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文学网 www.52wx.net,穿越之盛世独宠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上京和前世的北京一样处于‘四塞之地’,是个‘山南水北’的宝地——西太行、东有海、北燕山、南涴江。
西边的太行山同样有一串小盆地和通往中原腹地的太行八径,还有一条涴江与太行山并行,涴江之西属于酂邺城,东归定武城。北边仍然是拥有‘塞上五郡’的燕山山脉,呈斜‘>’型,分别延伸向西边的阴山和北边的大鲜卑山,因此,这三座山呈倒‘品’字状排列。阴山方向的一端即是长春城,羯夷南侵中原必经之地,历朝历代农牧博弈最激烈之地,另一端几乎连上大鲜卑山,只有一条潢水(西拉木伦河)河口可以让大漠高原的牧民进入东北平原,享受河口以南的哲理木大草原。但对于漠北牧民来说,更北边的达赉湖众多河道可更方便的穿行大鲜卑山。
所以上京在北边的防御方向大致分为西北和东北。前者是著名的战国‘赵国北三郡’,长春城所把守之处,身后有数条燕山径道串联数个小盆地,通向上京。其中一处关口背靠全包围小盆地,拥有足够的自给能力,可以‘深挖土、广积粮’,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命名为宁春城,统管全部峪径,这也是上京的最后一道防线。另一个东北方向则可以通过燕山里的‘辽西古道’——平岗道、卢龙道、无终道——北出中原。并且,燕山靠海的东麓不断被东海冲积,历经千年,已形成一条前往东北平原最南端的狭长滩涂——辽西走廊,也许顾辞更熟悉的是‘山海关’和‘秦皇岛’这两个地名。而控制辽西走廊的北关隘是齐安城,背山面海,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在她的印象里,齐安城驻兵之地有个更如雷贯耳的名字——锦州。
东北平原最南部是骊河入海的一圈冲积平原,称为骊河平原,西部即为辽西平原,出了辽西走廊即是。有‘辽西’,必有‘辽东’,这两个名字来源于战国、秦汉时的‘塞上五郡’,沿用至今。‘辽东郡’本指的是骊河平原东边那半拉平原,和辽西平原对称,但在定朝时还包括了辽东小半岛,以及高丽半岛上汉江以北等地,甚至囊括了长白山天池,比燕北长城的范围还广。
唐朝踩完高句丽,没有移民戍边,给东北下来的游牧民族和渔猎民族腾出了足够大的空间。好在定朝没有犯这个错误,学唐朝海陆齐上,搞定高丽,继而挺进东北,掀翻渤海国,整合大东北为丹东道,封王派官,移民垦荒。整个骊河平原土地优良利于耕种,汉民最多,一向‘有事纳朝贡,无事闹自立’的高丽人,当然也对这里情有独钟。为了让高丽人老实点,定朝搞起了‘以夷制夷’,把原来占据了骊河平原的渤海人赶出去,一部分庸碌无为的贵族内迁齐安城,效仿春秋无义战初期‘灭国不灭祀’的传统,给他们留点香火,大部分渤海军民塞去辽东郡,看着高丽人,不许他们越过汉江,渗透东北。这样的好处在于让渤海人成为汉人为主的辽西平原与高丽人之间的缓冲,当然,经过这么多年的融合,除了口音有异,辽东郡里已经分不出汉人、渤海人和高丽人的区别了。但也有一个坏处,深感半岛地皮不够用的高丽人要么翻山越岭,一路爬进长白山和更北边的三江冻土,与黑水靺鞨人争地盘,据说不抗冻的高丽人在三江平原上‘活者只余一二’,要么挤压南边原来百济和新罗的地盘,造成这两地常年闹事。
其实辽东郡这一片大多是山地丘陵,渔猎民族的主场,农耕天赋的汉人不宜。可没办法,定朝老霸道了,大修港口和堤防,从燕山山脉最东北处的丘陵沟壑开始修葺燕北长城,一直捅到高丽大同江,这段长城的西起点正是北关2.0,直面昭乌达,再北则是哲理木。可惜济朝防线收缩,弃用这一段燕北长城,在卢龙道和无终道两个北出口的河道之间开渠建了河道长城,有了统管辽东辽西的镇北城。
定朝不是第一个在高丽半岛占地盘的朝代,商周时不愿臣服于周人的商人遗族在这儿建立了‘箕子朝鲜’,春秋战国之燕国修的长城也是差不多的路线,只是年代久远,比不上定朝的名气大。农耕民族依托于有自给能力的地方,构筑防御工事的效果杠杠滴,长城帮助汉人移民牢牢守住了辽西平原,一河之隔的辽东,虽然有时候不一定在华夏版图内,但那一小部分耕地养活的人口仍能顶住长城之外渔猎民族的入侵。高丽人曾对长城表示‘强烈谴责’,奈何长城保护之下自称‘关内人’的居民们不愿被强拆,打过几次没意义的小仗之后,捏着鼻子认了。目前掌权的高丽李氏,正是在辽东发迹的关内人,所以与大虞的关系很密切,亲如一家。
离开燕北长城,才算正式进入东北平原,视线一下豁然开朗。东北平原是个人迹并不罕见、地势平坦、江河纵横的千里冻原,有两条主要河流,南边一条由东拐南的正是骊河,北边一条一分为二的难河(松花江),根据河流和丘陵的位置可大致分为上中下三部分。最下边这块当然是骊河平原啦,以燕北长城为边界。中间平原以东行的骊河为主,其中最大的支流是潢水,所以也叫潢水平原,包含了哲理木和昭乌达。潢水平原以北是一串低矮的分水岭,‘扶余台地’,台地再北正是东北平原的上部——难河平原。分叉的难河一条往南经过台地入长白山岭,一条继续东行,从长白山北麓和小鲜卑山之间流出去,经过可江海通航的依兰城(佳木斯),进入一大片冻得发硬的沼泽沃土,即三江平原。
依兰南边入长白山有数个相连谷地,其中一处就是‘宁古塔’。宁古塔是鄂部人的称呼,据说这儿曾是他们的发源地,现在被新渤海国占为国都,改名‘龙泉府’,曲河(牡丹江)穿城而过,山势连绵河流纵横,‘九分山水一分田’,易守难攻。
如果扶余台地海拔再高些,地势再复杂些,难河平原可谓是难得的三角形‘四塞之地’——南有扶余台地,西是大鲜卑山,东是长白山和小鲜卑山。可惜台地不给力,整片东北平原须得整体占下,才能守得住。
***********************
结合女儿写来的东北地区地理简述,顾辞回想当年日夜背诵的考试重点——叫嚣‘大东亚共荣圈’的东瀛给中国带来的那段屈辱史——说不定能对袁懿和三哥有可借鉴之处。幸亏有前世十几年对地理和历史的热爱,以及经过高考冲刺时反复强化的记忆,现在她还能和孩子们一起给老公的霸业做贡献。
当时东瀛以高丽半岛为跳板,‘掏心’战术直扑沈阳,直接控制了骊河平原,才有了后来先占南边的锦州,再侵北边的哈尔滨,全面入主东北平原的‘壮举’。如同先前策划高丽独立为‘帝国’一样,他们在长春也扶植了一个‘满洲国’。一般而言,老师和课文会在这个时间段给出一个标准答案——‘九一八事变造成东北三省沦陷’,但不会提及满洲国的区域实是‘东北四省’,其中还包括一个消失了的‘热河省’。这儿正是东瀛的第二个目标,于是才有抗日联军大刀队和倭寇在燕山上打了一场血性的‘长城抗战’。如果燕山不能为中原政权所控,那从北方突破华北平原是迟早的事,满清如此,东瀛亦如是,所以才有了几年后的卢沟桥‘七七事变’。接下来学习重点转向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史,然而少有人注意到,后来东瀛为了达成满洲国‘四塞之地’的战略地位,想把作为西部防线的大兴安岭整体一起纳入囊中,渗透蒙古高原和远东,在大兴安岭的西北角和苏联打了一场‘诺门罕战役’。好在这边平缓广阔的地形既适合马背民族驰骋,更适合朱可夫将军所率领的机械化兵团作战,失去山地保护的东瀛人被日成狗。
印象中,中原政权防备东北的敌人南侵是一门必修课,由南向北进攻东北而胜的例子却不多。
有明一朝修好长城,占了辽西走廊后,似乎山海关以西的燕山长城各关口就武备松弛了,清军正是在这些地方发动‘入口之战’,数度突破燕山和长城防线攻入京畿,南侵山西、山东。只因山海关未失,满人不能占据尺寸之地,更攻克不了京师。后来得以入关,是平西王主动献礼,做不得参考。
而东瀛的整个东北攻略如此迅捷高效,是依托了铁路之便。在三十年前,为了争夺东亚控制权,抢夺东北修路权和辽东小半岛的登陆权,东瀛和毛子可是打了不少仗。战争结果是毛子修‘中东铁路’,东瀛修朝鲜铁路。沈阳、长春、哈尔滨成为铁路上的几大枢纽,才有东瀛因铁路而制定的入侵计划,和围绕铁路展开的皇姑屯事件、中东路事件等博弈。再之后的东北解放战争,先是‘四战四平’的拉锯,再加上‘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的吉林山区围歼战和伏击战等,最后辽沈战役打下锦州,整个东北关门打狗,围城长春,无法外逃和获得补给的国军‘不战而降’,最后回过头弄沈阳,不到两个月,东北全境GG。
那么,在没有铁路的年代,她记忆中攻入东北打胜仗的只有‘伟大’的成吉思汗。作为游牧民族,他们在达赉湖那儿发家,进入东北轻而易举,其中一路军队南下,攻克沈阳附近的金朝东京辽阳——‘攻城不克,佯退五百里,乘守军疏于戒备,以轻骑昼夜兼程驰还,一举袭克,大掠一月回师’。能记住这个,多亏了带兵的蒙军将领是郭靖的师父,哲别。
好在水利星人济朝的皇帝们没有关注到的地方普遍改变不大,东北的地理要素和顾辞所知差不多。燕北长城还在,骊河平原这个核心区域全在大虞掌握之中,拿下东北平原是迟早的事。顾辞把关于东北和内外蒙古的记忆整理出来,准备一会和锵锵的作业一起交给袁懿看,这边比起西域来,大虞更能掌握主动,希望不要再出现野蛮的杀戮。
至于铁路,好像工造局的技术水平还得提高提高才能实现啊!
***********************
顾辞兴冲冲地挑... -->>
上京和前世的北京一样处于‘四塞之地’,是个‘山南水北’的宝地——西太行、东有海、北燕山、南涴江。
西边的太行山同样有一串小盆地和通往中原腹地的太行八径,还有一条涴江与太行山并行,涴江之西属于酂邺城,东归定武城。北边仍然是拥有‘塞上五郡’的燕山山脉,呈斜‘>’型,分别延伸向西边的阴山和北边的大鲜卑山,因此,这三座山呈倒‘品’字状排列。阴山方向的一端即是长春城,羯夷南侵中原必经之地,历朝历代农牧博弈最激烈之地,另一端几乎连上大鲜卑山,只有一条潢水(西拉木伦河)河口可以让大漠高原的牧民进入东北平原,享受河口以南的哲理木大草原。但对于漠北牧民来说,更北边的达赉湖众多河道可更方便的穿行大鲜卑山。
所以上京在北边的防御方向大致分为西北和东北。前者是著名的战国‘赵国北三郡’,长春城所把守之处,身后有数条燕山径道串联数个小盆地,通向上京。其中一处关口背靠全包围小盆地,拥有足够的自给能力,可以‘深挖土、广积粮’,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命名为宁春城,统管全部峪径,这也是上京的最后一道防线。另一个东北方向则可以通过燕山里的‘辽西古道’——平岗道、卢龙道、无终道——北出中原。并且,燕山靠海的东麓不断被东海冲积,历经千年,已形成一条前往东北平原最南端的狭长滩涂——辽西走廊,也许顾辞更熟悉的是‘山海关’和‘秦皇岛’这两个地名。而控制辽西走廊的北关隘是齐安城,背山面海,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在她的印象里,齐安城驻兵之地有个更如雷贯耳的名字——锦州。
东北平原最南部是骊河入海的一圈冲积平原,称为骊河平原,西部即为辽西平原,出了辽西走廊即是。有‘辽西’,必有‘辽东’,这两个名字来源于战国、秦汉时的‘塞上五郡’,沿用至今。‘辽东郡’本指的是骊河平原东边那半拉平原,和辽西平原对称,但在定朝时还包括了辽东小半岛,以及高丽半岛上汉江以北等地,甚至囊括了长白山天池,比燕北长城的范围还广。
唐朝踩完高句丽,没有移民戍边,给东北下来的游牧民族和渔猎民族腾出了足够大的空间。好在定朝没有犯这个错误,学唐朝海陆齐上,搞定高丽,继而挺进东北,掀翻渤海国,整合大东北为丹东道,封王派官,移民垦荒。整个骊河平原土地优良利于耕种,汉民最多,一向‘有事纳朝贡,无事闹自立’的高丽人,当然也对这里情有独钟。为了让高丽人老实点,定朝搞起了‘以夷制夷’,把原来占据了骊河平原的渤海人赶出去,一部分庸碌无为的贵族内迁齐安城,效仿春秋无义战初期‘灭国不灭祀’的传统,给他们留点香火,大部分渤海军民塞去辽东郡,看着高丽人,不许他们越过汉江,渗透东北。这样的好处在于让渤海人成为汉人为主的辽西平原与高丽人之间的缓冲,当然,经过这么多年的融合,除了口音有异,辽东郡里已经分不出汉人、渤海人和高丽人的区别了。但也有一个坏处,深感半岛地皮不够用的高丽人要么翻山越岭,一路爬进长白山和更北边的三江冻土,与黑水靺鞨人争地盘,据说不抗冻的高丽人在三江平原上‘活者只余一二’,要么挤压南边原来百济和新罗的地盘,造成这两地常年闹事。
其实辽东郡这一片大多是山地丘陵,渔猎民族的主场,农耕天赋的汉人不宜。可没办法,定朝老霸道了,大修港口和堤防,从燕山山脉最东北处的丘陵沟壑开始修葺燕北长城,一直捅到高丽大同江,这段长城的西起点正是北关2.0,直面昭乌达,再北则是哲理木。可惜济朝防线收缩,弃用这一段燕北长城,在卢龙道和无终道两个北出口的河道之间开渠建了河道长城,有了统管辽东辽西的镇北城。
定朝不是第一个在高丽半岛占地盘的朝代,商周时不愿臣服于周人的商人遗族在这儿建立了‘箕子朝鲜’,春秋战国之燕国修的长城也是差不多的路线,只是年代久远,比不上定朝的名气大。农耕民族依托于有自给能力的地方,构筑防御工事的效果杠杠滴,长城帮助汉人移民牢牢守住了辽西平原,一河之隔的辽东,虽然有时候不一定在华夏版图内,但那一小部分耕地养活的人口仍能顶住长城之外渔猎民族的入侵。高丽人曾对长城表示‘强烈谴责’,奈何长城保护之下自称‘关内人’的居民们不愿被强拆,打过几次没意义的小仗之后,捏着鼻子认了。目前掌权的高丽李氏,正是在辽东发迹的关内人,所以与大虞的关系很密切,亲如一家。
离开燕北长城,才算正式进入东北平原,视线一下豁然开朗。东北平原是个人迹并不罕见、地势平坦、江河纵横的千里冻原,有两条主要河流,南边一条由东拐南的正是骊河,北边一条一分为二的难河(松花江),根据河流和丘陵的位置可大致分为上中下三部分。最下边这块当然是骊河平原啦,以燕北长城为边界。中间平原以东行的骊河为主,其中最大的支流是潢水,所以也叫潢水平原,包含了哲理木和昭乌达。潢水平原以北是一串低矮的分水岭,‘扶余台地’,台地再北正是东北平原的上部——难河平原。分叉的难河一条往南经过台地入长白山岭,一条继续东行,从长白山北麓和小鲜卑山之间流出去,经过可江海通航的依兰城(佳木斯),进入一大片冻得发硬的沼泽沃土,即三江平原。
依兰南边入长白山有数个相连谷地,其中一处就是‘宁古塔’。宁古塔是鄂部人的称呼,据说这儿曾是他们的发源地,现在被新渤海国占为国都,改名‘龙泉府’,曲河(牡丹江)穿城而过,山势连绵河流纵横,‘九分山水一分田’,易守难攻。
如果扶余台地海拔再高些,地势再复杂些,难河平原可谓是难得的三角形‘四塞之地’——南有扶余台地,西是大鲜卑山,东是长白山和小鲜卑山。可惜台地不给力,整片东北平原须得整体占下,才能守得住。
***********************
结合女儿写来的东北地区地理简述,顾辞回想当年日夜背诵的考试重点——叫嚣‘大东亚共荣圈’的东瀛给中国带来的那段屈辱史——说不定能对袁懿和三哥有可借鉴之处。幸亏有前世十几年对地理和历史的热爱,以及经过高考冲刺时反复强化的记忆,现在她还能和孩子们一起给老公的霸业做贡献。
当时东瀛以高丽半岛为跳板,‘掏心’战术直扑沈阳,直接控制了骊河平原,才有了后来先占南边的锦州,再侵北边的哈尔滨,全面入主东北平原的‘壮举’。如同先前策划高丽独立为‘帝国’一样,他们在长春也扶植了一个‘满洲国’。一般而言,老师和课文会在这个时间段给出一个标准答案——‘九一八事变造成东北三省沦陷’,但不会提及满洲国的区域实是‘东北四省’,其中还包括一个消失了的‘热河省’。这儿正是东瀛的第二个目标,于是才有抗日联军大刀队和倭寇在燕山上打了一场血性的‘长城抗战’。如果燕山不能为中原政权所控,那从北方突破华北平原是迟早的事,满清如此,东瀛亦如是,所以才有了几年后的卢沟桥‘七七事变’。接下来学习重点转向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史,然而少有人注意到,后来东瀛为了达成满洲国‘四塞之地’的战略地位,想把作为西部防线的大兴安岭整体一起纳入囊中,渗透蒙古高原和远东,在大兴安岭的西北角和苏联打了一场‘诺门罕战役’。好在这边平缓广阔的地形既适合马背民族驰骋,更适合朱可夫将军所率领的机械化兵团作战,失去山地保护的东瀛人被日成狗。
印象中,中原政权防备东北的敌人南侵是一门必修课,由南向北进攻东北而胜的例子却不多。
有明一朝修好长城,占了辽西走廊后,似乎山海关以西的燕山长城各关口就武备松弛了,清军正是在这些地方发动‘入口之战’,数度突破燕山和长城防线攻入京畿,南侵山西、山东。只因山海关未失,满人不能占据尺寸之地,更攻克不了京师。后来得以入关,是平西王主动献礼,做不得参考。
而东瀛的整个东北攻略如此迅捷高效,是依托了铁路之便。在三十年前,为了争夺东亚控制权,抢夺东北修路权和辽东小半岛的登陆权,东瀛和毛子可是打了不少仗。战争结果是毛子修‘中东铁路’,东瀛修朝鲜铁路。沈阳、长春、哈尔滨成为铁路上的几大枢纽,才有东瀛因铁路而制定的入侵计划,和围绕铁路展开的皇姑屯事件、中东路事件等博弈。再之后的东北解放战争,先是‘四战四平’的拉锯,再加上‘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的吉林山区围歼战和伏击战等,最后辽沈战役打下锦州,整个东北关门打狗,围城长春,无法外逃和获得补给的国军‘不战而降’,最后回过头弄沈阳,不到两个月,东北全境GG。
那么,在没有铁路的年代,她记忆中攻入东北打胜仗的只有‘伟大’的成吉思汗。作为游牧民族,他们在达赉湖那儿发家,进入东北轻而易举,其中一路军队南下,攻克沈阳附近的金朝东京辽阳——‘攻城不克,佯退五百里,乘守军疏于戒备,以轻骑昼夜兼程驰还,一举袭克,大掠一月回师’。能记住这个,多亏了带兵的蒙军将领是郭靖的师父,哲别。
好在水利星人济朝的皇帝们没有关注到的地方普遍改变不大,东北的地理要素和顾辞所知差不多。燕北长城还在,骊河平原这个核心区域全在大虞掌握之中,拿下东北平原是迟早的事。顾辞把关于东北和内外蒙古的记忆整理出来,准备一会和锵锵的作业一起交给袁懿看,这边比起西域来,大虞更能掌握主动,希望不要再出现野蛮的杀戮。
至于铁路,好像工造局的技术水平还得提高提高才能实现啊!
***********************
顾辞兴冲冲地挑...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