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小说网 52wx.net,宋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两位相公不谋而合,关于西夏入侵一事,大臣们的意见就十分明朗了。即便是皇帝赵顼另有想法,而今也必须要有所顾忌。
百官已经是这么个态度了,他还能怎么样?
尤其是王安石,赵顼的决定最顾及的便是他,以及他所主持的变法。既然王安石已经是这般态度,自己还有什么好说的呢?只能想办法在保证战时顺利的情况下,尽可能地维持变法的推行,不要产生太多的不良影响。
西夏人如此乖张,桀骜不驯,那就好好教训他们一番。
即位以来的第一次大规模对外军事行动,赵顼难免有些紧张。战事的结果相当重要,对于大宋朝,以及他个人而言都至关重要。
此战胜败,必将备受瞩目!
赵顼肩上的压力着实不小!
许多的朝中大臣同样的不轻松,也都是捏了一把汗。胜败关系到国家利益是大事,关系到自己的利益也并非小事。
故而廷议做出反击作战的决定之后,顿时引起了举国关注。
发动一场战争可不是容易的事情,调兵遣将,军事上的部署只是一方面。后勤补给,以及相关的事情同样不可懈怠。
有道是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光是粮草都是一件让人头疼的事情。尤其是西北之地,交通运输着实不方便。
或许在隋唐时期,还可以通过黄河加渭河,以及关中的漕运水渠,将粮食运抵关中。可是自从唐末五代之后,漕运驰废,水运的核心是汴京,想要到洛阳都已经有些困难了,长安自不必说了。所以东南所产粮食想要运送到西北,势必要付出极大的代价。
不过好在,宋朝和西夏作战差不多已经快上百年了。陕西四路的边军数量不少,甚至不比河北路防御辽国的军队少。常备军的数量已经这么多,粮食需求自然很大,故而平日里一直重视向西北运粮。
关中之地虽然已经不比秦汉隋唐时期富庶,却也算得上是天府之国,尤其是得渭水灌溉之便利,也算得上是产粮重地。
关中已经不是都城,人口数量也在锐减,粮食消耗也下降不少,故而每年会有不少的盈余。这些粮食则全部被储存起来,只要战事持续的时间不是特别长,粮食方面还是可以支撑的。
粮草的问题解决之后,兵马调动和作战就成为重中之重。
西夏这次似乎采用了全面开花的作战模式,从环州起,庆州、府州、延州、麟州诸地都有进攻,战火绵延的范围很广,声势浩大。完全不像是平日里,在某一地区,或者说某一城池,专门发起进攻。给人的感觉,西夏人像是疯狂了一般。
也正是因此,才促使了大宋朝的官员们和皇帝赵顼出兵的决心。
西夏的如此作为,导致了整个西北边境动荡不安,对老百姓和军方将士们的心态影响很大。时间长了,这种局势不断恶化,说不定还会带来一些其他的麻烦。要知道,宋朝的敌人可不只一家,这边和西夏开战,那边却被辽国趁火打劫,后果不堪设想。
西夏则是想着趁李复圭提供情报,趁机更多地制造破坏,并且给宋朝制造更多的压力。从而增加他们自己的气焰,迫使宋朝人屈服,以便获得更多的利益。他们的如意算盘劈啪作响,甚至已经在考虑停战必须狮子大开口……
却忘记了,凡事都是要个底线,如此作为,反而深深刺激了宋朝人抵抗的决心。
虽说有李复圭叛逃的缘故,西夏大军突然进攻,边境虽然动荡,但是宋军却并未遭遇太过严重的损失。
原因无他,因为西北各州当前的守将都相当不错的。比如环庆路的王韶、清涧城的种谔以及其兄弟子侄,府州的折家军等等。这些可都是西军之中的精锐之师,一方名将,轻易怎么会吃亏呢?
不过他们只是镇守一方的将领,管辖的范围并不大,抵御进攻可以。若是要发起大规模的,尤其是有组织的反击可就做不到了。
既然宋朝决定与西夏开战,那么战争的规模,以及出兵的方式都不可能如同平常那般应付。全面配合,继续调兵遣将是必须的。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次要动用的是整个西北的兵力。
首先,西北缺少的是一位统帅!
朝廷做出的安排是而今已经升作是参知政事的韩绛,当然了他陕西路宣抚使的身份还在。若非西北突然起了边患,韩绛便会留在汴京做个安稳的副宰相,而今却不得不远赴西北指挥作战。
韩绛必将做过陕西路宣抚使,对于西北的情况了如指掌,各州县的将领官员都对他服服帖帖。德高望重的他能够从容调兵,他的能力也足矣应付眼下的局势,能够打好这一仗。加之没有其他更合适的人选,韩绛无疑就是不二人选。
韩相公倒是没有任何怨言,责任重大,自然也就责无旁贷。接到命令之后,立即调动兵马和相关人员,准备赶往西北。
除了主帅韩绛之外,还有一些人也在征调之列,其中最为特别的应该算是威远伯林昭了。
林昭新婚燕尔,这种时候让人家出征西北似乎有些不合情理。可赵顼有自己的理由,此战需要河湟吐蕃予以配合,故而让林昭前往西北协调联络。同时他对梁乙埋和李复圭多有了解,此前在西北也有作战经历,故而让其随军出征。
赵顼之所以这么安排,除了这些很客观的缘由之外,还存了眼不见为净的心思。寒冬过去,新婚之后,有功之臣林昭不可能长时间的冷落闲置,是必须要给他安排职位的。
安排什么呢?在地方为官?他是反对新法的。要是再闹出一档子如之前青苗法那般事情,少不得又是许多麻烦。留在汴京,时间相见也难免尴尬,赵顼可以不在乎,可是王安石一伙人呢?
索性,为了避免这等不必要的麻烦,将他直接丢去西北,让他在军中为将,如此也不会与王安石和新法有任何交集。
赵顼的想法很单纯,他并不认为这样安排会有什么不妥。一个小小的林昭,在军营之中又能如何呢?能翻起多大的浪花?
威远伯府,接到诏书之后,林昭略微有些诧异。
李复圭叛逃 ,西夏入侵的事情他是知道的,也一直在关注着朝廷会如何应对?却万万没想到,事情最后是关联到自己身上来。
说实话,春寒料峭,前往西北苦寒之地也不舒服。尤其是新婚蜜月,家中有三位娇妻相伴,林昭更加不愿意前往。
只是君命难违,圣旨已经下了,根本违抗不得。
转念一想,这未尝不是一个好机会。
从河湟吐蕃回来的时候,林昭就动过心思,想要进入军伍之中。
眼下的证据着实不宜参与过多,倒是军伍之中相对清静的多。大宋朝的军事情况着实太糟糕,林昭有想法想要为其出上一份力。
同时也是因为心中的一种英雄情结,驰骋沙场,建功立业是血性男儿的抱负。再者,只要掌握的兵权,也就意味着实力。经过庆州这一遭的劫难,林昭的权力欲望很强,在这个尊卑有序的时代,没有足够的实力,连生命都要受别人左右,林昭受够了。
单纯当个文官能如何?虽说宋朝重文轻武,可是手握重兵的武将绝对不可小觑,枪杆子才是硬道理,这句话的意义亘古不变。只要有军功,升迁不是问题,至少可以像李复圭那般一手遮天。
... -->>
两位相公不谋而合,关于西夏入侵一事,大臣们的意见就十分明朗了。即便是皇帝赵顼另有想法,而今也必须要有所顾忌。
百官已经是这么个态度了,他还能怎么样?
尤其是王安石,赵顼的决定最顾及的便是他,以及他所主持的变法。既然王安石已经是这般态度,自己还有什么好说的呢?只能想办法在保证战时顺利的情况下,尽可能地维持变法的推行,不要产生太多的不良影响。
西夏人如此乖张,桀骜不驯,那就好好教训他们一番。
即位以来的第一次大规模对外军事行动,赵顼难免有些紧张。战事的结果相当重要,对于大宋朝,以及他个人而言都至关重要。
此战胜败,必将备受瞩目!
赵顼肩上的压力着实不小!
许多的朝中大臣同样的不轻松,也都是捏了一把汗。胜败关系到国家利益是大事,关系到自己的利益也并非小事。
故而廷议做出反击作战的决定之后,顿时引起了举国关注。
发动一场战争可不是容易的事情,调兵遣将,军事上的部署只是一方面。后勤补给,以及相关的事情同样不可懈怠。
有道是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光是粮草都是一件让人头疼的事情。尤其是西北之地,交通运输着实不方便。
或许在隋唐时期,还可以通过黄河加渭河,以及关中的漕运水渠,将粮食运抵关中。可是自从唐末五代之后,漕运驰废,水运的核心是汴京,想要到洛阳都已经有些困难了,长安自不必说了。所以东南所产粮食想要运送到西北,势必要付出极大的代价。
不过好在,宋朝和西夏作战差不多已经快上百年了。陕西四路的边军数量不少,甚至不比河北路防御辽国的军队少。常备军的数量已经这么多,粮食需求自然很大,故而平日里一直重视向西北运粮。
关中之地虽然已经不比秦汉隋唐时期富庶,却也算得上是天府之国,尤其是得渭水灌溉之便利,也算得上是产粮重地。
关中已经不是都城,人口数量也在锐减,粮食消耗也下降不少,故而每年会有不少的盈余。这些粮食则全部被储存起来,只要战事持续的时间不是特别长,粮食方面还是可以支撑的。
粮草的问题解决之后,兵马调动和作战就成为重中之重。
西夏这次似乎采用了全面开花的作战模式,从环州起,庆州、府州、延州、麟州诸地都有进攻,战火绵延的范围很广,声势浩大。完全不像是平日里,在某一地区,或者说某一城池,专门发起进攻。给人的感觉,西夏人像是疯狂了一般。
也正是因此,才促使了大宋朝的官员们和皇帝赵顼出兵的决心。
西夏的如此作为,导致了整个西北边境动荡不安,对老百姓和军方将士们的心态影响很大。时间长了,这种局势不断恶化,说不定还会带来一些其他的麻烦。要知道,宋朝的敌人可不只一家,这边和西夏开战,那边却被辽国趁火打劫,后果不堪设想。
西夏则是想着趁李复圭提供情报,趁机更多地制造破坏,并且给宋朝制造更多的压力。从而增加他们自己的气焰,迫使宋朝人屈服,以便获得更多的利益。他们的如意算盘劈啪作响,甚至已经在考虑停战必须狮子大开口……
却忘记了,凡事都是要个底线,如此作为,反而深深刺激了宋朝人抵抗的决心。
虽说有李复圭叛逃的缘故,西夏大军突然进攻,边境虽然动荡,但是宋军却并未遭遇太过严重的损失。
原因无他,因为西北各州当前的守将都相当不错的。比如环庆路的王韶、清涧城的种谔以及其兄弟子侄,府州的折家军等等。这些可都是西军之中的精锐之师,一方名将,轻易怎么会吃亏呢?
不过他们只是镇守一方的将领,管辖的范围并不大,抵御进攻可以。若是要发起大规模的,尤其是有组织的反击可就做不到了。
既然宋朝决定与西夏开战,那么战争的规模,以及出兵的方式都不可能如同平常那般应付。全面配合,继续调兵遣将是必须的。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次要动用的是整个西北的兵力。
首先,西北缺少的是一位统帅!
朝廷做出的安排是而今已经升作是参知政事的韩绛,当然了他陕西路宣抚使的身份还在。若非西北突然起了边患,韩绛便会留在汴京做个安稳的副宰相,而今却不得不远赴西北指挥作战。
韩绛必将做过陕西路宣抚使,对于西北的情况了如指掌,各州县的将领官员都对他服服帖帖。德高望重的他能够从容调兵,他的能力也足矣应付眼下的局势,能够打好这一仗。加之没有其他更合适的人选,韩绛无疑就是不二人选。
韩相公倒是没有任何怨言,责任重大,自然也就责无旁贷。接到命令之后,立即调动兵马和相关人员,准备赶往西北。
除了主帅韩绛之外,还有一些人也在征调之列,其中最为特别的应该算是威远伯林昭了。
林昭新婚燕尔,这种时候让人家出征西北似乎有些不合情理。可赵顼有自己的理由,此战需要河湟吐蕃予以配合,故而让林昭前往西北协调联络。同时他对梁乙埋和李复圭多有了解,此前在西北也有作战经历,故而让其随军出征。
赵顼之所以这么安排,除了这些很客观的缘由之外,还存了眼不见为净的心思。寒冬过去,新婚之后,有功之臣林昭不可能长时间的冷落闲置,是必须要给他安排职位的。
安排什么呢?在地方为官?他是反对新法的。要是再闹出一档子如之前青苗法那般事情,少不得又是许多麻烦。留在汴京,时间相见也难免尴尬,赵顼可以不在乎,可是王安石一伙人呢?
索性,为了避免这等不必要的麻烦,将他直接丢去西北,让他在军中为将,如此也不会与王安石和新法有任何交集。
赵顼的想法很单纯,他并不认为这样安排会有什么不妥。一个小小的林昭,在军营之中又能如何呢?能翻起多大的浪花?
威远伯府,接到诏书之后,林昭略微有些诧异。
李复圭叛逃 ,西夏入侵的事情他是知道的,也一直在关注着朝廷会如何应对?却万万没想到,事情最后是关联到自己身上来。
说实话,春寒料峭,前往西北苦寒之地也不舒服。尤其是新婚蜜月,家中有三位娇妻相伴,林昭更加不愿意前往。
只是君命难违,圣旨已经下了,根本违抗不得。
转念一想,这未尝不是一个好机会。
从河湟吐蕃回来的时候,林昭就动过心思,想要进入军伍之中。
眼下的证据着实不宜参与过多,倒是军伍之中相对清静的多。大宋朝的军事情况着实太糟糕,林昭有想法想要为其出上一份力。
同时也是因为心中的一种英雄情结,驰骋沙场,建功立业是血性男儿的抱负。再者,只要掌握的兵权,也就意味着实力。经过庆州这一遭的劫难,林昭的权力欲望很强,在这个尊卑有序的时代,没有足够的实力,连生命都要受别人左右,林昭受够了。
单纯当个文官能如何?虽说宋朝重文轻武,可是手握重兵的武将绝对不可小觑,枪杆子才是硬道理,这句话的意义亘古不变。只要有军功,升迁不是问题,至少可以像李复圭那般一手遮天。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