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文学网 www.52wx.net,汉时关之龙腾万里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1、羽林骑、2、虎贲军、3、丹阳兵、4、无当飞军、5、飞熊军、6、陷阵营、7虎豹骑、8、白马义从、9西凉铁骑、10、白耳兵、11、先登死士、12、虎卫军、13、逍遥津死士、14、解烦军、15、大戟士、16、辽东兵、17、黑山军、18、东州兵、19、青州兵、20、黄巾军
一、羽林骑——大汉帝国的禁卫骑兵
主帅:吕布
变迁:演变成陷阵营
分析:吕布的精锐就是陷阵营了,但由于陷阵营史书描写太少,面目实在很模糊,很多史书都说陷阵营是重装步兵,本人这里有一些不同看法。
吕布出身九原,是被当时的并州刺史丁原所录用,丁原是谁呢?他还有个官位叫骑都尉。这个骑都尉是干什么的?汉代是中国冷兵器的一大发展期,中间一项技术突飞猛进,就是骑兵。当年霍去病把骑兵战术几乎发挥到极致,封狼居胥一直都是后代武人的楷模和目标,对于汉人来说,冷兵器时代里霍去病几乎就是骑兵的极致了。所以,汉武帝的军制里,有2个精锐部队,一个是虎贲军,也就是期门军,这个是传统的精锐部队,主要负责皇帝的宿卫和出行。另一个就是汉武帝设立的羽林骑,最早叫建章营骑,这个名称很清楚的表明了这个部队是一只骑兵部队。王维曾有诗说羽林骑是霍去病建立的,实际这是个跨越,因为霍去病先死,再有的羽林骑。但汉武帝时期是骑兵大发展的时期,骑兵的战术和盔甲器具都有了跨越式的发展,而且汉武帝是在后期才设立羽林骑,那么可以基本可以假设这个羽林骑是汉代当时骑兵战术和技术的巅峰之作,是骑兵部队中的精锐。
而骑都尉是干什么的,就是执掌羽林骑的长官名称。丁原在三国志和后汉书的记载里,都说他娴熟弓马,孔武有力。而且呢,后汉书记载了羽林骑的军制,大意是这样说的,羽林骑从北地六郡的良家子弟里选取,然后父死子替。北地六郡,都是与胡人交界的地方,当地子民崇尚习武,大多娴熟弓马。从这个描述来看,羽林骑是一只标准的职业军人,他们子替父职,一辈子把军人当成职业,而且一些杂史记载了羽林骑的选材标准,骑术精良肯定是必须了,此外还规定了要能拉开大约80公斤的强弓。这个80公斤基本查不到出处,而且汉代的斤和现在的斤标准也不一样,很难保证真实性,但起码说明了这只部队非常在意弓马之术。羽林骑的数量很少,汉武帝初设时期,一般都保持在2000人左右,规模并不大,这是因为维护费实在太高了,养不起。因为从现在出土的一些墓葬来看,汉代骑兵已经着重甲了,虽然对比欧洲的重骑兵还不算重甲,但比起中国的传统骑兵来说,已经是相当重的铠甲了。一些研究文献描述说,汉代骑兵穿的铠甲主要有2种,鱼鳞甲和锁子甲,最轻的也要11公斤以上,主要配备武器是弓、弩、长矛、斧、大刀等。而且不仅士兵要穿铠甲,马也要穿,骑兵更是还佩戴面具,从上到下都是精光耀眼。汉代的冶铁技术并不发达,汉武帝时期大力从西域引起冶铁技术,但也只能凑齐2000余人的羽林骑(另一只禁军虎贲军的人数差不多也是2000)。羽林骑和虎贲军都是护卫皇帝的亲军,都是单独的建制,分离在汉武帝南北军建制之外。这2只都是皇帝的禁军,护卫皇帝出行的(虎贲在前,羽林在后),装备精良那是肯定的,大皇帝的禁军总不能穿的破破烂烂出去,总结这些,大致上可以确定羽林骑是汉代的一只重骑兵。都知道中国冷兵器时期,尤其汉代,是非常少重骑兵的,因为一是铁器不发达,弄不来那么多铠甲器具,二则是马太难找了。能负重这么大的战马很稀少。三则是这种骑兵,按照霍去病的思路,能够长途奔袭的话,恐怕每人都不止一匹马。
这里需要说明一点,羽林骑在初期设立的时候,对匈奴作战时有过一段扩张期,人数上万,匈奴被打跑之后,羽林骑就成了和虎贲一样的禁军,人数一直保持在2000多人左右。
丁原的官职是骑都尉,领并州刺史。丁原作为羽林骑长官,被派往并州驻扎。羽林骑我们又知道是皇帝的禁军,是应该驻扎在京城的,那么丁原派去并州干嘛?并州是什么地方,羽林骑士兵来源的六郡之地啊,而且张辽传也描写,张辽被丁原选拔出来,而且被派出去募兵。史书也一致描述丁原本人就娴熟弓马,有一身武艺的。而且丁原的选人,诸如吕布、张辽,这都是后来名震天下的豪杰。所以基本上可以断定,丁原主要是负责羽林骑训练的。吕布传也说了,吕布最早跟着丁原混,有武勇,善骑射。被丁原起用为主簿。英雄记都说了吕布为人粗略,丁原还用他为主簿就有点奇怪。但丁原的职责是什么?各处记载都说明丁原在并州和河内的主要工作就是选拔武勇之士的话,那么吕布任主簿就不奇怪了,因为丁原的工作就是练兵,训练羽林骑,那么吕布做丁原的长吏就一点都不奇怪了,因为他就是个弓马娴熟的武艺高超之人。英雄记吕布号为飞将,虽然后代史学家都说这个太过夸大,这个号恐怕是自号的意思。但吕布自身武艺高强是没问题的。飞将的意思是汉将军李广,李广本身就是弓箭利害,这一点与吕布也吻合。英雄记曾有记载吕布曾辕门射戟,一箭中的。再来看几人的官职,很有意思,丁原手下的吕布张辽,包括他自己都担任过骑都尉这个职位。而骑都尉说过是负责羽林骑的,张辽被派去招募过羽林骑,吕布则担任过丁原的内府长吏,而且吕布后来还担任过持金吾。持金吾是禁军统领的名称,而羽林骑说过是禁军,那么吕布看来是一直负责汉军的精锐骑兵部队,后来说董卓给他升到中郎将,但没有说名称,本人猜测,这个中郎将应该是羽林中郎将,仍然负责羽林骑。而且吕布自己也夸口,说他将骑兵,天下无敌。这就说明吕布手下有一只精锐的骑兵部队,应该就是羽林骑。而且他常年在塞外培训新兵,应该是很擅长骑兵部队的训练和建设。
那么还回到原来,吕布这样一个以骑兵起家,常年统帅最精锐骑兵部队的人,手下的精锐部队陷阵营,怎么会是步兵呢?这不合情理,应该是重装骑兵。从陷阵营仅有的描述上看,说他们铠甲斗具皆精良,曹操曾评价官渡之战时的军力对比,本初马铠三百具,吾不能有十具。袁绍当时那么大势力,马凯也不过三百具,而陷阵营七八百人,铠甲斗具皆精良,这就非常可怕了,难怪陷阵营攻无不克。难怪吕布为天下忌惮,英雄记记载:吕布去投奔袁绍,袁绍就想暗杀掉吕布,但被吕布看破逃掉了,袁绍听说后,非常害怕,打算说什么也要弄死吕布,不能留后患,就派了追兵去收拾吕布,结果到了跟前没人敢上,就这样让吕布跑了。可见吕布麾下骑兵的恐怖。英雄记记载:吕布有次跟袁术交战,数战数胜,打到袁术军不敢再打,吕布于是得意洋洋率兵在淮水北岸哈哈大笑,并且写了一封信给袁术,说“足下恃军强盛,常言猛将武士,欲相吞灭,每抑止之耳!布虽无勇,虎步淮南,一时之间,足下鼠窜寿春,无出头者。猛将武士,为悉何在?”
吕布这个人各类史书的评价都说他基本没什么政治头脑,而且性格反复无常,说白了就是没信义,不仅其他诸侯没几个人喜欢他,连他自己手下都管不住。最后吕布失败也是因为手下内讧造反,但就这样一个人,横行天下,为天下所惮,可见吕布手下的那批羽林骑--或者叫并州铁骑更合适些,毕竟董卓死后,汉军建制基本不复存在了,吕布这批跟随他从并州一路杀过来的亲兵也许按惯例叫并州铁骑更合适些。可见吕布手下的那批并州铁骑装备以及训练水平的高超。吕布死前曾对曹操说,“明公所患不过於布,今已服矣,天下不足忧。明公将步,令布将骑,则天下不足定也。”而曹操不仅不反驳,反而听了这话很是动心。可见吕布并不是在吹牛皮,吕布在训练和指挥骑兵方面,的确是天下第一。这也造就了后来曹军主力——虎豹骑。
二、虎贲军——没落王朝的宫廷禁卫
主帅:袁术
变迁:消失,后曹操仿旧制重建虎卫(贲)营,后演变成中领军,即曹魏精锐五营:武卫、中垒、中坚、骁骑、游击中的武卫、中垒、中坚营
袁术当初指挥汉庭的精锐虎贲军,这也是他想当皇帝的资本
三、丹杨(阳)兵——徐杨之地的劲旅
主帅:陶潜、刘备、吕布、高顺、陈登、曹操、孙策、孙权
变迁:演变成白耳兵、敢死营、解烦营;补充陷阵营、虎豹骑等军的兵员。
史实:
“大将军何进遣都尉毋丘毅诣丹杨募兵”;“太祖兵少,乃与夏侯敦等诣扬州募兵”
分析:为什么何进、曹操没兵了就跑到“丹杨”去募兵?因为“丹杨山险,民多果劲”!《三国志》从简,作者惜墨如金,即使是蜀汉诸大将,吴国诸都督,诸曹诸夏侯也都没有单独立传。而丹杨兵作为一支军事力量出现的频率可以说是相当高的。
丹杨兵是陶谦的老本,他自己就是丹阳人,作为徐州的老军阀,陶手中虽然没有好的战将,但是握有一支精锐的“丹阳兵”,因此也可以对抗曹操这样的大鳄。“丹阳山险,民多果劲,好武习战,高尚气力,精兵之地”,刘备增援陶谦的时候,陶谦赠送了数千丹阳兵给刘备。“谦以丹杨兵四千益先主,先主遂去楷归谦。”四千丹杨兵可以让刘备“去(田)楷归谦”。
后来随着刘备转战千里的部队,就是这支精兵。其余的丹阳兵则在曹豹指挥下诱发了吕布夺徐州的战争。“天明,丹杨兵悉开门内布兵。”丹杨兵的叛乱直接导致徐州的易主。估计后来吕布的部下中不乏丹阳勇士。但是显然还有少许残留在当地的丹阳兵,他们成为好生食鱼鳖的广陵太守陈元龙部下,就是这点儿丹阳兵,后来竟然击退了小霸王孙策的渡江攻击!从刘,吕与曹操的激烈战斗看,我的感觉丹阳兵属于东夷孓遗,基本就是一支廓尔喀部队,能征惯战,吃苦耐劳,有项羽子弟兵之风。
丹杨兵影响最大的还是东吴。“时吴景尚在丹杨,策从兄贲又为丹扬都尉”,孙策平江东靠的就是那几千“庐江上甲”,即“丹杨兵”。孙氏一族对“丹杨太守”一职也十分慎重,大多都是孙氏亲族担当。后来诸葛恪****,其中一大资本就是他身为丹杨太守,手中拥有丹杨兵。“权拜恪抚赵将军,领丹杨太守,授棨戟武骑三百。”
丹扬之地既是东吴的兵源,也是一大毒瘤。“俗好武习战,高尚气力,其升山赴险,抵突丛棘。若鱼之走渊,猨狖之腾木也。时观间隙,出为寇盗,每致兵征伐,寻其窟藏。其战则蜂至,败则鸟窜,自前世以来,不能羁也”,可见丹扬之民是屡有反叛的。后期丹杨兵在晋兵灭吴时也有表现,但是“三冲晋旅,不动”。说明他的组织性,纪律性和打硬仗的能力值得怀疑。
四、无当飞军——蜀中精锐的山地“雇佣”部队
主帅:王平、张嶷
变迁:全军覆灭
史实:
“诸葛亮移南中劲卒、青羌万余家於蜀,为五部,所当无前,号为飞军。即为无当飞军。王平任无当监。”
所谓无当飞军,是诸葛亮在征服南中后,利用当地少数民族兵源,建立的蜀汉劲旅,和刘备传统的王牌军——白耳兵,以及西凉马氏军团鼎足而三,一时瑜亮。这支军队富有特色,从部队性质上说,给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类似于法国的外籍军团,是一支职业雇佣军。他们的统帅是阴沉、严厉的王平。“平特见崇显,加拜参军,统五部兼当营事,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这支精锐部队擅长山地,丛林作战,号为“飞军”,名副其实。??
蜀汉政权原来就曾经使用过三苗后裔的武陵蛮(从河南南迁,和西南夷不是一个体系)雇佣军,在伐吴战争中大显身手,连猛将甘宁都死于这些蛮族手中。七擒孟获——当然只是一个象征——的战争中,诸葛亮更充分认识到了南中少数民族的英勇善战。这并不奇怪,历史上,农耕民族普遍缺乏果毅精神,而游牧,渔猎民族则往往好勇斗狠。??
随着南中战争结束,恢复和平,这些剽悍的战士便陷于失业,把这样的力量留在南方,无疑是社会极大的不稳定因素。看看台湾在抗战后发生的二二八事件,带头闹事的就是从原日军中复员的台湾籍高砂部队成员。为此,诸葛亮对此实施了一箭双雕的有利政策,就是征召少数民族战士加入蜀国政府军,而经费问题,就由当地地方豪强解决。《华阳国志》记载亮以夷多刚狠,不宾大姓豪强,乃勒令出金帛,聘策恶夷为家部曲,得多者栾世袭官。于是夷人贪货物,以兼服属于汉,成夷汉部曲,从而在当地建立带有以夷制夷性质的地方军队,当地豪强得到社会地位,遂安于蜀汉统治,出金暮兵,使少数民族得到实惠,缓和了********。同时,这些当地失业军人变成了政府军,如同在企业中得到了股份,成为少数民族中具备向心力的核心。其组成的军队熟悉民俗,较少激发问题。后来张嶷,马忠等弹压叛乱,夷汉部曲都是主力。
如此好处,自然不能让地方独享。同时,也为了彻底避免南方割据势力死灰复燃,在诸葛亮主持下,蜀国不惜本钱,移南中劲卒,青羌万余家于蜀,为五部,所当无前,号为飞军。这就是无当飞军的来历。这支军队的成员到达蜀郡以后,就成为蜀国的军户,世代为蜀国当兵为生,成为职业军人。时成都和南中的繁华不可同日而语,南中夷族素重勇士,故每有空缺,南人必奔走而告,刺血踊跃,以此为荣。让人想起英国军队在尼泊尔招募廓尔喀营雇佣军的场面。当然,当时南方人口不多,徉柯郡两万户,建宁郡万户,朱提郡八千户,兴古郡四万户,一下子调走一万户能征惯战的世家,对当地割据势力可以算是釜底抽薪。??
无当飞军是何等形象呢?他们皆身披铁甲,能翻山越岭。善于使用弓弩和毒箭,尤其精于防守作战。因为是举家迁移,所以俗以蛮姑为舞,皆团牌辟(披)发,号啸而进。《三国演义》在七擒孟获中,把这支还没有诞生的精兵配给了当地豪帅,银冶洞洞主杨锋,固然是无稽之谈,但大体形象没有错的。如此奇装异服,风俗独特的军队进驻蜀都,肯定也带来不小的文化冲突,至少广大士族阶层一定是又好奇,又担心。为了能够给这些剽悍的战士以良好的管理,蜀汉委任治军严谨的魏国降将,巴西人(也可能是徐州沛人)王平为该军团第一任司令官。王平,字子均,识字不满十,与士卒同甘共苦,而生性谨严,训练苛刻,很少说话。这样一位既能服众,又严厉而带点儿阴沉的将军,实在是雇佣军太合适的指挥官人选了。
《华阳国志·南中志》记载:建兴三年,诸葛亮征南中,“秋,遂平四郡。……移南中劲卒青羌万余家于蜀,为五部,所当无前,号为飞军。”蜀的军制也是仿汉制,《历代兵制》中记载:“蜀置五军,其左、右,将军、督、护一人;其中师,监、护、典、参军各一人;... -->>
1、羽林骑、2、虎贲军、3、丹阳兵、4、无当飞军、5、飞熊军、6、陷阵营、7虎豹骑、8、白马义从、9西凉铁骑、10、白耳兵、11、先登死士、12、虎卫军、13、逍遥津死士、14、解烦军、15、大戟士、16、辽东兵、17、黑山军、18、东州兵、19、青州兵、20、黄巾军
一、羽林骑——大汉帝国的禁卫骑兵
主帅:吕布
变迁:演变成陷阵营
分析:吕布的精锐就是陷阵营了,但由于陷阵营史书描写太少,面目实在很模糊,很多史书都说陷阵营是重装步兵,本人这里有一些不同看法。
吕布出身九原,是被当时的并州刺史丁原所录用,丁原是谁呢?他还有个官位叫骑都尉。这个骑都尉是干什么的?汉代是中国冷兵器的一大发展期,中间一项技术突飞猛进,就是骑兵。当年霍去病把骑兵战术几乎发挥到极致,封狼居胥一直都是后代武人的楷模和目标,对于汉人来说,冷兵器时代里霍去病几乎就是骑兵的极致了。所以,汉武帝的军制里,有2个精锐部队,一个是虎贲军,也就是期门军,这个是传统的精锐部队,主要负责皇帝的宿卫和出行。另一个就是汉武帝设立的羽林骑,最早叫建章营骑,这个名称很清楚的表明了这个部队是一只骑兵部队。王维曾有诗说羽林骑是霍去病建立的,实际这是个跨越,因为霍去病先死,再有的羽林骑。但汉武帝时期是骑兵大发展的时期,骑兵的战术和盔甲器具都有了跨越式的发展,而且汉武帝是在后期才设立羽林骑,那么可以基本可以假设这个羽林骑是汉代当时骑兵战术和技术的巅峰之作,是骑兵部队中的精锐。
而骑都尉是干什么的,就是执掌羽林骑的长官名称。丁原在三国志和后汉书的记载里,都说他娴熟弓马,孔武有力。而且呢,后汉书记载了羽林骑的军制,大意是这样说的,羽林骑从北地六郡的良家子弟里选取,然后父死子替。北地六郡,都是与胡人交界的地方,当地子民崇尚习武,大多娴熟弓马。从这个描述来看,羽林骑是一只标准的职业军人,他们子替父职,一辈子把军人当成职业,而且一些杂史记载了羽林骑的选材标准,骑术精良肯定是必须了,此外还规定了要能拉开大约80公斤的强弓。这个80公斤基本查不到出处,而且汉代的斤和现在的斤标准也不一样,很难保证真实性,但起码说明了这只部队非常在意弓马之术。羽林骑的数量很少,汉武帝初设时期,一般都保持在2000人左右,规模并不大,这是因为维护费实在太高了,养不起。因为从现在出土的一些墓葬来看,汉代骑兵已经着重甲了,虽然对比欧洲的重骑兵还不算重甲,但比起中国的传统骑兵来说,已经是相当重的铠甲了。一些研究文献描述说,汉代骑兵穿的铠甲主要有2种,鱼鳞甲和锁子甲,最轻的也要11公斤以上,主要配备武器是弓、弩、长矛、斧、大刀等。而且不仅士兵要穿铠甲,马也要穿,骑兵更是还佩戴面具,从上到下都是精光耀眼。汉代的冶铁技术并不发达,汉武帝时期大力从西域引起冶铁技术,但也只能凑齐2000余人的羽林骑(另一只禁军虎贲军的人数差不多也是2000)。羽林骑和虎贲军都是护卫皇帝的亲军,都是单独的建制,分离在汉武帝南北军建制之外。这2只都是皇帝的禁军,护卫皇帝出行的(虎贲在前,羽林在后),装备精良那是肯定的,大皇帝的禁军总不能穿的破破烂烂出去,总结这些,大致上可以确定羽林骑是汉代的一只重骑兵。都知道中国冷兵器时期,尤其汉代,是非常少重骑兵的,因为一是铁器不发达,弄不来那么多铠甲器具,二则是马太难找了。能负重这么大的战马很稀少。三则是这种骑兵,按照霍去病的思路,能够长途奔袭的话,恐怕每人都不止一匹马。
这里需要说明一点,羽林骑在初期设立的时候,对匈奴作战时有过一段扩张期,人数上万,匈奴被打跑之后,羽林骑就成了和虎贲一样的禁军,人数一直保持在2000多人左右。
丁原的官职是骑都尉,领并州刺史。丁原作为羽林骑长官,被派往并州驻扎。羽林骑我们又知道是皇帝的禁军,是应该驻扎在京城的,那么丁原派去并州干嘛?并州是什么地方,羽林骑士兵来源的六郡之地啊,而且张辽传也描写,张辽被丁原选拔出来,而且被派出去募兵。史书也一致描述丁原本人就娴熟弓马,有一身武艺的。而且丁原的选人,诸如吕布、张辽,这都是后来名震天下的豪杰。所以基本上可以断定,丁原主要是负责羽林骑训练的。吕布传也说了,吕布最早跟着丁原混,有武勇,善骑射。被丁原起用为主簿。英雄记都说了吕布为人粗略,丁原还用他为主簿就有点奇怪。但丁原的职责是什么?各处记载都说明丁原在并州和河内的主要工作就是选拔武勇之士的话,那么吕布任主簿就不奇怪了,因为丁原的工作就是练兵,训练羽林骑,那么吕布做丁原的长吏就一点都不奇怪了,因为他就是个弓马娴熟的武艺高超之人。英雄记吕布号为飞将,虽然后代史学家都说这个太过夸大,这个号恐怕是自号的意思。但吕布自身武艺高强是没问题的。飞将的意思是汉将军李广,李广本身就是弓箭利害,这一点与吕布也吻合。英雄记曾有记载吕布曾辕门射戟,一箭中的。再来看几人的官职,很有意思,丁原手下的吕布张辽,包括他自己都担任过骑都尉这个职位。而骑都尉说过是负责羽林骑的,张辽被派去招募过羽林骑,吕布则担任过丁原的内府长吏,而且吕布后来还担任过持金吾。持金吾是禁军统领的名称,而羽林骑说过是禁军,那么吕布看来是一直负责汉军的精锐骑兵部队,后来说董卓给他升到中郎将,但没有说名称,本人猜测,这个中郎将应该是羽林中郎将,仍然负责羽林骑。而且吕布自己也夸口,说他将骑兵,天下无敌。这就说明吕布手下有一只精锐的骑兵部队,应该就是羽林骑。而且他常年在塞外培训新兵,应该是很擅长骑兵部队的训练和建设。
那么还回到原来,吕布这样一个以骑兵起家,常年统帅最精锐骑兵部队的人,手下的精锐部队陷阵营,怎么会是步兵呢?这不合情理,应该是重装骑兵。从陷阵营仅有的描述上看,说他们铠甲斗具皆精良,曹操曾评价官渡之战时的军力对比,本初马铠三百具,吾不能有十具。袁绍当时那么大势力,马凯也不过三百具,而陷阵营七八百人,铠甲斗具皆精良,这就非常可怕了,难怪陷阵营攻无不克。难怪吕布为天下忌惮,英雄记记载:吕布去投奔袁绍,袁绍就想暗杀掉吕布,但被吕布看破逃掉了,袁绍听说后,非常害怕,打算说什么也要弄死吕布,不能留后患,就派了追兵去收拾吕布,结果到了跟前没人敢上,就这样让吕布跑了。可见吕布麾下骑兵的恐怖。英雄记记载:吕布有次跟袁术交战,数战数胜,打到袁术军不敢再打,吕布于是得意洋洋率兵在淮水北岸哈哈大笑,并且写了一封信给袁术,说“足下恃军强盛,常言猛将武士,欲相吞灭,每抑止之耳!布虽无勇,虎步淮南,一时之间,足下鼠窜寿春,无出头者。猛将武士,为悉何在?”
吕布这个人各类史书的评价都说他基本没什么政治头脑,而且性格反复无常,说白了就是没信义,不仅其他诸侯没几个人喜欢他,连他自己手下都管不住。最后吕布失败也是因为手下内讧造反,但就这样一个人,横行天下,为天下所惮,可见吕布手下的那批羽林骑--或者叫并州铁骑更合适些,毕竟董卓死后,汉军建制基本不复存在了,吕布这批跟随他从并州一路杀过来的亲兵也许按惯例叫并州铁骑更合适些。可见吕布手下的那批并州铁骑装备以及训练水平的高超。吕布死前曾对曹操说,“明公所患不过於布,今已服矣,天下不足忧。明公将步,令布将骑,则天下不足定也。”而曹操不仅不反驳,反而听了这话很是动心。可见吕布并不是在吹牛皮,吕布在训练和指挥骑兵方面,的确是天下第一。这也造就了后来曹军主力——虎豹骑。
二、虎贲军——没落王朝的宫廷禁卫
主帅:袁术
变迁:消失,后曹操仿旧制重建虎卫(贲)营,后演变成中领军,即曹魏精锐五营:武卫、中垒、中坚、骁骑、游击中的武卫、中垒、中坚营
袁术当初指挥汉庭的精锐虎贲军,这也是他想当皇帝的资本
三、丹杨(阳)兵——徐杨之地的劲旅
主帅:陶潜、刘备、吕布、高顺、陈登、曹操、孙策、孙权
变迁:演变成白耳兵、敢死营、解烦营;补充陷阵营、虎豹骑等军的兵员。
史实:
“大将军何进遣都尉毋丘毅诣丹杨募兵”;“太祖兵少,乃与夏侯敦等诣扬州募兵”
分析:为什么何进、曹操没兵了就跑到“丹杨”去募兵?因为“丹杨山险,民多果劲”!《三国志》从简,作者惜墨如金,即使是蜀汉诸大将,吴国诸都督,诸曹诸夏侯也都没有单独立传。而丹杨兵作为一支军事力量出现的频率可以说是相当高的。
丹杨兵是陶谦的老本,他自己就是丹阳人,作为徐州的老军阀,陶手中虽然没有好的战将,但是握有一支精锐的“丹阳兵”,因此也可以对抗曹操这样的大鳄。“丹阳山险,民多果劲,好武习战,高尚气力,精兵之地”,刘备增援陶谦的时候,陶谦赠送了数千丹阳兵给刘备。“谦以丹杨兵四千益先主,先主遂去楷归谦。”四千丹杨兵可以让刘备“去(田)楷归谦”。
后来随着刘备转战千里的部队,就是这支精兵。其余的丹阳兵则在曹豹指挥下诱发了吕布夺徐州的战争。“天明,丹杨兵悉开门内布兵。”丹杨兵的叛乱直接导致徐州的易主。估计后来吕布的部下中不乏丹阳勇士。但是显然还有少许残留在当地的丹阳兵,他们成为好生食鱼鳖的广陵太守陈元龙部下,就是这点儿丹阳兵,后来竟然击退了小霸王孙策的渡江攻击!从刘,吕与曹操的激烈战斗看,我的感觉丹阳兵属于东夷孓遗,基本就是一支廓尔喀部队,能征惯战,吃苦耐劳,有项羽子弟兵之风。
丹杨兵影响最大的还是东吴。“时吴景尚在丹杨,策从兄贲又为丹扬都尉”,孙策平江东靠的就是那几千“庐江上甲”,即“丹杨兵”。孙氏一族对“丹杨太守”一职也十分慎重,大多都是孙氏亲族担当。后来诸葛恪****,其中一大资本就是他身为丹杨太守,手中拥有丹杨兵。“权拜恪抚赵将军,领丹杨太守,授棨戟武骑三百。”
丹扬之地既是东吴的兵源,也是一大毒瘤。“俗好武习战,高尚气力,其升山赴险,抵突丛棘。若鱼之走渊,猨狖之腾木也。时观间隙,出为寇盗,每致兵征伐,寻其窟藏。其战则蜂至,败则鸟窜,自前世以来,不能羁也”,可见丹扬之民是屡有反叛的。后期丹杨兵在晋兵灭吴时也有表现,但是“三冲晋旅,不动”。说明他的组织性,纪律性和打硬仗的能力值得怀疑。
四、无当飞军——蜀中精锐的山地“雇佣”部队
主帅:王平、张嶷
变迁:全军覆灭
史实:
“诸葛亮移南中劲卒、青羌万余家於蜀,为五部,所当无前,号为飞军。即为无当飞军。王平任无当监。”
所谓无当飞军,是诸葛亮在征服南中后,利用当地少数民族兵源,建立的蜀汉劲旅,和刘备传统的王牌军——白耳兵,以及西凉马氏军团鼎足而三,一时瑜亮。这支军队富有特色,从部队性质上说,给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类似于法国的外籍军团,是一支职业雇佣军。他们的统帅是阴沉、严厉的王平。“平特见崇显,加拜参军,统五部兼当营事,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这支精锐部队擅长山地,丛林作战,号为“飞军”,名副其实。??
蜀汉政权原来就曾经使用过三苗后裔的武陵蛮(从河南南迁,和西南夷不是一个体系)雇佣军,在伐吴战争中大显身手,连猛将甘宁都死于这些蛮族手中。七擒孟获——当然只是一个象征——的战争中,诸葛亮更充分认识到了南中少数民族的英勇善战。这并不奇怪,历史上,农耕民族普遍缺乏果毅精神,而游牧,渔猎民族则往往好勇斗狠。??
随着南中战争结束,恢复和平,这些剽悍的战士便陷于失业,把这样的力量留在南方,无疑是社会极大的不稳定因素。看看台湾在抗战后发生的二二八事件,带头闹事的就是从原日军中复员的台湾籍高砂部队成员。为此,诸葛亮对此实施了一箭双雕的有利政策,就是征召少数民族战士加入蜀国政府军,而经费问题,就由当地地方豪强解决。《华阳国志》记载亮以夷多刚狠,不宾大姓豪强,乃勒令出金帛,聘策恶夷为家部曲,得多者栾世袭官。于是夷人贪货物,以兼服属于汉,成夷汉部曲,从而在当地建立带有以夷制夷性质的地方军队,当地豪强得到社会地位,遂安于蜀汉统治,出金暮兵,使少数民族得到实惠,缓和了********。同时,这些当地失业军人变成了政府军,如同在企业中得到了股份,成为少数民族中具备向心力的核心。其组成的军队熟悉民俗,较少激发问题。后来张嶷,马忠等弹压叛乱,夷汉部曲都是主力。
如此好处,自然不能让地方独享。同时,也为了彻底避免南方割据势力死灰复燃,在诸葛亮主持下,蜀国不惜本钱,移南中劲卒,青羌万余家于蜀,为五部,所当无前,号为飞军。这就是无当飞军的来历。这支军队的成员到达蜀郡以后,就成为蜀国的军户,世代为蜀国当兵为生,成为职业军人。时成都和南中的繁华不可同日而语,南中夷族素重勇士,故每有空缺,南人必奔走而告,刺血踊跃,以此为荣。让人想起英国军队在尼泊尔招募廓尔喀营雇佣军的场面。当然,当时南方人口不多,徉柯郡两万户,建宁郡万户,朱提郡八千户,兴古郡四万户,一下子调走一万户能征惯战的世家,对当地割据势力可以算是釜底抽薪。??
无当飞军是何等形象呢?他们皆身披铁甲,能翻山越岭。善于使用弓弩和毒箭,尤其精于防守作战。因为是举家迁移,所以俗以蛮姑为舞,皆团牌辟(披)发,号啸而进。《三国演义》在七擒孟获中,把这支还没有诞生的精兵配给了当地豪帅,银冶洞洞主杨锋,固然是无稽之谈,但大体形象没有错的。如此奇装异服,风俗独特的军队进驻蜀都,肯定也带来不小的文化冲突,至少广大士族阶层一定是又好奇,又担心。为了能够给这些剽悍的战士以良好的管理,蜀汉委任治军严谨的魏国降将,巴西人(也可能是徐州沛人)王平为该军团第一任司令官。王平,字子均,识字不满十,与士卒同甘共苦,而生性谨严,训练苛刻,很少说话。这样一位既能服众,又严厉而带点儿阴沉的将军,实在是雇佣军太合适的指挥官人选了。
《华阳国志·南中志》记载:建兴三年,诸葛亮征南中,“秋,遂平四郡。……移南中劲卒青羌万余家于蜀,为五部,所当无前,号为飞军。”蜀的军制也是仿汉制,《历代兵制》中记载:“蜀置五军,其左、右,将军、督、护一人;其中师,监、护、典、参军各一人;...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