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文学网 www.52wx.net,权宦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这一时兴起的度假并没能持续多久,因为万寿节要到了,楚昭不得不回京,他虽然是节俭之人,但圣寿事关国体,不仅仅是臣民同庆,四方属国甚至远方小国都有来朝贺的,要维护国家体面,他自然是要回京,加上这次出了这事,京里重臣和辽东地方官员都吓了一跳,纷纷上书请陛下回銮。
而等楚昭带着双林回了京,铺天盖地的弹劾御前总管兼御马监掌印太监傅双林无诏调兵的弹章又雪片一样地上奏到了楚昭御前。
这次连几位阁老都表示了不赞成,应该严惩的意思。毕竟一名内宦居然能无诏调动如此多的兵力,若是某一日,他看不顺眼哪个大臣,是不是也可以悍然动兵,先斩后奏?往更深点想,这次是救驾,下一次呢?从前皇帝宠幸傅双林,但傅双林毕竟比较低调谨慎,大部分时间都在宫内,并没有什么劣迹,大家大部分都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如今事发,许多人才后知后觉的发现,这个默默站在皇帝身后深得皇帝倚重的权宦,手里拥有的究竟是多么大的权力,无诏调兵,易如反掌,辽东一地,几乎就是他的天下,朝中辽东旧臣不少,更不要说这次调兵后,皇帝完全没有猜疑问罪,连个象征性的斥责都没有,这怎么行?
然而这些弹劾都被楚昭视若无睹地留中了,既不回应,也不批注,朝议中若有大臣提出此事,楚昭也一言带过避重就轻,只提救驾之功,象征性地罚了傅双林和辽东几个将领的俸禄。眼看这就轻轻放过了,谁都知道无论是傅双林也好,辽东那些肥得流油的当地将领也好,谁都不是靠那几个俸禄过活的,一个有帝宠在身,赏赐不断,辽东那些将领更是刚刚端了一个海盗巢,更不知暗地里赚了多少,谁在乎那点朝廷俸禄?然而楚昭这人虽然脾气温和,慈孝宽大,不是那刚峻酷烈的君上,登基这些年,却也是柔中带刚,仁而善断,若是一拿定主意,那是谁劝都没用的,大的如立后、御驾亲征诸事,小的如一些朝事议论,他之前虽然也会听取重臣意见,但若是下了决定,那便是无论如何不会更改了。
到底傅双林这次是有救驾之功,因此朝臣们弹劾过一轮,看皇上置之不理,回护之意十分明显,眼见着又是万寿节,各国使臣已陆续到京,朝臣们也都不是傻子,谁也不会在皇上做寿的时候给皇上添堵,给外国使节看笑话,便也都息了。于是朝廷上下一片喜气洋洋,暂时将种种汹涌暗流隐藏,齐心协力歌功颂德,预备起万寿节来了。
眼看万国来朝,四夷臣服,万寿节将至,没想到这时候国子监几位监生带头,居然集体上书,伏阕叩阍上书,斥责御前总管太监傅双林,貌恭怀奸,蒙蔽君上,结党营私,与朝廷重臣表里为奸,祸国殃民,滥用权力,擅施刑赏,前有毒杀生父罔论人伦之行,后有无诏调兵无视国法之举,请陛下斩之以谢天下。
国子监这集体上书来势汹汹,除了伏阕上书,甚至还四处投书。朝中重臣多收到这仿佛檄文一般精心写就的讨伐书,里头将傅双林骂得一文不值,用心险恶,更是提起之前被压下去的杀父一案,只说此案有黑幕,陛下被蒙蔽,用词讲究,辞藻精心,罪名又都十分耸人听闻,显然是要语出惊人。前朝太学大多是贵族子弟,本朝国子监刚成立时也是如此,且当时人才凋零,时有监生直接保举入朝的事,后来高祖命各地挑选府、州、县生员(秀才)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并且多加重视,渐渐冠带云集,英才日盛,本朝数代,都曾对国家政令施行提过中肯建议,天和年间田英一事上也有过决定性的上书,更被当时先帝盛赞为“天子储养卿相之地”“天子虚己以听之,宰相俯首而信之,天下倾心而是之”,自那以后,国子监监生们十分积极关注国家大事,参与国家政令施行为荣。也因此,国子监每次上书,几乎都是冲着万世名节去的,一旦集体上书,不是直斥政令施行之舛、禁庭私谒之过,就是涉及国家盛衰之大计,语不惊人死不休,官员们也一贯十分忌惮他们,畏之如狼虎。这次上书,朝廷上下也是愕然,然而却也只能静观其变。
连骆文镜都有些担忧,私下找了双林劝说道:“国子监生此举背后应该有人,但这次你无诏调兵的把柄在他们手里,理亏在先。先帝为人肃厉,却也对国子监学生十分折节优容,如今他们汹汹而来,不如你还是劝说陛下,暂避锋芒,先去辽东或不拘哪里任个守备太监,过几年再回来,文人笔如刀,国子监那边一贯是以谏人主,攻权臣,主清议为荣,必要冲着青史留名去的,陛下若是置之不理,不虚心听从,少不得要被他们安上个不肖先帝,不听谏言,惑于奸佞的罪名,有损英名。若是闹大了,他们动不动就要寻死觅活,白白博得个青史留名,倒让我主留个污名。”
双林笑道:“这话相爷怎不去和陛下说。”
骆文镜摇头笑道:“陛下这些年威... -->>
这一时兴起的度假并没能持续多久,因为万寿节要到了,楚昭不得不回京,他虽然是节俭之人,但圣寿事关国体,不仅仅是臣民同庆,四方属国甚至远方小国都有来朝贺的,要维护国家体面,他自然是要回京,加上这次出了这事,京里重臣和辽东地方官员都吓了一跳,纷纷上书请陛下回銮。
而等楚昭带着双林回了京,铺天盖地的弹劾御前总管兼御马监掌印太监傅双林无诏调兵的弹章又雪片一样地上奏到了楚昭御前。
这次连几位阁老都表示了不赞成,应该严惩的意思。毕竟一名内宦居然能无诏调动如此多的兵力,若是某一日,他看不顺眼哪个大臣,是不是也可以悍然动兵,先斩后奏?往更深点想,这次是救驾,下一次呢?从前皇帝宠幸傅双林,但傅双林毕竟比较低调谨慎,大部分时间都在宫内,并没有什么劣迹,大家大部分都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如今事发,许多人才后知后觉的发现,这个默默站在皇帝身后深得皇帝倚重的权宦,手里拥有的究竟是多么大的权力,无诏调兵,易如反掌,辽东一地,几乎就是他的天下,朝中辽东旧臣不少,更不要说这次调兵后,皇帝完全没有猜疑问罪,连个象征性的斥责都没有,这怎么行?
然而这些弹劾都被楚昭视若无睹地留中了,既不回应,也不批注,朝议中若有大臣提出此事,楚昭也一言带过避重就轻,只提救驾之功,象征性地罚了傅双林和辽东几个将领的俸禄。眼看这就轻轻放过了,谁都知道无论是傅双林也好,辽东那些肥得流油的当地将领也好,谁都不是靠那几个俸禄过活的,一个有帝宠在身,赏赐不断,辽东那些将领更是刚刚端了一个海盗巢,更不知暗地里赚了多少,谁在乎那点朝廷俸禄?然而楚昭这人虽然脾气温和,慈孝宽大,不是那刚峻酷烈的君上,登基这些年,却也是柔中带刚,仁而善断,若是一拿定主意,那是谁劝都没用的,大的如立后、御驾亲征诸事,小的如一些朝事议论,他之前虽然也会听取重臣意见,但若是下了决定,那便是无论如何不会更改了。
到底傅双林这次是有救驾之功,因此朝臣们弹劾过一轮,看皇上置之不理,回护之意十分明显,眼见着又是万寿节,各国使臣已陆续到京,朝臣们也都不是傻子,谁也不会在皇上做寿的时候给皇上添堵,给外国使节看笑话,便也都息了。于是朝廷上下一片喜气洋洋,暂时将种种汹涌暗流隐藏,齐心协力歌功颂德,预备起万寿节来了。
眼看万国来朝,四夷臣服,万寿节将至,没想到这时候国子监几位监生带头,居然集体上书,伏阕叩阍上书,斥责御前总管太监傅双林,貌恭怀奸,蒙蔽君上,结党营私,与朝廷重臣表里为奸,祸国殃民,滥用权力,擅施刑赏,前有毒杀生父罔论人伦之行,后有无诏调兵无视国法之举,请陛下斩之以谢天下。
国子监这集体上书来势汹汹,除了伏阕上书,甚至还四处投书。朝中重臣多收到这仿佛檄文一般精心写就的讨伐书,里头将傅双林骂得一文不值,用心险恶,更是提起之前被压下去的杀父一案,只说此案有黑幕,陛下被蒙蔽,用词讲究,辞藻精心,罪名又都十分耸人听闻,显然是要语出惊人。前朝太学大多是贵族子弟,本朝国子监刚成立时也是如此,且当时人才凋零,时有监生直接保举入朝的事,后来高祖命各地挑选府、州、县生员(秀才)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并且多加重视,渐渐冠带云集,英才日盛,本朝数代,都曾对国家政令施行提过中肯建议,天和年间田英一事上也有过决定性的上书,更被当时先帝盛赞为“天子储养卿相之地”“天子虚己以听之,宰相俯首而信之,天下倾心而是之”,自那以后,国子监监生们十分积极关注国家大事,参与国家政令施行为荣。也因此,国子监每次上书,几乎都是冲着万世名节去的,一旦集体上书,不是直斥政令施行之舛、禁庭私谒之过,就是涉及国家盛衰之大计,语不惊人死不休,官员们也一贯十分忌惮他们,畏之如狼虎。这次上书,朝廷上下也是愕然,然而却也只能静观其变。
连骆文镜都有些担忧,私下找了双林劝说道:“国子监生此举背后应该有人,但这次你无诏调兵的把柄在他们手里,理亏在先。先帝为人肃厉,却也对国子监学生十分折节优容,如今他们汹汹而来,不如你还是劝说陛下,暂避锋芒,先去辽东或不拘哪里任个守备太监,过几年再回来,文人笔如刀,国子监那边一贯是以谏人主,攻权臣,主清议为荣,必要冲着青史留名去的,陛下若是置之不理,不虚心听从,少不得要被他们安上个不肖先帝,不听谏言,惑于奸佞的罪名,有损英名。若是闹大了,他们动不动就要寻死觅活,白白博得个青史留名,倒让我主留个污名。”
双林笑道:“这话相爷怎不去和陛下说。”
骆文镜摇头笑道:“陛下这些年威...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