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小说网 52wx.net,秋风传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三天,北方战场上的重大变故终于通过一千里加急战报送到了京师,在满朝文武和天子朱允炆的头顶上打了个巨大的惊雷。
其实也算不上什么变故;至少,沈若寥听到战报之后,便觉得一切其实都在意料之中,自然得不能再自然了。战况是这样的:
七月十七甲申日,燕王的军队攻克了怀来,守卫怀来的都督宋忠兵败被执,为燕王所杀。都指挥彭聚、孙泰力战而死,从居庸关兵败逃至怀来的指挥佥事余瑱和宋忠同时被杀。燕军随即攻打永平;永平卫指挥佥事赵彝和千户郭亮本来都是燕王的旧部,当然是呼集所有弟兄投降了燕王,从此把整个永平城和永平卫都送到了燕王手中。
怀来一战,具体经过却是这样滑稽的一幕:
都督宋忠曾于三月间由朝廷部署到开平守备,为了防范燕王造反,朝廷授予宋忠特权从燕山护卫亲军中挑选人马随行。宋忠毫不客气,从燕王手下精挑细选带走了三万精兵,其中除了燕王原先和魏国公商议定的部分外,还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兵马是宋忠自作主张挑走的。而自从宋都督因为燕王起兵被迫退守怀来的那一天起,他就抱定了决心杀回北平,把燕王的叛军绞杀在襁褓之中。因此,宋忠十天来一直在不停地对手下那三万他从燕王身边带走的精兵说,燕王起兵之时,便将三万兄弟在北平的家属亲人悉数屠杀干净,以泄其愤;他号召这三万将士和他一起杀回北平,消灭反王,为自己死去的亲人报仇,以此报答天子的恩遇。三万燕山护卫军上了宋忠的当,个个痛哭流涕,对燕王恨得咬牙切齿,十天以来不断摩拳擦掌,集体誓死效忠朝廷,一定找燕王讨还血债。宋忠见时机成熟,便部署了夺取居庸关的计划。然而,久经沙场、老成持重的燕王朱棣早已料到宋都督的如意算盘,就在宋忠准备发兵开拔居庸关的时候,亲率一路精骑从天而降,堵到了怀来城外。宋忠仓促应战,却万万没有料到燕王的天兵天将不仅来得神速突然,而且前锋部队竟然完全由那三万燕山护卫军的家人组成,扛着他们熟悉的旧日旗号,父子兄弟隔阵相望,都大声呼唤自己的亲人,问寒问暖。怀来的三万燕军发现自己的亲人原来都安然无恙地活着,一时间大喜过望,同时也气愤宋忠竟然欺骗了自己,立刻于阵中高呼“宋总兵欺我”,纷纷倒戈作乱。宋忠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手下的三万精兵在他的努力之下就这样轻而易举地反了,不仅立刻使得怀来六万守军不战而溃,白白送了自己的性命,还免费为朱棣拱手送去了三万欢天喜地对燕王感激涕零的军队。
诚然,沈若寥对燕王笼络人心的手腕早有见识。宋忠播下了欺骗的种子,当然自食苦果;精明的燕王却从来对手下将士推心置腹,坦诚相待,于是朱棣将近二十年在北平辛勤播种耕耘,如今顺其所愿硕果累累。按照战事发展现状来看,如果局势一直这样继续下去,恐怕再有几个月,燕兵就要打过大江,打进京城了。
如此战报送至京师,自然是举朝哗然。文武百官初时都认为北平周边尚有宋忠重兵围困,燕王的叛军突破不了宋忠的守备。没想到燕王只是一战就拿下了宋忠的人头,怀来的六万大军被燕军一冲即垮。北平一带的十几万守军就如此不堪一击,短短十天下来,一部分战死,大部分都是燕王旧日手下,望风投降,剩下的则四散奔逃,向大同、山海关等各个方向逃窜去了。而燕王朱棣以八百精兵起事,十天下来,已将手中燕军扩大到了十五万兵马,除去守城将士,可以出征作战的活动兵力达到了八万之众。
与此同时,燕王朱棣靖难之师的告天下檄文也随同战报一起被送到了京师,送到了全国各处。朱棣在檄文中慷慨激昂地指控建文皇帝朱允炆的七大罪状:
“皇考太祖高皇帝初未省何疾,不令诸子知之;
“及升遐,又不令诸子奔丧;
“闰五月初十驾崩,寅时即敛,七日即葬,逾月始召诸王知之;
“折毁宫殿,掘地五尺,悉更祖法;
“以奸恶所为,欲屠灭亲王,以危社稷,诸王实无罪,横遭其难,未及期年,芟夷五王;
“我遗人奏事,执以箠楚,备极五刑,锻炼成狱;
“任用恶少,调天下军官,四集见杀。”
一句话,建文皇帝不仅仅肆意更改祖制成法,戕害亲王,甚至有可能就是他害死了太祖高皇帝。而他燕王起兵自然是迫不得已,而且绝对光明正大,冠冕堂皇:
“予畏诛戮,欲救祸图存,不得不起兵御难,誓执奸雄,以报我皇考之仇。”
燕王起兵十天,朝廷一直无所作为,连封讨逆檄文都不曾起草半个字,结果倒被燕王反咬一口;到了这步田地,朝廷再不行动就真的不如投降了。为此,朱允炆整个早朝都用近乎怨恨的眼神在一班大臣身上扫来扫去;他下令群臣廷议挂帅出征的将领人选,齐泰、黄子澄、方孝孺、卓敬等一干精英讨论了寥寥几句之后,整个大殿便陷入了长久的沉默,文武百官无一人有主意到底该由谁统兵。万般无奈之中,建文皇帝宣布退朝,忿忿地走出了文华殿。
沈若寥以为天子情绪坏到了极点,自然什么也做不了,要回乾清宫歇息了。然而让他大吃一惊的是,建文皇帝出了文华殿,便一头钻进了文渊阁,心无旁骛地看起古书来。方孝孺奉旨跟班,两个人又陷入了对井田制实施细则的讨论之中,专心致志到了热烈的程度,让沈若寥甚至开始怀疑,北方正在进行的内战是不是纯粹出于自己的幻觉,否则,天子和他最尊敬的方先生怎么能对此无动于衷呢。
午饭过后,朱允炆大概终于觉得有些疲劳了,便起驾回到乾清宫,一进宫便把所有的太监宫女系数轰了出去,只留下一个沈若寥在身旁,一头跪倒在高皇帝朱元璋的遗像面前,就开始痛哭失声。沈若寥在一旁心惊胆战,劝也不是,不劝也不是,左右难受,只能一动不动地站着看。朱允炆哭了好一会儿,终于安静下来,又在遗像前跪了很久,一言不发,只是时不时发出一声极度苦闷的长叹。然后,他起身进了东暖阁,躺下来午休。
他刚睡着,便有侍卫进来报告沈若寥,说魏国公求见万岁。
沈若寥犹豫了一下,不知道是不是该叫醒天子。然后,他让那个侍卫引魏国公大人进来,自己跑到暖阁中把朱允炆叫醒,催促他洗了把脸,振作起精神,走出暖阁来。
徐辉祖满脸肃穆和忧虑,见到天子,跪拜山呼过后,起来便说道:
“燕王起兵已有旬余,陛下为何没有反应?应当速速传令各都司集合军队,发布檄文,出师讨伐叛军啊。”
朱允炆冷淡地说道:“朕当然知道;魏国公大人这十几天来督兵很是辛苦啊,北平能有今日的战果,徐爱卿劳苦功高。”
徐辉祖惶然叩奏道:“臣罪该万死。张昺、谢贵轻敌冒进,微臣节制不力,更不想张信投靠反王,坏了朝廷大计,导致北平沦陷;宋忠又刚愎自用,不肯听微臣劝阻,终被反王所灭。北平之败,微臣万死难辞其咎,还请陛下责罚。”
朱允炆微微缓和了一些:“徐爱卿言重了,朕绝没有责怪爱卿的意思。朕知道北平之事多有意外,张信背信弃义,投靠燕王,既然他朝夕相处的张昺、谢贵都毫无所知,徐爱卿自然更不可能有准备。爱卿此行想必也是忧劳交侵,朕理应犒慰,决不会降罪于你,你且放宽心便是。”
徐辉祖道:“臣拜谢圣恩,但尽臣职耳。只不过,臣没有料到的是,臣星夜赶回京师来听命,朝廷上下却见不到准备发兵的迹象,都督府也没有任何合军的消息;燕王起兵十日过去,我们却连统兵将领也还没有人选。而此刻燕王已经肃清北平周边朝廷围军,如入无人之境。陛下,不能再这么拖了!臣不知陛下如何能安坐至今。战事如火,耽误不得啊。”
朱允炆让徐辉祖一番话击中要害,心中不悦,更加苦恼,叹道:
“徐爱卿,朕如何不急?简直是心急如焚啊。可是调兵选将谈何容易?十几天来,朕天天都让群臣廷议调兵方案和大将军人选,无奈徐爱卿不在,满朝文武就像缺了主心骨似的,没有一个人说得上来一句有见地的话。现在爱卿总算是回来了,朕正迫不及待要爱卿给朕拿个主意呢。”
徐辉祖道:“陛下如此器重微臣,微臣敢不万死以报。臣在河北督兵之时,为了替陛下省力分忧,已经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大军征选和调度方案,只待回京之时备陛下和百官参考。全套调兵方案已尽书于此,请陛下过目。”
... -->>
第三天,北方战场上的重大变故终于通过一千里加急战报送到了京师,在满朝文武和天子朱允炆的头顶上打了个巨大的惊雷。
其实也算不上什么变故;至少,沈若寥听到战报之后,便觉得一切其实都在意料之中,自然得不能再自然了。战况是这样的:
七月十七甲申日,燕王的军队攻克了怀来,守卫怀来的都督宋忠兵败被执,为燕王所杀。都指挥彭聚、孙泰力战而死,从居庸关兵败逃至怀来的指挥佥事余瑱和宋忠同时被杀。燕军随即攻打永平;永平卫指挥佥事赵彝和千户郭亮本来都是燕王的旧部,当然是呼集所有弟兄投降了燕王,从此把整个永平城和永平卫都送到了燕王手中。
怀来一战,具体经过却是这样滑稽的一幕:
都督宋忠曾于三月间由朝廷部署到开平守备,为了防范燕王造反,朝廷授予宋忠特权从燕山护卫亲军中挑选人马随行。宋忠毫不客气,从燕王手下精挑细选带走了三万精兵,其中除了燕王原先和魏国公商议定的部分外,还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兵马是宋忠自作主张挑走的。而自从宋都督因为燕王起兵被迫退守怀来的那一天起,他就抱定了决心杀回北平,把燕王的叛军绞杀在襁褓之中。因此,宋忠十天来一直在不停地对手下那三万他从燕王身边带走的精兵说,燕王起兵之时,便将三万兄弟在北平的家属亲人悉数屠杀干净,以泄其愤;他号召这三万将士和他一起杀回北平,消灭反王,为自己死去的亲人报仇,以此报答天子的恩遇。三万燕山护卫军上了宋忠的当,个个痛哭流涕,对燕王恨得咬牙切齿,十天以来不断摩拳擦掌,集体誓死效忠朝廷,一定找燕王讨还血债。宋忠见时机成熟,便部署了夺取居庸关的计划。然而,久经沙场、老成持重的燕王朱棣早已料到宋都督的如意算盘,就在宋忠准备发兵开拔居庸关的时候,亲率一路精骑从天而降,堵到了怀来城外。宋忠仓促应战,却万万没有料到燕王的天兵天将不仅来得神速突然,而且前锋部队竟然完全由那三万燕山护卫军的家人组成,扛着他们熟悉的旧日旗号,父子兄弟隔阵相望,都大声呼唤自己的亲人,问寒问暖。怀来的三万燕军发现自己的亲人原来都安然无恙地活着,一时间大喜过望,同时也气愤宋忠竟然欺骗了自己,立刻于阵中高呼“宋总兵欺我”,纷纷倒戈作乱。宋忠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手下的三万精兵在他的努力之下就这样轻而易举地反了,不仅立刻使得怀来六万守军不战而溃,白白送了自己的性命,还免费为朱棣拱手送去了三万欢天喜地对燕王感激涕零的军队。
诚然,沈若寥对燕王笼络人心的手腕早有见识。宋忠播下了欺骗的种子,当然自食苦果;精明的燕王却从来对手下将士推心置腹,坦诚相待,于是朱棣将近二十年在北平辛勤播种耕耘,如今顺其所愿硕果累累。按照战事发展现状来看,如果局势一直这样继续下去,恐怕再有几个月,燕兵就要打过大江,打进京城了。
如此战报送至京师,自然是举朝哗然。文武百官初时都认为北平周边尚有宋忠重兵围困,燕王的叛军突破不了宋忠的守备。没想到燕王只是一战就拿下了宋忠的人头,怀来的六万大军被燕军一冲即垮。北平一带的十几万守军就如此不堪一击,短短十天下来,一部分战死,大部分都是燕王旧日手下,望风投降,剩下的则四散奔逃,向大同、山海关等各个方向逃窜去了。而燕王朱棣以八百精兵起事,十天下来,已将手中燕军扩大到了十五万兵马,除去守城将士,可以出征作战的活动兵力达到了八万之众。
与此同时,燕王朱棣靖难之师的告天下檄文也随同战报一起被送到了京师,送到了全国各处。朱棣在檄文中慷慨激昂地指控建文皇帝朱允炆的七大罪状:
“皇考太祖高皇帝初未省何疾,不令诸子知之;
“及升遐,又不令诸子奔丧;
“闰五月初十驾崩,寅时即敛,七日即葬,逾月始召诸王知之;
“折毁宫殿,掘地五尺,悉更祖法;
“以奸恶所为,欲屠灭亲王,以危社稷,诸王实无罪,横遭其难,未及期年,芟夷五王;
“我遗人奏事,执以箠楚,备极五刑,锻炼成狱;
“任用恶少,调天下军官,四集见杀。”
一句话,建文皇帝不仅仅肆意更改祖制成法,戕害亲王,甚至有可能就是他害死了太祖高皇帝。而他燕王起兵自然是迫不得已,而且绝对光明正大,冠冕堂皇:
“予畏诛戮,欲救祸图存,不得不起兵御难,誓执奸雄,以报我皇考之仇。”
燕王起兵十天,朝廷一直无所作为,连封讨逆檄文都不曾起草半个字,结果倒被燕王反咬一口;到了这步田地,朝廷再不行动就真的不如投降了。为此,朱允炆整个早朝都用近乎怨恨的眼神在一班大臣身上扫来扫去;他下令群臣廷议挂帅出征的将领人选,齐泰、黄子澄、方孝孺、卓敬等一干精英讨论了寥寥几句之后,整个大殿便陷入了长久的沉默,文武百官无一人有主意到底该由谁统兵。万般无奈之中,建文皇帝宣布退朝,忿忿地走出了文华殿。
沈若寥以为天子情绪坏到了极点,自然什么也做不了,要回乾清宫歇息了。然而让他大吃一惊的是,建文皇帝出了文华殿,便一头钻进了文渊阁,心无旁骛地看起古书来。方孝孺奉旨跟班,两个人又陷入了对井田制实施细则的讨论之中,专心致志到了热烈的程度,让沈若寥甚至开始怀疑,北方正在进行的内战是不是纯粹出于自己的幻觉,否则,天子和他最尊敬的方先生怎么能对此无动于衷呢。
午饭过后,朱允炆大概终于觉得有些疲劳了,便起驾回到乾清宫,一进宫便把所有的太监宫女系数轰了出去,只留下一个沈若寥在身旁,一头跪倒在高皇帝朱元璋的遗像面前,就开始痛哭失声。沈若寥在一旁心惊胆战,劝也不是,不劝也不是,左右难受,只能一动不动地站着看。朱允炆哭了好一会儿,终于安静下来,又在遗像前跪了很久,一言不发,只是时不时发出一声极度苦闷的长叹。然后,他起身进了东暖阁,躺下来午休。
他刚睡着,便有侍卫进来报告沈若寥,说魏国公求见万岁。
沈若寥犹豫了一下,不知道是不是该叫醒天子。然后,他让那个侍卫引魏国公大人进来,自己跑到暖阁中把朱允炆叫醒,催促他洗了把脸,振作起精神,走出暖阁来。
徐辉祖满脸肃穆和忧虑,见到天子,跪拜山呼过后,起来便说道:
“燕王起兵已有旬余,陛下为何没有反应?应当速速传令各都司集合军队,发布檄文,出师讨伐叛军啊。”
朱允炆冷淡地说道:“朕当然知道;魏国公大人这十几天来督兵很是辛苦啊,北平能有今日的战果,徐爱卿劳苦功高。”
徐辉祖惶然叩奏道:“臣罪该万死。张昺、谢贵轻敌冒进,微臣节制不力,更不想张信投靠反王,坏了朝廷大计,导致北平沦陷;宋忠又刚愎自用,不肯听微臣劝阻,终被反王所灭。北平之败,微臣万死难辞其咎,还请陛下责罚。”
朱允炆微微缓和了一些:“徐爱卿言重了,朕绝没有责怪爱卿的意思。朕知道北平之事多有意外,张信背信弃义,投靠燕王,既然他朝夕相处的张昺、谢贵都毫无所知,徐爱卿自然更不可能有准备。爱卿此行想必也是忧劳交侵,朕理应犒慰,决不会降罪于你,你且放宽心便是。”
徐辉祖道:“臣拜谢圣恩,但尽臣职耳。只不过,臣没有料到的是,臣星夜赶回京师来听命,朝廷上下却见不到准备发兵的迹象,都督府也没有任何合军的消息;燕王起兵十日过去,我们却连统兵将领也还没有人选。而此刻燕王已经肃清北平周边朝廷围军,如入无人之境。陛下,不能再这么拖了!臣不知陛下如何能安坐至今。战事如火,耽误不得啊。”
朱允炆让徐辉祖一番话击中要害,心中不悦,更加苦恼,叹道:
“徐爱卿,朕如何不急?简直是心急如焚啊。可是调兵选将谈何容易?十几天来,朕天天都让群臣廷议调兵方案和大将军人选,无奈徐爱卿不在,满朝文武就像缺了主心骨似的,没有一个人说得上来一句有见地的话。现在爱卿总算是回来了,朕正迫不及待要爱卿给朕拿个主意呢。”
徐辉祖道:“陛下如此器重微臣,微臣敢不万死以报。臣在河北督兵之时,为了替陛下省力分忧,已经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大军征选和调度方案,只待回京之时备陛下和百官参考。全套调兵方案已尽书于此,请陛下过目。”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