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文学网 www.52wx.net,潘金莲与李瓶儿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今日才使了两日,被你扯烂了。”
“朋友?”金莲问道,“谁?”
“花子虚。”西门庆答道。
“什么花子虚的。”金莲说道,“又来哄我了。”
金莲一连串的奚落,西门庆难以招架。金莲感到痛快,她招呼迎儿送来茶水,又要迎儿给西门庆磕头祝寿。不一会儿,预先安排的上寿的酒肴一一摆上。金莲向箱中取出与西门庆上寿的物事,用盘子盛着,送到西门庆面前。西门庆观看,却是一双玄色缎子鞋;一双挑线香草边阑、松竹梅花岁寒三友、酱色缎子护膝;一条纱绿潞绸,永祥云嵌八宝水光绢里儿,紫线带儿,里面装着排草玫瑰花兜肚;一根并头莲瓣簪儿,簪儿上钑着一首小诗:“奴有并头莲,赠与君关髻。凡事同头上,切勿轻相弃。”西门庆见一样喜一样,见了这首诗,已是心花怒放,把金莲搂在自己的怀里,亲了个嘴,说道:“真不知娘子你有如此聪慧,好可人意也!”
金莲教迎儿执壶为西门庆斟酒,然后自己跪下去,插烛似地磕了四个头。西门庆连忙扶将起来。二人并肩紧坐,交杯换盏饮酒。看看天色已晚,西门庆吩咐随身小厮牵马回去,自己在金莲家歇宿。金莲已是两个多月未与西门庆在一起,加上酒哄春心,罗帐内竟紧抱西门庆不放。此时又是炎夏之末,自然香汗淋漓。西门庆自愧多时不来,用心百般抚慰。他扶住金莲坐在自己身上交接起来。任其起坐享乐。金莲是“久别胜新婚”,尽兴之时,竟不能自已,瘫在西门庆胸腹之上,“达达”、“哥哥”连连呼唤有声。
“我这多时不来,让你孤单吃苦了。”西门庆亲着金莲的粉项、酥胸,说道。
“奴家不能没有官人。”金莲闭着眼,双手抱着西门庆的头,轻轻地说道:“只愿官人不要丢弃奴才是。”
二人颠鸾倒凤尽情玩乐了半夜,到二更鼓时分,才睡着。第二天睡到日上三竿还不起来。王婆手上拿着一封书信,在楼下急得坐立不安。等了许久,只得叫道:“大官人,娘子,快快起来,老身有要事相告。”
此时二人已醒,金莲靠在西门庆怀里,不愿动身。西门庆听到王婆叫喊,说道:“该起来,去看看干娘有什么急事。”他以为自己家里出了什么事。
金莲却说道:“管他哩,天塌下来自有好汉去顶着。”她抱着西门庆,不让他起身。
王婆见楼上仍未有动静,急得直打叹声,想了想,管顾不得许多,提脚上楼,敲起了房门:“武二要来了!”
金莲一听,浑身一个冷战,“忽”地一声坐起身来,赶紧把小衣穿上。
西门庆一听,脑袋里只觉得“嗡”地一响,翻身下床,扯起裤子套进脚。
金莲忙把门打开,问道:“他在哪?”
“这里有他的家书。”王婆把手中的信朝金莲面前一递。金莲见是一封书信,脸色才稍稍地转过来,说道:“干娘,把奴吓个半死。”
“这可不是吓唬你。”王婆说道,“一大早,就有个士兵送了信来,说是武松只在八月内准到家。”
金莲取出信,与西门庆一道看阅。信中有问候哥嫂的话语,说明将赶回家中过中秋。二人慌了手脚:武松半个月内就将出现在清河县。西门庆说道:“干娘快想个办法遮藏我俩。恩有重报,不敢有忘。我俩如今情深似海,不能相舍。武二回来,轻则我俩不能见面,重则报仇雪恨,如何是好?”
王婆说道:“大官人,这有何难处?‘幼嫁由亲,后嫁由身。’古来叔嫂不通门户。如今武大已百日来到,大娘子请上几个和尚,把这武大的灵牌子烧了。趁武二未到家,大官人一顶轿子把娘子娶了家去。武二回来,我自有话说。他敢怎的?从此,你二人自在一生,岂不是妙?”
“干娘说的是。”西门庆放下心来说道。
当下,三人约定八月初六日,为武大的百日,请僧烧灵。初八日晚,迎娶金莲。
金莲见自己一生有了着落,轻松许多,吩咐迎儿服伺梳洗,自己将早饭安排好。此时,玳安拿马来接西门庆。三人分头,各去备办。
八月初六早上,西门庆拿了数两散碎银钱,来到金莲家,金莲将银两交给王婆,请了六个和尚,来家做水陆,超度武大,晚夕除灵。金莲陪着西门庆在房里休歇,到拈香佥字、证明礼佛时才出来应付一下。西门庆不耐烦了,要王婆去陪和尚。王婆到时便把那武大灵牌烧了。
初七这天,西门庆和潘金莲又安排一席酒,将迎儿交付与王婆看养。西门庆问道:“干娘,武二回来,怎样才能不让他知道六姐是我娶了才好。”
“有我在此,你放心好了。”王婆说道。
西门庆大喜,又拿出三两银子谢她。当晚,把金莲的箱笼打发人搬到自己家去。金莲也把一些破桌、坏凳、旧衣裳,都与了王婆。
初八日晚上,一顶轿子,四个灯笼,来接金莲。金莲换了一身艳色衣服,由王婆送亲,玳安跟轿,抬进了西门庆家。左邻右舍,远近街坊都来看热闹,人人心中有数,只是不敢管西门庆的事,暗地里你说我道。
西门庆已收拾好花园内楼下三间给金莲做房。这花园由一个独独小角门儿进去,院内设放花草盆景。平日里人迹罕到,十分幽僻。西门庆用十六两银子买了一张黑漆欢门描金床,大红罗圈金帐幔,宝象花拣妆,桌椅锦杌,摆设齐整。又把大娘子吴月娘房里的一个丫头春梅叫到金莲房内服侍金莲,赶着叫娘。另买了个丫头给月娘。又替金莲用六两银子买了个上灶丫头,名唤秋菊。月娘是正室,李娇儿为第二房,前不久娶的孟玉楼填的是第三房,先头已故的陈氏娘子的陪嫁丫头名叫孙雪娥,二十来岁,小巧玲珑,有姿色,西门庆早已收用与她带了髻,排行第四,金莲自然排做第五房。
虽早已同床共枕,但毕竟今日是娶亲之日,这新婚之夜,西门庆当是在金莲房中宿歇,更何况西门庆喜欢金莲。金莲进了西门庆的家,心中重负又卸了许多,尽情寻欢做ài,一会儿在下,一会儿在上,二人如鱼似水,美爱无加,好不快活。
第二天一早,金莲梳妆打扮,身穿艳服,要春梅捧茶跟着,走到后面大娘子月娘房里,拜见大小,递见面鞋脚。
月娘已是几次听说过金莲,却不曾见过。今儿从头看到脚,那是风流往下跑;从脚看到头,风流朝上流。论风流,如水晶盘内走明珠;语态度,似红杏枝头笼晓月。月娘心中想道:“小厮们来家,只说武大的老婆如何如何,想不到果然生得标致,这就怪不得俺那强人爱他。”
金莲上前,与月娘磕了头,递了鞋脚。月娘受了她四礼。次后,月娘又让人唤了李娇儿、孟玉楼、孙雪娥都来拜见,平叙了姊妹之礼,立在边旁。月娘叫丫头拿了个坐儿给金莲,吩咐丫头、媳妇们叫金莲做五娘。这些女人们也都知道金莲的事,今日又见金莲的模样,心中各人都在想着自己的心事,显上脸的,都是不冷不热的表情。金莲是个机灵的人,心里也清楚。
三日过后,金莲每日清晨早起,到月娘房里来做针黹,做鞋脚。凡事不拿强拿,不动强动,要自己的丫头赶着月娘一口一声叫“大娘”。月娘起初不以为然,渐渐地,见金莲针黹鞋脚做得十分好,人也乖觉知礼,欢喜起来,称呼金莲为“六姐”。西门庆觉得金莲美貌,且房事百般称心可意,每晚只往花园里宿歇,把个李娇儿气得牢骚满腹。
武松果然赶在中秋前回到清河。他交了差事,换上干净衣服鞋袜,戴了一项新头巾,径投哥哥家来。进了紫石街,众邻居看见武松,都吃了一惊,手中捏了两把汗:“该出事了!”
武松走到哥哥门前,叫道:“哥哥。”
没人应。
武松揭起帘子,进得门来,看见小女迎儿在楼穿廊下撵线。武松先叫声“哥哥”,无人应,后叫声“嫂嫂”,还是无人应。“是我耳聋了?迎儿,你爹娘往哪里去了?”
迎儿自武松进门始,就开始流泪,听见叔叔问自己,这才哭出声来。
武松奇怪,正要细问,只见王婆从前门掀帘儿进来,便行礼唱诺,问道:“可见我哥嫂哪里去了?”
“二哥,请坐,听我来告诉你。”王婆也坐在武松对面。“唉,你哥哥自从你去后,到四月间得了个拙病死了。”
“几时死的?得什么病?吃谁的药?”
“我想想看。四月二十前后,你哥哥猛可地害急心疼起来。病了八、九日,求神问卜,什么药都吃了,就是医治不好,死了。”
“没听哥哥说有此病,如何一疼便死了?”
今日才使了两日,被你扯烂了。”
“朋友?”金莲问道,“谁?”
“花子虚。”西门庆答道。
“什么花子虚的。”金莲说道,“又来哄我了。”
金莲一连串的奚落,西门庆难以招架。金莲感到痛快,她招呼迎儿送来茶水,又要迎儿给西门庆磕头祝寿。不一会儿,预先安排的上寿的酒肴一一摆上。金莲向箱中取出与西门庆上寿的物事,用盘子盛着,送到西门庆面前。西门庆观看,却是一双玄色缎子鞋;一双挑线香草边阑、松竹梅花岁寒三友、酱色缎子护膝;一条纱绿潞绸,永祥云嵌八宝水光绢里儿,紫线带儿,里面装着排草玫瑰花兜肚;一根并头莲瓣簪儿,簪儿上钑着一首小诗:“奴有并头莲,赠与君关髻。凡事同头上,切勿轻相弃。”西门庆见一样喜一样,见了这首诗,已是心花怒放,把金莲搂在自己的怀里,亲了个嘴,说道:“真不知娘子你有如此聪慧,好可人意也!”
金莲教迎儿执壶为西门庆斟酒,然后自己跪下去,插烛似地磕了四个头。西门庆连忙扶将起来。二人并肩紧坐,交杯换盏饮酒。看看天色已晚,西门庆吩咐随身小厮牵马回去,自己在金莲家歇宿。金莲已是两个多月未与西门庆在一起,加上酒哄春心,罗帐内竟紧抱西门庆不放。此时又是炎夏之末,自然香汗淋漓。西门庆自愧多时不来,用心百般抚慰。他扶住金莲坐在自己身上交接起来。任其起坐享乐。金莲是“久别胜新婚”,尽兴之时,竟不能自已,瘫在西门庆胸腹之上,“达达”、“哥哥”连连呼唤有声。
“我这多时不来,让你孤单吃苦了。”西门庆亲着金莲的粉项、酥胸,说道。
“奴家不能没有官人。”金莲闭着眼,双手抱着西门庆的头,轻轻地说道:“只愿官人不要丢弃奴才是。”
二人颠鸾倒凤尽情玩乐了半夜,到二更鼓时分,才睡着。第二天睡到日上三竿还不起来。王婆手上拿着一封书信,在楼下急得坐立不安。等了许久,只得叫道:“大官人,娘子,快快起来,老身有要事相告。”
此时二人已醒,金莲靠在西门庆怀里,不愿动身。西门庆听到王婆叫喊,说道:“该起来,去看看干娘有什么急事。”他以为自己家里出了什么事。
金莲却说道:“管他哩,天塌下来自有好汉去顶着。”她抱着西门庆,不让他起身。
王婆见楼上仍未有动静,急得直打叹声,想了想,管顾不得许多,提脚上楼,敲起了房门:“武二要来了!”
金莲一听,浑身一个冷战,“忽”地一声坐起身来,赶紧把小衣穿上。
西门庆一听,脑袋里只觉得“嗡”地一响,翻身下床,扯起裤子套进脚。
金莲忙把门打开,问道:“他在哪?”
“这里有他的家书。”王婆把手中的信朝金莲面前一递。金莲见是一封书信,脸色才稍稍地转过来,说道:“干娘,把奴吓个半死。”
“这可不是吓唬你。”王婆说道,“一大早,就有个士兵送了信来,说是武松只在八月内准到家。”
金莲取出信,与西门庆一道看阅。信中有问候哥嫂的话语,说明将赶回家中过中秋。二人慌了手脚:武松半个月内就将出现在清河县。西门庆说道:“干娘快想个办法遮藏我俩。恩有重报,不敢有忘。我俩如今情深似海,不能相舍。武二回来,轻则我俩不能见面,重则报仇雪恨,如何是好?”
王婆说道:“大官人,这有何难处?‘幼嫁由亲,后嫁由身。’古来叔嫂不通门户。如今武大已百日来到,大娘子请上几个和尚,把这武大的灵牌子烧了。趁武二未到家,大官人一顶轿子把娘子娶了家去。武二回来,我自有话说。他敢怎的?从此,你二人自在一生,岂不是妙?”
“干娘说的是。”西门庆放下心来说道。
当下,三人约定八月初六日,为武大的百日,请僧烧灵。初八日晚,迎娶金莲。
金莲见自己一生有了着落,轻松许多,吩咐迎儿服伺梳洗,自己将早饭安排好。此时,玳安拿马来接西门庆。三人分头,各去备办。
八月初六早上,西门庆拿了数两散碎银钱,来到金莲家,金莲将银两交给王婆,请了六个和尚,来家做水陆,超度武大,晚夕除灵。金莲陪着西门庆在房里休歇,到拈香佥字、证明礼佛时才出来应付一下。西门庆不耐烦了,要王婆去陪和尚。王婆到时便把那武大灵牌烧了。
初七这天,西门庆和潘金莲又安排一席酒,将迎儿交付与王婆看养。西门庆问道:“干娘,武二回来,怎样才能不让他知道六姐是我娶了才好。”
“有我在此,你放心好了。”王婆说道。
西门庆大喜,又拿出三两银子谢她。当晚,把金莲的箱笼打发人搬到自己家去。金莲也把一些破桌、坏凳、旧衣裳,都与了王婆。
初八日晚上,一顶轿子,四个灯笼,来接金莲。金莲换了一身艳色衣服,由王婆送亲,玳安跟轿,抬进了西门庆家。左邻右舍,远近街坊都来看热闹,人人心中有数,只是不敢管西门庆的事,暗地里你说我道。
西门庆已收拾好花园内楼下三间给金莲做房。这花园由一个独独小角门儿进去,院内设放花草盆景。平日里人迹罕到,十分幽僻。西门庆用十六两银子买了一张黑漆欢门描金床,大红罗圈金帐幔,宝象花拣妆,桌椅锦杌,摆设齐整。又把大娘子吴月娘房里的一个丫头春梅叫到金莲房内服侍金莲,赶着叫娘。另买了个丫头给月娘。又替金莲用六两银子买了个上灶丫头,名唤秋菊。月娘是正室,李娇儿为第二房,前不久娶的孟玉楼填的是第三房,先头已故的陈氏娘子的陪嫁丫头名叫孙雪娥,二十来岁,小巧玲珑,有姿色,西门庆早已收用与她带了髻,排行第四,金莲自然排做第五房。
虽早已同床共枕,但毕竟今日是娶亲之日,这新婚之夜,西门庆当是在金莲房中宿歇,更何况西门庆喜欢金莲。金莲进了西门庆的家,心中重负又卸了许多,尽情寻欢做ài,一会儿在下,一会儿在上,二人如鱼似水,美爱无加,好不快活。
第二天一早,金莲梳妆打扮,身穿艳服,要春梅捧茶跟着,走到后面大娘子月娘房里,拜见大小,递见面鞋脚。
月娘已是几次听说过金莲,却不曾见过。今儿从头看到脚,那是风流往下跑;从脚看到头,风流朝上流。论风流,如水晶盘内走明珠;语态度,似红杏枝头笼晓月。月娘心中想道:“小厮们来家,只说武大的老婆如何如何,想不到果然生得标致,这就怪不得俺那强人爱他。”
金莲上前,与月娘磕了头,递了鞋脚。月娘受了她四礼。次后,月娘又让人唤了李娇儿、孟玉楼、孙雪娥都来拜见,平叙了姊妹之礼,立在边旁。月娘叫丫头拿了个坐儿给金莲,吩咐丫头、媳妇们叫金莲做五娘。这些女人们也都知道金莲的事,今日又见金莲的模样,心中各人都在想着自己的心事,显上脸的,都是不冷不热的表情。金莲是个机灵的人,心里也清楚。
三日过后,金莲每日清晨早起,到月娘房里来做针黹,做鞋脚。凡事不拿强拿,不动强动,要自己的丫头赶着月娘一口一声叫“大娘”。月娘起初不以为然,渐渐地,见金莲针黹鞋脚做得十分好,人也乖觉知礼,欢喜起来,称呼金莲为“六姐”。西门庆觉得金莲美貌,且房事百般称心可意,每晚只往花园里宿歇,把个李娇儿气得牢骚满腹。
武松果然赶在中秋前回到清河。他交了差事,换上干净衣服鞋袜,戴了一项新头巾,径投哥哥家来。进了紫石街,众邻居看见武松,都吃了一惊,手中捏了两把汗:“该出事了!”
武松走到哥哥门前,叫道:“哥哥。”
没人应。
武松揭起帘子,进得门来,看见小女迎儿在楼穿廊下撵线。武松先叫声“哥哥”,无人应,后叫声“嫂嫂”,还是无人应。“是我耳聋了?迎儿,你爹娘往哪里去了?”
迎儿自武松进门始,就开始流泪,听见叔叔问自己,这才哭出声来。
武松奇怪,正要细问,只见王婆从前门掀帘儿进来,便行礼唱诺,问道:“可见我哥嫂哪里去了?”
“二哥,请坐,听我来告诉你。”王婆也坐在武松对面。“唉,你哥哥自从你去后,到四月间得了个拙病死了。”
“几时死的?得什么病?吃谁的药?”
“我想想看。四月二十前后,你哥哥猛可地害急心疼起来。病了八、九日,求神问卜,什么药都吃了,就是医治不好,死了。”
“没听哥哥说有此病,如何一疼便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