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小说网 52wx.net,暗黑大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贯钱帛。若是抛除吃空饷的那部分,实际并没有节约多少,正是此故。
还有,坊场河渡,前前后后变出来四百多万钱帛。
两相结合,算是不少了。
但宋朝很悲催,这年太行山这一带地震带开始大规模的地震,东北到辽国幽州,西南到开封,包括河北许多地区都发生了规模不小的地震现象,说是涌沙出水,破城池坏庐舍,官员吏民一起不敢在城中居住,跑出城,住草棚子帐蓬。赵顼无奈地派出滕甫吴充安抚河北,滕甫看到大家这样,不行哪,不能草木皆兵,真正快活的是盗贼,一家家的公开入盗。于是宿在屋檐下说:“民持吾以生,屋摧民死。吾当身同之。”在他带动下,百姓才渐渐入城居住。
地震也罢了,还有大雨。自燕山以南开始,辽国永清、武清、安次、固安、新城、归义、容城一起漂之一空。不得不旨免税一年。
河北的更严重,北股黄河也出事了,黄河从恩州乌栏堤决堤,由于受地形拘束,河水还不得出,再决于冀州刺强埽,然后往瀛州漫延,这才是真正的漂之一空。
司马光与王安石为此发生了冲突。
两人同为帝师。同样翰林学士,但理念不和,必然发生冲突。
先是登州阿云,这也是王巨从开始对司马光充满了成见的一件事。
登州一个小女子阿云,自小死了父亲,随母亲生活。其母也早逝了,阿云还有服丧期内,便被其叔叔逼嫁了一个韦姓男子。
当然,在农村很少有什么服丧期的说法,守个几天就不错了。那有什么二十七个月丁忧之说法?
然而这一条却很重要,若是上纲上线来说,它也是必须讨论的。按照丁忧礼法,不得婚姻,不得宴娱,也就是有了婚姻,也不是合法婚姻!
可能其叔叔收了厚礼吧,但这个姓韦的男长相太丑陋了,这时候对男子的长相要求不是很严格的,估计这个姓韦的丑得不能再丑,这才导致了一场悲剧发生。
阿云忍无可忍。一个夜晚,阿云趁韦姓男子就寝于田舍时。带刀子去杀他。因为她力气小,刀子质量差。砍了几刀却不能将韦姓男子杀死,只断其一指。
第二天韦姓男子报案,登州知州许遵迅速查到阿云头上,将阿云带上来,阿云供认不违。许遵问了事情经过,认为阿云订婚之时,服丧期未满,故与韦某的夫妻关系不能成立,应以普通人处理,然后上报朝廷。
审刑院与大理寺认为必须按照谋杀亲夫罪判处死刑,许遵又上奏,那么不如这样,就算是夫妻关系得到承认,宋律还有一个规订,如果被告能主动供认犯罪事实,应该按自首论处,减二等处罚。
但问题阿云算不算投案自首?许遵抓住她后,她才招供的,只能说没有用刑,主动招供了,是坦白从宽,而非是投案自首。那么再按规矩办事,交于两制商议,王安石与司马光商议。王安石说谋与杀是二事,虽谋,未杀。司马光说,谋杀,犹故杀,皆一事,不可分。
两人争了起来,司马光没有争赢王安石,于是胡说八道,居然将此案上升到了国家社稷生死存亡的层次上。赵顼听了忍无可忍,亲自裁判,赦阿云死罪,但判了n年有期徒刑。
准确说赵顼判罚是对的,就算是有意杀人,也不过一个杀人未遂,况且其婚姻非是父母包办,而等于是叔叔惨忍变相地卖给了韦姓男子,又是在守孝期内。无论从那一个角度,也不当死。
但就是这个女子,几年后大敕出来,结婚生子,都快忘掉了这段悲伤的往事,却又让司马光翻将出来,派人去登州勒拿,活活斩死。
何必之!
所以谁说司马光是君子,王巨就会与谁急,有这样的君子吗?何谓君子,君子温涧,温润似玉,象玉一般的美好。这样的心性是玉吗,是温涧吗?
冬至就快到了。
王巨曾暗中进谏,什么南郊祭北郊祭明堂祭,得适度地减少。但今年是赵顼真正上位的第一年,改元第一年,南郊祭是避免不的。
因此曾公亮率群臣上书,河朔灾伤,国用不足,请今年岁亲郊,两府不用赐金帛。
司马光认为赏赐两府不过花费两万贯,就是节省下来,也不足以救灾,应当从两省(包括中书门下两省所有文官)与宗室刺史上的武将武臣,都将赏赐减为半额就可以了。这样大家既得到了赏赐,因为人数多,节省的钱帛也更多。
他与王安石、王珪进宫领旨,司马光又说:“救灾节用,应从贵近之臣开始推行,至于两府官员,不妨由他们随意推辞,不必下诏取消。”
王安石在边上说:“常衮曾经推辞堂食,当时议论却以为常兖既知不能,应当辞位而不当辞禄。而且国用不足,不是当今急务。”
这个常衮是唐代宗时宰相,性清高孤傲,不妄交游。为政苛细崇尚节俭。反对**。说白了一点,就是那种常做坏事的清官。
唐朝每天会赐厨食给宰相吃,谓之堂馔。常衮罢之。政事堂有后门,是宰相到中书舍人院之门。以便于咨访政事,常衮自视其高,又将其门堵死。于是便凭借主观想像用人,就象范仲淹那样,大笔挥一挥,最后唐德宗上台,贬出京城。因此议论者以为厚禄重赐,所以才能优贤崇国政政。如果感觉自己没这个能力做宰相,那就辞位,而不是辞这点禄食。
王安石这是什么意思呢,不是国用不足,更不是两府宰相拒绝这点赏赐,而是你们得想想办法,不想办法,靠节约这点钱,解决不了问题。
作为吧,老人们!
司马光不知是真没听懂还是假未听懂。立即说道:“常衮推辞赏赐,比那些既然赏赐又要权位的人贤多了。国用不足,真是当务之急。”
若是听懂了。其心可诛的,这分明是在巴结两府大佬。
“非也非也,国用不足,是因为没有得到善于理财的人。”王安石也避了过去,他同样不想过份开罪两府大佬。
“善于理财的人,不过是会辞敛民政的人罢了,民穷而为盗,绝非国家之福。”
“不对,善于理财之人。赋税不加,而上用充足。”
司马光如同挨了一记天雷。先是目瞪口呆,然后立即气愤地说:“岂有此事。天地所生资源有限,不在民则在官,如下雨,夏天多雨而成灾,则秋必干旱。不增赋税而上用充足,不过是设法夺取人民利益而己,害处更甚于加税,此乃桑弘羊欺骗汉武帝的话,太史公记录下来了。到了汉武帝末年,盗赋蜂拥而起,几乎酿成大乱,如果武帝不悔悟,则汉朝几乎灭亡。”
两人才学好,引经据典,可怜老王同志听得瞠目结舌,大半天后才说道:“救灾节用,应自贵近之臣开始,司马光的话说得对,但是赏赐所费无几,不赐则恐伤国体,王安石说法也对。只好请明主来裁定。”
赵顼同样听得头痛,不能再吵了,两人再吵下去,整将所有史书经义一起要搬出来显摆了,于是说:“朕意与司马光相同,不妨不批准他们的辞书来答复他们。”
但他也老王一样,两边和稀泥,虽同意了司马光看法,却让王安石写诏书。王安石于是在诏书里又挟杂私货,用常衮之例责备两府。
实际这两种思想冲突成了后面的主旋律。但究竟谁说的对?无疑王安石说得更准确,事实不要看后来,就看宋朝,没有加多少税赋,国家收入却在稳步提升。
想想赵匡胤打江山时,宋朝能有多少收入,可怜得到蜀国的钱帛,喜得不行,开内库藏之。是不少钱,得能不能将现在宋朝那个积欠弥补上?虽然不知道究竟多少,但相信只是一个蜀国,一个靡烂的蜀国,不过几千万罢了。还不足现在宋朝的一年兵费开支!
然而王安石也没有找到一条真正的不加税赋而上用足的道路,这才引起了真正的争议。
实际赵顼也无语,你们吵来吵去,还不如一个青年人呢,至少他还让朕变出来了八百万,不然今年日子更难熬!
因此他想到了王巨所说的裁官。
这也分成好几步走的,第一步从科举开始,裁控数量。
第二步便是从恩荫着手,裁控数量。
至于现任的官员,阙缺的,不用等了,每州县发放一到两人,各部司也分放一两人,做为胥吏,做为堂吏,一是针对地方豪强去的,由他们做胥吏,会扼制一部分胆大的豪强。二是给他们部分福利,并且也有上奏权,用其对长官监督,产生激烈甚至惨烈的竞争,逼迫地方官员作为。不行的,就立即淘汰下去,但做这些胥吏,明为胥吏,实为候补官员,上奏的必须如实,否则身上的职官同样也会一扒干净。那么不用十年,冗官现象就渐渐消失了。
但王巨再三说明,最后一条,必须慎重行事,毕竟那样做,会产生很大的争议与骚动,就是第二条裁减恩荫名额,也会引起争议与不满。
第二步裁兵还未到时候,那么这个裁减恩荫能不能做了?
于是赵顼将王安石喊来询问。
“裁减恩荫?”王安石傻了,真为难了,不能答好,不能答不好!(未完待续)
贯钱帛。若是抛除吃空饷的那部分,实际并没有节约多少,正是此故。
还有,坊场河渡,前前后后变出来四百多万钱帛。
两相结合,算是不少了。
但宋朝很悲催,这年太行山这一带地震带开始大规模的地震,东北到辽国幽州,西南到开封,包括河北许多地区都发生了规模不小的地震现象,说是涌沙出水,破城池坏庐舍,官员吏民一起不敢在城中居住,跑出城,住草棚子帐蓬。赵顼无奈地派出滕甫吴充安抚河北,滕甫看到大家这样,不行哪,不能草木皆兵,真正快活的是盗贼,一家家的公开入盗。于是宿在屋檐下说:“民持吾以生,屋摧民死。吾当身同之。”在他带动下,百姓才渐渐入城居住。
地震也罢了,还有大雨。自燕山以南开始,辽国永清、武清、安次、固安、新城、归义、容城一起漂之一空。不得不旨免税一年。
河北的更严重,北股黄河也出事了,黄河从恩州乌栏堤决堤,由于受地形拘束,河水还不得出,再决于冀州刺强埽,然后往瀛州漫延,这才是真正的漂之一空。
司马光与王安石为此发生了冲突。
两人同为帝师。同样翰林学士,但理念不和,必然发生冲突。
先是登州阿云,这也是王巨从开始对司马光充满了成见的一件事。
登州一个小女子阿云,自小死了父亲,随母亲生活。其母也早逝了,阿云还有服丧期内,便被其叔叔逼嫁了一个韦姓男子。
当然,在农村很少有什么服丧期的说法,守个几天就不错了。那有什么二十七个月丁忧之说法?
然而这一条却很重要,若是上纲上线来说,它也是必须讨论的。按照丁忧礼法,不得婚姻,不得宴娱,也就是有了婚姻,也不是合法婚姻!
可能其叔叔收了厚礼吧,但这个姓韦的男长相太丑陋了,这时候对男子的长相要求不是很严格的,估计这个姓韦的丑得不能再丑,这才导致了一场悲剧发生。
阿云忍无可忍。一个夜晚,阿云趁韦姓男子就寝于田舍时。带刀子去杀他。因为她力气小,刀子质量差。砍了几刀却不能将韦姓男子杀死,只断其一指。
第二天韦姓男子报案,登州知州许遵迅速查到阿云头上,将阿云带上来,阿云供认不违。许遵问了事情经过,认为阿云订婚之时,服丧期未满,故与韦某的夫妻关系不能成立,应以普通人处理,然后上报朝廷。
审刑院与大理寺认为必须按照谋杀亲夫罪判处死刑,许遵又上奏,那么不如这样,就算是夫妻关系得到承认,宋律还有一个规订,如果被告能主动供认犯罪事实,应该按自首论处,减二等处罚。
但问题阿云算不算投案自首?许遵抓住她后,她才招供的,只能说没有用刑,主动招供了,是坦白从宽,而非是投案自首。那么再按规矩办事,交于两制商议,王安石与司马光商议。王安石说谋与杀是二事,虽谋,未杀。司马光说,谋杀,犹故杀,皆一事,不可分。
两人争了起来,司马光没有争赢王安石,于是胡说八道,居然将此案上升到了国家社稷生死存亡的层次上。赵顼听了忍无可忍,亲自裁判,赦阿云死罪,但判了n年有期徒刑。
准确说赵顼判罚是对的,就算是有意杀人,也不过一个杀人未遂,况且其婚姻非是父母包办,而等于是叔叔惨忍变相地卖给了韦姓男子,又是在守孝期内。无论从那一个角度,也不当死。
但就是这个女子,几年后大敕出来,结婚生子,都快忘掉了这段悲伤的往事,却又让司马光翻将出来,派人去登州勒拿,活活斩死。
何必之!
所以谁说司马光是君子,王巨就会与谁急,有这样的君子吗?何谓君子,君子温涧,温润似玉,象玉一般的美好。这样的心性是玉吗,是温涧吗?
冬至就快到了。
王巨曾暗中进谏,什么南郊祭北郊祭明堂祭,得适度地减少。但今年是赵顼真正上位的第一年,改元第一年,南郊祭是避免不的。
因此曾公亮率群臣上书,河朔灾伤,国用不足,请今年岁亲郊,两府不用赐金帛。
司马光认为赏赐两府不过花费两万贯,就是节省下来,也不足以救灾,应当从两省(包括中书门下两省所有文官)与宗室刺史上的武将武臣,都将赏赐减为半额就可以了。这样大家既得到了赏赐,因为人数多,节省的钱帛也更多。
他与王安石、王珪进宫领旨,司马光又说:“救灾节用,应从贵近之臣开始推行,至于两府官员,不妨由他们随意推辞,不必下诏取消。”
王安石在边上说:“常衮曾经推辞堂食,当时议论却以为常兖既知不能,应当辞位而不当辞禄。而且国用不足,不是当今急务。”
这个常衮是唐代宗时宰相,性清高孤傲,不妄交游。为政苛细崇尚节俭。反对**。说白了一点,就是那种常做坏事的清官。
唐朝每天会赐厨食给宰相吃,谓之堂馔。常衮罢之。政事堂有后门,是宰相到中书舍人院之门。以便于咨访政事,常衮自视其高,又将其门堵死。于是便凭借主观想像用人,就象范仲淹那样,大笔挥一挥,最后唐德宗上台,贬出京城。因此议论者以为厚禄重赐,所以才能优贤崇国政政。如果感觉自己没这个能力做宰相,那就辞位,而不是辞这点禄食。
王安石这是什么意思呢,不是国用不足,更不是两府宰相拒绝这点赏赐,而是你们得想想办法,不想办法,靠节约这点钱,解决不了问题。
作为吧,老人们!
司马光不知是真没听懂还是假未听懂。立即说道:“常衮推辞赏赐,比那些既然赏赐又要权位的人贤多了。国用不足,真是当务之急。”
若是听懂了。其心可诛的,这分明是在巴结两府大佬。
“非也非也,国用不足,是因为没有得到善于理财的人。”王安石也避了过去,他同样不想过份开罪两府大佬。
“善于理财的人,不过是会辞敛民政的人罢了,民穷而为盗,绝非国家之福。”
“不对,善于理财之人。赋税不加,而上用充足。”
司马光如同挨了一记天雷。先是目瞪口呆,然后立即气愤地说:“岂有此事。天地所生资源有限,不在民则在官,如下雨,夏天多雨而成灾,则秋必干旱。不增赋税而上用充足,不过是设法夺取人民利益而己,害处更甚于加税,此乃桑弘羊欺骗汉武帝的话,太史公记录下来了。到了汉武帝末年,盗赋蜂拥而起,几乎酿成大乱,如果武帝不悔悟,则汉朝几乎灭亡。”
两人才学好,引经据典,可怜老王同志听得瞠目结舌,大半天后才说道:“救灾节用,应自贵近之臣开始,司马光的话说得对,但是赏赐所费无几,不赐则恐伤国体,王安石说法也对。只好请明主来裁定。”
赵顼同样听得头痛,不能再吵了,两人再吵下去,整将所有史书经义一起要搬出来显摆了,于是说:“朕意与司马光相同,不妨不批准他们的辞书来答复他们。”
但他也老王一样,两边和稀泥,虽同意了司马光看法,却让王安石写诏书。王安石于是在诏书里又挟杂私货,用常衮之例责备两府。
实际这两种思想冲突成了后面的主旋律。但究竟谁说的对?无疑王安石说得更准确,事实不要看后来,就看宋朝,没有加多少税赋,国家收入却在稳步提升。
想想赵匡胤打江山时,宋朝能有多少收入,可怜得到蜀国的钱帛,喜得不行,开内库藏之。是不少钱,得能不能将现在宋朝那个积欠弥补上?虽然不知道究竟多少,但相信只是一个蜀国,一个靡烂的蜀国,不过几千万罢了。还不足现在宋朝的一年兵费开支!
然而王安石也没有找到一条真正的不加税赋而上用足的道路,这才引起了真正的争议。
实际赵顼也无语,你们吵来吵去,还不如一个青年人呢,至少他还让朕变出来了八百万,不然今年日子更难熬!
因此他想到了王巨所说的裁官。
这也分成好几步走的,第一步从科举开始,裁控数量。
第二步便是从恩荫着手,裁控数量。
至于现任的官员,阙缺的,不用等了,每州县发放一到两人,各部司也分放一两人,做为胥吏,做为堂吏,一是针对地方豪强去的,由他们做胥吏,会扼制一部分胆大的豪强。二是给他们部分福利,并且也有上奏权,用其对长官监督,产生激烈甚至惨烈的竞争,逼迫地方官员作为。不行的,就立即淘汰下去,但做这些胥吏,明为胥吏,实为候补官员,上奏的必须如实,否则身上的职官同样也会一扒干净。那么不用十年,冗官现象就渐渐消失了。
但王巨再三说明,最后一条,必须慎重行事,毕竟那样做,会产生很大的争议与骚动,就是第二条裁减恩荫名额,也会引起争议与不满。
第二步裁兵还未到时候,那么这个裁减恩荫能不能做了?
于是赵顼将王安石喊来询问。
“裁减恩荫?”王安石傻了,真为难了,不能答好,不能答不好!(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