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文学网 www.52wx.net,从手搓火箭开始的星际之路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好事情通常一到来就不会停下脚步。
数天后,无数游客再次涌入海岛,围观目前世界上个头不是最大,推力也不是最大,体重也不是最大……
但是却是世界第一运力的大型火箭——远征18号再次发射!
和上次发射环月轨道舱不同,这一次,远征18号火箭发射的载荷官方给出的资料是空间站二期,被命名为‘画天’的新型超大实验舱。
这个实验舱直径达到10米,长23.3米,单个舱段内部容积达到1400立方米!
通过公布的照片上看,巨大舱段内部并没有设置太多的内部设施,其内部有着一个近乎完全空置的巨大内舱形成主体结构,配合一些设施形成了这个巨大无比的实验舱段。
两个星期前,这个舱段的发射消息一出,便立刻引起国内国外无数人的关注。
太特么大了!
其内部1400立方米的空间,直接以一个舱段就完虐了国际空间站的总空间容积,这让此前还无数拿总容积吹嘘的殖人和公知们赶紧翻此前的帖子删帖。
当然少部分头铁,以及膝盖生根的还梗着脖子叫嚷着人家二十多年前的老技术,现在人家都不玩空间站,空间站是属于落后技术巴拉巴拉这样的复读机术语时,灯塔太空总署很不配合,绝不给他们面子的发布了新国际空间站的建设计划!
该计划就是现在的国际空间站已经服役多年,上面很多设施已经老化,实在是难以支撑到原定预计的2030年后,而这些年鹅毛熊经济在灯塔国的制裁下又很拉胯,新仇旧恨算在一起不愿再和灯塔的人共用这个空间站,灯塔只能重新寻找盟友和伙伴重新建设一个国际空间站。
消息一出,如同最狠厉的巴掌一样叭叭的来回扇着这些跪人的嘴脸,它们不得不捂着脸连夜删帖,生怕自己的发言惹恼了自己的主子。
除了惊叹这个舱段内部空间的巨大之外,更令无数网友好奇的,是这个实验舱段到底会进行怎样的实验,是什么实验会需要如此巨大的内空间?
对此疑惑,航天局给出的解释也很简单:
“该舱段会主要用于航天飞行器的物理性能研究。”
短短的20个字让无数网友纷纷转动自己的大脑,拼命想象会是怎样的飞行器。
但只有少数人才知道它的实际用途:
这个被命名‘画天’的反应舱其实从名字就能看出来了,‘画’字其实就是‘化’字的谐音。
——替代已经坠入大气层烧毁的液态胶基燃料反应舱,成为新一代生产舱。
上次那个简陋的反应舱在完成自己的使命后,于去年十二月上旬,在航天局控制中心的控制下,将其引入大气层内烧毁,少量未烧毁的残骸,也落入蓝星上的航天器坟地:
尼莫角。
这个尼莫角位于南太平洋南部,南极洲北部相交的位置,这里方圆几千公里都没有人烟,连个小岛都难以看到。
不仅人迹罕至,而且该地区洋流微弱,远离陆地,限制了营养物质流向这片海域;再加上极强的紫外线,使这里成为生命生存和繁衍的挑战之地。
经过多年的观测、研究发现,该地区的生物量极低,生物多样性极少。
因此这里便被用于个体较大,在大气层中无法彻底烧尽的航天飞行器、卫星坠落的最理想区域,也就是所谓的卫星坟场,在这埋葬最出名的,当属鹅毛熊的和平号空间站。
新世纪2001年,这个设计寿命只有5-6年,但实际运行长达15年,总重137吨的大家伙在控制人员的操作下,消耗完最后一丝燃料,主动减速坠向坟场。
当时天空中最先拉出一个巨大的炫丽的火光,空间站在大气中剧烈的摩擦、燃烧、分解;里面的东西在翻滚出来后再摩擦再燃烧再分解,在大气层中变成了数个巨大的燃烧体。
在经过这样剧烈的燃烧之后,据附近负责监测的数据船只最终测算,依旧有大约1500枚大小不等的碎片没能彻底烧毁,最终落入尼莫角的大洋之中。
而赛里斯的这个巨型初代反应舱个虽大,但整体结构简单,内部的设施较为稀少,在整个过程中顺利的燃烧干净,只有零星的残骸落入卫星坟场之中。
如果换成是平时,灯塔国的媒体,以及欧罗巴列强的媒体都会跳出来指责赛里斯的卫星不受控制的坠落吧啦吧啦的,但是这次却罕见的选择了集体闭嘴沉默不语。
难道告诉所有人:赛里斯一个顶整个国际空间站三分之二容积的舱段坠毁?
别闹了,观众才不会在意为何赛里斯人的这个舱段为啥会坠毁,但是他们会很好奇什么时候赛里斯人打了这么大的一个舱段上去?
这不是在告诉所有人,赛里斯人的航天技术超级牛逼,一个舱段就快要虐暴十几个国家一同联合搞的国际空间站了吗!!
‘画天’舱段这么大,它的重量也很受人瞩目,航天局给出的数据是206吨。
这个重量也比较符合远征18号火箭LEO的运载能力,航天局没有详细介绍内部结构,大家也没多仔细深究,为何内部设施如此少的一个大型舱段会如此之重。
因为在里面,被安置了更厚的防护玻璃层,而这些厚重的玻璃,就是导致整个舱段如此沉重的压舱石。
在上次反应液态胶基燃料后,航天局和章成铭复盘了整个过程,并着重复盘那次差点出事故的反应过程后,都不约而同的更加重视新一代反应舱的自动化和安全标准。
这个新反应舱内部安置了多条机械手臂,可以不用再依靠航天员穿着厚厚的出舱服在现场操作;
同时在防护上,有一层特制的玻璃防护着有可能出现的沸腾飞溅情况发生。
它们比普通玻璃更耐高温,而且在在遇到蕴含极高热量的物体时也会迅速向四周传递热量来提高抵御能力。
这种玻璃造价极为昂贵,而且大片生产难度大,因此它们的厚度并不高,被当做第一层的防护屏障。
在这些特殊玻璃的后面,是第二层防护玻璃。
这层玻璃材质没有第一层那么变态的抵抗能力,但它们的作用就是用自身的厚度去消耗液态胶基燃料剩余的热量,来保护后面的舱壁不受损伤。
而且在第一层防护和第二层防护之间还有数公分的空间,在进行反应中会注入大量的水来形成一个液体防护层,一旦第一层防护被高温熔穿,那么这些水就会消耗反应液更多的热量。
三层软、硬,以及常规手段和高科技手段形成的复合型防护在经过测试后,基本能保证不会有飞溅的液态胶基燃料伤害到反应舱。
当然单纯的防御还不行,最好的方式就是严格控制反应过程,将一切危险的苗头全部扼杀在摇篮之中。
因此在核心的反应装置内部,这里被安置了多台高清工业摄像机,随时随地多角度,全方位无死角的观察反应过程,做到任何一个区域都不放过。
除此之外,诸多摄像头所拍摄的画面还配置了相应的自动识别程序。
这是无数程序员、化学研究者们这半年来的心血成果;
他们通过上一次所拍摄回来的反应画面,逐帧逐秒的进行分析判断,最终根据内部气泡的反应变化速度作为基准,配合反应区里新设置的诸多高精度热成像仪,严格监控反应过程中最细微的变化。
计算机会根据画面中,内部及外部的反应状态,以及热成像探测来计算判断反应的强度,一旦发现有某个区域的氦气和化学药剂产生的反应有变激烈的迹象,立刻减少该地区的氦气注入来降低反应烈度。
可以说,有了这样近乎完美的设施,航天员们再也不用冒着生命危险,在现场操作,肉眼观察,和手工控制整个反应过程了。
‘画天’反应舱除了增加了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程度,也提高了液态胶基燃料的生产效率。
它内部安装有自动运料机,以及自动搅拌机这样的自动作业设备,甚至还有数条运输机械臂用来辅助航天员从货运飞船中转移原料至反应舱待用。
可以说,几乎已经完全做到了航天员只用在安全屋里观察反应过程,然后等待成品完成。
两天后,这枚有着超级巨大脑袋,装载着画天反应舱的远征18号火箭,在无数游客的注目礼中,将巨大的反应舱顺利的送进预定轨道。
由于反应舱实在太大且太重,其自身的自重已经超过了空间站一期的整体总重,为了确保安全,空间站和其最终的对接足足花费了十二个小时的时间。
反应舱顺利连接后,空间站核心舱外部的六个总重接近一吨的控制力矩陀螺仪停止转动。
因为画天反应舱接在空间站的尾部,其自身的重量和距离产生的力矩已经不是核心舱那六个小陀螺能控制得住的,它必须得依靠画天反应舱两头各六个,十二个总重达到十吨的大型控制力矩陀螺仪帮忙。
在新程序复写,以及和画天反应舱的十二个力矩陀螺程序完成匹配后,十八个控制力矩陀螺仪开始重新工作。
这玩意其实就是一个个的大铁坨坨,工作时以每分钟7000转的速度旋转。
如果你玩过指尖陀螺就知道,在陀螺高速转动时左右摆动它,手指会感觉到陀螺出现明显的力量在试图拧回原来的位置。
... -->>
好事情通常一到来就不会停下脚步。
数天后,无数游客再次涌入海岛,围观目前世界上个头不是最大,推力也不是最大,体重也不是最大……
但是却是世界第一运力的大型火箭——远征18号再次发射!
和上次发射环月轨道舱不同,这一次,远征18号火箭发射的载荷官方给出的资料是空间站二期,被命名为‘画天’的新型超大实验舱。
这个实验舱直径达到10米,长23.3米,单个舱段内部容积达到1400立方米!
通过公布的照片上看,巨大舱段内部并没有设置太多的内部设施,其内部有着一个近乎完全空置的巨大内舱形成主体结构,配合一些设施形成了这个巨大无比的实验舱段。
两个星期前,这个舱段的发射消息一出,便立刻引起国内国外无数人的关注。
太特么大了!
其内部1400立方米的空间,直接以一个舱段就完虐了国际空间站的总空间容积,这让此前还无数拿总容积吹嘘的殖人和公知们赶紧翻此前的帖子删帖。
当然少部分头铁,以及膝盖生根的还梗着脖子叫嚷着人家二十多年前的老技术,现在人家都不玩空间站,空间站是属于落后技术巴拉巴拉这样的复读机术语时,灯塔太空总署很不配合,绝不给他们面子的发布了新国际空间站的建设计划!
该计划就是现在的国际空间站已经服役多年,上面很多设施已经老化,实在是难以支撑到原定预计的2030年后,而这些年鹅毛熊经济在灯塔国的制裁下又很拉胯,新仇旧恨算在一起不愿再和灯塔的人共用这个空间站,灯塔只能重新寻找盟友和伙伴重新建设一个国际空间站。
消息一出,如同最狠厉的巴掌一样叭叭的来回扇着这些跪人的嘴脸,它们不得不捂着脸连夜删帖,生怕自己的发言惹恼了自己的主子。
除了惊叹这个舱段内部空间的巨大之外,更令无数网友好奇的,是这个实验舱段到底会进行怎样的实验,是什么实验会需要如此巨大的内空间?
对此疑惑,航天局给出的解释也很简单:
“该舱段会主要用于航天飞行器的物理性能研究。”
短短的20个字让无数网友纷纷转动自己的大脑,拼命想象会是怎样的飞行器。
但只有少数人才知道它的实际用途:
这个被命名‘画天’的反应舱其实从名字就能看出来了,‘画’字其实就是‘化’字的谐音。
——替代已经坠入大气层烧毁的液态胶基燃料反应舱,成为新一代生产舱。
上次那个简陋的反应舱在完成自己的使命后,于去年十二月上旬,在航天局控制中心的控制下,将其引入大气层内烧毁,少量未烧毁的残骸,也落入蓝星上的航天器坟地:
尼莫角。
这个尼莫角位于南太平洋南部,南极洲北部相交的位置,这里方圆几千公里都没有人烟,连个小岛都难以看到。
不仅人迹罕至,而且该地区洋流微弱,远离陆地,限制了营养物质流向这片海域;再加上极强的紫外线,使这里成为生命生存和繁衍的挑战之地。
经过多年的观测、研究发现,该地区的生物量极低,生物多样性极少。
因此这里便被用于个体较大,在大气层中无法彻底烧尽的航天飞行器、卫星坠落的最理想区域,也就是所谓的卫星坟场,在这埋葬最出名的,当属鹅毛熊的和平号空间站。
新世纪2001年,这个设计寿命只有5-6年,但实际运行长达15年,总重137吨的大家伙在控制人员的操作下,消耗完最后一丝燃料,主动减速坠向坟场。
当时天空中最先拉出一个巨大的炫丽的火光,空间站在大气中剧烈的摩擦、燃烧、分解;里面的东西在翻滚出来后再摩擦再燃烧再分解,在大气层中变成了数个巨大的燃烧体。
在经过这样剧烈的燃烧之后,据附近负责监测的数据船只最终测算,依旧有大约1500枚大小不等的碎片没能彻底烧毁,最终落入尼莫角的大洋之中。
而赛里斯的这个巨型初代反应舱个虽大,但整体结构简单,内部的设施较为稀少,在整个过程中顺利的燃烧干净,只有零星的残骸落入卫星坟场之中。
如果换成是平时,灯塔国的媒体,以及欧罗巴列强的媒体都会跳出来指责赛里斯的卫星不受控制的坠落吧啦吧啦的,但是这次却罕见的选择了集体闭嘴沉默不语。
难道告诉所有人:赛里斯一个顶整个国际空间站三分之二容积的舱段坠毁?
别闹了,观众才不会在意为何赛里斯人的这个舱段为啥会坠毁,但是他们会很好奇什么时候赛里斯人打了这么大的一个舱段上去?
这不是在告诉所有人,赛里斯人的航天技术超级牛逼,一个舱段就快要虐暴十几个国家一同联合搞的国际空间站了吗!!
‘画天’舱段这么大,它的重量也很受人瞩目,航天局给出的数据是206吨。
这个重量也比较符合远征18号火箭LEO的运载能力,航天局没有详细介绍内部结构,大家也没多仔细深究,为何内部设施如此少的一个大型舱段会如此之重。
因为在里面,被安置了更厚的防护玻璃层,而这些厚重的玻璃,就是导致整个舱段如此沉重的压舱石。
在上次反应液态胶基燃料后,航天局和章成铭复盘了整个过程,并着重复盘那次差点出事故的反应过程后,都不约而同的更加重视新一代反应舱的自动化和安全标准。
这个新反应舱内部安置了多条机械手臂,可以不用再依靠航天员穿着厚厚的出舱服在现场操作;
同时在防护上,有一层特制的玻璃防护着有可能出现的沸腾飞溅情况发生。
它们比普通玻璃更耐高温,而且在在遇到蕴含极高热量的物体时也会迅速向四周传递热量来提高抵御能力。
这种玻璃造价极为昂贵,而且大片生产难度大,因此它们的厚度并不高,被当做第一层的防护屏障。
在这些特殊玻璃的后面,是第二层防护玻璃。
这层玻璃材质没有第一层那么变态的抵抗能力,但它们的作用就是用自身的厚度去消耗液态胶基燃料剩余的热量,来保护后面的舱壁不受损伤。
而且在第一层防护和第二层防护之间还有数公分的空间,在进行反应中会注入大量的水来形成一个液体防护层,一旦第一层防护被高温熔穿,那么这些水就会消耗反应液更多的热量。
三层软、硬,以及常规手段和高科技手段形成的复合型防护在经过测试后,基本能保证不会有飞溅的液态胶基燃料伤害到反应舱。
当然单纯的防御还不行,最好的方式就是严格控制反应过程,将一切危险的苗头全部扼杀在摇篮之中。
因此在核心的反应装置内部,这里被安置了多台高清工业摄像机,随时随地多角度,全方位无死角的观察反应过程,做到任何一个区域都不放过。
除此之外,诸多摄像头所拍摄的画面还配置了相应的自动识别程序。
这是无数程序员、化学研究者们这半年来的心血成果;
他们通过上一次所拍摄回来的反应画面,逐帧逐秒的进行分析判断,最终根据内部气泡的反应变化速度作为基准,配合反应区里新设置的诸多高精度热成像仪,严格监控反应过程中最细微的变化。
计算机会根据画面中,内部及外部的反应状态,以及热成像探测来计算判断反应的强度,一旦发现有某个区域的氦气和化学药剂产生的反应有变激烈的迹象,立刻减少该地区的氦气注入来降低反应烈度。
可以说,有了这样近乎完美的设施,航天员们再也不用冒着生命危险,在现场操作,肉眼观察,和手工控制整个反应过程了。
‘画天’反应舱除了增加了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程度,也提高了液态胶基燃料的生产效率。
它内部安装有自动运料机,以及自动搅拌机这样的自动作业设备,甚至还有数条运输机械臂用来辅助航天员从货运飞船中转移原料至反应舱待用。
可以说,几乎已经完全做到了航天员只用在安全屋里观察反应过程,然后等待成品完成。
两天后,这枚有着超级巨大脑袋,装载着画天反应舱的远征18号火箭,在无数游客的注目礼中,将巨大的反应舱顺利的送进预定轨道。
由于反应舱实在太大且太重,其自身的自重已经超过了空间站一期的整体总重,为了确保安全,空间站和其最终的对接足足花费了十二个小时的时间。
反应舱顺利连接后,空间站核心舱外部的六个总重接近一吨的控制力矩陀螺仪停止转动。
因为画天反应舱接在空间站的尾部,其自身的重量和距离产生的力矩已经不是核心舱那六个小陀螺能控制得住的,它必须得依靠画天反应舱两头各六个,十二个总重达到十吨的大型控制力矩陀螺仪帮忙。
在新程序复写,以及和画天反应舱的十二个力矩陀螺程序完成匹配后,十八个控制力矩陀螺仪开始重新工作。
这玩意其实就是一个个的大铁坨坨,工作时以每分钟7000转的速度旋转。
如果你玩过指尖陀螺就知道,在陀螺高速转动时左右摆动它,手指会感觉到陀螺出现明显的力量在试图拧回原来的位置。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