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文学网 www.52wx.net,农门状元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
君子之道:淡而面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
这些话,让陆敏之感觉道似乎力量无穷,逼格高到天,但又那么平易近人。
《大学》也是开篇讲道: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易传》中也讲: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
这话让陆敏之又感觉,在道的面前,阴与阳是平等的,一阴一阳才能成道,缺了哪一方都不可。而说一阴一阳,而不是一阳一阴,阴似乎更在阳之先。
还有许许多多有关“道”的章节。
还有孔夫子亲口说过:“朝闻道,夕可死矣!”
这简直是“问世间道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孟子》中也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闻诛一夫纣,未闻弑君也!”
孟子这句话,简直让陆敏之震撼。对于那些“无道之君”,人们可以诛杀一介匹夫那样诛杀掉,而不是要背“弑君”的道义大罪。
那句“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话,难道都是后世电视上骗人的?
的确,陆敏之没有在四书五经上发现这句话。
而臣对君的忠,前提是要君是“有道之君”。
《论语》中说“君君,臣臣”,也是说君要像个君,那么臣才尽臣的义务,如果君不君,那么臣也可以不臣。
到底是谁胡编说儒家强调君为臣纲,臣要绝对愚忠的?
对于“无道之君”,臣不仅不必尽忠,还可以像诛杀一介匹夫那样杀掉啊!
这个“道”,不仅是臣制约君的利器,也是女反抗男的利器。
君不君,臣就可以不臣。
那么夫不夫,是不是也可以妇不妇?
你不守夫道,那么是不是我也可以不守妇道?你纳小妾搞通房,我是不是也可以养小叔子养男宠?
如果让广大女子也知道这个“道”,践行这个“道”,男尊世界岂不要崩塌!
所以,四书五经绝对不能让广大女子读的,要给她们再编个以柔服顺从为道的《女四书》。也决不能让她们参加科举,因为科举考试就是以含有“道”的四书五经为教材的。
几千年来,在女反抗男的层面上,这个“道”没有传承下来,但在臣反抗君的层面上,这个“道”却继承了下来,形成“道统”。
文人通过传承儒家经书,掌握的这个“道统”,几千年来,也一直在与君主掌握的“政统”对抗着。如果那位君主要搞□□统治,必然不会重视儒家经典,要以武压文,打压“道统”,或者对儒家经典进行歪曲,搞一些御制钦定的“唯一正确注解”,以为考试的范本强迫读书人遵守。
所幸的是,陆敏之感觉自己现在穿来的世界,“道统”还掌握在读书人的手里,这个世界的读书人还是非常有话语权的。虽然这里“读书人”只是男人。
而自己,现在不也是男人了么?
自己,只要发奋读书,读懂四书五经,掌握了其中的“道”,也可以成为继承“道统”的一分子。
读书科举成功,将要成为“臣”。
虽然这个“臣”要被“君”压,但如果君变成“无道之君”,自己这个臣,也可以诛掉无道昏君。这,不仅不会被众人责骂,还会被人称颂拥戴。
想到这里,陆敏之都感觉自己体内的洪荒之力要沸腾了有木有!
现在陆敏之对圣人传下来的这个“道”是颇为看重,但对圣人还是有些非议不满的!他凭什么说“惟小人与女子难养也,近则不逊,远则怨”的话啊!
这话分明是把女子和小人拉到同一层次,认为广大女子都是小人嘛!
是圣人他老人家也歧视女子?还是他老人家曾经受过某个小女子的欺骗祸害,一时的激愤之语,然后被他某位好八卦的弟子记录了下来?
还有圣人也说过“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这话也让陆敏之大为奇怪,难道圣人“弟子三千贤人七十”的弟子们个个都好德不如好色?
圣人一方面鄙视女子为小人,另一方面又感叹女子的强大,悲叹他三千弟子好他所教的德不如好女子的色,这又是闹哪样?
对自己能这样带着八卦之心去读经书,陆敏之自己也是醉了。
或者这些看起来八卦的话,其实也蕴藏着“微言大义”?
爹爹留下的书中对这两句话没有注解,问姐姐陆慧芝她也是羞红了脸半天解答不出什么名堂。
陆敏之决定要明天拿这两句话去问程秀才了,看平时一本严肃正经的程秀才对这两句话怎么解答出什么“微言大义”来。
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
君子之道:淡而面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
这些话,让陆敏之感觉道似乎力量无穷,逼格高到天,但又那么平易近人。
《大学》也是开篇讲道: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易传》中也讲: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
这话让陆敏之又感觉,在道的面前,阴与阳是平等的,一阴一阳才能成道,缺了哪一方都不可。而说一阴一阳,而不是一阳一阴,阴似乎更在阳之先。
还有许许多多有关“道”的章节。
还有孔夫子亲口说过:“朝闻道,夕可死矣!”
这简直是“问世间道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孟子》中也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闻诛一夫纣,未闻弑君也!”
孟子这句话,简直让陆敏之震撼。对于那些“无道之君”,人们可以诛杀一介匹夫那样诛杀掉,而不是要背“弑君”的道义大罪。
那句“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话,难道都是后世电视上骗人的?
的确,陆敏之没有在四书五经上发现这句话。
而臣对君的忠,前提是要君是“有道之君”。
《论语》中说“君君,臣臣”,也是说君要像个君,那么臣才尽臣的义务,如果君不君,那么臣也可以不臣。
到底是谁胡编说儒家强调君为臣纲,臣要绝对愚忠的?
对于“无道之君”,臣不仅不必尽忠,还可以像诛杀一介匹夫那样杀掉啊!
这个“道”,不仅是臣制约君的利器,也是女反抗男的利器。
君不君,臣就可以不臣。
那么夫不夫,是不是也可以妇不妇?
你不守夫道,那么是不是我也可以不守妇道?你纳小妾搞通房,我是不是也可以养小叔子养男宠?
如果让广大女子也知道这个“道”,践行这个“道”,男尊世界岂不要崩塌!
所以,四书五经绝对不能让广大女子读的,要给她们再编个以柔服顺从为道的《女四书》。也决不能让她们参加科举,因为科举考试就是以含有“道”的四书五经为教材的。
几千年来,在女反抗男的层面上,这个“道”没有传承下来,但在臣反抗君的层面上,这个“道”却继承了下来,形成“道统”。
文人通过传承儒家经书,掌握的这个“道统”,几千年来,也一直在与君主掌握的“政统”对抗着。如果那位君主要搞□□统治,必然不会重视儒家经典,要以武压文,打压“道统”,或者对儒家经典进行歪曲,搞一些御制钦定的“唯一正确注解”,以为考试的范本强迫读书人遵守。
所幸的是,陆敏之感觉自己现在穿来的世界,“道统”还掌握在读书人的手里,这个世界的读书人还是非常有话语权的。虽然这里“读书人”只是男人。
而自己,现在不也是男人了么?
自己,只要发奋读书,读懂四书五经,掌握了其中的“道”,也可以成为继承“道统”的一分子。
读书科举成功,将要成为“臣”。
虽然这个“臣”要被“君”压,但如果君变成“无道之君”,自己这个臣,也可以诛掉无道昏君。这,不仅不会被众人责骂,还会被人称颂拥戴。
想到这里,陆敏之都感觉自己体内的洪荒之力要沸腾了有木有!
现在陆敏之对圣人传下来的这个“道”是颇为看重,但对圣人还是有些非议不满的!他凭什么说“惟小人与女子难养也,近则不逊,远则怨”的话啊!
这话分明是把女子和小人拉到同一层次,认为广大女子都是小人嘛!
是圣人他老人家也歧视女子?还是他老人家曾经受过某个小女子的欺骗祸害,一时的激愤之语,然后被他某位好八卦的弟子记录了下来?
还有圣人也说过“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这话也让陆敏之大为奇怪,难道圣人“弟子三千贤人七十”的弟子们个个都好德不如好色?
圣人一方面鄙视女子为小人,另一方面又感叹女子的强大,悲叹他三千弟子好他所教的德不如好女子的色,这又是闹哪样?
对自己能这样带着八卦之心去读经书,陆敏之自己也是醉了。
或者这些看起来八卦的话,其实也蕴藏着“微言大义”?
爹爹留下的书中对这两句话没有注解,问姐姐陆慧芝她也是羞红了脸半天解答不出什么名堂。
陆敏之决定要明天拿这两句话去问程秀才了,看平时一本严肃正经的程秀才对这两句话怎么解答出什么“微言大义”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