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文学网 www.52wx.net,北京的部队大院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五
郑长庄是下良湾乡所属的一个行政村,两百多户人家羊拉屎一样散布在一条两三里长山沟的阳坡上。
郑启明的家在几百户人家的中间位置,山路边一块平地的小四合院里,生活着郑启明的父母和他的弟弟一家人。
郑长庄山高地少,平坦一些的地方都成了住人的院落,各家各户耕种的上千块大大小小的田地,像是随季节变幻颜色的壁毯,都在山坡上斜挂着。
郑启明家的小四合院坐北朝南,背风向阳,通视良好,开窗日月进,闭门一家亲,辛苦忙碌的农事,衣食无忧的生活,让全家老少其乐融融,尽享天伦。郑长庄所处山沟的沟底,有一条从山上岩石缝里钻出来的小溪,小溪的上游宽不盈尺,溪水在石块上跳跃着,发出“哗啦啦”的响声,像是热情的少女在唱歌;小溪流到郑启明家的山坡下边的时候,已经有两三尺宽,溪水不紧不慢地流淌着,声音比上游小了很多,如同成熟稳重的中年妇女,缓步轻移,悄声叙说着家常;小河流到山沟沟口的时候,已经宽达丈余,无声无息,安稳恬静,好比走路走累的老妪在小憩,只有当水面上有落叶飘浮的时候,人们才能看到她是在缓慢流动,依依不舍地穿过公路涵洞,离开郑长庄,去寻找自己的归宿。
郑长庄的人没有见过大世面,把小溪称作河,还给它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清水河。
郑长庄山高坡陡,手机信号不好,电视图像不清,但是外界的各种信息依然能够通过各种渠道传送给这里的每一个人。
秦月芳在去往村里的岔路口下了长途公共汽车。
进入郑长庄沟口看到的第一户人家就住在清水河岸边,距离公路只有十几米远,这户人家的二闺女小翠是秦月芳当年的闺中密友。秦月芳在生产大队当团支部书记的时候,小翠是村里的共青团员,秦月芳和郑启明结婚不久,她也远嫁他乡。
小翠的爹郑全兴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庄稼人,年老体弱,已经不能下田干活。因为住在靠公路旁边,来往的车多人多,他便在自家东屋的墙上开个窗口,卖起了小百货。后来县邮电局又让他代售部分报纸杂志,小翠家就成了郑长庄经济文化中心和信息传播中心。这里人多嘴杂,既是大道消息的批发部,也是小道消息的中转站。
在**********闹得最厉害的那几年,小翠的几个弟弟妹妹争先恐后地从娘肚子里爬出来,来到乱哄哄的世界上凑热闹。小翠的家在郑长庄也算是个大户人家,现在她的兄弟姐妹大多都单独成家立户,只有一个老疙瘩弟弟与她的爹娘一起生活。小翠的娘年纪不算太大,只有七十多岁,但已经老得风雨飘摇,身体弯曲,如同是煮熟的基围虾,面孔多皱,好像是少女的百褶裙,身体瘦弱得似乎一阵三级风就能刮走。小翠她爹是有钱难买老来瘦,身上皮松肉少筋骨硬,就像是一根风干了的老丝瓜。但是他人老眼不花,一照面就认出了秦月芳。
小翠家当年劳动力少,吃闲饭的人多,生活贫困,度日艰难,一家人数米而炊,称薪而燃,狠不能单靠呼吸新鲜空气过日子。秦月芳家里那时的生活条件相对稍好一些,经常接济小翠家里。
小翠的娘用衣袖擦了擦迎风流泪的双眼,扳着秦月芳的肩膀端详了好一会,才把眼前的女人与秦月芳这个名字对接在一起,想到当年秦月芳与女儿的关系,老太太饱经风霜的老脸乐成了一朵干枯的菊花,又是搬板凳,又是倒开水,热情得好像是自家的小翠回到了... -->>
五
郑长庄是下良湾乡所属的一个行政村,两百多户人家羊拉屎一样散布在一条两三里长山沟的阳坡上。
郑启明的家在几百户人家的中间位置,山路边一块平地的小四合院里,生活着郑启明的父母和他的弟弟一家人。
郑长庄山高地少,平坦一些的地方都成了住人的院落,各家各户耕种的上千块大大小小的田地,像是随季节变幻颜色的壁毯,都在山坡上斜挂着。
郑启明家的小四合院坐北朝南,背风向阳,通视良好,开窗日月进,闭门一家亲,辛苦忙碌的农事,衣食无忧的生活,让全家老少其乐融融,尽享天伦。郑长庄所处山沟的沟底,有一条从山上岩石缝里钻出来的小溪,小溪的上游宽不盈尺,溪水在石块上跳跃着,发出“哗啦啦”的响声,像是热情的少女在唱歌;小溪流到郑启明家的山坡下边的时候,已经有两三尺宽,溪水不紧不慢地流淌着,声音比上游小了很多,如同成熟稳重的中年妇女,缓步轻移,悄声叙说着家常;小河流到山沟沟口的时候,已经宽达丈余,无声无息,安稳恬静,好比走路走累的老妪在小憩,只有当水面上有落叶飘浮的时候,人们才能看到她是在缓慢流动,依依不舍地穿过公路涵洞,离开郑长庄,去寻找自己的归宿。
郑长庄的人没有见过大世面,把小溪称作河,还给它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清水河。
郑长庄山高坡陡,手机信号不好,电视图像不清,但是外界的各种信息依然能够通过各种渠道传送给这里的每一个人。
秦月芳在去往村里的岔路口下了长途公共汽车。
进入郑长庄沟口看到的第一户人家就住在清水河岸边,距离公路只有十几米远,这户人家的二闺女小翠是秦月芳当年的闺中密友。秦月芳在生产大队当团支部书记的时候,小翠是村里的共青团员,秦月芳和郑启明结婚不久,她也远嫁他乡。
小翠的爹郑全兴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庄稼人,年老体弱,已经不能下田干活。因为住在靠公路旁边,来往的车多人多,他便在自家东屋的墙上开个窗口,卖起了小百货。后来县邮电局又让他代售部分报纸杂志,小翠家就成了郑长庄经济文化中心和信息传播中心。这里人多嘴杂,既是大道消息的批发部,也是小道消息的中转站。
在**********闹得最厉害的那几年,小翠的几个弟弟妹妹争先恐后地从娘肚子里爬出来,来到乱哄哄的世界上凑热闹。小翠的家在郑长庄也算是个大户人家,现在她的兄弟姐妹大多都单独成家立户,只有一个老疙瘩弟弟与她的爹娘一起生活。小翠的娘年纪不算太大,只有七十多岁,但已经老得风雨飘摇,身体弯曲,如同是煮熟的基围虾,面孔多皱,好像是少女的百褶裙,身体瘦弱得似乎一阵三级风就能刮走。小翠她爹是有钱难买老来瘦,身上皮松肉少筋骨硬,就像是一根风干了的老丝瓜。但是他人老眼不花,一照面就认出了秦月芳。
小翠家当年劳动力少,吃闲饭的人多,生活贫困,度日艰难,一家人数米而炊,称薪而燃,狠不能单靠呼吸新鲜空气过日子。秦月芳家里那时的生活条件相对稍好一些,经常接济小翠家里。
小翠的娘用衣袖擦了擦迎风流泪的双眼,扳着秦月芳的肩膀端详了好一会,才把眼前的女人与秦月芳这个名字对接在一起,想到当年秦月芳与女儿的关系,老太太饱经风霜的老脸乐成了一朵干枯的菊花,又是搬板凳,又是倒开水,热情得好像是自家的小翠回到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