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文学网 www.52wx.net,历史扳道工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孙珲和肖甜甜当天便飞回了临安,回到朱府“悦仙阁”后,孙珲还有些惴惴不安,怕叶楚楚说他,但叶楚楚并没有再责怪他和肖甜甜,只是又问了一下他们在深洞里的经历,尤其详细的询问了一下那艘大海螺模样的金属飞船是什么样子,孙珲给她详细解说了一番,并找来纸笔给她画了一幅简易的三视图。看到孙珲画的图纸,叶楚楚皱起了眉头。
“太巧了吧……不可能的……”她轻声自言自语道。
“楚楚姐,你们发现了什么?”肖甜甜性子急,立刻追问起来。
“和你们发现的东西一样,应该是一艘飞船。”叶楚楚答道。
“什么?”孙珲和肖甜甜都是大吃一惊。
“是楚楚姐最先从史籍文献中找到的资料,然后我们借着去找矿和绿化的机会,查探了一下,果然找到了,而且那艘飞船没有飞走,还在那里。”王琳琳笑着说道。
叶楚楚给他们俩讲起了发现的经过。
叶楚楚通过对“万卷楼”史籍的查找,发现北宋嘉祐年间,在扬州府地方,曾经有过一颗巨大的“珠子”。这珠子起初出现在天长县的水域中,继而向东北方向移动,转入甓社湖,又转入新开湖。这可不是一颗普通的珠子。它来历不明,极端神秘。在之后约10个年头当中,它时而现身,时而隐没,但始终不曾消失。当地居民和路过此地的外乡人,碰上运气好的话,无意中或会见上这神物一眼。
这颗巨珠露面的时候,往往是在水面上安静地飘浮着的,像一条船,只是它的形状与船形根本不同。它像是一个人们熟悉的蚌,很大很大。当它张开“嘴巴”时,里面会有亮光发出,随着嘴巴越张越大,亮光也会跟着逐渐增强,最后,当嘴巴张到有半张席子大的时候,这光便凝聚为一团只有拳头大小的极强光,人眼根本不能正视它。这时候,附近十里以内范围的林木,都会被它的光茫笼罩。这光的边缘部份,还会出现一片红色,远看去像是一团不受控制的野火在燃烧。
这颗巨珠是活的,它能飞翔。从一处水域迁移到远方另一处水域,对它来说轻而易举,毫不费力。
当时把这“珠子”的情况记录下来的人,叶楚楚查到的有二位。一个是邵伯温,另一个就是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沈括。据邵伯温记载说,孙觉——王安石的前期好友——中进士之前,住在高邮,常到一处郊外别墅讲学。一天拂晓时分,他忽然发现有光亮从窗外射进来,觉得很奇怪,便和同舍居住的朋友沿光追寻。约摸走了有20里路,看见一处湖面上飘浮着一颗其大无比的“珠子”。从珠上发出来的强光,把远近照得如同白昼。射入他们居室的亮光,无疑就是这珠子所赐了。一个叫崔伯易的,应该是孙觉的同行者,后来为此事专门写了一篇《感珠赋》,序言中说:“高邮西北有湖,名甓社。近岁夜见大珠,其光属天。尝问诸渔者。言或遇于他湖中。有谋窃之者,风辄引船而去,终莫能至。”孙觉进士及第后,任官河南主簿,经常对人说起这件怪事。
至于沈括,他的记录比邵伯温详细得多。他说,这颗珠存在了10多年,现在已经消失无踪了。樊良镇是大珠往来的必经之地,行船的人来到这里,往往维船系缆,故意逗留它几个日夜,希望能一睹这神珠的庐山真面。那地方原有一个无名亭子,长期以来成了水客们候珠的落脚点,因而被人戏称为“观珠亭”。沈括这段话见于《梦溪笔谈》21卷。
作为一个现代人,叶楚楚知道,在通常情况下,珠蚌之类是不会飘浮在水面上的,它们的“嘴巴”张开来时,也决不至于有半张席子那么大。黑暗之中,珍珠类的东西可能会反射月光,但不可能发强光,尤其是决不可能发射出那种可以照亮方圆一二十里的极强光。还有,蚌类动物在水底的移动,其速度可能还远不及陆上的蜗牛。平凡如蚌,供人食用尚且不免,又怎能修成瞬间千里的大神通?问题令人百思不解。此外,这珠子还有一点与众不同之处,即它的出现与消失,有反复性,绝不同于那种一朝亮相,再永无回头,根本使人无法查证的瞬时现象。从这蚌的状形、运行速度和能发强光这些特点看,颇类似于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一直困扰着人类心智的那种不明飞行物体——UFO。
叶楚楚当然不能确定这扬州大珠就是飞碟,但也不大相信什么“珠蚌成精”之说。即使真有所谓“日久成精”的事,如传说中雷峰塔所镇压着的青蛇、白蛇那样,相信也未必可以“成精”到如此神奇的地步。
引起叶楚楚注意的是,在北宋范致明所著的《岳阳风土记》中,也有一则类似的记载。作者说,从前洞庭湖中有过一个半张席子大小的巨蚌,这蚌在深夜里常采取“侧立”姿势,“乘风往来烟波间,中吐巨珠,与月相射”。渔夫们以为那是真蚌,千方百计寻取,却始终不能如愿,后来就从人间消失了。范氏的记录,与邵、沈二人同出一辙,使叶楚楚怀疑这神蚌会不会就是他们文中所说的扬州大珠。洞庭与扬州虽然隔着千山万水,对于能够“乘风往来”的神物而言,这远距离决不是问题。二十四桥游罢,再上岳阳楼过把瘾,对它来说,不过瞬息间事罢了。
每逢碰到这种事情,一肚子科学观念的人,其反应大抵就是摇头,不信。可惜摇头并不总能解决问题,也并不总能证明摇头者从头到脚都是“科学”。作为宋代中国人,这邵,范、沈三位,都有资格被称为“老实人”。邵伯温是理学家邵雍的儿子,理学家传统上不好言怪。范致明曾贬官岳州,如果不是身历目睹,就是从当地父老口中得知此事的,谅非向壁虚造。至于沈括,更是早有定评的科学人材,夸夸其谈不是他的天性。所以他们记录下来的这桩怪事,不能轻易否定。
孙珲和肖甜甜当天便飞回了临安,回到朱府“悦仙阁”后,孙珲还有些惴惴不安,怕叶楚楚说他,但叶楚楚并没有再责怪他和肖甜甜,只是又问了一下他们在深洞里的经历,尤其详细的询问了一下那艘大海螺模样的金属飞船是什么样子,孙珲给她详细解说了一番,并找来纸笔给她画了一幅简易的三视图。看到孙珲画的图纸,叶楚楚皱起了眉头。
“太巧了吧……不可能的……”她轻声自言自语道。
“楚楚姐,你们发现了什么?”肖甜甜性子急,立刻追问起来。
“和你们发现的东西一样,应该是一艘飞船。”叶楚楚答道。
“什么?”孙珲和肖甜甜都是大吃一惊。
“是楚楚姐最先从史籍文献中找到的资料,然后我们借着去找矿和绿化的机会,查探了一下,果然找到了,而且那艘飞船没有飞走,还在那里。”王琳琳笑着说道。
叶楚楚给他们俩讲起了发现的经过。
叶楚楚通过对“万卷楼”史籍的查找,发现北宋嘉祐年间,在扬州府地方,曾经有过一颗巨大的“珠子”。这珠子起初出现在天长县的水域中,继而向东北方向移动,转入甓社湖,又转入新开湖。这可不是一颗普通的珠子。它来历不明,极端神秘。在之后约10个年头当中,它时而现身,时而隐没,但始终不曾消失。当地居民和路过此地的外乡人,碰上运气好的话,无意中或会见上这神物一眼。
这颗巨珠露面的时候,往往是在水面上安静地飘浮着的,像一条船,只是它的形状与船形根本不同。它像是一个人们熟悉的蚌,很大很大。当它张开“嘴巴”时,里面会有亮光发出,随着嘴巴越张越大,亮光也会跟着逐渐增强,最后,当嘴巴张到有半张席子大的时候,这光便凝聚为一团只有拳头大小的极强光,人眼根本不能正视它。这时候,附近十里以内范围的林木,都会被它的光茫笼罩。这光的边缘部份,还会出现一片红色,远看去像是一团不受控制的野火在燃烧。
这颗巨珠是活的,它能飞翔。从一处水域迁移到远方另一处水域,对它来说轻而易举,毫不费力。
当时把这“珠子”的情况记录下来的人,叶楚楚查到的有二位。一个是邵伯温,另一个就是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沈括。据邵伯温记载说,孙觉——王安石的前期好友——中进士之前,住在高邮,常到一处郊外别墅讲学。一天拂晓时分,他忽然发现有光亮从窗外射进来,觉得很奇怪,便和同舍居住的朋友沿光追寻。约摸走了有20里路,看见一处湖面上飘浮着一颗其大无比的“珠子”。从珠上发出来的强光,把远近照得如同白昼。射入他们居室的亮光,无疑就是这珠子所赐了。一个叫崔伯易的,应该是孙觉的同行者,后来为此事专门写了一篇《感珠赋》,序言中说:“高邮西北有湖,名甓社。近岁夜见大珠,其光属天。尝问诸渔者。言或遇于他湖中。有谋窃之者,风辄引船而去,终莫能至。”孙觉进士及第后,任官河南主簿,经常对人说起这件怪事。
至于沈括,他的记录比邵伯温详细得多。他说,这颗珠存在了10多年,现在已经消失无踪了。樊良镇是大珠往来的必经之地,行船的人来到这里,往往维船系缆,故意逗留它几个日夜,希望能一睹这神珠的庐山真面。那地方原有一个无名亭子,长期以来成了水客们候珠的落脚点,因而被人戏称为“观珠亭”。沈括这段话见于《梦溪笔谈》21卷。
作为一个现代人,叶楚楚知道,在通常情况下,珠蚌之类是不会飘浮在水面上的,它们的“嘴巴”张开来时,也决不至于有半张席子那么大。黑暗之中,珍珠类的东西可能会反射月光,但不可能发强光,尤其是决不可能发射出那种可以照亮方圆一二十里的极强光。还有,蚌类动物在水底的移动,其速度可能还远不及陆上的蜗牛。平凡如蚌,供人食用尚且不免,又怎能修成瞬间千里的大神通?问题令人百思不解。此外,这珠子还有一点与众不同之处,即它的出现与消失,有反复性,绝不同于那种一朝亮相,再永无回头,根本使人无法查证的瞬时现象。从这蚌的状形、运行速度和能发强光这些特点看,颇类似于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一直困扰着人类心智的那种不明飞行物体——UFO。
叶楚楚当然不能确定这扬州大珠就是飞碟,但也不大相信什么“珠蚌成精”之说。即使真有所谓“日久成精”的事,如传说中雷峰塔所镇压着的青蛇、白蛇那样,相信也未必可以“成精”到如此神奇的地步。
引起叶楚楚注意的是,在北宋范致明所著的《岳阳风土记》中,也有一则类似的记载。作者说,从前洞庭湖中有过一个半张席子大小的巨蚌,这蚌在深夜里常采取“侧立”姿势,“乘风往来烟波间,中吐巨珠,与月相射”。渔夫们以为那是真蚌,千方百计寻取,却始终不能如愿,后来就从人间消失了。范氏的记录,与邵、沈二人同出一辙,使叶楚楚怀疑这神蚌会不会就是他们文中所说的扬州大珠。洞庭与扬州虽然隔着千山万水,对于能够“乘风往来”的神物而言,这远距离决不是问题。二十四桥游罢,再上岳阳楼过把瘾,对它来说,不过瞬息间事罢了。
每逢碰到这种事情,一肚子科学观念的人,其反应大抵就是摇头,不信。可惜摇头并不总能解决问题,也并不总能证明摇头者从头到脚都是“科学”。作为宋代中国人,这邵,范、沈三位,都有资格被称为“老实人”。邵伯温是理学家邵雍的儿子,理学家传统上不好言怪。范致明曾贬官岳州,如果不是身历目睹,就是从当地父老口中得知此事的,谅非向壁虚造。至于沈括,更是早有定评的科学人材,夸夸其谈不是他的天性。所以他们记录下来的这桩怪事,不能轻易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