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文学网 www.52wx.net,历史扳道工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但孙珲认为,乾隆的解释并不确切,而且他在御批中说“马被重铠,亦徒束缚而不能骋其腾骧之力,尤理所必无”是明显错误的,中国古代从汉至唐宋,人马皆披重铠的重骑兵一直都存在,而乾隆的时代重骑兵已经退出了战场,他也没有见过,所以才认为“马被重铠”是不可能的。
后世学者对“拐子马”和“铁浮屠”也做过考证。认为“拐子马”一词首次出现在绍兴十年(1140)五月的顺昌战役中,出自被金人强征入伍的河北汉人之口,其以为金军中有战斗力者,“止是两拐子马”。所以此词应是汉族语言而非女真语,北宋时人们的习惯用语中有“拐子”一词。如《续资治通鉴长编》和《武经总要》中有“东西拐子马”之称,是指“大阵之左右翼”。如《东京梦华录》和《三朝北盟会要》中有“拐子城”一词,是指拱卫城门的两道各成直角的对立垣壁。这样,“拐子”就是“侧翼”之意,“两拐子”就指左右两翼,而“两拐子马”或“东西拐子马”就是左右翼骑兵。
“铁浮屠”是指重铠全装的金军铁骑,主要指金兀术(完颜宗弼)的侍卫军,又号“铁塔兵”,主要指其用铁盔甲防御严密,马背上还铺毯枕,它与“拐子马”是两个概念。最早对“铁浮屠”作出错误解释的是顺昌战役时的顺昌府通判汪若海,他写了一个《札子》送呈朝廷,称金军的“铁浮屠”:“三人为伍,以皮带相连”;而对金军拐子马的解释是对的:“以铁骑为左右翼,号拐子马”。而到岳珂编写《鄂王行实编年》时,便把两者合一了,以此便以讹传讹。
那么,为什么南宋岳珂等人对“拐子马”的含义已毫不知情了呢?一种解释是:“在北宋灭亡之后,这一语词竟跟随着中原和华北地区而一同沦陷,它虽还保存在中原和两河地区居民的口语当中,却不曾被南渡的军民人等带往南方。”或者说,它原是北方人的用语,南方人完全听不懂,如果说南宋初期还有一些北方移民南下,略懂一些北方的风俗,而到南宋中期以后,人们已茫然不知“拐子马”为何物了。
此外,岳珂的《鄂王行实编年》中还认为,金人自起兵以来,凡有拐子马参战都战无不胜,至岳飞才识破其弱点,用步兵砍其马足,大破其阵,从此拐子马便退出历史舞台。这些说法也不符合历史事实,郾城大战前的大仪镇战役和顺昌战役,岳家军并没有参加,宋军都采用了砍“拐子马”马足的战术,取得不错战果,尤其是顺昌大捷,金人“震惧丧魄”。而郾城大战二十余年之后,史籍中仍有金兵使用“拐子马”的记载。
说了半天,“拐子马”就是左右两翼骑兵。这么简单的答案,为什么古人居然会误解和附会了几百年?作为一个习惯用语,为什么知道的人这样少?使用的时间也这样的短?尤其令孙珲感到不解的是:既然“拐子马”仅指左右两翼骑兵,那么只要是古代大规模战役,正面阵地以骑兵为主力,就有配置左右两翼骑兵以协同作战的需要,中国古代自战国开始,至清朝后期,都经常采取这一常用的骑兵战阵,为什么史书上单单称金军的两翼骑兵为“拐子马”呢?
“拐子马”和“铁浮屠”曾给喜爱历史和军事的孙珲造成了很长时间的困扰,而来到这个时代,他终于有机会解开这个千古谜团了。
而孙珲今天带来了他从平戎甲器库中领到的“步人甲”,也是为了验证一个说法,就是历史上金军的“铁浮屠”重骑兵的甲具,实际上是来源于东京城武器库中缴获的“步人甲”。
孙珲带来的这套步人甲的具体构造是,身甲为一整片,由十二列小长方形甲片组成,上面是护胸、护背,用带子从肩上系联,腰部用带子从后往前束,腰下垂着左右两片膝裙。头盔是圆形覆钵状的,顶部插着三朵长缨,样式很是美观。
但美观归美观,这套步人甲还真是很重,差不多有五十来斤,必须得是身体极为强壮的人才能穿着它战斗,孙珲曾在库中亲身试过,对它的沉重可谓印象深刻。
看到孙珲带来的步人甲,狄锋、杨怀贤和文常滔等人都很惊讶,不明白他弄这种重甲要做什么,直到孙珲说出自己心中对于“拐子马”和“铁浮屠”的疑惑,并告诉他们打算建立宋军的重甲骑兵时,他们才明白过来,一个个都显得很是兴奋。
几个将门之后就孙珲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对于“拐子城”的说法,学识渊博的文常滔说确实存在,但“拐子马”是否指两翼骑兵,他也不能确定,“从阵地两侧拐出去冲锋”就叫拐子马,他并不认同,因为轻骑兵出击时,就是从阵地两侧冲出去的,而且如果不从两侧冲出去,还能从阵地中间的步兵身上踩过去吗?
而曾在辽国生活过的胡丽英则指出,“拐子”是北方地区对跛脚“瘸子”的别称,而“拐子”与正常人相比,最大的差距,就是在双方的速度比中,“拐子”由于一只脚不灵活,使速度受到限制。这种称呼用在加了“韦索”的重装骑兵身上,则是指马匹不经过一定训练,步调肯定是不会一致的。尤其是马匹进入惯性奔跑阶段后,很难控制其速度的一致性,这势必造成一组三匹马中的快者被慢者拖住,慢者被快者加速的组与组之间的不协调,从而破坏重装骑兵方阵的攻击能力。于是,在训练中,就需要把马的嚼口用统一长短的绳索系住,使马在奔跑起来进入攻击速度时,快者无以加快,慢者无以放慢,始终保持统一的均匀速度。这种横向挽索其实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要知道古代的四马战车上,就有这种横向挽索,可以使四匹马保持同样的步伐和速度,也就是说,“拐子马”可能不是指它的战术,而是指它的速度限制。
但孙珲认为,乾隆的解释并不确切,而且他在御批中说“马被重铠,亦徒束缚而不能骋其腾骧之力,尤理所必无”是明显错误的,中国古代从汉至唐宋,人马皆披重铠的重骑兵一直都存在,而乾隆的时代重骑兵已经退出了战场,他也没有见过,所以才认为“马被重铠”是不可能的。
后世学者对“拐子马”和“铁浮屠”也做过考证。认为“拐子马”一词首次出现在绍兴十年(1140)五月的顺昌战役中,出自被金人强征入伍的河北汉人之口,其以为金军中有战斗力者,“止是两拐子马”。所以此词应是汉族语言而非女真语,北宋时人们的习惯用语中有“拐子”一词。如《续资治通鉴长编》和《武经总要》中有“东西拐子马”之称,是指“大阵之左右翼”。如《东京梦华录》和《三朝北盟会要》中有“拐子城”一词,是指拱卫城门的两道各成直角的对立垣壁。这样,“拐子”就是“侧翼”之意,“两拐子”就指左右两翼,而“两拐子马”或“东西拐子马”就是左右翼骑兵。
“铁浮屠”是指重铠全装的金军铁骑,主要指金兀术(完颜宗弼)的侍卫军,又号“铁塔兵”,主要指其用铁盔甲防御严密,马背上还铺毯枕,它与“拐子马”是两个概念。最早对“铁浮屠”作出错误解释的是顺昌战役时的顺昌府通判汪若海,他写了一个《札子》送呈朝廷,称金军的“铁浮屠”:“三人为伍,以皮带相连”;而对金军拐子马的解释是对的:“以铁骑为左右翼,号拐子马”。而到岳珂编写《鄂王行实编年》时,便把两者合一了,以此便以讹传讹。
那么,为什么南宋岳珂等人对“拐子马”的含义已毫不知情了呢?一种解释是:“在北宋灭亡之后,这一语词竟跟随着中原和华北地区而一同沦陷,它虽还保存在中原和两河地区居民的口语当中,却不曾被南渡的军民人等带往南方。”或者说,它原是北方人的用语,南方人完全听不懂,如果说南宋初期还有一些北方移民南下,略懂一些北方的风俗,而到南宋中期以后,人们已茫然不知“拐子马”为何物了。
此外,岳珂的《鄂王行实编年》中还认为,金人自起兵以来,凡有拐子马参战都战无不胜,至岳飞才识破其弱点,用步兵砍其马足,大破其阵,从此拐子马便退出历史舞台。这些说法也不符合历史事实,郾城大战前的大仪镇战役和顺昌战役,岳家军并没有参加,宋军都采用了砍“拐子马”马足的战术,取得不错战果,尤其是顺昌大捷,金人“震惧丧魄”。而郾城大战二十余年之后,史籍中仍有金兵使用“拐子马”的记载。
说了半天,“拐子马”就是左右两翼骑兵。这么简单的答案,为什么古人居然会误解和附会了几百年?作为一个习惯用语,为什么知道的人这样少?使用的时间也这样的短?尤其令孙珲感到不解的是:既然“拐子马”仅指左右两翼骑兵,那么只要是古代大规模战役,正面阵地以骑兵为主力,就有配置左右两翼骑兵以协同作战的需要,中国古代自战国开始,至清朝后期,都经常采取这一常用的骑兵战阵,为什么史书上单单称金军的两翼骑兵为“拐子马”呢?
“拐子马”和“铁浮屠”曾给喜爱历史和军事的孙珲造成了很长时间的困扰,而来到这个时代,他终于有机会解开这个千古谜团了。
而孙珲今天带来了他从平戎甲器库中领到的“步人甲”,也是为了验证一个说法,就是历史上金军的“铁浮屠”重骑兵的甲具,实际上是来源于东京城武器库中缴获的“步人甲”。
孙珲带来的这套步人甲的具体构造是,身甲为一整片,由十二列小长方形甲片组成,上面是护胸、护背,用带子从肩上系联,腰部用带子从后往前束,腰下垂着左右两片膝裙。头盔是圆形覆钵状的,顶部插着三朵长缨,样式很是美观。
但美观归美观,这套步人甲还真是很重,差不多有五十来斤,必须得是身体极为强壮的人才能穿着它战斗,孙珲曾在库中亲身试过,对它的沉重可谓印象深刻。
看到孙珲带来的步人甲,狄锋、杨怀贤和文常滔等人都很惊讶,不明白他弄这种重甲要做什么,直到孙珲说出自己心中对于“拐子马”和“铁浮屠”的疑惑,并告诉他们打算建立宋军的重甲骑兵时,他们才明白过来,一个个都显得很是兴奋。
几个将门之后就孙珲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对于“拐子城”的说法,学识渊博的文常滔说确实存在,但“拐子马”是否指两翼骑兵,他也不能确定,“从阵地两侧拐出去冲锋”就叫拐子马,他并不认同,因为轻骑兵出击时,就是从阵地两侧冲出去的,而且如果不从两侧冲出去,还能从阵地中间的步兵身上踩过去吗?
而曾在辽国生活过的胡丽英则指出,“拐子”是北方地区对跛脚“瘸子”的别称,而“拐子”与正常人相比,最大的差距,就是在双方的速度比中,“拐子”由于一只脚不灵活,使速度受到限制。这种称呼用在加了“韦索”的重装骑兵身上,则是指马匹不经过一定训练,步调肯定是不会一致的。尤其是马匹进入惯性奔跑阶段后,很难控制其速度的一致性,这势必造成一组三匹马中的快者被慢者拖住,慢者被快者加速的组与组之间的不协调,从而破坏重装骑兵方阵的攻击能力。于是,在训练中,就需要把马的嚼口用统一长短的绳索系住,使马在奔跑起来进入攻击速度时,快者无以加快,慢者无以放慢,始终保持统一的均匀速度。这种横向挽索其实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要知道古代的四马战车上,就有这种横向挽索,可以使四匹马保持同样的步伐和速度,也就是说,“拐子马”可能不是指它的战术,而是指它的速度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