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文学网 www.52wx.net,覆汉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如火如荼,语出《国语.吴语》。
当时,南方的吴国在吴王夫差的带领下参与中原争霸,连破鲁国、齐国,便带兵与晋国在黄池会盟,争夺盟主之位。而就在这时,身后越王勾践突然起兵,断了吴国后路,吴王夫差和他的臣子们惊恐之余却也知道,晋军在前,这时候仓惶而走反而会更加危险,于是便想出了一个招数。
第二日,吴军全军三万人,共分为三个万人方阵,左边一阵全是赤色服装、赤色旗帜、赤色甲胄、赤色羽翎,相对应的,中间一阵则全是白色军装,而右边一阵则全是黑色服装。三个军阵半夜出发,清早来到晋军大营前,排列整齐,欢呼不停,中原霸主晋国君臣出营去看,只见吴军军阵如火如荼又似海,到底是有些慌乱,便承认了吴国人的战力,放任吴军从容离开黄池归乡。
当然了,这种靠着军队整齐阵势与整齐列装来取得心理震慑的战术,历史上屡见不鲜,甚至所有人都有些无师自通的感觉,因为这本就是人类最基本的战术素养之一,吴王夫差的这次行动不过其中一次出色典范而已……从原始人在脸上涂油彩,到部落时代身上做纹身,都是这个意思。甚至就在雁门郡平城北的白登山,公孙珣射狍子的地方,匈奴冒顿单于就曾经将四十万大军一分为四,十万白马,十万青马,十万黑马,十万红马,四面围困汉高祖刘邦,这也是同一个战术思想。
说白了,四个字——耀武扬威!
而有意思的是,回到眼前,便是须卜骨都侯,其实也有类似的计划,他准备让五六万人突然出现在马邑城前,列阵完备,以极大数量的骑兵军阵震慑马邑城中的大族与百姓,让对方彻底屈服。
更有意思的是,在马邑久候的公孙珣打的主意居然与对方不谋而合。
在逼到城前的小股匈奴人近乎于目瞪口呆般的注视下,马邑城北面的城门楼之上,赫然升起了一面在整个北疆都人尽皆知,却是大部分匈奴人第一次亲眼见到的白马旗帜。
红底白马,迎风而展,端是让人愕然。
但这只是个开头,不等这些人的首领回身去寻身后贵人汇报军情,马邑城头上便号角声接连不断,然后城中竟然主动放下了吊桥,并打开了城门……此情此景,突到最前方的匈奴人非但没有惊喜,反而惊恐更甚,因为随着打开的城门,马邑城中居然连续不断涌出了大量白马骑兵!
这些骑兵个个身材高大,身着打磨精细的锃亮铁甲,披着白色披风,头戴铁盔,还插着白色羽翎,手上长矛下方竟然还挂着鲜艳的白底黑纹旗帜……更可怕的是,最开始出来的这几十骑雄壮骑兵的战马头上竟然有铁质马面!
这群汉人,居然有钱到给战马都配了铁甲!
蹿到城前的些许匈奴人来不及多想,第一反应便是转身逃窜……想想也是,从匈奴人的角度来看,他们一百个人身上的装备恐怕都比不上幽州军一个人身上的装备值钱,打啥啊?用啥打?
前面过于突出的匈奴人转身逃窜,骑着白马的精锐汉军骑兵却并不追击,只是趁势接连不断,从北面城门、从东西两侧城门不停涌出,然后在城北从容汇集列阵,紧接着是马邑本地的青壮,他们手持长矛、弓矢,按照汉军要求,穿着没有染色的白衣,紧随在白马骑兵身后于城墙下列阵。
军阵精锐到这个份上,远远望去,宛如一片白花开于初冬城外原野之上,绚烂至极,让人望之自惭形秽……实际上,不少匈奴人光是看就已经看傻了。
但是还没完。
就在城前汉军列阵不断时,西面与南面的山岭之中,昔日汉武帝藏军三十万的山岭缓坡之后,也忽然响起了连绵不断的号角,然后在匈奴人近乎惊骇的目光中,数量更加惊人,也注定更加致命的两大股兵马,轰然从两面山坡后涌出,然后从容列阵。
两边全都旗帜密布,人马俱全,其中西面一侧俱是赤色衣甲、旗帜,望之如火,南面一侧则俱是黑色衣甲旗帜,望之如渊!
更恐怖的是,南面一侧离得远看不清且不说,靠的较近的西面山坡上,匈奴人看的清清楚楚,山坡上的赤色军阵居然全是骑兵!而且,这个骑兵军阵中居然没有摆多余旗帜以作遮护,这些汉军骑兵就在匈奴人视线可及的山坡上大摇大摆的分成了整齐的十来部,其中两三部在侧翼,摆成了长条雁行姿态以作遮护,然后七八部在中间,每部又都分成十余处,并分别列成了三角锋矢突阵,而每个锋矢突阵又都约有百人。
稍微有军事经验的匈奴人一望便知,这是典型的汉军军制,所谓一屯五十人,一队百人,一曲两百人,然后成制度的每部大约五曲十队二十屯,近千人……换言之,这一面山上便是近万骑兵!近百个锋矢突阵!
没有任何多余旗帜,只是从部到曲,从曲到队,从队到屯,每层都有一级用来指挥和表明建制的旗帜而已,简直一目了然。
西面如此清晰,南面一时看不清,想来也是如此……这跟之前的情报是符合的,白马将军公孙珣从幽州过来,带了两三万人,若是再加上雁门郡本地兵马,凑个三万人在此埋伏岂不正对?!
而且如此强军,看一眼便让人目眩,便是没有埋伏又如何打?
已经涌到马邑城北这数里宽空地上的匈奴人也不是傻子,一念至此,不少头人即刻呼喊自己的部属往后退,但身后山坳道口处,不知道前面情形的匈奴兵马却还在不停涌出,哪里是能说转头就转头的。
而不只是前面跑得快的匈奴人,刚刚进入盆地,刚刚聚起几个大贵族,尚未来的及发号施令的须卜骨都侯呆滞的看了对面山头数息,又哪里还不明白是怎么回事?
这分明是中了对方的‘马邑之谋’!
那白马将军又是什么三十天期限,又是什么聚拢雁门郡中官吏大户去平城,又是什么荒干水划界……分明就是诱惑自己等人到此的破绽!
而那个张泽所作所为分明和他祖上一模一样!
但不等他和身边的大贵族去拔刀砍人,身后早早缀在远处的张泽却已经换了腔调,并主动大声呼喝起来:“大单于不要自误!莫忘了早饭时说的话!事已至此,你杀了俺除了泄恨还有何用?反而要被俺们张家人报复!留着俺,万一被围住了还能有个递话投降的,省的你们白白死人。”
须卜骨都侯单于茫然看了张泽一眼,复又转身看了下身后还在不断涌入盆地的匈奴兵马,几乎透心而凉,偏偏又无话可说……是真的无话可说,他真不知道这个时候该做什么又该说什么?
是号令全军决死一战,还是下令全军直接逃逸?
若是决死一战,是奋勇直扑前方数量偏少的白马骑兵,还是转身去与侧面的那绝对有万骑之众的赤色军阵对冲?
若是直接逃逸,是扔下已经进入盆地的这两三万人马做牺牲,自己和大部贵族直接转身顺着原路逃散,还是号令全军四散于山野之间逃逸?可便是有了决断又怎么传令?又怎么让这些因为不知情还在不断涌入盆地的剩余兵马转向?
但不管如何了,这个时候,身为全军主将,越是犹豫,就越是在浪费所有人的生命……相对应的,马邑城头上,幽州军的号角声已经停止,取而代之的赫然是隆隆鼓声!
号角绵绵,号令列阵,鼓声隆隆,传令进军……换言之,就在匈奴人不知所措之际,汉军却一刻不停,立即就要发动攻击!
原来,城墙上的娄圭远远看到涌入盆地的匈奴人中有部分人被汉军军势吓到,转身试图撤离时却又与后续部队堵在了北面道口,心知战机已到,便不再犹豫,直接进言击鼓进军!
而公孙珣也没有放纵战机的理由,听到娄子伯的建言后,他便直接下令,擂鼓出击。
远处南面山坡上的伏兵且不提,西面近处山坡上的汉军听到鼓声,便在韩当的号令下,各营各部各队即刻缓步提速,往下方盆地而去;而北门前的白马义从,也在前方那十余骑带有铁面马罩的旗枪骑兵的带领下,直接提速向前。
“本想将雁门郡武库中那十几具马铠全部装上,却不料居然无法列装,只能带着面甲吓唬一下没见过世面的匈奴人。”公孙珣在城头上见得此景,倒是连连摇头。
“又是白马,又要高大健壮,仓促间哪里凑的起来?”娄圭在旁叹道。“而且这种马铠本就极耗马匹,非雄壮骏马不可为,偏偏用不了几次便要累死……也不知道当日朝廷为何要造这种全身马铠?整个雁门也不过十几具。”
“还是有用的,”公孙珣叹道。“自古兵事凶危,所谓一战可定十年事,战阵之中,若有这么几十个披甲重骑,人马俱带铁甲,横冲直撞,谁能当之?说不定便可一锤定音... -->>
如火如荼,语出《国语.吴语》。
当时,南方的吴国在吴王夫差的带领下参与中原争霸,连破鲁国、齐国,便带兵与晋国在黄池会盟,争夺盟主之位。而就在这时,身后越王勾践突然起兵,断了吴国后路,吴王夫差和他的臣子们惊恐之余却也知道,晋军在前,这时候仓惶而走反而会更加危险,于是便想出了一个招数。
第二日,吴军全军三万人,共分为三个万人方阵,左边一阵全是赤色服装、赤色旗帜、赤色甲胄、赤色羽翎,相对应的,中间一阵则全是白色军装,而右边一阵则全是黑色服装。三个军阵半夜出发,清早来到晋军大营前,排列整齐,欢呼不停,中原霸主晋国君臣出营去看,只见吴军军阵如火如荼又似海,到底是有些慌乱,便承认了吴国人的战力,放任吴军从容离开黄池归乡。
当然了,这种靠着军队整齐阵势与整齐列装来取得心理震慑的战术,历史上屡见不鲜,甚至所有人都有些无师自通的感觉,因为这本就是人类最基本的战术素养之一,吴王夫差的这次行动不过其中一次出色典范而已……从原始人在脸上涂油彩,到部落时代身上做纹身,都是这个意思。甚至就在雁门郡平城北的白登山,公孙珣射狍子的地方,匈奴冒顿单于就曾经将四十万大军一分为四,十万白马,十万青马,十万黑马,十万红马,四面围困汉高祖刘邦,这也是同一个战术思想。
说白了,四个字——耀武扬威!
而有意思的是,回到眼前,便是须卜骨都侯,其实也有类似的计划,他准备让五六万人突然出现在马邑城前,列阵完备,以极大数量的骑兵军阵震慑马邑城中的大族与百姓,让对方彻底屈服。
更有意思的是,在马邑久候的公孙珣打的主意居然与对方不谋而合。
在逼到城前的小股匈奴人近乎于目瞪口呆般的注视下,马邑城北面的城门楼之上,赫然升起了一面在整个北疆都人尽皆知,却是大部分匈奴人第一次亲眼见到的白马旗帜。
红底白马,迎风而展,端是让人愕然。
但这只是个开头,不等这些人的首领回身去寻身后贵人汇报军情,马邑城头上便号角声接连不断,然后城中竟然主动放下了吊桥,并打开了城门……此情此景,突到最前方的匈奴人非但没有惊喜,反而惊恐更甚,因为随着打开的城门,马邑城中居然连续不断涌出了大量白马骑兵!
这些骑兵个个身材高大,身着打磨精细的锃亮铁甲,披着白色披风,头戴铁盔,还插着白色羽翎,手上长矛下方竟然还挂着鲜艳的白底黑纹旗帜……更可怕的是,最开始出来的这几十骑雄壮骑兵的战马头上竟然有铁质马面!
这群汉人,居然有钱到给战马都配了铁甲!
蹿到城前的些许匈奴人来不及多想,第一反应便是转身逃窜……想想也是,从匈奴人的角度来看,他们一百个人身上的装备恐怕都比不上幽州军一个人身上的装备值钱,打啥啊?用啥打?
前面过于突出的匈奴人转身逃窜,骑着白马的精锐汉军骑兵却并不追击,只是趁势接连不断,从北面城门、从东西两侧城门不停涌出,然后在城北从容汇集列阵,紧接着是马邑本地的青壮,他们手持长矛、弓矢,按照汉军要求,穿着没有染色的白衣,紧随在白马骑兵身后于城墙下列阵。
军阵精锐到这个份上,远远望去,宛如一片白花开于初冬城外原野之上,绚烂至极,让人望之自惭形秽……实际上,不少匈奴人光是看就已经看傻了。
但是还没完。
就在城前汉军列阵不断时,西面与南面的山岭之中,昔日汉武帝藏军三十万的山岭缓坡之后,也忽然响起了连绵不断的号角,然后在匈奴人近乎惊骇的目光中,数量更加惊人,也注定更加致命的两大股兵马,轰然从两面山坡后涌出,然后从容列阵。
两边全都旗帜密布,人马俱全,其中西面一侧俱是赤色衣甲、旗帜,望之如火,南面一侧则俱是黑色衣甲旗帜,望之如渊!
更恐怖的是,南面一侧离得远看不清且不说,靠的较近的西面山坡上,匈奴人看的清清楚楚,山坡上的赤色军阵居然全是骑兵!而且,这个骑兵军阵中居然没有摆多余旗帜以作遮护,这些汉军骑兵就在匈奴人视线可及的山坡上大摇大摆的分成了整齐的十来部,其中两三部在侧翼,摆成了长条雁行姿态以作遮护,然后七八部在中间,每部又都分成十余处,并分别列成了三角锋矢突阵,而每个锋矢突阵又都约有百人。
稍微有军事经验的匈奴人一望便知,这是典型的汉军军制,所谓一屯五十人,一队百人,一曲两百人,然后成制度的每部大约五曲十队二十屯,近千人……换言之,这一面山上便是近万骑兵!近百个锋矢突阵!
没有任何多余旗帜,只是从部到曲,从曲到队,从队到屯,每层都有一级用来指挥和表明建制的旗帜而已,简直一目了然。
西面如此清晰,南面一时看不清,想来也是如此……这跟之前的情报是符合的,白马将军公孙珣从幽州过来,带了两三万人,若是再加上雁门郡本地兵马,凑个三万人在此埋伏岂不正对?!
而且如此强军,看一眼便让人目眩,便是没有埋伏又如何打?
已经涌到马邑城北这数里宽空地上的匈奴人也不是傻子,一念至此,不少头人即刻呼喊自己的部属往后退,但身后山坳道口处,不知道前面情形的匈奴兵马却还在不停涌出,哪里是能说转头就转头的。
而不只是前面跑得快的匈奴人,刚刚进入盆地,刚刚聚起几个大贵族,尚未来的及发号施令的须卜骨都侯呆滞的看了对面山头数息,又哪里还不明白是怎么回事?
这分明是中了对方的‘马邑之谋’!
那白马将军又是什么三十天期限,又是什么聚拢雁门郡中官吏大户去平城,又是什么荒干水划界……分明就是诱惑自己等人到此的破绽!
而那个张泽所作所为分明和他祖上一模一样!
但不等他和身边的大贵族去拔刀砍人,身后早早缀在远处的张泽却已经换了腔调,并主动大声呼喝起来:“大单于不要自误!莫忘了早饭时说的话!事已至此,你杀了俺除了泄恨还有何用?反而要被俺们张家人报复!留着俺,万一被围住了还能有个递话投降的,省的你们白白死人。”
须卜骨都侯单于茫然看了张泽一眼,复又转身看了下身后还在不断涌入盆地的匈奴兵马,几乎透心而凉,偏偏又无话可说……是真的无话可说,他真不知道这个时候该做什么又该说什么?
是号令全军决死一战,还是下令全军直接逃逸?
若是决死一战,是奋勇直扑前方数量偏少的白马骑兵,还是转身去与侧面的那绝对有万骑之众的赤色军阵对冲?
若是直接逃逸,是扔下已经进入盆地的这两三万人马做牺牲,自己和大部贵族直接转身顺着原路逃散,还是号令全军四散于山野之间逃逸?可便是有了决断又怎么传令?又怎么让这些因为不知情还在不断涌入盆地的剩余兵马转向?
但不管如何了,这个时候,身为全军主将,越是犹豫,就越是在浪费所有人的生命……相对应的,马邑城头上,幽州军的号角声已经停止,取而代之的赫然是隆隆鼓声!
号角绵绵,号令列阵,鼓声隆隆,传令进军……换言之,就在匈奴人不知所措之际,汉军却一刻不停,立即就要发动攻击!
原来,城墙上的娄圭远远看到涌入盆地的匈奴人中有部分人被汉军军势吓到,转身试图撤离时却又与后续部队堵在了北面道口,心知战机已到,便不再犹豫,直接进言击鼓进军!
而公孙珣也没有放纵战机的理由,听到娄子伯的建言后,他便直接下令,擂鼓出击。
远处南面山坡上的伏兵且不提,西面近处山坡上的汉军听到鼓声,便在韩当的号令下,各营各部各队即刻缓步提速,往下方盆地而去;而北门前的白马义从,也在前方那十余骑带有铁面马罩的旗枪骑兵的带领下,直接提速向前。
“本想将雁门郡武库中那十几具马铠全部装上,却不料居然无法列装,只能带着面甲吓唬一下没见过世面的匈奴人。”公孙珣在城头上见得此景,倒是连连摇头。
“又是白马,又要高大健壮,仓促间哪里凑的起来?”娄圭在旁叹道。“而且这种马铠本就极耗马匹,非雄壮骏马不可为,偏偏用不了几次便要累死……也不知道当日朝廷为何要造这种全身马铠?整个雁门也不过十几具。”
“还是有用的,”公孙珣叹道。“自古兵事凶危,所谓一战可定十年事,战阵之中,若有这么几十个披甲重骑,人马俱带铁甲,横冲直撞,谁能当之?说不定便可一锤定音...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