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小说网 52wx.net,暗黑大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二篇叫《圣王》。←,
不是后来的那个网文圣王,而是论述内圣外王的圣与王。
何谓圣,儒学中有几个重要的东东,仁义、宽恕、礼乐……还有这个圣智。
圣不是又土,在古代是聖,从耳从呈,耳聪口敏,通达事理,才叫圣。
因此夫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想要耳聪口敏,通达事理,必须先修个人。所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在第一位。这就是内圣。
但这个内圣只是放在个人身上的,若放在一个国家身上,则是对内仁治,百姓富裕,国家强大安定,这才是一个国家的内圣。
个人内圣了,就可以齐家了,治国了。
国家内圣了,就可以平天下了。
司马光以前也说过类似的话,但与司马光观点不同,张载这篇文章里鲜明地写出一个重要的问题,如果个人不内圣了,那么就不能齐家,不能治国?
试问能有几人达到这个内圣。
因此内圣外王准确地说法是以内圣为主,一边“内圣”一边“外王”,但它们是同时进行的。
内圣为主,外王为辅。仁爱治国,安定国家,富裕百姓,保家卫国为主,开疆拓土,威振周边宵小不敢侵犯中原的外王之道则为辅,这才是真正的内圣外王。
表面上这是张载对宋朝在军事上分岐的论述,不求开疆拓土吧,最少要保家卫国,但如今被一个小小的西夏屡屡欺凌,连内圣都算不上,何来的内圣外王?
实际这也是张载对弟子的支持。
王巨在南边做了什么?可以说是仁爱了宋朝百姓。至于交趾,那是“平”的,何谓平,在这个平字上,本身就有着攻克杀戳之意。因此王巨的做法某些程度上已经接近了这个内圣外王。
所以王巨在看这篇圣王时,张载说了一句:“巨儿。我以你为荣。”
不提庆州的那个轰动天下的万名书,在泉州王巨做差了吗?就是在广南,王巨做得也不差,包括对蛮人,否则那来的那首蛮人颂歌?
当然,有这个想法,也是张载思想的进步之处,民,吾同胞。百姓,我的兄弟!
他这个民,可不是许多士大夫心中的民,而是真正的民,大宋的所有百姓。
正是有了这个思想,所以张载对弟子的打土豪,分田地做法,并不排斥。况且他以前就想实行井田制度的。
“恩师,看来你也听到一些风声?”
“是啊。论光景,如今远不及仁宗之时。”张载叹了一口气,这是一个颠倒黑白的时代,想要温文尔雅地做事真的很难很难。
包括自己这个弟子,替宋朝出生入死,立下大功回来。还没到京城呢,种种谣传就开始了。
兔死狗烹,兔还未死呢。
西夏、辽国,一山比一山高!
“恩师,勿用担心。我有了应对之策。”
张载一笑,也是,这个官场,自己这样的人是无法生存的,不过自己这个弟子无碍。
“恩师,我想请恩师再写一篇文章。”
“哦。”
“老子的观点是月圆必亏,水满则溢。一个国家也是如此,一般刚建国之时,君王创立江山,必惩戒前期之亡,所以君臣治国多会小心翼翼。并且因为国家更替,战乱不休,百姓凋零,地广人稀,没有兼并之痛。因此大一统的国家建国之时,多时一个国家最是国泰民安的辰光。然而立国久了,许多问题就出来了。君臣安于享乐,忘记前期之亡,君王昏政,豪强贪婪兼并。并且因为国家安定许久,人烟稠密,土地紧张升值,导致兼并加剧。以前在郑白渠时,弟子就与恩师说过,史册嘲讽王莽变法,实际当时因为人烟稠密,王莽变法也是不得不变。只是他变得太急,再加上名位不正,于是烽烟四起,迅速灭亡。”
“巨儿,你是指……”
“我是指大衍之数,遁去的一。”
大衍之数也是来自易经: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一到九乃是有用的,由是演变成六九之爻。
但还有一个没有用,所以孔颖达说易有太极,始生两依,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太初,太一也。因此产生了两种说法,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它对现在的万物不会产生影响,所以说大衍之数,其用四十有九,太一不用。
还有一个观点,其用四十有九,是指维持万物平衡的数据是五十,可起作用的只有四十九,这样才有了万物生长变法。至于那个“一”已经看不到了,因此似乎是遁去了,这才称为遁去的一。可它是万物变法的根本,虽然看不到,但不能不重视。
其实这就是胡弄人的玩意儿,想胡弄张载可不容易,因此张载从未研究过它。
他迟疑地问:“巨儿,你想说什么?”
“恩师,安史之乱原因很复杂,表面上看是因为唐朝兵力分配不适当,给了武将、特别是胡将太多的权利,君王昏政,奸臣当道,实际是天宝之时,唐朝发展到了巅峰,暗下已经产生了许多危机,即便没有安史之乱,唐朝不久也会大乱。其实纵观前面几个朝代,多是此理。有一个说法,叫五千万人极限性。也就是中国自古以来,在人口发展到五千万人之前。危机不会太多。然而只要达到了五千万人,危机就会到来。那么随便来一个大变,国家就会走向灭亡。这就是月圆必亏,水满则溢。”
张载沉思。
“其... -->>
第二篇叫《圣王》。←,
不是后来的那个网文圣王,而是论述内圣外王的圣与王。
何谓圣,儒学中有几个重要的东东,仁义、宽恕、礼乐……还有这个圣智。
圣不是又土,在古代是聖,从耳从呈,耳聪口敏,通达事理,才叫圣。
因此夫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想要耳聪口敏,通达事理,必须先修个人。所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在第一位。这就是内圣。
但这个内圣只是放在个人身上的,若放在一个国家身上,则是对内仁治,百姓富裕,国家强大安定,这才是一个国家的内圣。
个人内圣了,就可以齐家了,治国了。
国家内圣了,就可以平天下了。
司马光以前也说过类似的话,但与司马光观点不同,张载这篇文章里鲜明地写出一个重要的问题,如果个人不内圣了,那么就不能齐家,不能治国?
试问能有几人达到这个内圣。
因此内圣外王准确地说法是以内圣为主,一边“内圣”一边“外王”,但它们是同时进行的。
内圣为主,外王为辅。仁爱治国,安定国家,富裕百姓,保家卫国为主,开疆拓土,威振周边宵小不敢侵犯中原的外王之道则为辅,这才是真正的内圣外王。
表面上这是张载对宋朝在军事上分岐的论述,不求开疆拓土吧,最少要保家卫国,但如今被一个小小的西夏屡屡欺凌,连内圣都算不上,何来的内圣外王?
实际这也是张载对弟子的支持。
王巨在南边做了什么?可以说是仁爱了宋朝百姓。至于交趾,那是“平”的,何谓平,在这个平字上,本身就有着攻克杀戳之意。因此王巨的做法某些程度上已经接近了这个内圣外王。
所以王巨在看这篇圣王时,张载说了一句:“巨儿。我以你为荣。”
不提庆州的那个轰动天下的万名书,在泉州王巨做差了吗?就是在广南,王巨做得也不差,包括对蛮人,否则那来的那首蛮人颂歌?
当然,有这个想法,也是张载思想的进步之处,民,吾同胞。百姓,我的兄弟!
他这个民,可不是许多士大夫心中的民,而是真正的民,大宋的所有百姓。
正是有了这个思想,所以张载对弟子的打土豪,分田地做法,并不排斥。况且他以前就想实行井田制度的。
“恩师,看来你也听到一些风声?”
“是啊。论光景,如今远不及仁宗之时。”张载叹了一口气,这是一个颠倒黑白的时代,想要温文尔雅地做事真的很难很难。
包括自己这个弟子,替宋朝出生入死,立下大功回来。还没到京城呢,种种谣传就开始了。
兔死狗烹,兔还未死呢。
西夏、辽国,一山比一山高!
“恩师,勿用担心。我有了应对之策。”
张载一笑,也是,这个官场,自己这样的人是无法生存的,不过自己这个弟子无碍。
“恩师,我想请恩师再写一篇文章。”
“哦。”
“老子的观点是月圆必亏,水满则溢。一个国家也是如此,一般刚建国之时,君王创立江山,必惩戒前期之亡,所以君臣治国多会小心翼翼。并且因为国家更替,战乱不休,百姓凋零,地广人稀,没有兼并之痛。因此大一统的国家建国之时,多时一个国家最是国泰民安的辰光。然而立国久了,许多问题就出来了。君臣安于享乐,忘记前期之亡,君王昏政,豪强贪婪兼并。并且因为国家安定许久,人烟稠密,土地紧张升值,导致兼并加剧。以前在郑白渠时,弟子就与恩师说过,史册嘲讽王莽变法,实际当时因为人烟稠密,王莽变法也是不得不变。只是他变得太急,再加上名位不正,于是烽烟四起,迅速灭亡。”
“巨儿,你是指……”
“我是指大衍之数,遁去的一。”
大衍之数也是来自易经: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一到九乃是有用的,由是演变成六九之爻。
但还有一个没有用,所以孔颖达说易有太极,始生两依,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太初,太一也。因此产生了两种说法,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它对现在的万物不会产生影响,所以说大衍之数,其用四十有九,太一不用。
还有一个观点,其用四十有九,是指维持万物平衡的数据是五十,可起作用的只有四十九,这样才有了万物生长变法。至于那个“一”已经看不到了,因此似乎是遁去了,这才称为遁去的一。可它是万物变法的根本,虽然看不到,但不能不重视。
其实这就是胡弄人的玩意儿,想胡弄张载可不容易,因此张载从未研究过它。
他迟疑地问:“巨儿,你想说什么?”
“恩师,安史之乱原因很复杂,表面上看是因为唐朝兵力分配不适当,给了武将、特别是胡将太多的权利,君王昏政,奸臣当道,实际是天宝之时,唐朝发展到了巅峰,暗下已经产生了许多危机,即便没有安史之乱,唐朝不久也会大乱。其实纵观前面几个朝代,多是此理。有一个说法,叫五千万人极限性。也就是中国自古以来,在人口发展到五千万人之前。危机不会太多。然而只要达到了五千万人,危机就会到来。那么随便来一个大变,国家就会走向灭亡。这就是月圆必亏,水满则溢。”
张载沉思。
“其...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