个事情来,一个个腿都打断!”
京官们起哄,步兵衙门的巡城兵也拉下了脸,一顿乱棍子,也不顾是不是有辱斯文了,打得这帮老爷子连滚带爬,哭声一片:“皇上啊,这就不要咱们了!”
这法,只有变了!要不然,整个大清,只有崩塌!
法既然要变,权既然要集中在制度局当中。这权力谁属,就是重点了。后党现在拿不出什么头挑的人物,世铎去后,一时凋零。而刘坤一又将他手头兵权留给了谭嗣同。大家几乎可以确定,今日大诏下后,谭嗣同板上钉钉的要领这制度局,主导这场末世变法。兵权,为政之权几乎集于他一人之手。他和徐一凡这两兄弟倒真是这末世的两个最耀眼的人物。有好事的人,已经给他在背后上了二皇上的尊号,也不是没有有心人挑弄其间。可是光绪对他的信任就不用说了,就连慈禧老佛爷都传出话来,什么关于谭嗣同的话都不要在她面前说,她什么都不听,你说了也是白费唾沫!
太和殿中,种种羡慕、嫉妒、敌视的目光,就集中在站在二品班次里的谭嗣同身上。而谭嗣同一身朝服,诚心正意,目光只是集中在自己的鼻尖上面。好像丝毫在意不到她已经成了满朝百官注视的焦点。
……眼见得就要走到自己人生的颠峰,为什么自己却殊没有半点喜悦,没有半点踌躇满志,只觉得有一种想放下一切负担的冲动?
路都是自己选的,没得抱怨……
净鞭又猛的响了三声,金磬也被敲响,嗡然有声。所有臣僚都低下了脑袋,就听见靴声曩曩,光绪已经从后绕出,走到须弥座前。皇帝的脚步声几乎轻得要被大殿里的呼吸声盖下去,有的人偷眼朝上看去,就看见二十四岁的皇帝,瘦削的身影静静的站在座前,眼神略微有点茫然的看着底下微微晃动的一片红顶子。
皇帝脸色近乎纸一般的苍白,腰也驼了下来。站在那里失神片刻之后,才缓缓归座。
空荡荡的太和殿里,慢慢响起了光绪的声音:“诸臣工……”
变法的大诏,随着光绪的金口玉言慢慢的吐出。一切都是如谭嗣同之前和皇帝的密商。
设制度局,正式筹备变法。
筹练新军,先练六十营。指拨津海关收入为练新军经费。不足之处,准新军募练大臣用任何手段便宜行事,尽量筹集。
谭嗣同,文廷式,徐桐,额勒和布为制度局总办大臣,载澜、康有为、孙毓汶为制度局帮办大臣。
谭嗣同、庆亲王奕劻为新军募练钦差总办大臣,康有为,载澜为帮办大臣。
谭嗣同赏礼部尚书衔。
康有为赏礼部侍郎衔。
……
这些人选,都是几番折冲,还要顾及慈禧那方面的权势平衡才拿出来的。制度局帝后两党各半,新军募练这重中之重,慈禧更是从夹袋里头翻出了庆亲王奕劻。这位亲王资格很好,主持过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也会同办理过海军衙门。不知道怎么被慈禧冷了几年,这个时候挑出来,正好可以在新军这重要事宜上面平衡一下谭嗣同的权力。
不管这人事怎么安排,有一点是无可争议,谭嗣同已经成为名正言顺的皇权之下大清第一人!对他的寄托之深,使用之重。光绪是将最后的赌本,都压在了他的身上!
人事安排里头还有一桩让人苦笑不得的,世铎擅自割地,两江总督徐一凡全藩国朝鲜有功,由一等伯赏加一等海东侯,这摆明了是不想和徐一凡扯破脸,为他的变法大计,练兵事业,争取一些能喘口气的时间!
“………国势浸弱,风雨飘摇,国朝圣圣相承二百余年,不能毁在朕的手上!咸同年间,洪杨乱起十四省,更有文宗皇帝北狩热河。那时更是山河破碎,但还不是靠着曾胡左李诸名臣良将奋起,打造了中兴之局?朕对尔等有此同样期许!中兴名臣,就在尔等之间!变法强国之举奏效,尔等必与大清天下同始终!朕又何吝高官厚禄以待功臣?”
上面的光绪言辞恳切,弯着腰说得眼泪都快下来了。谭嗣同站在班中,却觉得自己似乎一个字也听不进去。
光绪说到最后,站起身来:“谭嗣同!”
谭嗣同浑身一震,低头出班:“臣在!”
“大诏已颁,大清江山之重,朕就托付给谭大人了!谭大人,老成故去,新贤命世,万望谭大人,不要辜负朕之期许!”
说到这里,光绪竟然在龙座之前,深深一揖下去!
眼泪一下涌上了谭嗣同的眼眶,所有人的目光更是带着加倍的情绪投在他的身上!
谭嗣同腿一软,重重的跪在地上,说话的声音已经带着了呜咽:“臣……敢不尽心竭力,继之以死!”
刘公去前重托,圣君以国士待我谭某,也只有以国士报之。成败利钝,还有什么重要的?传清兄啊传清兄,此刻开始,我们就已经是真正的敌人了!
江宁城,后湖。
为前任江督刘坤一招魂的祠堂,已经设立于湖心小岛当中。后湖这些小岛,在明代的时候是藏着天下土地鱼鳞黄册的。几百年后,早就变成了文人诗酒往还的地方。刘坤一的祠堂正设在其中一个小岛上面,后湖烟波浩淼,岛上衰草掩映,钟山在望,石头不远。却也不知道这位孤心苦诣想支撑住大清江山的湘军老将,一灵不昧,在归乡之际,会不会到江宁这个他曾经建功立业,又曾宦游十余年的地方来看看?
数十名戈什哈,簇拥着徐一凡和张佩纶两人,正来到这小岛之上,为刘坤一上香。岛上零零落落,已经有些人来祭奠过刘坤一了。这等老臣重将,在这年月是死一个少一个。一生功业,就这样归于尘土,也足供人一嘘。
徐一凡也知道,他此来上香设祭,也不过是做给天下人看的。这样做了,别人背后还是怀疑是他干的,心里面免不了骂两句假惺惺。可自己还非得来不可,湘淮余脉遍布大清天下,他来这一趟,也就是表达了尊重之意。政治上面的事情就是这么奇怪,哪怕真是他下手干掉的刘坤一,来这么一趟,别人也会谅解许多。动刘坤一的手,那是为了篡夺大清天下不得不行的手段,干了这种事情还不会装样子,你凭什么玩政治?
刘坤一祠堂陈设很简单,不过就是半壁屋子,设了灵位,前面香炉香灰已经厚厚一层。旁边还挂着一副挽联“为社稷而生,旋乾转坤,帝方倚公独重。”;“ 骑箕尾以去,左提右絮,孰更与我同心?”墨迹淋漓,分明是新献上的。
张佩纶在徐一凡身边陪祀,看着这副挽联,眼角就是一跳。偷眼一看徐一凡,徐一凡却视若未见,只是上了香,诚心正意的鞠了三个躬。他直起身来,慨然叹道:“刘公刘公,你虽然不是一个聪明的对手,却是一个值得尊重的对手,……我这礼,您当得起。”
旁边张佩纶也叹道:“刘公,你这一去,朝廷总算是变法了。这个朝廷,每做一点事情,似乎就需要许多人的血来推动似的……可是他们就算做了,也准定做不好!这代价,咱们已经付不起了,就是不知道您在九泉之下,是笑还是叹?”
北京朝廷变法大诏的消息,上午大朝会颁发,下午就传到了两江。除了北京城的局中人,旁观的人倒也没那么震动。首先,这摆明了要不是徐一凡的存在,这变法朝廷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推动呢。天下已经有了徐一凡这个选择,再临来抱佛脚,谁还在意那么多?无非就是瞧着看他们会变出什么花样来罢了。
再则一点,北京城里头,种种势力盘根错节,还有旗族这么一个大包袱。想变法,谈何容易!还真不如徐一凡这样白手起家,进了北京推倒重建简单。
大家没有选择的时候儿,寄希望朝廷变法来应对这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现在有了选择……当初为什么早不变法去了?
这天下的事情,归根到底还是一句话,朝廷和徐一凡之间,决出一个胜负,就能决定这天下的走向!
朝廷拿出了变法的这最后一招,徐一凡又岂能干在那里瞧着?
两人上香已毕,就朝外面走。张佩纶犹自摇着脑袋:“真不知道是谁干的……这些天翻来覆去的想,就是明白不了。突然冒出这么一个变数,真是有点棘手……”
徐一凡看了他一眼,笑道:“没资料,我还不是判断不出来!刘公一去,现在各个方面都动作了起来,大幕算是拉开啦!毅军不就乖乖的来电表示北上了?都死了心了……袁世凯来电报,说要潜入直隶左近搜集情报,因应此变局……练兵带兵,他说不如云纵和万里,就不凑这个热闹了,这事情他还能出气力报效……我很赞许他。幼樵,我们在江宁的安闲日子,可没有多久了!明天我就要乘船而下,去上海。”
张佩纶先是赞叹了一声:“袁慰亭真是大帅手下一亡命干员!大帅不计前嫌,收容于他,看来真是对了……大帅明日动身去上海,是不是洋鬼子那里有消息了?”
徐一凡微微点头,张佩纶吸口气:“为大帅贺!”
徐一凡脸上倒是没有什么喜色:“贺个什么呀,无非就是去讨价还价的,国家弱,有的事情还得看他们脸色,想想就是憋屈!现在他们不和我谈价钱,难道还那只剩半口气的朝廷谈价钱?能稳住亚洲局势的也只有我了,小鬼子都被我揍了个半残废!……这些我都不是太上心,意中事耳。我总是觉得,北京城上头,酝酿着一场说不出是什么的狂风暴雨!再看看,再看看吧……时代变化,总会有一场残酷而华丽的落幕大戏,就怕血色太重了啊……我已经告诉袁世凯了,怎么也要把五哥接出来!”
没有王五,他徐一凡早就变成草原上的一堆狼粪了,如何能有今天?北京城现在局势莫测,他王五顶着徐一凡义兄的名头,还能有什么好果子吃!现在谭嗣同还能照拂于他,到了谭嗣同自身难保的时候呢?风潮一下将他捧到了浪尖上面,徐一凡对他的前景,不看好得很。
听徐一凡提起王五,张佩纶却没有接口,这牵涉着他们三兄弟的事情,外人如何好说?徐一凡和谭嗣同以金兰之份,现在却站在不同立场上角力。天下对于这个大好八卦话题,早就传得纷纷扬扬了,说什么的都有。公义上头,他们这些幕僚什么话尽说无妨,可是这兄弟...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