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文学网 www.52wx.net,穿越之盛世独宠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月余之后,《皇家新闻报》做了一次大型报道——‘莅中国而抚四夷’,分为‘海’、‘牧’、‘农’三个专题报道,其中第一篇‘海’的内容分为‘南洋’、‘东海’和‘天竺海’以及‘西洋’四部分。由第一任国使顾翃所撰,描述了此次出使的见闻和一路上的风土人情,在安南、骠国、马来、柔佛、波罗、朱罗等使臣和通译的帮忙下,还各自介绍了本国的宗教习俗、人文特产和历史渊源。结合皇家贸易公司的互贸计划,许多人一眼窥到其中商机,纷纷派出奴仆和族人下南洋开始打探情况,进驻卑谬、升龙、西贡等地。
皇家贸易公司的拍卖举行时,大食和波秋歌成了最大的赢家。大食人重金拿下大虞外销名录六成货物的商权,现在已经开始按上面所列的时间和种类在龙门城交接货品,东瀛的三位大名合力斩获三成,一成由波秋歌收入囊中。
其他没有收获的国家或富商,可以根据《虞商名录》自行联系商家交易,或从已购得货物的三家手里加钱抠点出来。其中波秋歌人得到虞商的一致配合,不管是折扣还是种类,比其他任何国家都好,算是大虞的优先贸易国。可以预见的是,在鄂图曼人截断拂菻国商道之后,波秋歌人完全可以从海上垄断东方商品在整个欧洲的销路。红毛夷在欧洲是波秋歌人的首选合作对象,大食如果不加强伊比利亚半岛的控制力,日后伊比利亚再独立,迟早会失去欧洲市场的大部分份额。
这样的收益刺激之下,除了一些有识之士继续投稿表达‘中华强盛之时,无不掩有西域’这一观点,大虞舆论重点一下从西域之殇转移到海上财富,而西域苦苦求生的民众,看到报纸的内容,仿佛看到了西天极乐之界——如此国力的大虞,不是蒙兀人敢惹的主。
***********************
吸睛的‘海’专题并不是重头戏,相反,‘牧’篇目下的‘大漠’、‘西域’和‘农’之下的‘东北’专题,才是这次报道核心部分。报纸上仅简略而刊,完整的专题报告直呈皇帝案头,其中一份是皇后所撰,太子和公主贡献不少。
两个孩子虽然年纪不大,做不来引经据典的分析和论述,但他们按照顾辞的要求,以地理位置的变化为线索,从史书里查找出整个北方大漠和东北平原各族的渊源及演变,即主要是汉、唐时期的记载,最后,她自己再加上还没出现过的‘清’朝情况,综合得出的结论,倒是颇合地缘政治之规律。
这个时空因为地理要素有所改变,华北平原和关中以北的地缘情况与顾辞所熟悉的北方区别非常之大,但究其根底,是内外蒙古这片大戈壁滩上的金微山有了变化。西边拔地而起的金微山山脉似乎更为高耸和坚挺,不但峰顶终年冰雪不化,而且直接延伸入高原腹地的南麓那段山脉本该走低、荒漠化的‘戈壁阿尔泰山脉’,因为高度和体量的改变,保证了金微山和燕然山之间形成的河流可以继续往东南汇流,衍生了涴江水系,也让整片蒙古高原分为南北两部分,名字就叫‘漠北’和‘漠南’。
按说,漠南高原整体应该在金微山—涴江—阴山和大鲜卑山以南,但实际上被隔成东西两段。东部因为正位于阴山和大鲜卑山之间的豁口处,一片平坦的草原,简直是为骑兵量身打造的最佳战场,历来是游牧民族南下的最好通道。正是北关镇守之处,所以单独称为‘北关高原’。西部一半的南边界是天山—北山—祁连山,因为北天山接近金微山,所以呈哑铃状,西头是准格尔盆地,东头是河西走廊以北、贺兰山以西的一大片,狭义的漠南高原。
在顾辞的印象里,漠南高原即是内蒙西部,这一片理应是一串沙漠和戈壁,因为南高北低,冬季干冷无雨,夏季时祁连山截留水汽,使高原成为雨影区,除了有些因为融雪而形成夏洪冬干的河川以外,缺雨少水,植被不丰,地面又平坦和缓,自然容易飞沙走石,形成基岩出露的砾石戈壁,和流沙积聚的沙漠。每次新闻里提及‘荒漠化’,必定会听到的地名大多集中在此处。现在金微山虽然阻挡了南下的寒流,但涴江实在有点远,漠南一样冬寒夏炎,降水稀少。好在地势有所变化,没有形成大规模的戈壁沙漠,只是仍以戈壁、沙漠、沙地、草原依次从西北的北天山向东南略呈弧形分布。最东边因为靠近黄江,草木开始茂盛。黄江在这儿遇到贺兰山,河道小拐出‘几’字第一个直角弯,拉近和涴江的距离,所以这一小片草原是中原地区难得可控的好牧场,被称为‘河套地区’。长城拱卫之下的靖西城就屹立于贺兰山南麓和河西走廊交界,古称‘贺兰山缺’之处,当年卫青、霍去病等发起的‘漠南之战’、‘河西之战’都是从这儿出发。
黄江过了河套地区再往东,和北边的涴江水系挨得近了,接下来的地方虽然看似属于本该水土严重流失的黄土高原,但架不住水还不少,农耕民族天赋属性太强,几乎全开垦为农田。济朝时为了保护河套和田地免受匈奴之灾,从靖西城开始,沿贺兰山上修一道长城奔北而去,直到金微山脚下,至此把漠南高原隔绝在贺兰山西。至于更深入漠南,甚至漠北的汉外长城、秦长城等,已被毁得差不多了。
当然,治水达人云集的济朝顺便也给涴江规整了一下路线,在主河道的南岸筑起高大的堤防长城,让春汛时的涴江水反而往北泛滥,正好在这片坦荡荡的高原上,淹一淹羯夷的牛马羊。历史上‘以水为兵’的策略没少用,就顾辞所知,南宋阻金、老蒋抗日,都曾挖开黄河,弄出千里泽国的黄泛区。虽然决策者需要承担一些道德风险,但这种无差别攻击的手段用起来威力十足。漠北恰巧有段低凹地,每次涴江洪峰过境,泛区甚至可直抵赛音山。因为水量充沛,这片地方水草尚可,不擅于预测和判断洪水的游牧民族挺喜欢这儿,哪怕每年都有可能淹死个把,也不舍得放过。当然,羯夷也能弄皮筏子渡水南下,只是河堤有了长城之后,破城有难度,好不容易砸开缺口,连人带马游过来,若是回程被汉人追撵,一不小心就在河边被包饺子。所以这段长城几乎绝了羯夷渡河南下的念头。鉴于济朝人爱水利的特点,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河道长城才是这段工程的重点。
河道长城在东边的抚顺城戛然而止,因为漠南高原的平坦到了这一带开始崎岖。这里的抚顺不是辽宁那个煤都,位于涴江北,阴山南脉之南,山水夹角之间还有一小块自给自足的田地。抚顺本是修河堤长城的物资中转点,和北关一样建成防御据点,易守难攻,依托涴江,连围困断粮都做不到。羯夷很少打这儿的主意,倒是希望搞搞边贸的牧民们愿意前来交易。涴江在此向东南拐,进入太行山脉一片谷岭交杂之地,去往上京。阴山同样是东西向,有几条小支流补充进涴江。阴山与金微山之间的缺口被涴江堵上了,形成完整的防御链和漠南漠北分割线。
防御链的完整不代表能完美地挡住游牧民族南下。
汉匈奴在苏武牧羊的瀚海流域形成第一个草原帝国,单于王庭正设于瀚海南边的燕然山和狼居胥山之间的三角盆地,即库伦城所在。选择这个地方不是因为南下方便,哪怕是熟知何处有地泉和稀疏植被的匈奴人也不愿意经常穿越大戈壁行军,而是为了平衡东西两边高原的势力。
王庭龙城之西,燕然山和金微山之北有一大片崇山峻岭,称为‘唐努山’,三山之间许多被雪水滋润出来的大湖和森林植被,挤占了草原的范围,让这片地区的游牧民族必须随季节变幻,在山谷间迁徙放牧,同时,湖边和密林里也产生了渔猎为主的图瓦族。匈奴帝国的右贤王封地正在此处,为了寻找更好的牧场,南方的准格尔盆地和漠南高原都成为最好的攻略方向。漠南同样有戈壁,要辛苦地越过高山大河和长城才能见到面积不算大的草场和农田,打一把草谷尚可,但长期以此为根据地就不那么开心了,所以,进入准格尔盆地永远是匈奴右翼的首选。
大漠高原的东部是汉匈奴帝国王储左贤王的封... -->>
月余之后,《皇家新闻报》做了一次大型报道——‘莅中国而抚四夷’,分为‘海’、‘牧’、‘农’三个专题报道,其中第一篇‘海’的内容分为‘南洋’、‘东海’和‘天竺海’以及‘西洋’四部分。由第一任国使顾翃所撰,描述了此次出使的见闻和一路上的风土人情,在安南、骠国、马来、柔佛、波罗、朱罗等使臣和通译的帮忙下,还各自介绍了本国的宗教习俗、人文特产和历史渊源。结合皇家贸易公司的互贸计划,许多人一眼窥到其中商机,纷纷派出奴仆和族人下南洋开始打探情况,进驻卑谬、升龙、西贡等地。
皇家贸易公司的拍卖举行时,大食和波秋歌成了最大的赢家。大食人重金拿下大虞外销名录六成货物的商权,现在已经开始按上面所列的时间和种类在龙门城交接货品,东瀛的三位大名合力斩获三成,一成由波秋歌收入囊中。
其他没有收获的国家或富商,可以根据《虞商名录》自行联系商家交易,或从已购得货物的三家手里加钱抠点出来。其中波秋歌人得到虞商的一致配合,不管是折扣还是种类,比其他任何国家都好,算是大虞的优先贸易国。可以预见的是,在鄂图曼人截断拂菻国商道之后,波秋歌人完全可以从海上垄断东方商品在整个欧洲的销路。红毛夷在欧洲是波秋歌人的首选合作对象,大食如果不加强伊比利亚半岛的控制力,日后伊比利亚再独立,迟早会失去欧洲市场的大部分份额。
这样的收益刺激之下,除了一些有识之士继续投稿表达‘中华强盛之时,无不掩有西域’这一观点,大虞舆论重点一下从西域之殇转移到海上财富,而西域苦苦求生的民众,看到报纸的内容,仿佛看到了西天极乐之界——如此国力的大虞,不是蒙兀人敢惹的主。
***********************
吸睛的‘海’专题并不是重头戏,相反,‘牧’篇目下的‘大漠’、‘西域’和‘农’之下的‘东北’专题,才是这次报道核心部分。报纸上仅简略而刊,完整的专题报告直呈皇帝案头,其中一份是皇后所撰,太子和公主贡献不少。
两个孩子虽然年纪不大,做不来引经据典的分析和论述,但他们按照顾辞的要求,以地理位置的变化为线索,从史书里查找出整个北方大漠和东北平原各族的渊源及演变,即主要是汉、唐时期的记载,最后,她自己再加上还没出现过的‘清’朝情况,综合得出的结论,倒是颇合地缘政治之规律。
这个时空因为地理要素有所改变,华北平原和关中以北的地缘情况与顾辞所熟悉的北方区别非常之大,但究其根底,是内外蒙古这片大戈壁滩上的金微山有了变化。西边拔地而起的金微山山脉似乎更为高耸和坚挺,不但峰顶终年冰雪不化,而且直接延伸入高原腹地的南麓那段山脉本该走低、荒漠化的‘戈壁阿尔泰山脉’,因为高度和体量的改变,保证了金微山和燕然山之间形成的河流可以继续往东南汇流,衍生了涴江水系,也让整片蒙古高原分为南北两部分,名字就叫‘漠北’和‘漠南’。
按说,漠南高原整体应该在金微山—涴江—阴山和大鲜卑山以南,但实际上被隔成东西两段。东部因为正位于阴山和大鲜卑山之间的豁口处,一片平坦的草原,简直是为骑兵量身打造的最佳战场,历来是游牧民族南下的最好通道。正是北关镇守之处,所以单独称为‘北关高原’。西部一半的南边界是天山—北山—祁连山,因为北天山接近金微山,所以呈哑铃状,西头是准格尔盆地,东头是河西走廊以北、贺兰山以西的一大片,狭义的漠南高原。
在顾辞的印象里,漠南高原即是内蒙西部,这一片理应是一串沙漠和戈壁,因为南高北低,冬季干冷无雨,夏季时祁连山截留水汽,使高原成为雨影区,除了有些因为融雪而形成夏洪冬干的河川以外,缺雨少水,植被不丰,地面又平坦和缓,自然容易飞沙走石,形成基岩出露的砾石戈壁,和流沙积聚的沙漠。每次新闻里提及‘荒漠化’,必定会听到的地名大多集中在此处。现在金微山虽然阻挡了南下的寒流,但涴江实在有点远,漠南一样冬寒夏炎,降水稀少。好在地势有所变化,没有形成大规模的戈壁沙漠,只是仍以戈壁、沙漠、沙地、草原依次从西北的北天山向东南略呈弧形分布。最东边因为靠近黄江,草木开始茂盛。黄江在这儿遇到贺兰山,河道小拐出‘几’字第一个直角弯,拉近和涴江的距离,所以这一小片草原是中原地区难得可控的好牧场,被称为‘河套地区’。长城拱卫之下的靖西城就屹立于贺兰山南麓和河西走廊交界,古称‘贺兰山缺’之处,当年卫青、霍去病等发起的‘漠南之战’、‘河西之战’都是从这儿出发。
黄江过了河套地区再往东,和北边的涴江水系挨得近了,接下来的地方虽然看似属于本该水土严重流失的黄土高原,但架不住水还不少,农耕民族天赋属性太强,几乎全开垦为农田。济朝时为了保护河套和田地免受匈奴之灾,从靖西城开始,沿贺兰山上修一道长城奔北而去,直到金微山脚下,至此把漠南高原隔绝在贺兰山西。至于更深入漠南,甚至漠北的汉外长城、秦长城等,已被毁得差不多了。
当然,治水达人云集的济朝顺便也给涴江规整了一下路线,在主河道的南岸筑起高大的堤防长城,让春汛时的涴江水反而往北泛滥,正好在这片坦荡荡的高原上,淹一淹羯夷的牛马羊。历史上‘以水为兵’的策略没少用,就顾辞所知,南宋阻金、老蒋抗日,都曾挖开黄河,弄出千里泽国的黄泛区。虽然决策者需要承担一些道德风险,但这种无差别攻击的手段用起来威力十足。漠北恰巧有段低凹地,每次涴江洪峰过境,泛区甚至可直抵赛音山。因为水量充沛,这片地方水草尚可,不擅于预测和判断洪水的游牧民族挺喜欢这儿,哪怕每年都有可能淹死个把,也不舍得放过。当然,羯夷也能弄皮筏子渡水南下,只是河堤有了长城之后,破城有难度,好不容易砸开缺口,连人带马游过来,若是回程被汉人追撵,一不小心就在河边被包饺子。所以这段长城几乎绝了羯夷渡河南下的念头。鉴于济朝人爱水利的特点,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河道长城才是这段工程的重点。
河道长城在东边的抚顺城戛然而止,因为漠南高原的平坦到了这一带开始崎岖。这里的抚顺不是辽宁那个煤都,位于涴江北,阴山南脉之南,山水夹角之间还有一小块自给自足的田地。抚顺本是修河堤长城的物资中转点,和北关一样建成防御据点,易守难攻,依托涴江,连围困断粮都做不到。羯夷很少打这儿的主意,倒是希望搞搞边贸的牧民们愿意前来交易。涴江在此向东南拐,进入太行山脉一片谷岭交杂之地,去往上京。阴山同样是东西向,有几条小支流补充进涴江。阴山与金微山之间的缺口被涴江堵上了,形成完整的防御链和漠南漠北分割线。
防御链的完整不代表能完美地挡住游牧民族南下。
汉匈奴在苏武牧羊的瀚海流域形成第一个草原帝国,单于王庭正设于瀚海南边的燕然山和狼居胥山之间的三角盆地,即库伦城所在。选择这个地方不是因为南下方便,哪怕是熟知何处有地泉和稀疏植被的匈奴人也不愿意经常穿越大戈壁行军,而是为了平衡东西两边高原的势力。
王庭龙城之西,燕然山和金微山之北有一大片崇山峻岭,称为‘唐努山’,三山之间许多被雪水滋润出来的大湖和森林植被,挤占了草原的范围,让这片地区的游牧民族必须随季节变幻,在山谷间迁徙放牧,同时,湖边和密林里也产生了渔猎为主的图瓦族。匈奴帝国的右贤王封地正在此处,为了寻找更好的牧场,南方的准格尔盆地和漠南高原都成为最好的攻略方向。漠南同样有戈壁,要辛苦地越过高山大河和长城才能见到面积不算大的草场和农田,打一把草谷尚可,但长期以此为根据地就不那么开心了,所以,进入准格尔盆地永远是匈奴右翼的首选。
大漠高原的东部是汉匈奴帝国王储左贤王的封...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