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文学网 www.52wx.net,海啸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1
伯颜回到大都之后,继续接掌平定南宋之作战事务的元将包括了张弘范、董文炳、阿术、阿刺罕、李恒、范文虎、唆都、以及阿里海牙等人。
这份由各个民族之人所组成之名单,充分地显露出蒙古帝国之性格。张弘范、董文炳、范文虎为汉族;阿术、阿刺罕、唆都为蒙古人;阿里海牙为畏吾儿人;李恒为党项族,为西夏王族之后裔。的龄方面,张弘范为四十岁,阿术为五十岁,阿刺罕为四十四岁,阿里海牙为五十岁,李恒为四十四岁,董文炳、范文虎、唆都虽然年龄不详,但是应该和其同僚属于同一世代,大约在四十来岁左右。
这些将领们多数都只活到六十岁而已。并不是因为亡宋而遭到报应。这个现象或许应该解读为,受到“渎武”批判之忽必烈,他的领土扩张欲望对于这些武将们的身心而言,都是一种严苛的折磨。
在所有的武将之中,阿里海牙不止在勇武方面极为出色而已。他不但禁止一切在战场之外的不必要杀戮,而且还减轻占领地之租税、积极发掘人才向朝廷举荐等等,拥有相当多的德政。由于元史是在元朝灭亡之后才由明朝进行编纂之史料,因此对于元朝怀抱着恶意之叙述可谓相当多。尽管如此,元史之中对阿里海牙是个温情之人这点却详实地加以记录,可见这确实是个不容怀疑之事实。
这些元将们一而再再而三地将拥护二王之宋朝残存势力向南推进。不过,直到伯颜回到大都谒见忽必烈汗、恭帝受封为瀛国公之阶段为止,文天祥尚未加入二王之朝廷。这个时候的他正处于长达百日的知名逃亡之行。
关于文天祥之脱逃与逃亡过程,从他自己以诗文形态所留下之亲笔纪录,就可以清楚明白地了解。文天祥不但富有文采,而且非常爱写文章。
自从在阿术面前离去以来,文天祥就全心全意投入逃脱计划。由于受到贾余庆等人之嫌恶,因此文天祥之住所也单独地设置于他处,住宿在镇江城里面对着大运河的一户沈姓富豪之宅邸当中。当然,里里外外皆布有重兵严密监护。
这个脱逃计划一寺到有个名为余元庆的男子来到文天祥的住处拜访之后,才正式成形。余元庆曾经在镇江担任过武将职位,对于附近之地理环境相当熟悉。他一开口便直截了当地说明为助文天祥潜逃之来意,令文天祥大喜。然而对于金应而言,他总觉得余元庆这个人来路不明值得怀疑。先前不就是因为太过相信像张全那样的人,将义勇军交托于他,以致惨遭全军覆没之痛苦教训吗?尽管金应有所疑虑,但是文天祥对于余元庆却完全信赖,并且和他与杜浒三个人热烈计论起计划之细节。为了不让元军察觉到此事,金应只能格外地谨慎留意。
余元庆有一旧识在元军阵中担任官吏。身份虽然不高,但是职务却是掌管所有大大小小之军船。余元庆秘密地探访友人商谈计划,并且以一千五百两银子为酬谢,向他借出小舟一艘。
“不,这并非钱的问题。虽然微不足道,但我毕竟也食过宋朝俸禄。我一两都不要。只不过,为了他日着想,我希望得到文丞相本人之证明文书。”
余元庆回去之后,向文天祥禀明对方之要求,文天祥非常高兴。一旦船只有了着落,就可以借由水路前往附近港口,换乘可航行至外洋的寺型船直接向南方而去。或者前往仍在宋军固守之下的扬州城也行。不论如何,总比在陆地上漫元目标地移动要来得自由自在。而安全也一定会更有保障才对。
此时追随在文天祥身边的人员共有十一名。除了金应、杜浒之外,尚有余元庆、张庆、夏仲、吕武、李茂、吴亮、萧发、王青、邹捷。全员之姓名都一清二楚。
“这是场生死的赌注。一旦失败谁也救不了谁。大家都想清楚了吗?”
杜浒以觉悟之心情敦促着一行人。这一带的元军指挥是阿术。他与伯颜不同,对于文天祥并无好感也无敬意。一旦文天祥脱逃,与其小心翼翼加以生擒,阿术的选择绝对是见到就杀。
“当然早有觉悟。”
文天祥如此回答,其了人也一副坚定的表情跟着点头。
对于负责监视的元兵,杜浒慷慨地撒下了大把的银子以酒食款待。
“文丞相早已和伯颜丞相结成知已了呢,一旦回到大都谒见过陛下之后,肯定会受封为元朝大臣,再回到这个地方。到时候,对你们大伙儿来说绝对没有坏处的。话说回来,晚上到街上去喝个酒实在是不方便,能不能帮忙想想办法呀!”
“这样的话,请把这个拿去用吧!”
元军的军官将一个灯笼借给了杜浒。这是元军出公差时所使用之物。只要有了这个,即使在夜间也能够自由行动。
强忍住想跳起来之喜悦,杜浒若元其事地向对方道了谢回到宿舍。接下来,他们双舌灿莲花地说服了一位长年住在该地的年老士兵,约定好在晚上的时候,让他带路前往港口。逃亡计划终于到了即将展开之关键时刻。
阴历二月二十九日晚上。
这天晚上,文天祥召集了元军的军官及士兵们,办了一场离别的宴席。被护送之犯人以私费招待官差等等是中华帝国自古以来之风俗。
上等的酒里早已搀入杜浒事先准备好之药物。到了深夜,元军的士兵们个个都已经睡得不醒人事。“行动!”在杜浒的指示之下,文天祥等人迅速地换下衣服,改扮成北方人之装束,然后悄悄地离开住处。
由于手上提着公务用之灯笼,因此完全没有受到拦阻盘查。穿过了镇江市集之后,一行人忽忙赶往老士兵的家中。此地之街道并非井然有序地按照计划建设,而是相当容易迷路的复杂结构。一不小心迷了路,便向途中遇见的元军士兵问路。怀着些微的忐丐心情向对方道了谢,一行人好不容易抵达了目的地。然而原本答应为他们带路到港口去的老士兵,却临时以麻烦为理由加以推拒。
就在此时,老士兵的妻子忽然出现。见到一群行迹可疑的男人拉扯着自己的丈夫,误解情况的老妇连忙向外奔出,打算高声呼喊向邻居求救。杜浒在情急之下塞了几锭银子在老妇手中,并且好说歹说地终于再次求得老士兵为他们引路。
文天祥将此刻之情景,写成了一首以“定变难”为题之诗。
若使阿婆真一吼
目生随后悔何追
“要是当时老婆婆真的放声大喊,叫醒了附近的人们并起引骚动,想必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悔恨结局吧!”
这两句诗的意思大致是如此。从文字之间仿佛可以看见他抚着胸膛喃喃地说道:“好险,好险,差一点就糟糕了!”的画面。这同时也让人了解到,文天祥是个即使处于危险和辛苦当中亦不失谐谑感觉的人。
然而问题还在后面。好不容易抵达了港口一看,其中不知出了什么差错,原本应该备好的船只竟然不在。余元庆旧识的那名军官亦毫元踪影。就在困惑的当下,巡哨之元军忽然出现,文天祥等人不得已只好匆匆离开现场。改变原定计划,在一一地探问过所有停泊在港湾中的船舶之后,总算让他们借到了一艘可供使用的舟艇。舟主说道。
“反正这艘船所载运的也是密售之私盐,多运几个人应该无妨吧!”
“这么说来,莫非你们是盐贼。”
“没错。从朝廷的角度看来确实是贼。即使朝廷由宋改元,我们身为贼的事实仍然不会改变。”
舟主笑起来的时候,被太阳和潮汐晒得黑黝黝的脸上,绽放出一抹无惧之神情。
“不过贼也有贼之坚持。虽然不知道你们几位的来路为何,但是只要不被元军追缉的话,我倒是可以帮帮你们。”
2
所谓的盐贼,在中华帝国之中可以说是反政府、反权力之象征。
从汉代开始,盐就是国家的专卖品,同是也是生要的财务来源,因此又称作官盐。虽说无能的执政者在财政困苦的时候总是不免会倾向以加重税赋来解决难关,但是几乎每个王朝都会顺道将盐价提高,以致盐价变为原来的五倍、十倍、二十倍。由于是生活之中不可或缺之物,老百姓没办法出发点人好照买。无法忍受之人于是站了出来。这些人自己建立了一套卖盐的秘密网路,自己卖盐。也就是所谓的盐贼。相对一真实性盐,他们所卖的盐就称为私盐。由于价格相当的低廉,百姓们大多乐于购买。虽说是廉价出售,但是其中之利润对于盐贼来说已相当充分,有些人甚至还累积起巨额财富,在社会上占有极大之势力。
基于上述原因,民众和盐贼在多数情况下,都是处于一种共生的关系,于是乎慢慢地形成将盐贼改称为义贼之过度美化的情况。像是隋唐演义以及水浒传之中都有盐贼出身之方主要人物,而且相当受到庶民之喜爱。应该是其心中对于官方之反感,转化成了对盐贼之好感吧。
要额外藏匿十二位“客人”对于盐贼的舟艇而言可是绰绰有余。一行人乘着舟向长江出发。虽然已是深夜,但是熟练的操纵技巧就像是在白昼航行一样。这一带到处可见元之国船,从胄甲上所反射出来之灯火,更是令气氛严肃紧张。然而盐贼之船却若无其事地穿梭在军船的缝隙之间,像是滑行般地在水面疾速奔驰。
因江风吹送而鼓涨起来的白色船帆,在置身舟底抬头仰望的文天祥等人之眼里看来,实在相当令人安心。或许是行径上太过理所当然了,所以一路上几乎没有受到任何元朝水军之拦阻盘查,直到后来,将于有艘军船慢慢地朝小舟接近。
“那艘小舟停下来!你们必须接受盘查。”
文天祥等人战栗地握住了短剑。然而盐贼头目却一副理直气壮,笑着大喊回去:
“这舟不过是在长江上钓钓海豚罢了。绝对没有从事任何不轨之行为。”
“有没有不轨该由我们判断才是。快把舟停焉为。否则的话要你们好看。”
“嘿嘿,对于手无寸铁的人如此凶悍,不太好吧!”
“你说什么?喂、你到底停是不停!”
盐贼刻意将小舟靠向岸边,选择水深较浅的地方行驶。不一会儿就把军船给甩掉了。“边嘲笑地回应着元军怒骂之同时,小舟也已没入了黑暗之中。
平安无事抵达岸边之后,文天祥等人交给盐贼三百两谢银,并向这些救命恩人询问姓名。
但是这名男子拒绝透露姓名。
“我只是个盐贼罢了。倘若你们成功复兴宋朝,下一次我们便是违抗你们朝廷的戴罪之身了。不透露姓名,对你对我都有好处。”
待文天祥等人上了岸,朝着黑暗的深处移动之时,盐贼一行也再次地扬起船帆。盐贼的其中一人,满脸疑惑地向头目问道:
“大哥,如果把那群人抓起来交给元军的话,一定会得到重赏的。你为什么不这么做呢?”
被问到这个问题之时,盐贼头目昂然地挺起了胸膛回答道:
“我们是盐贼。只卖盐,不卖人。”
在一片赞同的附和声中,盐贼们再度将舟航向了长江。
文天祥和金应、杜浒、余元庆等人一起朝着真州城前进。真州目前仍在宋军的掌握之中,由安抚使苗再成坐镇死守。随着天色转亮,灰蒙蒙的天空之下出现了一片枯萎的芦苇草原。遥望远方,隐约可见黑黑小小之真州城墙。由于担心元军骑兵随时会出现,一行人在泥泞的道路上快速赶路。
成和副将赵孟锦一同亲自出来迎接文天样。文天祥等人立刻被带往住处,换上了干净的衣物,并以宾客之礼受到厚待。
苗在成是镇守于扬州之李庭芝的麾下人物之一。
李庭芝相当好于发掘人才网罗麾下。例如陆秀夫、姜才,以及苗再成都是。这些人才在宋末元初的这段时期极为活跃,有好几人甚至还留芳后世。根据宋史卷四百五十二忠义传六之记载,李庭芝在淮南地方设置幕府搜罗人才之时,曾有“小朝廷”之称号。
这个时候,苗再成向文天祥提出作战计划,他打算联系分散在长江北岸独自和元军对抗之宋军一起联手出击。尤其是联合相互反目分别位于东方的李庭芝与位于西方之夏贵,同时从各个地方一起向元军出击。只要将元军冲散,并且击溃核心所在之阿术大军,江北的元军就会整体溃败,如此一来就可以孤立江南之元军。大约是这样的一个战略。
“妙计!”
文天祥拍膝大喜,并且立刻书写要求协助之信函,准备交予李庭若和夏贵。
可借这个作战计划时机已失。因为早在二月二十二日,夏贵就已经向元军投降了。夏贵在宋朝是颇富声名之老将,这一年已经八十岁了。长达四十年与蒙古之作战早已令他精疲力竭。而且宋朝天命已尽,再继续战斗下去已毫无意义。他的想法多半是如此吧。
夏贵后来亦曾前往大都谒见过忽必烈汗,并且于三年之后去世。当时的歌谣唱道“享年八十三,而不七十九”这两句歌词便是在讽刺夏贵七十九岁之前一直为了大宋而舍命作战,倘若在当时就这么死去的话,反而不会留下背叛者之污名。
苗再成完全不知道夏贵降元之事。因此他又怎会料想得到,不论这个计划是多么宏大巧妙,终究也只能沦为纸上谈兵而已。但话又说回来,苗再成确实为了宋朝而竭尽智勇之所极,并且把文天祥当成了难得的信赖知己。
这一天是三月一日。文天样自从被伯颜软禁以来,已经许久不曾如此安心人眠过了。隔天他虽然继续体养以消除身心疲劳,但是一颗心却为了反元军事行动之胜算而整日雀跃不已。只是,就在这段时间当中,事态竟急转直下有了重大转变。
再隔日,也就是三月二日。一用完早餐,苗再成便请求文天祥为他视察真州城内外之防御体系,并请他提供意见。文天祥是欣喜万分地答应要求。于是便带着金应、社浒、余元庆等等所有同伴,一起先从城内开始视察。在前方为一行人领路的是王姓和李姓之两位军官。
城壁之坚固程度,士兵之井然纪律,以及充足的粮食和武器装备等等,再再都证明了苗再戚是个出包有为之将领,并且令文天祥相当敬佩。接着在王李二人的请求之下,一行人出了城门,打算进行城外视察。
岜料王和李之态度骤然改变。他们甩出了一张纸并且怒吼道:
“快走吧。你们要是还爱惜自已性命的话,就快点离开!假冒者,竟然敢自称是文丞相来欺骗我们!”
文天祥顿时愣住。好不容易才挤出口的话,连自己都差点认不出来。
“什么假冒者?我确确实实是文天祥啊!”“你凭什么证明自己的身份?”
“证明”
文天祥哑口无言。
柱浒低吼着向王李二人逼近,不料却被两人一闪而过并跑回城里。黝黑厚重的铁门就在无情的声响之下,于杜浒的眼前关闭。
文天祥等人被逐出了真州城。
呆立的一群人面前,忽然出现了三十名左右的士兵,提议护送他们前往扬州。在别无选择之下,文天祥等人只得随着士兵们开始移动脚步。
前日,也就是三月二日之时,苗再威接到了一封李庭芝从扬州送来之密函。内容主要是提到“现有一自称丞相文天祥之假冒人物。此人极可能为元军密探,若是发现疑似此等人物的话,须立即予以格杀。”
苗再成极为苦恼。以他亲身之观察所见,这位自称文天祥之人物应该不是假冒之人。但是对于上司李庭芝所下之命令,他又无法不予理会。
于是苗再成决定将文天祥等人逐出自己的辖区。不过,他还是派了三十名的士兵为文天祥等人领路。就这样,二月二十九日深夜从元军阵营中脱逃出来的文天祥,在翌日三月一日抵达真州。二日李庭芝的密函送达苗再成之手,三日文天祥被驱赶出真州城。前前后后的四天当中,文天祥的际遇上再次发生了激烈的转折。
3
关于这段奇妙的转折,通俗宋元军谈之中的记述如下:“元来是伯颜之,欲以奸细之说,令李庭芝等相互猜疑”
一旦李庭芝和文天祥联手,共同以扬州为据点展开组织性之反元活动,对于元军情势将会极为不利。为了阻止上述的情况发生,因此采取反间计来离间双方。就策略面来看,这样的解释极为合理。然而从时间点来看,却怎么说都太早了。此刻伯颜虽然仍停留在杭州临安府,但最要在两天之内得知文天祥逃脱之消息,并且以李庭芝为目标采取对策,实在不太可能。
文天祥会于何时脱逃,这一点伯颜应该是完全无法预料才对。另外,万一策划不周、反倒天文天祥之性命陷入危险的话,伯颜打算将文天祥带回谒见忽必烈之心血不就成了泡影。伯颜和这桩奇妙的事件,应该是并无关联才对。
苗再成从李庭芝那里接获之密函确实是真品。苗再成认得李庭芝的笔迹。这么一来,问题就在于李庭芝发出这封密函之意图究竟为何。
或许文天祥在同僚眼中之评价并不如敌方所给予的那么高吧。尽管是科举的榜首,但是却元半点值得大书特书的政治或是军事方面之功绩。虽然在亡国不久前曾官拜右丞相,然而不过是形式上的而已。更何况政权就是在他的任内丧失掉的。他并无任何的权威可言。
李庭芝比文天祥年长,以科举中试者之身份而言亦属前辈,实战方面的功绩更是文天祥所无法比拟。在毫不了解文天祥这个人物的情况之下,李庭芝又怎会希望得到这种人的协助呢?若是因为草率的信任,结果却误将无军密探招避城内,导致扬州陷落、李庭芝战死,那么尚荣实现的复兴宋朝梦想,不就得就此结束了吗?
想必是李庭芝在接到文天祥的信函之时,认定文天祥绝不可能从元军营中脱逃出来,并且将此判断为伯颜或是阿术等人所采用之一谋吧。于是他紧急地提出对策,万一对方真是文天祥的话,到时候也只得莫可奈何地将他牺牲掉了。
不论实际情况如何,文天祥都不得不朝着下一个目标前进。他必须前往扬州亲自拜会李庭芝。在面对面的交谈之下,对方应该会明白真相的。他心中如此盘算。
原本应该将一行人从真州护送到扬州的三十名士兵,向文天祥求要了一百五十两的谢银之后,就一副事不关己的态度,说了声“祝您一路平安”便半途离去了。幸好得到亲切农民的引导,才好不容易在半夜之中抵达了扬州城。然而一接近城门之时,却发现眼前都是手持火把、全副式装的士兵们。同时还听得到正对着士兵们下达命令的军官声音“自称是文天祥的一行人要来到扬州,就立刻将他们格杀勿论”即便是生性乐观的文天祥,此时也断了进人扬州之念。正当他毫无指望地悄然步向黑暗的道路之时,忽然发现一件事情。
在他身后的四个人全都消失无踪。李茂、吴亮、萧发,以及文天祥寄予莫大信赖的余元庆都不见了。他们都各自携带了一百五十两的银子,想必带着银子潜逃了吧。
“那个姓余的,满脑子所想的大概只有救出丞相之后会如何地飞黄腾达而已吧!一发现情况不对,前途不再光明,居然就这么逃走了。我真是错了,竟然会相信那样的人!”
杜浒咬牙切齿地痛骂着,而金应只是默默地注视着文天祥之神情。文天祥虽然也沉默不语,但是气馁之神情却... -->>
1
伯颜回到大都之后,继续接掌平定南宋之作战事务的元将包括了张弘范、董文炳、阿术、阿刺罕、李恒、范文虎、唆都、以及阿里海牙等人。
这份由各个民族之人所组成之名单,充分地显露出蒙古帝国之性格。张弘范、董文炳、范文虎为汉族;阿术、阿刺罕、唆都为蒙古人;阿里海牙为畏吾儿人;李恒为党项族,为西夏王族之后裔。的龄方面,张弘范为四十岁,阿术为五十岁,阿刺罕为四十四岁,阿里海牙为五十岁,李恒为四十四岁,董文炳、范文虎、唆都虽然年龄不详,但是应该和其同僚属于同一世代,大约在四十来岁左右。
这些将领们多数都只活到六十岁而已。并不是因为亡宋而遭到报应。这个现象或许应该解读为,受到“渎武”批判之忽必烈,他的领土扩张欲望对于这些武将们的身心而言,都是一种严苛的折磨。
在所有的武将之中,阿里海牙不止在勇武方面极为出色而已。他不但禁止一切在战场之外的不必要杀戮,而且还减轻占领地之租税、积极发掘人才向朝廷举荐等等,拥有相当多的德政。由于元史是在元朝灭亡之后才由明朝进行编纂之史料,因此对于元朝怀抱着恶意之叙述可谓相当多。尽管如此,元史之中对阿里海牙是个温情之人这点却详实地加以记录,可见这确实是个不容怀疑之事实。
这些元将们一而再再而三地将拥护二王之宋朝残存势力向南推进。不过,直到伯颜回到大都谒见忽必烈汗、恭帝受封为瀛国公之阶段为止,文天祥尚未加入二王之朝廷。这个时候的他正处于长达百日的知名逃亡之行。
关于文天祥之脱逃与逃亡过程,从他自己以诗文形态所留下之亲笔纪录,就可以清楚明白地了解。文天祥不但富有文采,而且非常爱写文章。
自从在阿术面前离去以来,文天祥就全心全意投入逃脱计划。由于受到贾余庆等人之嫌恶,因此文天祥之住所也单独地设置于他处,住宿在镇江城里面对着大运河的一户沈姓富豪之宅邸当中。当然,里里外外皆布有重兵严密监护。
这个脱逃计划一寺到有个名为余元庆的男子来到文天祥的住处拜访之后,才正式成形。余元庆曾经在镇江担任过武将职位,对于附近之地理环境相当熟悉。他一开口便直截了当地说明为助文天祥潜逃之来意,令文天祥大喜。然而对于金应而言,他总觉得余元庆这个人来路不明值得怀疑。先前不就是因为太过相信像张全那样的人,将义勇军交托于他,以致惨遭全军覆没之痛苦教训吗?尽管金应有所疑虑,但是文天祥对于余元庆却完全信赖,并且和他与杜浒三个人热烈计论起计划之细节。为了不让元军察觉到此事,金应只能格外地谨慎留意。
余元庆有一旧识在元军阵中担任官吏。身份虽然不高,但是职务却是掌管所有大大小小之军船。余元庆秘密地探访友人商谈计划,并且以一千五百两银子为酬谢,向他借出小舟一艘。
“不,这并非钱的问题。虽然微不足道,但我毕竟也食过宋朝俸禄。我一两都不要。只不过,为了他日着想,我希望得到文丞相本人之证明文书。”
余元庆回去之后,向文天祥禀明对方之要求,文天祥非常高兴。一旦船只有了着落,就可以借由水路前往附近港口,换乘可航行至外洋的寺型船直接向南方而去。或者前往仍在宋军固守之下的扬州城也行。不论如何,总比在陆地上漫元目标地移动要来得自由自在。而安全也一定会更有保障才对。
此时追随在文天祥身边的人员共有十一名。除了金应、杜浒之外,尚有余元庆、张庆、夏仲、吕武、李茂、吴亮、萧发、王青、邹捷。全员之姓名都一清二楚。
“这是场生死的赌注。一旦失败谁也救不了谁。大家都想清楚了吗?”
杜浒以觉悟之心情敦促着一行人。这一带的元军指挥是阿术。他与伯颜不同,对于文天祥并无好感也无敬意。一旦文天祥脱逃,与其小心翼翼加以生擒,阿术的选择绝对是见到就杀。
“当然早有觉悟。”
文天祥如此回答,其了人也一副坚定的表情跟着点头。
对于负责监视的元兵,杜浒慷慨地撒下了大把的银子以酒食款待。
“文丞相早已和伯颜丞相结成知已了呢,一旦回到大都谒见过陛下之后,肯定会受封为元朝大臣,再回到这个地方。到时候,对你们大伙儿来说绝对没有坏处的。话说回来,晚上到街上去喝个酒实在是不方便,能不能帮忙想想办法呀!”
“这样的话,请把这个拿去用吧!”
元军的军官将一个灯笼借给了杜浒。这是元军出公差时所使用之物。只要有了这个,即使在夜间也能够自由行动。
强忍住想跳起来之喜悦,杜浒若元其事地向对方道了谢回到宿舍。接下来,他们双舌灿莲花地说服了一位长年住在该地的年老士兵,约定好在晚上的时候,让他带路前往港口。逃亡计划终于到了即将展开之关键时刻。
阴历二月二十九日晚上。
这天晚上,文天祥召集了元军的军官及士兵们,办了一场离别的宴席。被护送之犯人以私费招待官差等等是中华帝国自古以来之风俗。
上等的酒里早已搀入杜浒事先准备好之药物。到了深夜,元军的士兵们个个都已经睡得不醒人事。“行动!”在杜浒的指示之下,文天祥等人迅速地换下衣服,改扮成北方人之装束,然后悄悄地离开住处。
由于手上提着公务用之灯笼,因此完全没有受到拦阻盘查。穿过了镇江市集之后,一行人忽忙赶往老士兵的家中。此地之街道并非井然有序地按照计划建设,而是相当容易迷路的复杂结构。一不小心迷了路,便向途中遇见的元军士兵问路。怀着些微的忐丐心情向对方道了谢,一行人好不容易抵达了目的地。然而原本答应为他们带路到港口去的老士兵,却临时以麻烦为理由加以推拒。
就在此时,老士兵的妻子忽然出现。见到一群行迹可疑的男人拉扯着自己的丈夫,误解情况的老妇连忙向外奔出,打算高声呼喊向邻居求救。杜浒在情急之下塞了几锭银子在老妇手中,并且好说歹说地终于再次求得老士兵为他们引路。
文天祥将此刻之情景,写成了一首以“定变难”为题之诗。
若使阿婆真一吼
目生随后悔何追
“要是当时老婆婆真的放声大喊,叫醒了附近的人们并起引骚动,想必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悔恨结局吧!”
这两句诗的意思大致是如此。从文字之间仿佛可以看见他抚着胸膛喃喃地说道:“好险,好险,差一点就糟糕了!”的画面。这同时也让人了解到,文天祥是个即使处于危险和辛苦当中亦不失谐谑感觉的人。
然而问题还在后面。好不容易抵达了港口一看,其中不知出了什么差错,原本应该备好的船只竟然不在。余元庆旧识的那名军官亦毫元踪影。就在困惑的当下,巡哨之元军忽然出现,文天祥等人不得已只好匆匆离开现场。改变原定计划,在一一地探问过所有停泊在港湾中的船舶之后,总算让他们借到了一艘可供使用的舟艇。舟主说道。
“反正这艘船所载运的也是密售之私盐,多运几个人应该无妨吧!”
“这么说来,莫非你们是盐贼。”
“没错。从朝廷的角度看来确实是贼。即使朝廷由宋改元,我们身为贼的事实仍然不会改变。”
舟主笑起来的时候,被太阳和潮汐晒得黑黝黝的脸上,绽放出一抹无惧之神情。
“不过贼也有贼之坚持。虽然不知道你们几位的来路为何,但是只要不被元军追缉的话,我倒是可以帮帮你们。”
2
所谓的盐贼,在中华帝国之中可以说是反政府、反权力之象征。
从汉代开始,盐就是国家的专卖品,同是也是生要的财务来源,因此又称作官盐。虽说无能的执政者在财政困苦的时候总是不免会倾向以加重税赋来解决难关,但是几乎每个王朝都会顺道将盐价提高,以致盐价变为原来的五倍、十倍、二十倍。由于是生活之中不可或缺之物,老百姓没办法出发点人好照买。无法忍受之人于是站了出来。这些人自己建立了一套卖盐的秘密网路,自己卖盐。也就是所谓的盐贼。相对一真实性盐,他们所卖的盐就称为私盐。由于价格相当的低廉,百姓们大多乐于购买。虽说是廉价出售,但是其中之利润对于盐贼来说已相当充分,有些人甚至还累积起巨额财富,在社会上占有极大之势力。
基于上述原因,民众和盐贼在多数情况下,都是处于一种共生的关系,于是乎慢慢地形成将盐贼改称为义贼之过度美化的情况。像是隋唐演义以及水浒传之中都有盐贼出身之方主要人物,而且相当受到庶民之喜爱。应该是其心中对于官方之反感,转化成了对盐贼之好感吧。
要额外藏匿十二位“客人”对于盐贼的舟艇而言可是绰绰有余。一行人乘着舟向长江出发。虽然已是深夜,但是熟练的操纵技巧就像是在白昼航行一样。这一带到处可见元之国船,从胄甲上所反射出来之灯火,更是令气氛严肃紧张。然而盐贼之船却若无其事地穿梭在军船的缝隙之间,像是滑行般地在水面疾速奔驰。
因江风吹送而鼓涨起来的白色船帆,在置身舟底抬头仰望的文天祥等人之眼里看来,实在相当令人安心。或许是行径上太过理所当然了,所以一路上几乎没有受到任何元朝水军之拦阻盘查,直到后来,将于有艘军船慢慢地朝小舟接近。
“那艘小舟停下来!你们必须接受盘查。”
文天祥等人战栗地握住了短剑。然而盐贼头目却一副理直气壮,笑着大喊回去:
“这舟不过是在长江上钓钓海豚罢了。绝对没有从事任何不轨之行为。”
“有没有不轨该由我们判断才是。快把舟停焉为。否则的话要你们好看。”
“嘿嘿,对于手无寸铁的人如此凶悍,不太好吧!”
“你说什么?喂、你到底停是不停!”
盐贼刻意将小舟靠向岸边,选择水深较浅的地方行驶。不一会儿就把军船给甩掉了。“边嘲笑地回应着元军怒骂之同时,小舟也已没入了黑暗之中。
平安无事抵达岸边之后,文天祥等人交给盐贼三百两谢银,并向这些救命恩人询问姓名。
但是这名男子拒绝透露姓名。
“我只是个盐贼罢了。倘若你们成功复兴宋朝,下一次我们便是违抗你们朝廷的戴罪之身了。不透露姓名,对你对我都有好处。”
待文天祥等人上了岸,朝着黑暗的深处移动之时,盐贼一行也再次地扬起船帆。盐贼的其中一人,满脸疑惑地向头目问道:
“大哥,如果把那群人抓起来交给元军的话,一定会得到重赏的。你为什么不这么做呢?”
被问到这个问题之时,盐贼头目昂然地挺起了胸膛回答道:
“我们是盐贼。只卖盐,不卖人。”
在一片赞同的附和声中,盐贼们再度将舟航向了长江。
文天祥和金应、杜浒、余元庆等人一起朝着真州城前进。真州目前仍在宋军的掌握之中,由安抚使苗再成坐镇死守。随着天色转亮,灰蒙蒙的天空之下出现了一片枯萎的芦苇草原。遥望远方,隐约可见黑黑小小之真州城墙。由于担心元军骑兵随时会出现,一行人在泥泞的道路上快速赶路。
成和副将赵孟锦一同亲自出来迎接文天样。文天祥等人立刻被带往住处,换上了干净的衣物,并以宾客之礼受到厚待。
苗在成是镇守于扬州之李庭芝的麾下人物之一。
李庭芝相当好于发掘人才网罗麾下。例如陆秀夫、姜才,以及苗再成都是。这些人才在宋末元初的这段时期极为活跃,有好几人甚至还留芳后世。根据宋史卷四百五十二忠义传六之记载,李庭芝在淮南地方设置幕府搜罗人才之时,曾有“小朝廷”之称号。
这个时候,苗再成向文天祥提出作战计划,他打算联系分散在长江北岸独自和元军对抗之宋军一起联手出击。尤其是联合相互反目分别位于东方的李庭芝与位于西方之夏贵,同时从各个地方一起向元军出击。只要将元军冲散,并且击溃核心所在之阿术大军,江北的元军就会整体溃败,如此一来就可以孤立江南之元军。大约是这样的一个战略。
“妙计!”
文天祥拍膝大喜,并且立刻书写要求协助之信函,准备交予李庭若和夏贵。
可借这个作战计划时机已失。因为早在二月二十二日,夏贵就已经向元军投降了。夏贵在宋朝是颇富声名之老将,这一年已经八十岁了。长达四十年与蒙古之作战早已令他精疲力竭。而且宋朝天命已尽,再继续战斗下去已毫无意义。他的想法多半是如此吧。
夏贵后来亦曾前往大都谒见过忽必烈汗,并且于三年之后去世。当时的歌谣唱道“享年八十三,而不七十九”这两句歌词便是在讽刺夏贵七十九岁之前一直为了大宋而舍命作战,倘若在当时就这么死去的话,反而不会留下背叛者之污名。
苗再成完全不知道夏贵降元之事。因此他又怎会料想得到,不论这个计划是多么宏大巧妙,终究也只能沦为纸上谈兵而已。但话又说回来,苗再成确实为了宋朝而竭尽智勇之所极,并且把文天祥当成了难得的信赖知己。
这一天是三月一日。文天样自从被伯颜软禁以来,已经许久不曾如此安心人眠过了。隔天他虽然继续体养以消除身心疲劳,但是一颗心却为了反元军事行动之胜算而整日雀跃不已。只是,就在这段时间当中,事态竟急转直下有了重大转变。
再隔日,也就是三月二日。一用完早餐,苗再成便请求文天祥为他视察真州城内外之防御体系,并请他提供意见。文天祥是欣喜万分地答应要求。于是便带着金应、社浒、余元庆等等所有同伴,一起先从城内开始视察。在前方为一行人领路的是王姓和李姓之两位军官。
城壁之坚固程度,士兵之井然纪律,以及充足的粮食和武器装备等等,再再都证明了苗再戚是个出包有为之将领,并且令文天祥相当敬佩。接着在王李二人的请求之下,一行人出了城门,打算进行城外视察。
岜料王和李之态度骤然改变。他们甩出了一张纸并且怒吼道:
“快走吧。你们要是还爱惜自已性命的话,就快点离开!假冒者,竟然敢自称是文丞相来欺骗我们!”
文天祥顿时愣住。好不容易才挤出口的话,连自己都差点认不出来。
“什么假冒者?我确确实实是文天祥啊!”“你凭什么证明自己的身份?”
“证明”
文天祥哑口无言。
柱浒低吼着向王李二人逼近,不料却被两人一闪而过并跑回城里。黝黑厚重的铁门就在无情的声响之下,于杜浒的眼前关闭。
文天祥等人被逐出了真州城。
呆立的一群人面前,忽然出现了三十名左右的士兵,提议护送他们前往扬州。在别无选择之下,文天祥等人只得随着士兵们开始移动脚步。
前日,也就是三月二日之时,苗再威接到了一封李庭芝从扬州送来之密函。内容主要是提到“现有一自称丞相文天祥之假冒人物。此人极可能为元军密探,若是发现疑似此等人物的话,须立即予以格杀。”
苗再成极为苦恼。以他亲身之观察所见,这位自称文天祥之人物应该不是假冒之人。但是对于上司李庭芝所下之命令,他又无法不予理会。
于是苗再成决定将文天祥等人逐出自己的辖区。不过,他还是派了三十名的士兵为文天祥等人领路。就这样,二月二十九日深夜从元军阵营中脱逃出来的文天祥,在翌日三月一日抵达真州。二日李庭芝的密函送达苗再成之手,三日文天祥被驱赶出真州城。前前后后的四天当中,文天祥的际遇上再次发生了激烈的转折。
3
关于这段奇妙的转折,通俗宋元军谈之中的记述如下:“元来是伯颜之,欲以奸细之说,令李庭芝等相互猜疑”
一旦李庭芝和文天祥联手,共同以扬州为据点展开组织性之反元活动,对于元军情势将会极为不利。为了阻止上述的情况发生,因此采取反间计来离间双方。就策略面来看,这样的解释极为合理。然而从时间点来看,却怎么说都太早了。此刻伯颜虽然仍停留在杭州临安府,但最要在两天之内得知文天祥逃脱之消息,并且以李庭芝为目标采取对策,实在不太可能。
文天祥会于何时脱逃,这一点伯颜应该是完全无法预料才对。另外,万一策划不周、反倒天文天祥之性命陷入危险的话,伯颜打算将文天祥带回谒见忽必烈之心血不就成了泡影。伯颜和这桩奇妙的事件,应该是并无关联才对。
苗再成从李庭芝那里接获之密函确实是真品。苗再成认得李庭芝的笔迹。这么一来,问题就在于李庭芝发出这封密函之意图究竟为何。
或许文天祥在同僚眼中之评价并不如敌方所给予的那么高吧。尽管是科举的榜首,但是却元半点值得大书特书的政治或是军事方面之功绩。虽然在亡国不久前曾官拜右丞相,然而不过是形式上的而已。更何况政权就是在他的任内丧失掉的。他并无任何的权威可言。
李庭芝比文天祥年长,以科举中试者之身份而言亦属前辈,实战方面的功绩更是文天祥所无法比拟。在毫不了解文天祥这个人物的情况之下,李庭芝又怎会希望得到这种人的协助呢?若是因为草率的信任,结果却误将无军密探招避城内,导致扬州陷落、李庭芝战死,那么尚荣实现的复兴宋朝梦想,不就得就此结束了吗?
想必是李庭芝在接到文天祥的信函之时,认定文天祥绝不可能从元军营中脱逃出来,并且将此判断为伯颜或是阿术等人所采用之一谋吧。于是他紧急地提出对策,万一对方真是文天祥的话,到时候也只得莫可奈何地将他牺牲掉了。
不论实际情况如何,文天祥都不得不朝着下一个目标前进。他必须前往扬州亲自拜会李庭芝。在面对面的交谈之下,对方应该会明白真相的。他心中如此盘算。
原本应该将一行人从真州护送到扬州的三十名士兵,向文天祥求要了一百五十两的谢银之后,就一副事不关己的态度,说了声“祝您一路平安”便半途离去了。幸好得到亲切农民的引导,才好不容易在半夜之中抵达了扬州城。然而一接近城门之时,却发现眼前都是手持火把、全副式装的士兵们。同时还听得到正对着士兵们下达命令的军官声音“自称是文天祥的一行人要来到扬州,就立刻将他们格杀勿论”即便是生性乐观的文天祥,此时也断了进人扬州之念。正当他毫无指望地悄然步向黑暗的道路之时,忽然发现一件事情。
在他身后的四个人全都消失无踪。李茂、吴亮、萧发,以及文天祥寄予莫大信赖的余元庆都不见了。他们都各自携带了一百五十两的银子,想必带着银子潜逃了吧。
“那个姓余的,满脑子所想的大概只有救出丞相之后会如何地飞黄腾达而已吧!一发现情况不对,前途不再光明,居然就这么逃走了。我真是错了,竟然会相信那样的人!”
杜浒咬牙切齿地痛骂着,而金应只是默默地注视着文天祥之神情。文天祥虽然也沉默不语,但是气馁之神情却...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