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文学网 www.52wx.net,初唐第一猛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三十二章 忙碌
清溪林家被灾民灭族的消息就如同瘟疫一般迅速的在雉山县乃至睦州地界内迅速传播开来,那些个效仿林家的地主乡绅们人人自危,为了避免重蹈林家的覆辙,这些囤积有大量粮食的富绅们纷纷在自家的周围开设粥场,为附近的灾民提供免费的食物,除此之外还主动地拿出一部分粮种,以极低的价格或者出售,或者借贷给受灾的农民。这些举措在一定的程度上缓解了双方的对立矛盾,同时也减轻了朝廷在赈灾方面的巨大压力。
此时的李恪早已经回到了睦州,朝廷提供给睦州的赈灾粮食也已经运抵睦州。粮食问题得到彻底的解决,下面的任务就是如何开展生产自救。如今已经到了十一月底,天气已经转冷,即便是江南的气温要高于北方,而且不存在冰冻期,依然是错过了整整一季的收成。为此李恪决定免收江南地区的一年农业税收,以安抚当地农民,同时把这一决定上报朝廷。
解决了粮食问题,睦州通往雉山县的道路,在当地民众的齐心协力之下,也已经顺利的打通。在朝廷的赈灾粮食以及当地富绅们提供的粮种的双重刺激下,大批流亡在外的灾民开始陆续的返回家园,并且在荒废了的土地上开始播种希望。
由于有李恪提供的石灰消毒法,以及孙思邈配制的预防瘟疫的药物的存在,睦州地区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瘟疫,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当地百姓对于重建家园的信心。
处理完睦州的赈灾事宜,李恪再次返回苏州。虽说没有直接的上下属关系,但是苏州毕竟还是江南道治府所在地,在老百姓的眼里苏州刺史就相当于整个江南道的最大官员,有了什么当地解决不了的事情,第一反应都是往苏州跑,希望苏州的刺史能够为他们解决问题。对此苏州的刺史也是相当的无奈,李恪也只能对此深表同情,而无法予以实质性的帮助。自己这个巡察使虽说确实可以处理整个江南道的事情,只不过自己却不能常驻苏州,即便是管得了一时,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唐初虽说把整个大唐分为十个道,但是各道却没有固定的官员,地方官员最高的职位就是各州的刺史。只有在地方上发生重大的时间,惊动了朝廷,朝廷才会派出巡察使进行巡视。而平时各道的治府内,并没有专职的官员处理地方的事宜。思之再三,李恪觉得有必要向朝廷提出建议,在各道设置高于刺史的一级的固定官职。就像是此次的洪灾,如果有一个高于各州刺史的官员存在,便可以根据各州的情况进行有计划的调配,从而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另外,还有一项规定令李恪非常的反感。那就是各州各县明明建有粮仓,但是当地官员并没有权利开仓放粮,必须要经过朝廷的批准以后才可以,否则的话则要冒丢官甚至坐牢的为危险。此次江南之行,他是深有体会,其中的几个县、州就是因为当地的官员不敢擅自开仓放赈,这才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损失。不过令李恪感到欣慰的是,很多的地方官员都能够在危机的关头,以灾民的生死为重,冒着违反朝廷旨意的危险,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主动打开粮仓放赈。
原本,李恪对于苏州以及杭州刺史在此次抗洪救灾的的过程中,空守着粮仓却墨守成规的等待朝廷救援深感不满,但是看在他们也在职责范围之内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工作,并且没有丝毫的疏忽大意的地方,所以也只能在暗地里说他们是平庸无能之辈,表面上还要夸奖他们在工作中的尽职尽责。
江南道的赈灾任务终于可以告一段落,李恪也就准备起身赶往岭南道。岭南道今夏也曾经遭受暴雨的侵袭,不过万幸的是并没有造成严重的自然灾害。李世民之所以会委派李恪前往岭南,其中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岭南地区距离中原路途遥远且交通不便,当地又多为少数民族,此次朝廷派出巡察使,而且还是亲王殿下,显示朝廷重视当地疾苦、安抚民心才是此行的最主要的目的。其二是自打李恪向李世民讲述了南海外有大唐急需的金、铁矿藏以后,李世民大为心动,有让李恪到岭南实际考察一番,寻找一个合适的地点,作为将来造船出海的基地的目的在其中。
江南前往岭南,有两条路可供李恪选择。一是走旱路,出杭州一路南行经台州、括州进入岭南的建州,然后再转向东南前往唐初时岭南最为繁华的海港城市之一的泉州。当时的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天竺、大食乃至欧洲的货物,都是通过这里然后再由陆路运往大唐内地的。另外一条则是走海路,从杭州乘船出海,然后一路向南直抵泉州。
两条路各有优缺点,陆路赶往泉州,一路之上多为山路,即便是乘坐马车,也是非常之颠簸,而且路途非常遥远,一路行来非常劳累;走海路前往泉州,相对来讲就要轻松许多,可以免去一路之上的颠簸之苦,而且路程上也要短上很多。只不过,没有出过海的人,很难接受海上行驶的晕船滋味,头一次出海之人,在最初的几天里,通常都会头晕恶心,甚至大吐特吐。不过只要克服掉晕船所带来的不便以后,就会比走陆路轻松得多。
对于到底是走陆路还是走海路前往泉州,李恪一时难以下定决心,不为别的,只因为他不知道自己的那个妹妹李明达是否经受得起晕船的折磨。如果按照他和李世民的意思,他这一次就要乘坐海船出海,提前感受一下大唐海军的航海能力,就应为李明达的存在,才使得他不得不考虑,是否有必要改走陆路前往泉州。
唉,俺咋和那个林妹妹似的,动不动就生病嘞?刚想好好的爆发两天,该死的感冒就来给俺添乱。从睡醒开始到现在,已经整整的用掉了一卷手纸。俺那可怜的鼻子啊,都已经被俺揉成酒糟鼻了……今天实在是没有精力再写下去了,字数有点少,大家就将就着点吧。 漫步在这里向大家赔罪了(未完待续)
第三十二章 忙碌
清溪林家被灾民灭族的消息就如同瘟疫一般迅速的在雉山县乃至睦州地界内迅速传播开来,那些个效仿林家的地主乡绅们人人自危,为了避免重蹈林家的覆辙,这些囤积有大量粮食的富绅们纷纷在自家的周围开设粥场,为附近的灾民提供免费的食物,除此之外还主动地拿出一部分粮种,以极低的价格或者出售,或者借贷给受灾的农民。这些举措在一定的程度上缓解了双方的对立矛盾,同时也减轻了朝廷在赈灾方面的巨大压力。
此时的李恪早已经回到了睦州,朝廷提供给睦州的赈灾粮食也已经运抵睦州。粮食问题得到彻底的解决,下面的任务就是如何开展生产自救。如今已经到了十一月底,天气已经转冷,即便是江南的气温要高于北方,而且不存在冰冻期,依然是错过了整整一季的收成。为此李恪决定免收江南地区的一年农业税收,以安抚当地农民,同时把这一决定上报朝廷。
解决了粮食问题,睦州通往雉山县的道路,在当地民众的齐心协力之下,也已经顺利的打通。在朝廷的赈灾粮食以及当地富绅们提供的粮种的双重刺激下,大批流亡在外的灾民开始陆续的返回家园,并且在荒废了的土地上开始播种希望。
由于有李恪提供的石灰消毒法,以及孙思邈配制的预防瘟疫的药物的存在,睦州地区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瘟疫,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当地百姓对于重建家园的信心。
处理完睦州的赈灾事宜,李恪再次返回苏州。虽说没有直接的上下属关系,但是苏州毕竟还是江南道治府所在地,在老百姓的眼里苏州刺史就相当于整个江南道的最大官员,有了什么当地解决不了的事情,第一反应都是往苏州跑,希望苏州的刺史能够为他们解决问题。对此苏州的刺史也是相当的无奈,李恪也只能对此深表同情,而无法予以实质性的帮助。自己这个巡察使虽说确实可以处理整个江南道的事情,只不过自己却不能常驻苏州,即便是管得了一时,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唐初虽说把整个大唐分为十个道,但是各道却没有固定的官员,地方官员最高的职位就是各州的刺史。只有在地方上发生重大的时间,惊动了朝廷,朝廷才会派出巡察使进行巡视。而平时各道的治府内,并没有专职的官员处理地方的事宜。思之再三,李恪觉得有必要向朝廷提出建议,在各道设置高于刺史的一级的固定官职。就像是此次的洪灾,如果有一个高于各州刺史的官员存在,便可以根据各州的情况进行有计划的调配,从而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另外,还有一项规定令李恪非常的反感。那就是各州各县明明建有粮仓,但是当地官员并没有权利开仓放粮,必须要经过朝廷的批准以后才可以,否则的话则要冒丢官甚至坐牢的为危险。此次江南之行,他是深有体会,其中的几个县、州就是因为当地的官员不敢擅自开仓放赈,这才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损失。不过令李恪感到欣慰的是,很多的地方官员都能够在危机的关头,以灾民的生死为重,冒着违反朝廷旨意的危险,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主动打开粮仓放赈。
原本,李恪对于苏州以及杭州刺史在此次抗洪救灾的的过程中,空守着粮仓却墨守成规的等待朝廷救援深感不满,但是看在他们也在职责范围之内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工作,并且没有丝毫的疏忽大意的地方,所以也只能在暗地里说他们是平庸无能之辈,表面上还要夸奖他们在工作中的尽职尽责。
江南道的赈灾任务终于可以告一段落,李恪也就准备起身赶往岭南道。岭南道今夏也曾经遭受暴雨的侵袭,不过万幸的是并没有造成严重的自然灾害。李世民之所以会委派李恪前往岭南,其中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岭南地区距离中原路途遥远且交通不便,当地又多为少数民族,此次朝廷派出巡察使,而且还是亲王殿下,显示朝廷重视当地疾苦、安抚民心才是此行的最主要的目的。其二是自打李恪向李世民讲述了南海外有大唐急需的金、铁矿藏以后,李世民大为心动,有让李恪到岭南实际考察一番,寻找一个合适的地点,作为将来造船出海的基地的目的在其中。
江南前往岭南,有两条路可供李恪选择。一是走旱路,出杭州一路南行经台州、括州进入岭南的建州,然后再转向东南前往唐初时岭南最为繁华的海港城市之一的泉州。当时的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天竺、大食乃至欧洲的货物,都是通过这里然后再由陆路运往大唐内地的。另外一条则是走海路,从杭州乘船出海,然后一路向南直抵泉州。
两条路各有优缺点,陆路赶往泉州,一路之上多为山路,即便是乘坐马车,也是非常之颠簸,而且路途非常遥远,一路行来非常劳累;走海路前往泉州,相对来讲就要轻松许多,可以免去一路之上的颠簸之苦,而且路程上也要短上很多。只不过,没有出过海的人,很难接受海上行驶的晕船滋味,头一次出海之人,在最初的几天里,通常都会头晕恶心,甚至大吐特吐。不过只要克服掉晕船所带来的不便以后,就会比走陆路轻松得多。
对于到底是走陆路还是走海路前往泉州,李恪一时难以下定决心,不为别的,只因为他不知道自己的那个妹妹李明达是否经受得起晕船的折磨。如果按照他和李世民的意思,他这一次就要乘坐海船出海,提前感受一下大唐海军的航海能力,就应为李明达的存在,才使得他不得不考虑,是否有必要改走陆路前往泉州。
唉,俺咋和那个林妹妹似的,动不动就生病嘞?刚想好好的爆发两天,该死的感冒就来给俺添乱。从睡醒开始到现在,已经整整的用掉了一卷手纸。俺那可怜的鼻子啊,都已经被俺揉成酒糟鼻了……今天实在是没有精力再写下去了,字数有点少,大家就将就着点吧。 漫步在这里向大家赔罪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