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小说网 52wx.net,主神图书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本章内容为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中叶,洋布和土布之间可歌可泣的斗争史料考证,更喜欢故事情节的书友可以跳过去;欢迎老鸟评论)
为了让书友们更深刻地理解洋布生意,确实明白中英两国布匹之间的恩怨,知了还是花一点篇幅,仔细介绍一下吧。
要解释洋布为什么那么畅销,甚至达到火爆的程度,还要从中国传统土布的生产工艺说起。
如果说英国的布匹都是纺织厂专门生产的话,中国的土布九成以上都是农户自己纺织的,也就是以家庭为单位从事布匹纺织事业,而不是依靠专门的纺织工厂。
通常来讲,就是农户自己收获棉花后购买棉花,然后依靠家里的壮劳力弹棉花,进行加工,然后纺出棉纱,之后由会织布的妇女进行纺织,生产成布匹。
大部分情况下,从棉花变成布匹,都是在一个家庭里,依靠家庭成员的分工协作完成;也有直接买棉纱后纺织成布的,但据说这样的方式所占的比例很小。
一般而言,三斤籽棉能加工成一斤皮棉,一斤皮棉能纺出十五两棉纱,织成布匹就是宽度一尺左右,长一丈二到一丈五的土布。
这里一斤皮棉纺纱,大约损失一两,也就是只能得15两棉纱;据说印度棉花就比中国本土棉花差一些,一斤皮棉损失三四两,也就是只能得十二三两棉纱。
如此说来,中国棉花的质量比印度棉花还高出很多,这有些让人意外吧。
在纺纱过程中,就出现土布和洋布之间的巨大区别:
首先是因为中国的土布用的棉纱都是手工纺的,所以纺出来的棉纱特别粗,导致最后织成的布匹也特别粗厚,而英国用机器纺出来的棉纱就要细很多了;
另一个相对不那么重要的特点是因为用的手工纺织机过于简陋,导致布匹宽度只有0.9尺到1.15尺,比英国布匹窄多了。
为了让大家更直观地了解土布和洋布各自使用的棉纱粗细程度到底有多大区别,先介绍一下棉纱支数的概念吧。
所谓棉纱支数,是重量一克的棉纱延展起来的总长度,也就是说如果棉纱的支数为10,那么该种棉纱一克的长度为十米,这是相当直观的度量衡。
知了看过一份资料,说中国土布所用的棉纱支数为6到10,而英国洋布用的棉纱支数为20到30期间,如此说来中国棉纱要比英国棉纱要粗两到三倍。
只是知了毕竟不是纺织专业的,并不清楚这份资料的数据是否准确,也无法确定其依据为何,不过从中国和英国的大量文献资料的记录来看,中国土布用的棉纱比英国洋布用的棉纱粗两三倍甚至更多,是可以肯定的事情。
在这里提示一下,似乎帆布和牛仔布(牛仔布其实也是帆布的一种吧)所用的棉纱,支数也只有12而已,这说明清代的中国土布可能是比帆布更粗更厚的存在。
用这两种棉纱纺织布匹的结果,就导致中国土布必然比洋布重得多,也粗得多,而且也更耐用得多。
另一方面,洋布自然更轻便,更好看,触感更好,缺点是没有土布耐用。
而且,得益于染料工业的发达,洋布花纹也更好看,不过这一点似乎没有想象中那么有利,因为大量文献证明中国人更喜欢购买纯白色的布匹,然后按自己的喜好用中国的染料染成希望的颜色。
因为所用棉纱的粗细程度不一样,直接导致两种布匹的外观、重量和耐用程度不一样,同时使得土布和洋布的染布特性也有很大不同。
以这时代的中国人而言,最喜欢用苏木染布,也就是将苏木放入滚烫的沸水煮后,将布匹放进里面,然后做成中国人最喜欢的靛蓝色,至于这种颜色到底是什么样的,就参考一下以前相声演员们长穿的青色长袍。
土布和洋布的不同之处在于,将很粗的棉纱织成的土布放入苏木沸水里染布,拿出来后不易褪色,能用很长时间;
而洋布按照上述工艺,放入苏木沸水里染色,拿出来后放入水里,就容易泛紫,也就是褪色。
如此看来,土布和洋布就是适用人群完全不一样的两种布匹:
土布耐用、粗厚,适合干体力劳动的穷人使用,也更容易用中国传统的印染方式染色;
洋布轻便、好看,更适合不怎么做体力活的有钱人使用,不太适合用中国传统印染方式,但用英国的染色方法也能弄得非常好看。
理解上述特点后,就说到布匹的价格问题吧。
翻看晚清时代的资料,就会发现很有趣的现象,就是说洋布对土布的冲击是实实在在的,但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经过数十年的争斗,土布才一点点退出历史舞台,表现出中国手工业顽强的反抗精神。
而且,还有一个有意思的情况,有些资料说洋布价格只有土布的三分之一,但也有资料说洋布比土布贵,因此在竞争中并不怎么占上风,这些言论容易让人看糊涂,就让知了详细说明吧。
为了更好的理解这几个问题,需要仔细阅读下面的资料。
按照1866年天津的英国领事发回英国的“贸易报告书”:
“三十年前开始贸易的时候,一匹本色市布的售价大约七两,1840-1847年间约三四两,...在1853年-1859年间,本色市布每匹价格约三两。
下面是英国进口的本色市布和本省土布的重量和价格的比较:
本色市布:一匹长38.5码,宽三尺三寸,重8榜6.5盎司,零售价格每天津尺41文,每码108文或6便士。
天津土布:同样宽的布,重15磅又4.33盎司,每码售价175文或9.75便士。
从上面的比较看出,土布每磅价值441文,等于2先令又0.5便士;洋布值495文,或等于2先令又3.5便士。
中国人说,土布比洋布结实的优越性,比二者重量的差额更重要。”
为了更专业一些,在这里也对这时代的清朝度量衡说明一下(除非本书中有特殊注释的以外,布匹和其他度量衡就按照以下方式计算):
一丈等于十尺(清朝的尺),等于3.58公尺(就是米),等于11.75英尺,等于3.91码,等于140.9英寸。
另外,一英镑等于二十先令,一先令等于十二便士。
至于英制度量衡清朝到现在都不变,那就是一米等于100厘米,一英尺等于30.48厘米,一码等于91.44厘米,一英寸等于2.54厘米。
清朝的一尺等于35.8厘米。
按照这些度量衡对上述资料进行分析:
长35.2米,宽99.06厘米的洋布,重量达到3246克,总价为231便士,按... -->>
(本章内容为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中叶,洋布和土布之间可歌可泣的斗争史料考证,更喜欢故事情节的书友可以跳过去;欢迎老鸟评论)
为了让书友们更深刻地理解洋布生意,确实明白中英两国布匹之间的恩怨,知了还是花一点篇幅,仔细介绍一下吧。
要解释洋布为什么那么畅销,甚至达到火爆的程度,还要从中国传统土布的生产工艺说起。
如果说英国的布匹都是纺织厂专门生产的话,中国的土布九成以上都是农户自己纺织的,也就是以家庭为单位从事布匹纺织事业,而不是依靠专门的纺织工厂。
通常来讲,就是农户自己收获棉花后购买棉花,然后依靠家里的壮劳力弹棉花,进行加工,然后纺出棉纱,之后由会织布的妇女进行纺织,生产成布匹。
大部分情况下,从棉花变成布匹,都是在一个家庭里,依靠家庭成员的分工协作完成;也有直接买棉纱后纺织成布的,但据说这样的方式所占的比例很小。
一般而言,三斤籽棉能加工成一斤皮棉,一斤皮棉能纺出十五两棉纱,织成布匹就是宽度一尺左右,长一丈二到一丈五的土布。
这里一斤皮棉纺纱,大约损失一两,也就是只能得15两棉纱;据说印度棉花就比中国本土棉花差一些,一斤皮棉损失三四两,也就是只能得十二三两棉纱。
如此说来,中国棉花的质量比印度棉花还高出很多,这有些让人意外吧。
在纺纱过程中,就出现土布和洋布之间的巨大区别:
首先是因为中国的土布用的棉纱都是手工纺的,所以纺出来的棉纱特别粗,导致最后织成的布匹也特别粗厚,而英国用机器纺出来的棉纱就要细很多了;
另一个相对不那么重要的特点是因为用的手工纺织机过于简陋,导致布匹宽度只有0.9尺到1.15尺,比英国布匹窄多了。
为了让大家更直观地了解土布和洋布各自使用的棉纱粗细程度到底有多大区别,先介绍一下棉纱支数的概念吧。
所谓棉纱支数,是重量一克的棉纱延展起来的总长度,也就是说如果棉纱的支数为10,那么该种棉纱一克的长度为十米,这是相当直观的度量衡。
知了看过一份资料,说中国土布所用的棉纱支数为6到10,而英国洋布用的棉纱支数为20到30期间,如此说来中国棉纱要比英国棉纱要粗两到三倍。
只是知了毕竟不是纺织专业的,并不清楚这份资料的数据是否准确,也无法确定其依据为何,不过从中国和英国的大量文献资料的记录来看,中国土布用的棉纱比英国洋布用的棉纱粗两三倍甚至更多,是可以肯定的事情。
在这里提示一下,似乎帆布和牛仔布(牛仔布其实也是帆布的一种吧)所用的棉纱,支数也只有12而已,这说明清代的中国土布可能是比帆布更粗更厚的存在。
用这两种棉纱纺织布匹的结果,就导致中国土布必然比洋布重得多,也粗得多,而且也更耐用得多。
另一方面,洋布自然更轻便,更好看,触感更好,缺点是没有土布耐用。
而且,得益于染料工业的发达,洋布花纹也更好看,不过这一点似乎没有想象中那么有利,因为大量文献证明中国人更喜欢购买纯白色的布匹,然后按自己的喜好用中国的染料染成希望的颜色。
因为所用棉纱的粗细程度不一样,直接导致两种布匹的外观、重量和耐用程度不一样,同时使得土布和洋布的染布特性也有很大不同。
以这时代的中国人而言,最喜欢用苏木染布,也就是将苏木放入滚烫的沸水煮后,将布匹放进里面,然后做成中国人最喜欢的靛蓝色,至于这种颜色到底是什么样的,就参考一下以前相声演员们长穿的青色长袍。
土布和洋布的不同之处在于,将很粗的棉纱织成的土布放入苏木沸水里染布,拿出来后不易褪色,能用很长时间;
而洋布按照上述工艺,放入苏木沸水里染色,拿出来后放入水里,就容易泛紫,也就是褪色。
如此看来,土布和洋布就是适用人群完全不一样的两种布匹:
土布耐用、粗厚,适合干体力劳动的穷人使用,也更容易用中国传统的印染方式染色;
洋布轻便、好看,更适合不怎么做体力活的有钱人使用,不太适合用中国传统印染方式,但用英国的染色方法也能弄得非常好看。
理解上述特点后,就说到布匹的价格问题吧。
翻看晚清时代的资料,就会发现很有趣的现象,就是说洋布对土布的冲击是实实在在的,但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经过数十年的争斗,土布才一点点退出历史舞台,表现出中国手工业顽强的反抗精神。
而且,还有一个有意思的情况,有些资料说洋布价格只有土布的三分之一,但也有资料说洋布比土布贵,因此在竞争中并不怎么占上风,这些言论容易让人看糊涂,就让知了详细说明吧。
为了更好的理解这几个问题,需要仔细阅读下面的资料。
按照1866年天津的英国领事发回英国的“贸易报告书”:
“三十年前开始贸易的时候,一匹本色市布的售价大约七两,1840-1847年间约三四两,...在1853年-1859年间,本色市布每匹价格约三两。
下面是英国进口的本色市布和本省土布的重量和价格的比较:
本色市布:一匹长38.5码,宽三尺三寸,重8榜6.5盎司,零售价格每天津尺41文,每码108文或6便士。
天津土布:同样宽的布,重15磅又4.33盎司,每码售价175文或9.75便士。
从上面的比较看出,土布每磅价值441文,等于2先令又0.5便士;洋布值495文,或等于2先令又3.5便士。
中国人说,土布比洋布结实的优越性,比二者重量的差额更重要。”
为了更专业一些,在这里也对这时代的清朝度量衡说明一下(除非本书中有特殊注释的以外,布匹和其他度量衡就按照以下方式计算):
一丈等于十尺(清朝的尺),等于3.58公尺(就是米),等于11.75英尺,等于3.91码,等于140.9英寸。
另外,一英镑等于二十先令,一先令等于十二便士。
至于英制度量衡清朝到现在都不变,那就是一米等于100厘米,一英尺等于30.48厘米,一码等于91.44厘米,一英寸等于2.54厘米。
清朝的一尺等于35.8厘米。
按照这些度量衡对上述资料进行分析:
长35.2米,宽99.06厘米的洋布,重量达到3246克,总价为231便士,按...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