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素书原序 (2/2)
52文学网 www.52wx.net,素书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夏禹、周文王、傅说、周公,下至孔子、老子的思想也没有超出此书的范围。
黄石公知道秦国将亡、汉朝将兴,因此把《素书》授予张良,但张良又怎么能了解这部书的全部含义呢?张良之所以是豪杰,而不是圣人,因为他仅能运用这书的十分之一二
而已。
原文
《书》曰:“阴计外泄者败。”子房用之,常劝高帝
王韩信矣;《书》曰:“小怨不赦,大怨必生。”子房用之,尝劝高帝侯雍齿矣;《书》曰:“决策于不仁者险。”子房用之,尝劝高帝罢封六国矣;《书》曰:“设变致权,所以解结。”子房用之,尝致四皓而立惠帝矣;《书》曰:
“吉莫吉于知足。”子房用之,尝择留自封;《书》曰:
“绝嗜禁欲,所以除累。”子房用之,尝弃人间事,从赤松子游矣。
嗟乎!遗糟弃滓,犹足以亡秦项而帝沛公,况纯而用之,深而造之者乎!
今译
书中说:“阴计外泄者败。”张良曾运用这一条,劝汉高祖封韩信为齐王,为刘邦的霸业打下基础。
书中说:“小怨不赦,则大怨必生。”张良运用这一条,劝说汉高祖封雍齿为什邡侯,安抚了开国的功臣。
书中说:“决策于不仁者险。”张良运用这一条,劝说汉高祖不要复封六国后裔。
书中说:“设变致权,所以解结。”张良运用这一条,招来商山四皓(西汉初隐居商山的四位贤人,时称“商山四皓”),使高祖决心立刘盈为太子。
书中说:“吉莫吉于知足。”张良运用这一条,提出愿受封于留地,告老不问世事。
书中说:“绝嗜禁欲,所以除累。”张良运用了这一条,抛弃了人世间一切享受,跟从赤松子周游四海去了。
哎呀,运用黄石公的几句指点,就能够灭掉秦国和项羽,
而使刘邦开国称帝,更何况是对《素书》深入研究的人呢?
原文
自汉以来,章句文词之学炽,而知道之士极少。如
诸葛亮、王猛、房琯、裴度等辈,虽号为一时贤相,至于先天大道,曾未足以知仿佛。此书所以不传于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也。
离有离无之谓道,非有非无之谓神;而有而无之之谓圣,无而有之之谓贤。非此四者,虽诵此书,亦不能身行之矣。
今译
自从汉朝以来,研究文学、辞章的学者很多,但真正懂得大道的人极少。像诸葛亮、王猛、房玄龄、裴度等人,虽然号称一代贤相,他们对于前代圣王的大道,仍然不能有深刻的理解,这就是此书之所以不传于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的原因。
能超越“有”“无”的就是得道之人;能够将大道用之于“非有非无”之间的就是神异之人。从“有”入手,达到“无”的境界者为圣明之人;从“无”起步,达到“有”的境界为贤能之人。做不到这四点,就是每天读这本书,也不能
在实践中运用。
素书今译
夏禹、周文王、傅说、周公,下至孔子、老子的思想也没有超出此书的范围。
黄石公知道秦国将亡、汉朝将兴,因此把《素书》授予张良,但张良又怎么能了解这部书的全部含义呢?张良之所以是豪杰,而不是圣人,因为他仅能运用这书的十分之一二
而已。
原文
《书》曰:“阴计外泄者败。”子房用之,常劝高帝
王韩信矣;《书》曰:“小怨不赦,大怨必生。”子房用之,尝劝高帝侯雍齿矣;《书》曰:“决策于不仁者险。”子房用之,尝劝高帝罢封六国矣;《书》曰:“设变致权,所以解结。”子房用之,尝致四皓而立惠帝矣;《书》曰:
“吉莫吉于知足。”子房用之,尝择留自封;《书》曰:
“绝嗜禁欲,所以除累。”子房用之,尝弃人间事,从赤松子游矣。
嗟乎!遗糟弃滓,犹足以亡秦项而帝沛公,况纯而用之,深而造之者乎!
今译
书中说:“阴计外泄者败。”张良曾运用这一条,劝汉高祖封韩信为齐王,为刘邦的霸业打下基础。
书中说:“小怨不赦,则大怨必生。”张良运用这一条,劝说汉高祖封雍齿为什邡侯,安抚了开国的功臣。
书中说:“决策于不仁者险。”张良运用这一条,劝说汉高祖不要复封六国后裔。
书中说:“设变致权,所以解结。”张良运用这一条,招来商山四皓(西汉初隐居商山的四位贤人,时称“商山四皓”),使高祖决心立刘盈为太子。
书中说:“吉莫吉于知足。”张良运用这一条,提出愿受封于留地,告老不问世事。
书中说:“绝嗜禁欲,所以除累。”张良运用了这一条,抛弃了人世间一切享受,跟从赤松子周游四海去了。
哎呀,运用黄石公的几句指点,就能够灭掉秦国和项羽,
而使刘邦开国称帝,更何况是对《素书》深入研究的人呢?
原文
自汉以来,章句文词之学炽,而知道之士极少。如
诸葛亮、王猛、房琯、裴度等辈,虽号为一时贤相,至于先天大道,曾未足以知仿佛。此书所以不传于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也。
离有离无之谓道,非有非无之谓神;而有而无之之谓圣,无而有之之谓贤。非此四者,虽诵此书,亦不能身行之矣。
今译
自从汉朝以来,研究文学、辞章的学者很多,但真正懂得大道的人极少。像诸葛亮、王猛、房玄龄、裴度等人,虽然号称一代贤相,他们对于前代圣王的大道,仍然不能有深刻的理解,这就是此书之所以不传于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的原因。
能超越“有”“无”的就是得道之人;能够将大道用之于“非有非无”之间的就是神异之人。从“有”入手,达到“无”的境界者为圣明之人;从“无”起步,达到“有”的境界为贤能之人。做不到这四点,就是每天读这本书,也不能
在实践中运用。
素书今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