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文学网 www.52wx.net,天崩泪流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八十多岁的老奶奶出院的时候,是被她的一众儿女用轮椅推着下楼的。她出院之后,病床并未空着。紧随而来的又是一位快到七十岁的老奶奶。精神还算矍铄。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她的一只眼睛受过创伤,现在已经什么也看不到了。我们跟新来的老奶奶一家的接触并不深,再加上在我们出院的那天,老奶奶正在重症监护室。所以,我才没有选择将爱心之瓶留给老奶奶一家。
人海茫茫,不管何种原因,能够相聚总是一种缘分。出院了,这样的缘分也就尽了。也许,我们这辈子再也不会相遇。虽然老头子一家给我的最初印象并不好,但后来我渐渐发现了他们身上那股农民所特有的真诚和热情。虽然因为年龄以及文化程度差异,我未能跟他们成为至交。但这些一点也没影响到我们深厚病房情谊地形成。现在,分别在即,我跟他们都情不自禁地流露出一种淡淡的不舍。依依惜别的情绪在整个病房之内不断扩散和弥漫。
父亲一直都吵吵着要出院,但真到了离开的那一刻,父亲所能感受到的就绝不单单是愿望实现后的快意。这里毕竟是父亲已经生活了一月之久的地方。在这里,可能有痛苦,有纠结,有挣扎……,但也有友谊,有欢笑,有(奋斗之后的)收获……虽然灰色调更多一些,但真要离开,心中难免会生出丝丝不舍。此时此刻,父亲的心情是复杂的。但,最终,思乡之情和挣脱牢笼的**还是占据了上风。父亲猛地甩了甩头,甩去了心头的复杂之情。“回家!不管如何,现在终于可以回家了!”于是,兴奋顿时充斥了心头。
跟病房中所有人互道“珍重”之后,与八十多岁的老奶奶不同的是,父亲率先自己走出了病房。见状,我就是再不舍,也只得以最快的速度跟了上去。看着父亲那轻快的步伐,我真有些怀疑,如果不是他那一直稳重的性格以及术后身体的不允许,那么父亲会不会一路奔跑至一楼。
母亲、姐姐、姐夫和我,每人双手都拿满了东西。所谓不到医院不知道病人之多。虽然在当地人眼中,市人民医院弊病极多,但也就是在骂声一片中,这里每天都汇集了大量的人流。紧随其后的母亲、姐姐、姐夫和我,就只有姐夫跟着父亲挤上了电梯。现在我终于理解何谓“店大欺主”了。我(市人民医院)就黑,但我还就不担心你不来。市人民医院,在当地,也算是绝对的牛气冲天了。
很快姐夫就打电话给我们,说他安排父亲坐在一楼大厅休息。我们好不容易挤上了电梯。一来到一楼,我们就用最快的速度找到在大厅之内坐着休息的父亲。人真是多啊!大厅中已经人满为患,根本就不可能再找出哪怕一个空位。无奈之中的我们,只得将手上的东西放到父亲座位旁边,然后站着等候。因为,姐夫说过了,他已经联系好了车,当车子到来之后,会打电话通知我们。
等了一会儿,父亲就有些不耐地问:“怎么到现在车还没来?不如我们到大门口去等吧?”
从父亲的话中,我听出了他心中的急切。“可能有什么事耽搁了吧。我们还是在这里等的好。不知道车什么时候到。在门口等,既没地方坐,风又大。放心吧,爸!姐夫说了,车一到,就打电话给我们。”
“这里人多嘈杂。手机铃响了,能听得到?”父亲有些不放心地问。那时的父亲,似乎就生怕自己晚回去一分钟。
“我调了震动。放心,爸。只要姐夫一打,我立刻就会知道的。”
闻言,父亲终于安心了下来,再次静静地坐在大厅中等待。
一看到我从裤袋中掏出手机,父亲就即刻站了起来,问也不问,就急急地往大门处走去。好在,真是姐夫打的。我只应了一声,就赶紧挂了电话,然后赶紧拿起大包小包,以最快的速度追了上去。快到大门的时候,母亲无比关怀地替父亲戴上帽子(与坐月子的道理类似,据说,刚开过刀的人要尽量避免吹冷风)。
在姐夫的安排下,父亲坐在小轿车的前排,这样就可以避免父亲被挤到。母亲、姐夫和我,在将东西放置到后备箱后,挤在了后排。那时,姐姐已经骑电瓶车先回去了。
小轿车先是来到姐姐家。亲朋好友看病时送的东西,有些在医院,有些在姐姐家。在姐姐家暂停一下,就是为了调剂调剂。将父亲能吃的从姐姐家拿下来放到车里,将父亲不吃但孩子吃的从车里转移到姐姐家中。当然,从楼上拿下来的还有我们家的豆浆机。考虑到父亲要偶尔喝喝豆浆、吃吃迷糊啥的,都得要用到豆浆机。因此,就先将我家的带回去。而我们在市里如果要用,就再买一个好了。
下一站,就直奔乡下老家了。其实,我们还是希望父亲住在市里的。但,一方面,父亲执意要回老家,说在老家住着舒服。他可不想刚出了囚牢式的医院,就又住进牢笼似的商品房。另一方面,母亲也惦记着田地里的庄稼,也鼓捣着父亲回老家。
在集镇的一家超市门口,我请司机停一下,然后就和姐夫一道进去买微波炉。因为,父亲今后饮食的特点就是少吃多餐。一天七八顿,没个微波炉,显然是非常不方便的。不是不想将我们家微波炉带回来,只是母亲只会用老式的。可惜的是,这个超市的老式微波炉恰巧断货了。不过,老板说明天就有。我们跟他是熟人,就先将钱付了,然后让母亲第二天抽空过来取。
到了目的地,将一切都安顿好了之后,我和姐夫就又跟着小轿车回到了市里。因为,父亲出院之后,我们就得正常上班,同时还要照顾孩子(我们两家的孩子都在市里上学)。不是不想留在老家照顾父亲,而是不可能做得到。这也许就是所谓的“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吧。在生活线上苦苦挣扎的草根,就是这般无奈。
本书首发来自17k,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八十多岁的老奶奶出院的时候,是被她的一众儿女用轮椅推着下楼的。她出院之后,病床并未空着。紧随而来的又是一位快到七十岁的老奶奶。精神还算矍铄。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她的一只眼睛受过创伤,现在已经什么也看不到了。我们跟新来的老奶奶一家的接触并不深,再加上在我们出院的那天,老奶奶正在重症监护室。所以,我才没有选择将爱心之瓶留给老奶奶一家。
人海茫茫,不管何种原因,能够相聚总是一种缘分。出院了,这样的缘分也就尽了。也许,我们这辈子再也不会相遇。虽然老头子一家给我的最初印象并不好,但后来我渐渐发现了他们身上那股农民所特有的真诚和热情。虽然因为年龄以及文化程度差异,我未能跟他们成为至交。但这些一点也没影响到我们深厚病房情谊地形成。现在,分别在即,我跟他们都情不自禁地流露出一种淡淡的不舍。依依惜别的情绪在整个病房之内不断扩散和弥漫。
父亲一直都吵吵着要出院,但真到了离开的那一刻,父亲所能感受到的就绝不单单是愿望实现后的快意。这里毕竟是父亲已经生活了一月之久的地方。在这里,可能有痛苦,有纠结,有挣扎……,但也有友谊,有欢笑,有(奋斗之后的)收获……虽然灰色调更多一些,但真要离开,心中难免会生出丝丝不舍。此时此刻,父亲的心情是复杂的。但,最终,思乡之情和挣脱牢笼的**还是占据了上风。父亲猛地甩了甩头,甩去了心头的复杂之情。“回家!不管如何,现在终于可以回家了!”于是,兴奋顿时充斥了心头。
跟病房中所有人互道“珍重”之后,与八十多岁的老奶奶不同的是,父亲率先自己走出了病房。见状,我就是再不舍,也只得以最快的速度跟了上去。看着父亲那轻快的步伐,我真有些怀疑,如果不是他那一直稳重的性格以及术后身体的不允许,那么父亲会不会一路奔跑至一楼。
母亲、姐姐、姐夫和我,每人双手都拿满了东西。所谓不到医院不知道病人之多。虽然在当地人眼中,市人民医院弊病极多,但也就是在骂声一片中,这里每天都汇集了大量的人流。紧随其后的母亲、姐姐、姐夫和我,就只有姐夫跟着父亲挤上了电梯。现在我终于理解何谓“店大欺主”了。我(市人民医院)就黑,但我还就不担心你不来。市人民医院,在当地,也算是绝对的牛气冲天了。
很快姐夫就打电话给我们,说他安排父亲坐在一楼大厅休息。我们好不容易挤上了电梯。一来到一楼,我们就用最快的速度找到在大厅之内坐着休息的父亲。人真是多啊!大厅中已经人满为患,根本就不可能再找出哪怕一个空位。无奈之中的我们,只得将手上的东西放到父亲座位旁边,然后站着等候。因为,姐夫说过了,他已经联系好了车,当车子到来之后,会打电话通知我们。
等了一会儿,父亲就有些不耐地问:“怎么到现在车还没来?不如我们到大门口去等吧?”
从父亲的话中,我听出了他心中的急切。“可能有什么事耽搁了吧。我们还是在这里等的好。不知道车什么时候到。在门口等,既没地方坐,风又大。放心吧,爸!姐夫说了,车一到,就打电话给我们。”
“这里人多嘈杂。手机铃响了,能听得到?”父亲有些不放心地问。那时的父亲,似乎就生怕自己晚回去一分钟。
“我调了震动。放心,爸。只要姐夫一打,我立刻就会知道的。”
闻言,父亲终于安心了下来,再次静静地坐在大厅中等待。
一看到我从裤袋中掏出手机,父亲就即刻站了起来,问也不问,就急急地往大门处走去。好在,真是姐夫打的。我只应了一声,就赶紧挂了电话,然后赶紧拿起大包小包,以最快的速度追了上去。快到大门的时候,母亲无比关怀地替父亲戴上帽子(与坐月子的道理类似,据说,刚开过刀的人要尽量避免吹冷风)。
在姐夫的安排下,父亲坐在小轿车的前排,这样就可以避免父亲被挤到。母亲、姐夫和我,在将东西放置到后备箱后,挤在了后排。那时,姐姐已经骑电瓶车先回去了。
小轿车先是来到姐姐家。亲朋好友看病时送的东西,有些在医院,有些在姐姐家。在姐姐家暂停一下,就是为了调剂调剂。将父亲能吃的从姐姐家拿下来放到车里,将父亲不吃但孩子吃的从车里转移到姐姐家中。当然,从楼上拿下来的还有我们家的豆浆机。考虑到父亲要偶尔喝喝豆浆、吃吃迷糊啥的,都得要用到豆浆机。因此,就先将我家的带回去。而我们在市里如果要用,就再买一个好了。
下一站,就直奔乡下老家了。其实,我们还是希望父亲住在市里的。但,一方面,父亲执意要回老家,说在老家住着舒服。他可不想刚出了囚牢式的医院,就又住进牢笼似的商品房。另一方面,母亲也惦记着田地里的庄稼,也鼓捣着父亲回老家。
在集镇的一家超市门口,我请司机停一下,然后就和姐夫一道进去买微波炉。因为,父亲今后饮食的特点就是少吃多餐。一天七八顿,没个微波炉,显然是非常不方便的。不是不想将我们家微波炉带回来,只是母亲只会用老式的。可惜的是,这个超市的老式微波炉恰巧断货了。不过,老板说明天就有。我们跟他是熟人,就先将钱付了,然后让母亲第二天抽空过来取。
到了目的地,将一切都安顿好了之后,我和姐夫就又跟着小轿车回到了市里。因为,父亲出院之后,我们就得正常上班,同时还要照顾孩子(我们两家的孩子都在市里上学)。不是不想留在老家照顾父亲,而是不可能做得到。这也许就是所谓的“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吧。在生活线上苦苦挣扎的草根,就是这般无奈。
本书首发来自17k,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