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小说网 52wx.net,宗明天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易都发生在帝国联邦内部,唯一的大外部市场就是印度。
帝国中央理所当然没有落后,一直保持领先,事实证明了,当一个国家或者国家联盟的人口、资源与土地占到世界一半以上的时候(现在帝国联邦的土地与人口占到全世界的60%左右,不含南极洲),完全可以只在内部交流,不必与外部交流。
更重要的是,因为没有国际自由贸易体系,这代表着外国商品不能凭借物美价廉轻而易举的打垮本国工业,同时资本无法在全世界范围内自由转移——连一个可自由兑换的货币政策都没有,你怎么将钱带到其他国家?在小帝国联邦内倒是能够一直自由转移,但中原无论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技术工人数量、或者配套产业链,都强于小帝国联邦内的藩属地,即使工人的工资高一些,是不是要搬家去藩属地也要仔细考虑。这就避免了在人口老龄化、劳动力成本提高的情况下,制造业快速流失、本土快速空心化。
当然,随着中原的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工业成本也不断升高,即使是高额关税和难以将赚到的钱带走也越来越不能阻止制造业衰落。当时国会与政府因为这个问题争论的很激烈,提出过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不知是幸运或者国家领导的真知灼见,他们选择了正确的道路,那就是:第三,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提高工厂的科技水平,增加机器人的使用。
当时这个政策争论的非常厉害,反对者众多。从表面上看起来,提高工厂的科技水平、使用机器人会减少雇佣的工人数量,意味着更少的人能够交五项保险,养老金与医疗金会进一步萎靡,政府财政更加困难、民众的日子更不好过,这不是本末倒置么?但当时执政的人民党**伍秉鉴认为,不提升工厂科技水平,制造业就是死路一条;对于可能造成的养老金与医疗金会进一步萎靡问题,反正现在就在用税收填补差额,增加对这些工厂的税收就好了。
伍秉鉴还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观点:对机器人征收增值税。他的理由是这样的。工人在工厂做工,要缴纳所得税,但当机器人代替工人,却不用缴纳所得税,都是干一样的工作?凭什么?这个明明应该交给政府的税收,跑到了谁的荷包里去?当然是企业主。那为什么不课税?当然,伍秉鉴也提出了税额的问题。税额不宜过高,要在保证本国制造业有竞争力的情况下征收机器人的增值税。
看到这个观点的时候,允熥惊呆了。这是他第一世米国*****总统候选人Andrew Yang提出的观念,这一世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有人提出了?允熥不得不感叹,他第三世的中原发展得太快了,然后将这一切归为自己第二世的功劳而沾沾自喜......
因为允熥没有看到这个政策是否在米国实施,不知道是否符合米国国情;但很显然,它很符合这一世大明国情,虽然企业主激烈反对,但人民党内阁与工党、大同党进行合作,在贵族的支持下,仍然通过了这个议案。
这个议案使得政府在制造业工人逐渐失业的情形下仍然能够征收到足够的税赋,用来填补失业金、养老金与医疗金的空缺,同时保证了制造业的竞争力。随着新的工作岗位的出现,年纪较轻的原工人得到了新的工作,彻底解决了失业问题。
至于那些无法大规模使用机器人的制造业工厂,则在政府的统筹下,本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精神,转移到了藩属地与属国,少数转移到了藩国。(在小帝国联邦内以汉人为主的藩国改称藩属地、非汉人的改称属国后,藩国成为汉洲诸国与埃及戊藩的称呼)
现在中原,就业主要在服务业,制造业雇佣的工人较少,主要是机器维修人员、办公室文职人员与司机。这一世的机器人与能源科技远胜允熥的第一世,但在智能化与自动化方面有些差距,汽车速度更快、更节能环保,但不能自动驾驶,仍然需要大量司机。
农业也大量使用农业机械。甚至为了降低成本,几乎所有丘陵地区的田地都被废弃,原本多样化的农作物也大幅度减少,驾驶车辆行驶在公路上两边都是成片的玉米或小麦;难以大规模机械化的蔬菜、水果更是无人种植。中原的田地产出只够口粮,蔬菜、水果、猪牛羊吃的饲料全部都是从南洋或印度来的。
第四,就是在非制造业,比如零售业、快餐业等限制连锁企业。同样是伍秉鉴认为,这些行业如果形成连锁企业,会导致财富向连锁企业的股东集中,降低普通人的财富,导致不公平。所以他主持在国会下院通过了一系列的议案,严格限制连锁企业。这当然使超市与商店的商品价格略高,但对于保证社会公平很有好处。
第五,就是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不仅不缩减福利,反而提高福利。当时之所以这样做纯粹是出于对第二次社会革命的恐惧,但起到了意想不到的后果。随着社会福利的继续提升,生育率反而又有所增长,从最低的413年1.4恢复到了465年1.**,之后一直维持在1.9上下。虽然仍不够世代更替,如果一个移民都不引进人口仍然会萎靡,但人口结构比之前的几十年好多了。
至于第六点,不能算是政府的施政:在生育率较高的时候出生的人陆续去世。随着这些人的去世,养老金与医疗金的压力骤然缓解,政府因此有了更多的钱进行再分配,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
帝国中央还实行了其他许多政策,但允熥认为这几项是最重要的。因为这些原因与施政,中原逐渐缓了过来,普通民众过上了全世界最好的日子。
易都发生在帝国联邦内部,唯一的大外部市场就是印度。
帝国中央理所当然没有落后,一直保持领先,事实证明了,当一个国家或者国家联盟的人口、资源与土地占到世界一半以上的时候(现在帝国联邦的土地与人口占到全世界的60%左右,不含南极洲),完全可以只在内部交流,不必与外部交流。
更重要的是,因为没有国际自由贸易体系,这代表着外国商品不能凭借物美价廉轻而易举的打垮本国工业,同时资本无法在全世界范围内自由转移——连一个可自由兑换的货币政策都没有,你怎么将钱带到其他国家?在小帝国联邦内倒是能够一直自由转移,但中原无论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技术工人数量、或者配套产业链,都强于小帝国联邦内的藩属地,即使工人的工资高一些,是不是要搬家去藩属地也要仔细考虑。这就避免了在人口老龄化、劳动力成本提高的情况下,制造业快速流失、本土快速空心化。
当然,随着中原的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工业成本也不断升高,即使是高额关税和难以将赚到的钱带走也越来越不能阻止制造业衰落。当时国会与政府因为这个问题争论的很激烈,提出过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不知是幸运或者国家领导的真知灼见,他们选择了正确的道路,那就是:第三,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提高工厂的科技水平,增加机器人的使用。
当时这个政策争论的非常厉害,反对者众多。从表面上看起来,提高工厂的科技水平、使用机器人会减少雇佣的工人数量,意味着更少的人能够交五项保险,养老金与医疗金会进一步萎靡,政府财政更加困难、民众的日子更不好过,这不是本末倒置么?但当时执政的人民党**伍秉鉴认为,不提升工厂科技水平,制造业就是死路一条;对于可能造成的养老金与医疗金会进一步萎靡问题,反正现在就在用税收填补差额,增加对这些工厂的税收就好了。
伍秉鉴还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观点:对机器人征收增值税。他的理由是这样的。工人在工厂做工,要缴纳所得税,但当机器人代替工人,却不用缴纳所得税,都是干一样的工作?凭什么?这个明明应该交给政府的税收,跑到了谁的荷包里去?当然是企业主。那为什么不课税?当然,伍秉鉴也提出了税额的问题。税额不宜过高,要在保证本国制造业有竞争力的情况下征收机器人的增值税。
看到这个观点的时候,允熥惊呆了。这是他第一世米国*****总统候选人Andrew Yang提出的观念,这一世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有人提出了?允熥不得不感叹,他第三世的中原发展得太快了,然后将这一切归为自己第二世的功劳而沾沾自喜......
因为允熥没有看到这个政策是否在米国实施,不知道是否符合米国国情;但很显然,它很符合这一世大明国情,虽然企业主激烈反对,但人民党内阁与工党、大同党进行合作,在贵族的支持下,仍然通过了这个议案。
这个议案使得政府在制造业工人逐渐失业的情形下仍然能够征收到足够的税赋,用来填补失业金、养老金与医疗金的空缺,同时保证了制造业的竞争力。随着新的工作岗位的出现,年纪较轻的原工人得到了新的工作,彻底解决了失业问题。
至于那些无法大规模使用机器人的制造业工厂,则在政府的统筹下,本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精神,转移到了藩属地与属国,少数转移到了藩国。(在小帝国联邦内以汉人为主的藩国改称藩属地、非汉人的改称属国后,藩国成为汉洲诸国与埃及戊藩的称呼)
现在中原,就业主要在服务业,制造业雇佣的工人较少,主要是机器维修人员、办公室文职人员与司机。这一世的机器人与能源科技远胜允熥的第一世,但在智能化与自动化方面有些差距,汽车速度更快、更节能环保,但不能自动驾驶,仍然需要大量司机。
农业也大量使用农业机械。甚至为了降低成本,几乎所有丘陵地区的田地都被废弃,原本多样化的农作物也大幅度减少,驾驶车辆行驶在公路上两边都是成片的玉米或小麦;难以大规模机械化的蔬菜、水果更是无人种植。中原的田地产出只够口粮,蔬菜、水果、猪牛羊吃的饲料全部都是从南洋或印度来的。
第四,就是在非制造业,比如零售业、快餐业等限制连锁企业。同样是伍秉鉴认为,这些行业如果形成连锁企业,会导致财富向连锁企业的股东集中,降低普通人的财富,导致不公平。所以他主持在国会下院通过了一系列的议案,严格限制连锁企业。这当然使超市与商店的商品价格略高,但对于保证社会公平很有好处。
第五,就是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不仅不缩减福利,反而提高福利。当时之所以这样做纯粹是出于对第二次社会革命的恐惧,但起到了意想不到的后果。随着社会福利的继续提升,生育率反而又有所增长,从最低的413年1.4恢复到了465年1.**,之后一直维持在1.9上下。虽然仍不够世代更替,如果一个移民都不引进人口仍然会萎靡,但人口结构比之前的几十年好多了。
至于第六点,不能算是政府的施政:在生育率较高的时候出生的人陆续去世。随着这些人的去世,养老金与医疗金的压力骤然缓解,政府因此有了更多的钱进行再分配,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
帝国中央还实行了其他许多政策,但允熥认为这几项是最重要的。因为这些原因与施政,中原逐渐缓了过来,普通民众过上了全世界最好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