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小说网 52wx.net,暗黑大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以史上元佑党争时,那些士大夫的表现,十成十,会立即将这项工程停下来。
所以最好的办法,便是将它冷处理化,所谓的冷处理化,便是朝廷不出面,由地方官员主持,甚至都不由州级官员主持,仅是县级官员主持。它只是一个县级的地方工程,那么搞它就没有多大意义了。
但问题就来了。
如今想找几个精通水利的大臣,还是比较容易的。毕竟自熙宁以来,朝廷执行了许多水利工程,有成功的,有失败的,精不精通水利,一目了然。
可这些大臣不可能让他们担任一个知县与主薄吧。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一个理财的官员。
如果想执行这项工程,耗费必然庞大。但因为西北,如今朝廷财政同样十分紧张,不可能拨下上千万贯让华亭县修这条运河。或者拖到明后年,天知道明后年是什么形式,弄不好那时蔡确早就离开朝堂,王巨也去了彼岸。
因此最好的办法,是朝廷今年就拨出两三百万贯下去,这个财帛虽然也庞大,但不会到了以后旧党刻意打压的地步。
然后明年彼岸再陆续支援三四百万贯,四五百万贯。再多则不行了,因为即便彼岸不顾自身的发展,钱帛多到一定地步,也会引起旧党的注意。只要旧党注意了,以他们对王巨的痛恨,依然将这项工程停下来。
同时因为旧党的上台,还要不能太扰民,否则又会给予借口攻击。
在不扰民的前提下,这个钱帛则会十分紧张,就必须要有一个十分理财的高手,合理的利用每一文钱。
这样理财的大臣同样难找啊,有,但可不可能让他们仅担任一个知县主薄?
两人想了许久,都没有想到有这样能力的低级官员。有肯定有了,只不过以两人的地位,不可能与这样的官员打交道,两人不知道了。
王巨叹息一声,这是我的失误。也就是早几年若是他想到了黄浦江,则不用这么麻烦了。
不过后悔是于事无补的,于是王巨便想到了相关胥吏身上。以他们的地位,与胥吏打交道的更少,不过这些胥吏依附于一些重要官员,替他们出谋划策,只要盯着一些重要官员,则能轻松地顺藤摸瓜,找出一些得力的人材。
段张二人便是这样一步步理出来的。
蔡确说道:“国家录才,量才施用,广纳贤能,但我朝立国以来,武将一是恩荫,二是战功,文臣一是科举,二是恩荫,却忽视了另一个更广大的群体,胥吏。胥吏有机会得到磨砺,同样也有机会让他们施展才华。故某任用两位,不仅是水利,也是想首倡先河,使更多人才为国家所用。一旦有更多胥吏进入官场,必会激发胥吏的信心,自官员到胥吏,上下一心,忠君效国,大宋必然得以大治。”
宋朝行政制度只到了县一级别,就是县一级别,顶多也只有知县、县丞主薄与县尉四个官员,余下的要么是诸监官员,然而那与政务无关了,其余的便都是胥吏了,其实放在后世,这些胥吏同样是重要的地方官员。
但蔡确这话儿不能当真。
他都要为退相后准备了,那还有心思顾得上更多人才为国家所用。
并且就是王巨,也不敢大声吼着,除了恩荫与科举,国家必须要从胥吏中提拨大量人才担任国家的官员。
然而段天水与张荐哪里知道内中情况哦?
两人晕乎乎地离开中书,好半天都没有反应过来。
一是做了正式官员。
二是主持这么大水利,说不定就能留名青史。
三是弄不好,成了国家开始正式任用胥吏的“先河”。
不过两人都是精明强干的人物,大半天后,张荐率先清醒过来,道:“子涯兄,朝廷风向不对啊。”
一个一土盖天出来,加上朝廷频繁的人事调动,以至京城谣传纷纷,多数百姓持着悲观态度,以为朝廷开始对王巨猜疑了。
王巨与蔡确在百姓心中是一体的,朝廷打压王巨,必会打压蔡确。
没有蔡确支持,这项水利工程如何得以成功?
“录平,倒也是啊。”段天水同样担心起来。
没有朝廷大力支持,两人身份又低微,下去主持这么大的水利工程,那不是做官,扬名立腕的,而是找死的。仅是一个利益纠纷,就可能将两人打入十八层地狱。
他们不是多担心,这恰是高智商的表现。
当然,没有这份高智商,就没有以往他们出色的表现,也不会被蔡确手下从千万胥吏中挑选出来。
正在这时,一个青年士子从一家酒肆里跑出来,大声欢呼:“打起来了。”
段天水与张荐一愣,作为中国人,他们同样喜欢看热闹,因此停下脚步,什么打起来了。
谁知道后面又出来几个士子,一个士子说道:“大宋崛起,从今而始!”
来自王巨于横渠书院里刻下的那句,为大宋崛起而读书。
读书是为了国家,而不是为了黄金屋、颜如玉!
“这位贤弟,什么打起来了?”张荐忍不住拦下一个士子问。
“朝廷下诏,正式伐夏。”
原来计划是打算三月下旬,才开始伐夏。
那时天气刚刚好,还有一些物资与器甲未来得及送到前线,高丽人得到了武器,同样也要到那时,才能送到前线,才能对辽国产生一些掣肘。
但因为黑汗的突然用兵,王巨不得不将行动提前近一个月。
朝廷议和了,中国自古以来,外交一直很笨拙的,对外仁义,对外守信,都忘记了春秋战国时秦国是如何一步步统一中国的,讲仁义信用的齐国最后是什么下场的。
王巨都不想说这个问题了。
因此得有一个名正言顺的理由,这个理由便是那句子安之功,胜过寄奴,直破贺兰,砥柱中流。
我们宋朝这么大的优势,居然同意议和了,但你们西夏为什么还要派斥候潜入陕西路,大肆宣传这个谣谶,离间我们宋朝君臣?
既然你们西夏没有遵守和平的想法,我们宋朝为什么还要遵守这份和议?难道宋朝下贱到这地步!
这样,大义便有了。
于是环庆路与鄜延路大肆抓捕这些西夏的斥候,并且用严刑取得了口供,然后将这些斥候送往京城,最后再送给辽国。不是我们大宋不给你们面子,而是西夏逼得我们大宋不得不撕毁和议条约。
但在这些斥候送到京城之前,这些口供先行用快马送到了京城,于是京城下了诏令,撕毁和约,下诏正式伐夏,或者说正式灭夏。
诏令在二人进入中书前就开始下达了,但因为两人地位低,没有听到。可能这几个士子有一定的门路,刚刚听到这道诏令,于是喜极而狂,欢呼雀跃。
“好啊!”张荐一拍大腿,这不仅是宋朝的好消息,也是他们两人的好消息!(未完待续。)
,以史上元佑党争时,那些士大夫的表现,十成十,会立即将这项工程停下来。
所以最好的办法,便是将它冷处理化,所谓的冷处理化,便是朝廷不出面,由地方官员主持,甚至都不由州级官员主持,仅是县级官员主持。它只是一个县级的地方工程,那么搞它就没有多大意义了。
但问题就来了。
如今想找几个精通水利的大臣,还是比较容易的。毕竟自熙宁以来,朝廷执行了许多水利工程,有成功的,有失败的,精不精通水利,一目了然。
可这些大臣不可能让他们担任一个知县与主薄吧。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一个理财的官员。
如果想执行这项工程,耗费必然庞大。但因为西北,如今朝廷财政同样十分紧张,不可能拨下上千万贯让华亭县修这条运河。或者拖到明后年,天知道明后年是什么形式,弄不好那时蔡确早就离开朝堂,王巨也去了彼岸。
因此最好的办法,是朝廷今年就拨出两三百万贯下去,这个财帛虽然也庞大,但不会到了以后旧党刻意打压的地步。
然后明年彼岸再陆续支援三四百万贯,四五百万贯。再多则不行了,因为即便彼岸不顾自身的发展,钱帛多到一定地步,也会引起旧党的注意。只要旧党注意了,以他们对王巨的痛恨,依然将这项工程停下来。
同时因为旧党的上台,还要不能太扰民,否则又会给予借口攻击。
在不扰民的前提下,这个钱帛则会十分紧张,就必须要有一个十分理财的高手,合理的利用每一文钱。
这样理财的大臣同样难找啊,有,但可不可能让他们仅担任一个知县主薄?
两人想了许久,都没有想到有这样能力的低级官员。有肯定有了,只不过以两人的地位,不可能与这样的官员打交道,两人不知道了。
王巨叹息一声,这是我的失误。也就是早几年若是他想到了黄浦江,则不用这么麻烦了。
不过后悔是于事无补的,于是王巨便想到了相关胥吏身上。以他们的地位,与胥吏打交道的更少,不过这些胥吏依附于一些重要官员,替他们出谋划策,只要盯着一些重要官员,则能轻松地顺藤摸瓜,找出一些得力的人材。
段张二人便是这样一步步理出来的。
蔡确说道:“国家录才,量才施用,广纳贤能,但我朝立国以来,武将一是恩荫,二是战功,文臣一是科举,二是恩荫,却忽视了另一个更广大的群体,胥吏。胥吏有机会得到磨砺,同样也有机会让他们施展才华。故某任用两位,不仅是水利,也是想首倡先河,使更多人才为国家所用。一旦有更多胥吏进入官场,必会激发胥吏的信心,自官员到胥吏,上下一心,忠君效国,大宋必然得以大治。”
宋朝行政制度只到了县一级别,就是县一级别,顶多也只有知县、县丞主薄与县尉四个官员,余下的要么是诸监官员,然而那与政务无关了,其余的便都是胥吏了,其实放在后世,这些胥吏同样是重要的地方官员。
但蔡确这话儿不能当真。
他都要为退相后准备了,那还有心思顾得上更多人才为国家所用。
并且就是王巨,也不敢大声吼着,除了恩荫与科举,国家必须要从胥吏中提拨大量人才担任国家的官员。
然而段天水与张荐哪里知道内中情况哦?
两人晕乎乎地离开中书,好半天都没有反应过来。
一是做了正式官员。
二是主持这么大水利,说不定就能留名青史。
三是弄不好,成了国家开始正式任用胥吏的“先河”。
不过两人都是精明强干的人物,大半天后,张荐率先清醒过来,道:“子涯兄,朝廷风向不对啊。”
一个一土盖天出来,加上朝廷频繁的人事调动,以至京城谣传纷纷,多数百姓持着悲观态度,以为朝廷开始对王巨猜疑了。
王巨与蔡确在百姓心中是一体的,朝廷打压王巨,必会打压蔡确。
没有蔡确支持,这项水利工程如何得以成功?
“录平,倒也是啊。”段天水同样担心起来。
没有朝廷大力支持,两人身份又低微,下去主持这么大的水利工程,那不是做官,扬名立腕的,而是找死的。仅是一个利益纠纷,就可能将两人打入十八层地狱。
他们不是多担心,这恰是高智商的表现。
当然,没有这份高智商,就没有以往他们出色的表现,也不会被蔡确手下从千万胥吏中挑选出来。
正在这时,一个青年士子从一家酒肆里跑出来,大声欢呼:“打起来了。”
段天水与张荐一愣,作为中国人,他们同样喜欢看热闹,因此停下脚步,什么打起来了。
谁知道后面又出来几个士子,一个士子说道:“大宋崛起,从今而始!”
来自王巨于横渠书院里刻下的那句,为大宋崛起而读书。
读书是为了国家,而不是为了黄金屋、颜如玉!
“这位贤弟,什么打起来了?”张荐忍不住拦下一个士子问。
“朝廷下诏,正式伐夏。”
原来计划是打算三月下旬,才开始伐夏。
那时天气刚刚好,还有一些物资与器甲未来得及送到前线,高丽人得到了武器,同样也要到那时,才能送到前线,才能对辽国产生一些掣肘。
但因为黑汗的突然用兵,王巨不得不将行动提前近一个月。
朝廷议和了,中国自古以来,外交一直很笨拙的,对外仁义,对外守信,都忘记了春秋战国时秦国是如何一步步统一中国的,讲仁义信用的齐国最后是什么下场的。
王巨都不想说这个问题了。
因此得有一个名正言顺的理由,这个理由便是那句子安之功,胜过寄奴,直破贺兰,砥柱中流。
我们宋朝这么大的优势,居然同意议和了,但你们西夏为什么还要派斥候潜入陕西路,大肆宣传这个谣谶,离间我们宋朝君臣?
既然你们西夏没有遵守和平的想法,我们宋朝为什么还要遵守这份和议?难道宋朝下贱到这地步!
这样,大义便有了。
于是环庆路与鄜延路大肆抓捕这些西夏的斥候,并且用严刑取得了口供,然后将这些斥候送往京城,最后再送给辽国。不是我们大宋不给你们面子,而是西夏逼得我们大宋不得不撕毁和议条约。
但在这些斥候送到京城之前,这些口供先行用快马送到了京城,于是京城下了诏令,撕毁和约,下诏正式伐夏,或者说正式灭夏。
诏令在二人进入中书前就开始下达了,但因为两人地位低,没有听到。可能这几个士子有一定的门路,刚刚听到这道诏令,于是喜极而狂,欢呼雀跃。
“好啊!”张荐一拍大腿,这不仅是宋朝的好消息,也是他们两人的好消息!(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