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文学网 www.52wx.net,嫡子归来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谢秉的折子送到了金銮殿上,果然引发了大片的争论。
保守的大臣说什么都不同意与塔鞑人做生意,咬死了这是颠覆江山社稷的阴谋,甚至怀疑谢秉已经被塔鞑人收买,此举是塔鞑人授意,刻意为之。
另外一些眼界开阔的大臣,则引经据典,例证此举是利大于弊,值得一试。
皇帝李崇浩听着底下众多大臣喋喋不休的争吵,不由感到一阵腻烦。他的目光落在今日从上朝开始就一直装缩头乌龟站在那一言不发的李绍钧身上,心中的暴躁更是无形中扩大了好几倍。
“老三,你怎么看?”
被点名的李绍钧无奈,只能出列,斟酌着说道:“儿臣在西北呆过一段时间,但是与塔鞑人并没有太多接触。我听说,塔鞑人虽然残暴,但是做生意这件事上却是很讲信用的。若是父皇有意与塔鞑人通商,在信用这点上倒是不必过多担心。塔鞑占据了大片的草原,他们的马匹和矿石比我们的要好上不少,若是能拿到这两样,对我们日后征战塔鞑倒是十分有利。今年的寒冬百年难得一遇,若是我们抓住机会,壮大西北军营,也正好弥补了这五年来石果敢贪墨的军饷。昔日武帝数次派兵,才把塔鞑一路赶去西边,结果不过百年,塔鞑又卷土重来,残害我边境百姓。父皇爱民如子,又深谋远虑,心中想必早有决断了。”
这一番话说得漂亮,既撇清了自己当初在西北时的嫌疑,又陈述了与塔鞑通商的好处,最后再抬高李崇浩,让李崇浩挑不出一处错处。
更何况,李绍钧最后更是把他和昔日的武帝相提并论,这让李崇浩心中的天平不由有了偏倚——他虽然讨厌武官,但如此难得的名垂青史的机会,他怎么会不心动?
琢磨透这一点,李崇浩心中便有了决断:“退朝之后,岳卿和兵部、户部、吏部尚书留下。”
众人心里明白,这件事上他们已经没有说话的余地,几个一直强烈反对的老臣只能在心中哀叹江山社稷动荡,却也是无可奈何。
下了朝,岳安等人来到皇帝平时勤政的书房,等了一会儿,换了常服的李崇浩还在内侍们的簇拥下缓缓走来。
众人行了礼,皆站立在两旁,等待着李崇浩先说话。
“众位爱卿,与塔鞑通商一事都有何高见啊?”
兵部尚书吴楚韩第一个出列,说道:“陛下,塔鞑对我朝西北边境大片土地垂涎已久,若此时与塔鞑通商,就怕塔鞑趁机举兵侵略我朝西北啊!”
户部尚书也不由点头说道:“西北的税收一年不如一年,每年发往西北救济的灾银反倒是一年多过一年。如果塔鞑趁机举兵,西北就会有大量百姓流离失所,户部这边的银两和衣物怕是有些勉强。”
吏部尚书却是有不同的看法:“折子上写着,这些在边境和本朝商人做生意的塔鞑人,都是来自那些小部落。这些部落被大部落征服,失去了土地和牲畜,只能靠以物易物来换取食物和其他必需品。如果我们加大对西北军防的投入力度,再严格限制塔鞑那边通商的资格,这件事倒是可行。”
吴楚韩第一个反对:“兵部每年能发往西北的军饷不多,如果再加派士兵,军饷供应不上。”
吏部尚书反问道:“这五年来石果敢贪墨了不少军饷,西北军营都能熬过去。现在军饷恢复以往,再加派人手,有何不可?”
吴楚韩怒道:“这五年来我西北的将士们过的是缩衣节食的日子!连饭都吃不饱,武器也磨不亮,还提什么打仗!如果要加派士兵,就必须加军饷!”
李崇浩见两人起了纷争,不由皱起眉头,说道:“军饷一事日后再提,岳卿,你有何高见啊?”
一直不说话的岳安这才出列,谨慎道:“各位尚书大人说的都有理,塔鞑始终是我朝的一块心病,不得不防备着。依我看,不如折中,既答应和塔鞑通商,又往加派士兵,增加军饷,免得有些塔鞑部落趁机钻了空子。”说到这,岳安顿了顿,用余光瞄了眼李崇浩的反应,这才继续说道,“此时非同小可,人员的选择上还需谨慎。”
李崇浩哈哈大笑:“岳卿真是深得我心,我想说的都被你给说光了。人选上的确是要再好好商量。这样,你们回去都仔细想想,两天之后给我人选。”
众人领命。
不说其他三位尚书回去之后是如何与自己门客商议的,岳安散衙回到家中,顾不上用饭,就让随从去请自家三位门客来书房商议此事。
他把今天朝上的事情连同皇帝的态度都说了,又说道:“朝廷下旨与塔鞑通商还是首例,机会难得,各位觉得呢?”
三个门客对视了一眼,其中一个道:“虽说这件事办妥了是一项大的政绩,但如果搞砸了,只怕是要遗臭万年。”
岳安有点诧异,不由问道:“怎么说?”
门客细细分析道:“现在只是几个商人与塔鞑做生意,掀不起什么风浪来。但如果朝廷下旨与塔鞑通商,大量商人涌去西北,鱼龙混杂,如何来界定这些人的身份呢?还有塔鞑那边,像今年的冬天实属罕见,他们不得不寻求我们的帮助,可一旦到了春风生百草的月份,他们还会不会这么安分了?”
另一个门客接着说道:“我们对塔鞑知之甚少,但如果加大西北军防,近期内倒是不必担心塔鞑会趁机侵扰西北边境。商人重利,以次充好缺斤少两的事情频频发生,就怕他们把这陋习带去西北,最终和塔鞑不欢而散,反倒是旧狠未消,又添新仇。”
岳安沉下脸,点头道:“我倒是忽略了这一点,看来,三皇子这次不能去西北,还是先明哲保身吧。”
最后一个门客说道:“我仔细瞧着这一个月京城的动向,四皇子如今安安分分在家闭门思过,反倒是柳文华,自从柳元亨闲赋在家,他当了个五品的官,上蹦下窜很不安分。他前些日子招回了不少当初柳元亨解散的门客,当中不少是有真才实学的。要不就选他去?”
另一个门客反对道:“不行,皇帝没有直接让许州知州或者通判负责这件事,而是从京城派特使过去,这特使的身份一定要比知州或者通判大。柳文华区区五品,在京城压根排不上号。”
“他这五品官当然没什么了不起的,但他可是四皇子的亲舅舅,柳元亨的独子,身后的势力不可小觑。与其让他留在京城给我们添堵,不如送他去西北。”
“西北一事非同小可,岂可儿戏?柳文华留在京城也掀不起什么风浪,把他送去西北,反倒是给柳元亨借他之手运作的机会!”
三个门客各执一词,谁也不服谁。而岳安则一直沉默不语,仔细思考着这三个门客所说的话。
最终,他下了决断:“柳文华不能去,他品阶太低,陛下不会考虑。而且,柳家授意石果敢贪墨军饷的影响还没有平息下去,短时间内是没办法离开京城的。明日我就上书陛下,建议由四皇子为特使,全权处理这件事。”
门客们皆是大惊,当中一个提醒道:“大人,你可是想明白了?我们好不容易才把四皇子赶出朝堂,现在又要主动把他抬回来?如果四皇子去了西北,那西北可就没人能制住他了!就算姜大人郭大人再有手段,身份差别摆在那,只怕也拦不住啊!”
 ... -->>
谢秉的折子送到了金銮殿上,果然引发了大片的争论。
保守的大臣说什么都不同意与塔鞑人做生意,咬死了这是颠覆江山社稷的阴谋,甚至怀疑谢秉已经被塔鞑人收买,此举是塔鞑人授意,刻意为之。
另外一些眼界开阔的大臣,则引经据典,例证此举是利大于弊,值得一试。
皇帝李崇浩听着底下众多大臣喋喋不休的争吵,不由感到一阵腻烦。他的目光落在今日从上朝开始就一直装缩头乌龟站在那一言不发的李绍钧身上,心中的暴躁更是无形中扩大了好几倍。
“老三,你怎么看?”
被点名的李绍钧无奈,只能出列,斟酌着说道:“儿臣在西北呆过一段时间,但是与塔鞑人并没有太多接触。我听说,塔鞑人虽然残暴,但是做生意这件事上却是很讲信用的。若是父皇有意与塔鞑人通商,在信用这点上倒是不必过多担心。塔鞑占据了大片的草原,他们的马匹和矿石比我们的要好上不少,若是能拿到这两样,对我们日后征战塔鞑倒是十分有利。今年的寒冬百年难得一遇,若是我们抓住机会,壮大西北军营,也正好弥补了这五年来石果敢贪墨的军饷。昔日武帝数次派兵,才把塔鞑一路赶去西边,结果不过百年,塔鞑又卷土重来,残害我边境百姓。父皇爱民如子,又深谋远虑,心中想必早有决断了。”
这一番话说得漂亮,既撇清了自己当初在西北时的嫌疑,又陈述了与塔鞑通商的好处,最后再抬高李崇浩,让李崇浩挑不出一处错处。
更何况,李绍钧最后更是把他和昔日的武帝相提并论,这让李崇浩心中的天平不由有了偏倚——他虽然讨厌武官,但如此难得的名垂青史的机会,他怎么会不心动?
琢磨透这一点,李崇浩心中便有了决断:“退朝之后,岳卿和兵部、户部、吏部尚书留下。”
众人心里明白,这件事上他们已经没有说话的余地,几个一直强烈反对的老臣只能在心中哀叹江山社稷动荡,却也是无可奈何。
下了朝,岳安等人来到皇帝平时勤政的书房,等了一会儿,换了常服的李崇浩还在内侍们的簇拥下缓缓走来。
众人行了礼,皆站立在两旁,等待着李崇浩先说话。
“众位爱卿,与塔鞑通商一事都有何高见啊?”
兵部尚书吴楚韩第一个出列,说道:“陛下,塔鞑对我朝西北边境大片土地垂涎已久,若此时与塔鞑通商,就怕塔鞑趁机举兵侵略我朝西北啊!”
户部尚书也不由点头说道:“西北的税收一年不如一年,每年发往西北救济的灾银反倒是一年多过一年。如果塔鞑趁机举兵,西北就会有大量百姓流离失所,户部这边的银两和衣物怕是有些勉强。”
吏部尚书却是有不同的看法:“折子上写着,这些在边境和本朝商人做生意的塔鞑人,都是来自那些小部落。这些部落被大部落征服,失去了土地和牲畜,只能靠以物易物来换取食物和其他必需品。如果我们加大对西北军防的投入力度,再严格限制塔鞑那边通商的资格,这件事倒是可行。”
吴楚韩第一个反对:“兵部每年能发往西北的军饷不多,如果再加派士兵,军饷供应不上。”
吏部尚书反问道:“这五年来石果敢贪墨了不少军饷,西北军营都能熬过去。现在军饷恢复以往,再加派人手,有何不可?”
吴楚韩怒道:“这五年来我西北的将士们过的是缩衣节食的日子!连饭都吃不饱,武器也磨不亮,还提什么打仗!如果要加派士兵,就必须加军饷!”
李崇浩见两人起了纷争,不由皱起眉头,说道:“军饷一事日后再提,岳卿,你有何高见啊?”
一直不说话的岳安这才出列,谨慎道:“各位尚书大人说的都有理,塔鞑始终是我朝的一块心病,不得不防备着。依我看,不如折中,既答应和塔鞑通商,又往加派士兵,增加军饷,免得有些塔鞑部落趁机钻了空子。”说到这,岳安顿了顿,用余光瞄了眼李崇浩的反应,这才继续说道,“此时非同小可,人员的选择上还需谨慎。”
李崇浩哈哈大笑:“岳卿真是深得我心,我想说的都被你给说光了。人选上的确是要再好好商量。这样,你们回去都仔细想想,两天之后给我人选。”
众人领命。
不说其他三位尚书回去之后是如何与自己门客商议的,岳安散衙回到家中,顾不上用饭,就让随从去请自家三位门客来书房商议此事。
他把今天朝上的事情连同皇帝的态度都说了,又说道:“朝廷下旨与塔鞑通商还是首例,机会难得,各位觉得呢?”
三个门客对视了一眼,其中一个道:“虽说这件事办妥了是一项大的政绩,但如果搞砸了,只怕是要遗臭万年。”
岳安有点诧异,不由问道:“怎么说?”
门客细细分析道:“现在只是几个商人与塔鞑做生意,掀不起什么风浪来。但如果朝廷下旨与塔鞑通商,大量商人涌去西北,鱼龙混杂,如何来界定这些人的身份呢?还有塔鞑那边,像今年的冬天实属罕见,他们不得不寻求我们的帮助,可一旦到了春风生百草的月份,他们还会不会这么安分了?”
另一个门客接着说道:“我们对塔鞑知之甚少,但如果加大西北军防,近期内倒是不必担心塔鞑会趁机侵扰西北边境。商人重利,以次充好缺斤少两的事情频频发生,就怕他们把这陋习带去西北,最终和塔鞑不欢而散,反倒是旧狠未消,又添新仇。”
岳安沉下脸,点头道:“我倒是忽略了这一点,看来,三皇子这次不能去西北,还是先明哲保身吧。”
最后一个门客说道:“我仔细瞧着这一个月京城的动向,四皇子如今安安分分在家闭门思过,反倒是柳文华,自从柳元亨闲赋在家,他当了个五品的官,上蹦下窜很不安分。他前些日子招回了不少当初柳元亨解散的门客,当中不少是有真才实学的。要不就选他去?”
另一个门客反对道:“不行,皇帝没有直接让许州知州或者通判负责这件事,而是从京城派特使过去,这特使的身份一定要比知州或者通判大。柳文华区区五品,在京城压根排不上号。”
“他这五品官当然没什么了不起的,但他可是四皇子的亲舅舅,柳元亨的独子,身后的势力不可小觑。与其让他留在京城给我们添堵,不如送他去西北。”
“西北一事非同小可,岂可儿戏?柳文华留在京城也掀不起什么风浪,把他送去西北,反倒是给柳元亨借他之手运作的机会!”
三个门客各执一词,谁也不服谁。而岳安则一直沉默不语,仔细思考着这三个门客所说的话。
最终,他下了决断:“柳文华不能去,他品阶太低,陛下不会考虑。而且,柳家授意石果敢贪墨军饷的影响还没有平息下去,短时间内是没办法离开京城的。明日我就上书陛下,建议由四皇子为特使,全权处理这件事。”
门客们皆是大惊,当中一个提醒道:“大人,你可是想明白了?我们好不容易才把四皇子赶出朝堂,现在又要主动把他抬回来?如果四皇子去了西北,那西北可就没人能制住他了!就算姜大人郭大人再有手段,身份差别摆在那,只怕也拦不住啊!”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