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文学网 www.52wx.net,行者无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十五年前,在新加坡,我和一位现在很出名的旅法作家朋友从下榻的京华饭店步行很长的路去动物园游玩,一路听他在讲法国美食。后来还是在新加坡,当时在法国大使馆工作的陈瑞献先生请我到一家以马可波罗命名的法国餐厅吃饭,但陈先生自己却已经只用素食,而为我点的法国餐食却格式完备、程序整饬。他原是一个有资格的美食家,闲坐在一旁慢悠悠地讲述着法国餐食的奥妙,这一切,是我在法国美食上的启蒙。
法国文化部在一九九年发动了一个“唤醒味觉运动”而法国教育部也批准向小学生开设烹饪艺术的系列讲座,教师则需要接受高水准的烹饪专家的培训。这架势,无疑是以国家力量把传统的美食文化推到主流文化的层面上进行普及,在别的国家并不多见。作为世界顶级的旅游大国,法国的学者们又在考察“烹饪遗产”的基础上设计了一条条以吃为主题的线路,使他们的美食文化进一步成为一种国际现象。
从历史看,罗马人战胜高卢(古代法兰西和周边地区),实在是把欧洲的胃口狠狠地橕大了。高卢人强蛮尚武,胃口之好把罗马人吓得不轻,而罗马那时已经讲究奢华的排场,于是把排场巴胃口融为一体,后果不难想象。一切荒唐的构想都与吃连在一起了,有时宴会上推出的蛋糕之大,居然藏得下乐师、雕得出喷泉。十分壮观却十分粗蛮,那口味其实很难说得上。
在这里又要提到我以前在意大利仔细查访过的美第奇家族了。十六世纪这个家族与法国王室通婚,带来了佛罗伦萨的优秀厨艺,巴黎的饮食开始从排场上升到精致。巴黎人聪明,本来也早已厌倦了那种与口舌需要相去甚远的奢华吃喝场面,于是在佛罗伦萨厨师的启示下用心创造,很快就超过了老师,逐渐形成更讲究滋味和情调的法国美食。
当然胃口还是好,排场惫是大,尤其在王室、贵族中更是如此,当时的高层厨艺主要也是为他们服务。例如那个路易十四,宫中为他安排饮食的多达三百多人,吃的时候各种亲信大臣围坐,看他用优雅的风度和规范的礼仪把大量的食品吞咽下去。我在一本书里读到过他一次吞咽的食物数量,简直难以置信,可称之为“非人的胃口”明明是非人的胃口还表现出优雅,就便是法国宫廷贵族的作态。联想到慈禧太后用餐时也上百余道菜,但她只是就近拨几筷罢了。明明不吃还天天照上,这就是中国式的排场。两种排场都令人腻烦。
路易十六被革命法庭宣判死刑之后,居然还当场吃下了六块炸肉排、半只鸡、一堆鸡蛋,胃口好得真可谓“死而后已”了。
对于太好的胃口,美食文化其实有点浪费。法国路易王朝的诸位皇帝胃口如此之好,低层美食家会欣喜,高层美食家则会叹息。一顿吃得下那么多东西,哪里还会细细品尝呢?不会品尝,就无所谓美食。胃口差一点的皇帝可能会品尝一下,但也不一定,因为品尝是比较,他们缺少比较坐标,后来也失去了比较敏感。
我想这事在中国也差不多。王宫的餐桌豪华、丰富,却没有什么好吃的。厨师们知道皇帝不懂品尝,多年下来他们的烹调手艺也退化了。因此,现在有些餐厅为了招徕顾客,冒皇家命名,编皇厨故事,其实是太谦虚了,皇家、皇厨哪有你们做得好?如果真是皇家、皇厨,内行就不进去,免得联想到在太监环视下味同嚼蜡的可怜皇帝。
法国美食的兴起,倒是要感谢革命。那场革命使王室贵族失去了特权,随之也使大量厨师失去了工作,只能走向社会,开起店来。在这之前,法国民间也像中国古代,有一些行旅中的小酒馆和点心铺罢了。
厨师们原以为走出宫廷将面对一个杂乱无章的低俗世界,谁知真的出来后情况要好得多。在餐饮市场上,竞争到最后都变成了厨师的竞争,他们被老板们抢来抢去,地... -->>
十五年前,在新加坡,我和一位现在很出名的旅法作家朋友从下榻的京华饭店步行很长的路去动物园游玩,一路听他在讲法国美食。后来还是在新加坡,当时在法国大使馆工作的陈瑞献先生请我到一家以马可波罗命名的法国餐厅吃饭,但陈先生自己却已经只用素食,而为我点的法国餐食却格式完备、程序整饬。他原是一个有资格的美食家,闲坐在一旁慢悠悠地讲述着法国餐食的奥妙,这一切,是我在法国美食上的启蒙。
法国文化部在一九九年发动了一个“唤醒味觉运动”而法国教育部也批准向小学生开设烹饪艺术的系列讲座,教师则需要接受高水准的烹饪专家的培训。这架势,无疑是以国家力量把传统的美食文化推到主流文化的层面上进行普及,在别的国家并不多见。作为世界顶级的旅游大国,法国的学者们又在考察“烹饪遗产”的基础上设计了一条条以吃为主题的线路,使他们的美食文化进一步成为一种国际现象。
从历史看,罗马人战胜高卢(古代法兰西和周边地区),实在是把欧洲的胃口狠狠地橕大了。高卢人强蛮尚武,胃口之好把罗马人吓得不轻,而罗马那时已经讲究奢华的排场,于是把排场巴胃口融为一体,后果不难想象。一切荒唐的构想都与吃连在一起了,有时宴会上推出的蛋糕之大,居然藏得下乐师、雕得出喷泉。十分壮观却十分粗蛮,那口味其实很难说得上。
在这里又要提到我以前在意大利仔细查访过的美第奇家族了。十六世纪这个家族与法国王室通婚,带来了佛罗伦萨的优秀厨艺,巴黎的饮食开始从排场上升到精致。巴黎人聪明,本来也早已厌倦了那种与口舌需要相去甚远的奢华吃喝场面,于是在佛罗伦萨厨师的启示下用心创造,很快就超过了老师,逐渐形成更讲究滋味和情调的法国美食。
当然胃口还是好,排场惫是大,尤其在王室、贵族中更是如此,当时的高层厨艺主要也是为他们服务。例如那个路易十四,宫中为他安排饮食的多达三百多人,吃的时候各种亲信大臣围坐,看他用优雅的风度和规范的礼仪把大量的食品吞咽下去。我在一本书里读到过他一次吞咽的食物数量,简直难以置信,可称之为“非人的胃口”明明是非人的胃口还表现出优雅,就便是法国宫廷贵族的作态。联想到慈禧太后用餐时也上百余道菜,但她只是就近拨几筷罢了。明明不吃还天天照上,这就是中国式的排场。两种排场都令人腻烦。
路易十六被革命法庭宣判死刑之后,居然还当场吃下了六块炸肉排、半只鸡、一堆鸡蛋,胃口好得真可谓“死而后已”了。
对于太好的胃口,美食文化其实有点浪费。法国路易王朝的诸位皇帝胃口如此之好,低层美食家会欣喜,高层美食家则会叹息。一顿吃得下那么多东西,哪里还会细细品尝呢?不会品尝,就无所谓美食。胃口差一点的皇帝可能会品尝一下,但也不一定,因为品尝是比较,他们缺少比较坐标,后来也失去了比较敏感。
我想这事在中国也差不多。王宫的餐桌豪华、丰富,却没有什么好吃的。厨师们知道皇帝不懂品尝,多年下来他们的烹调手艺也退化了。因此,现在有些餐厅为了招徕顾客,冒皇家命名,编皇厨故事,其实是太谦虚了,皇家、皇厨哪有你们做得好?如果真是皇家、皇厨,内行就不进去,免得联想到在太监环视下味同嚼蜡的可怜皇帝。
法国美食的兴起,倒是要感谢革命。那场革命使王室贵族失去了特权,随之也使大量厨师失去了工作,只能走向社会,开起店来。在这之前,法国民间也像中国古代,有一些行旅中的小酒馆和点心铺罢了。
厨师们原以为走出宫廷将面对一个杂乱无章的低俗世界,谁知真的出来后情况要好得多。在餐饮市场上,竞争到最后都变成了厨师的竞争,他们被老板们抢来抢去,地...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